简介
丛书简介 “中国教育学家经典论要丛书”选取在教育学界享有卓著声望的潘懋元、黄济、瞿葆奎、顾明远、鲁洁五位专家的教育学论著精华,集结成书,以期为教育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深入学习这五位专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思想提供便利。 本书内容简介 《鲁洁德育论述精要》集中反映了鲁洁教授在德育原理研究上的思想。她对德育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社会本位论,试图从人的视角重新认识德育,把道德作为个体对美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一种对社会引导和超越的力量。该书在批判教育中的无“人”状况,批判当代道德教育对人的异化的基础上,建构了有“人”的道德教育,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成就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生活德育理论,将生活德育思想体现在新时期她主持编写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
目录
第一部分:德育本质论
超越:德育之本质
道德教育:在超越中提升
物质主义:时代的顽症
传统教育发展模式的转换
中国:走超越西方之路
孔子的道德教育观
我国古代教育家关于教育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
关于“知”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关于“行”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关于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立志”
关于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内省”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活动中接受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内部道德环境形成的过程
从德育影响到德育效果的内在运行机制
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德育现代化
第二部分:德育功能论
不同的德育社会功能观
不同的德育个体功能观
德育功能观的转变
德育之政治功能
德育之文化维系功能
德育之文化变异性功能
德育之经济功能
德育在不同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之认知发展功能
德育之自然性功能
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
个体享用性功能存在的根据
享用性功能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教育价值
第三部分:教育人学的批判与建构
“无人的教育”批判
“无人的教育”之思想根源
社会观的转型与教育中人的立场
教育的基点:现实的人
人性的两重性与人的发展
失掉了一半的人性失掉了一半的教育
主观世界改造作为一种实践
主观世界改造作为教育实践的根据
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知识与知识人的问题
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之反思
教育之适应与超越
病态适应的教育及其反思
教育:使人成为超越性的存在
社会历史中的人之转型
哲学观念中的人之转型
当代教育的主题:培养走进世界历史中的人
第四部分:道德教育的时代境遇及其选择
关于道德危机
道德危机与唯经济主义
道德危机与唯科学主义
道德危机与极端个人主义
道德危机与现代化价值断裂
当代教育的变异
当代道德教育的边缘化
当代道德教育的外在化
当代道德教育的知识化
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应加强自觉选择
应自觉选择以培育独立人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共在型独立人格及其培育
学校道德教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超越
提高全球化中民族的文化自觉性
引导全球化中的个体消费主义文化反思
网络社会中的世界性普遍交往
网络社会使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存在
网络社会中教育的世界化
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发展机遇与威胁
网络社会中的符号异化及其消除
网络教学的积极效应
网络教学中学习行为的变革
网络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变革
网络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变革
培养有理想的人
第五部分:人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追寻:从“成神”到“成人”
人的本质规定与成人的要义
生活论视域中的道德与成人之道
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诘问
意义世界及其建构
回归本真的教育
自我超越:人之生存本性
自我超越是对生活意义的超越
人之自我超越的人性基础
教育:引导人之自我超越
凝练良心的道德教育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
人作为整体性的存在与整体主义的道德教育传统
人作为单子式的存在与道德教育的现代范式
人作为共生性的存在与道德教育的当代转型
当下我国道德教育模式的反思
关于“人对人的理解”
人对人的理解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
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当代道德教育走向
教育的两重任务与两种尺度
当代教育的外在化
通识教育的时代意义
怎样理解人格陶冶
陶冶完美人格应加强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第六部分: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生活:人之生命存在方式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
生活论德育中的道德学习
关于“生活世界”
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
生活视域中道德存在的整体性特征
生活视域中道德存在的实践性特征
生活视域中道德存在的生成性特征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中道德观的变革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中课程观的变革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中学习观的变革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综合化特质及其根据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中教科书的功能转变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定位
德育课堂:意义的世界
附录一后学弟子谈鲁洁教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选编)
附录二鲁洁学术著作目录
超越:德育之本质
道德教育:在超越中提升
物质主义:时代的顽症
传统教育发展模式的转换
中国:走超越西方之路
孔子的道德教育观
我国古代教育家关于教育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
关于“知”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关于“行”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关于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立志”
关于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内省”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活动中接受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内部道德环境形成的过程
从德育影响到德育效果的内在运行机制
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德育现代化
第二部分:德育功能论
不同的德育社会功能观
不同的德育个体功能观
德育功能观的转变
德育之政治功能
德育之文化维系功能
德育之文化变异性功能
德育之经济功能
德育在不同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之认知发展功能
德育之自然性功能
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
个体享用性功能存在的根据
享用性功能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教育价值
第三部分:教育人学的批判与建构
“无人的教育”批判
“无人的教育”之思想根源
社会观的转型与教育中人的立场
教育的基点:现实的人
人性的两重性与人的发展
失掉了一半的人性失掉了一半的教育
主观世界改造作为一种实践
主观世界改造作为教育实践的根据
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知识与知识人的问题
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之反思
教育之适应与超越
病态适应的教育及其反思
教育:使人成为超越性的存在
社会历史中的人之转型
哲学观念中的人之转型
当代教育的主题:培养走进世界历史中的人
第四部分:道德教育的时代境遇及其选择
关于道德危机
道德危机与唯经济主义
道德危机与唯科学主义
道德危机与极端个人主义
道德危机与现代化价值断裂
当代教育的变异
当代道德教育的边缘化
当代道德教育的外在化
当代道德教育的知识化
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应加强自觉选择
应自觉选择以培育独立人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共在型独立人格及其培育
学校道德教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超越
提高全球化中民族的文化自觉性
引导全球化中的个体消费主义文化反思
网络社会中的世界性普遍交往
网络社会使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存在
网络社会中教育的世界化
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发展机遇与威胁
网络社会中的符号异化及其消除
网络教学的积极效应
网络教学中学习行为的变革
网络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变革
网络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变革
培养有理想的人
第五部分:人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追寻:从“成神”到“成人”
人的本质规定与成人的要义
生活论视域中的道德与成人之道
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诘问
意义世界及其建构
回归本真的教育
自我超越:人之生存本性
自我超越是对生活意义的超越
人之自我超越的人性基础
教育:引导人之自我超越
凝练良心的道德教育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
人作为整体性的存在与整体主义的道德教育传统
人作为单子式的存在与道德教育的现代范式
人作为共生性的存在与道德教育的当代转型
当下我国道德教育模式的反思
关于“人对人的理解”
人对人的理解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
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当代道德教育走向
教育的两重任务与两种尺度
当代教育的外在化
通识教育的时代意义
怎样理解人格陶冶
陶冶完美人格应加强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第六部分: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生活:人之生命存在方式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
生活论德育中的道德学习
关于“生活世界”
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
生活视域中道德存在的整体性特征
生活视域中道德存在的实践性特征
生活视域中道德存在的生成性特征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中道德观的变革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中课程观的变革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中学习观的变革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综合化特质及其根据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中教科书的功能转变
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定位
德育课堂:意义的世界
附录一后学弟子谈鲁洁教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选编)
附录二鲁洁学术著作目录
鲁洁德育论著精要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