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编辑推荐:《中国灸法大全》是集山东、天津、安徽、江苏、江西五省市部分专家的经验等编写的一部大型灸疗专著。该书以全、情、新的要求,对中国炙法的起源,发展和应用作了全面的阐述。为了恢复和提高炙法的历史地位,作者广收博采,对历代炙疗文献进行从源到流的整理。
目录
第一章 灸法总论
第一节 灸法源流
第二节 灸法的定义及适应证
一、灸法的定义
二、灸法的适应证
第三节 施灸的材料
一、艾
二、其他材料
第四节 施灸的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一、施灸的体位选择
二、施灸顺序
第五节 灸法的补泻
一、艾炷灸的补泻
二、艾卷灸的补泻
三、根据辨证选取部位、经络、穴位、时间、补虚、泻实
四、根据病种、病型、辨证,选用灸治方法以补泻
第六节 灸疮及灸后调养
一、灸疮
二、灸后调养
第七节 灸的壮数和大小
一、灸的壮数
二、艾炷的大小
第八节 施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禁忌
二、施灸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灸法的种类
第一节 火热灸法
一、艾灸法
二、其他灸法
第二节 非火热灸法
一、天灸
二、冷淋
三、化学灸
附:灸法种类表
第三节 熨法
一、熨法定义及适应证
二、熨法种类
三、熨药处方
第四节 现代创新灸法及灸具
一、艾火针衬垫灸
二、蟾蜍皮灸
三、复方白芥子敷灸
四、火柴灸
五、锯灸
六、电热灸
七、电子温针灸
八、气针灸
九、QJ系列多功能灸疗器简介
十、强效温灸治疗仪
十一、RPY-B型热流喷灸仪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三、经络的主要内容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五、经络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经络各论
一、十四经脉的循行
第三节 经脉体系在灸针疗法中的地位
一、古代经脉学说的内容与组合
二、经脉系统与血管体系的关系
三、经脉系统与经筋体系的关系
四、经脉系统与经络体系的关系
五、经脉系统与淋巴体系的关系
六、经脉系统与皮肤肌肉的关系
七、经脉系统与体液的关系
八、经脉体系的联系和依存
九、经穴体系的选择与应用
第四节 经络研究概况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及其特点
二、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三、头部感传现象的研究
四、其他经络现象的研究
五、有关经络的一些客观指标的研究
六、近代对经络学说的研究
第四章 腧穴
第一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三、腧穴的分类
四、腧穴的命名
五、腧穴的作用和主治特点
六、特定类穴
七、腧穴定位法
八、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二节 腧穴各论
一、十四经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左右各11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左右各20穴)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左右各45穴)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左右各21穴)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左右各9穴)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左右各19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左右各67穴)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左右各27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左右各9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左右各23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左右各44穴)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左右各14穴)
(十三)任脉腧穴(左右24各穴)
(十四)督脉腧穴(左右各28穴)
二、经外奇穴
(一)头项部奇穴
(二)项背腰部奇穴
(三)胸腹部奇穴
(四)上肢部奇穴
(五)下肢部奇穴
附:腧穴分布图
第五章 临床各科疾病的灸法
第一节 内科疾病
感冒
中暑
痢疾
霍乱
附:钩吻中毒
附:中毒的灸法
疟疾
痄腮
中风
附:预防中风灸法
面瘫
厥证
头痛
眩晕
不寐
癫痫
惊悸、怔忡
久咳
哮喘
肺痨
呕吐
反胃
胃脘痛
腹痛
呃逆
泄泻
便秘
胃缓(胃下垂)
黄疸
鼓胀
胁痛
痰饮
水肿
淋证
癃闭
腰痛
遗精、早泄
阳痿
男性不育症
内伤发热
紫癜
痿证
皮痹
痹证
第二节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痛经
崩漏
经闭
带下病
黄带
妊娠恶阻
胎位不正
子痫
滞产
产后血晕
乳少
不孕症
阴挺
脏躁
第三节 儿科疾病
惊风
疳积
小儿腹泻
小儿夜尿
百日咳
小儿夜啼
鹅口疮
小儿舞蹈病
第四节 外科疾病
疔疮
肠痈
乳痈
漏肩风
落枕
痔疮
伤筋
瘰疬
脱肛
疝气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天行赤眼
针眼
青光眼
脓耳
内耳性眩晕
牙痛
鼻衄
第六节 皮肤科疾病
浸淫疮
蛇丹
白兆风
顽癣
白癜风
疣疮
鸡眼
冻伤
第七节 保健灸法
一、历代保健灸撷萃
二、日本保健灸举隅
三、保健灸的具体应用
第六章 现代灸论综述
一、大力提倡灸法的重大意义
二、必须重视传统灸法
三、目前灸法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四、灸和针的优缺点比较
五、灸效与灸法的关系
六、灸和针单独使用与联合应用的比较
七、论灸效与灸感的基本规律
八、热证禁灸对灸法的影响及热证可灸论的探讨
九、论灸感对中医基本理论的验证
十、禁灸穴质疑
第七章 灸法文献
一、古代论灸文献选录
(一)马王堆汉墓帛书
(二)《黄帝内经》
(三)《伤寒论》
(四)《金匮要略》
(五)《针灸甲乙经》
(六)《肘后备急方》
(七)《备急千金要方》
(八)《外台秘要》
(九)《太平圣惠方》
(十)《圣济总录》
(十一)《普济本事方》
(十二)《针灸资生经》
(十三)《针灸集成》
(十四)《备惫灸法》
(十五)《外科精要》
(十六)《世医得效方》
(十七)《针灸聚英》
(十八)《医宗金鉴》
二、周楣声《灸赋》注解
(一)灸针探源赋
(二)灸不离宗赋
(三)经脉求真赋
(四)灸针同异赋
(五)灸针辨证赋
(六)灸感三相赋
(七)热证可灸赋
(八)灸海乘搓赋
(九)灸不忘针赋
(十)炙贵变通赋
三、现代论灸文献摘要表
附录
一、古今用药剂量衡量比较表
二、经穴索引
三、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节 灸法源流
第二节 灸法的定义及适应证
一、灸法的定义
二、灸法的适应证
第三节 施灸的材料
一、艾
二、其他材料
第四节 施灸的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一、施灸的体位选择
二、施灸顺序
第五节 灸法的补泻
一、艾炷灸的补泻
二、艾卷灸的补泻
三、根据辨证选取部位、经络、穴位、时间、补虚、泻实
四、根据病种、病型、辨证,选用灸治方法以补泻
第六节 灸疮及灸后调养
一、灸疮
二、灸后调养
第七节 灸的壮数和大小
一、灸的壮数
二、艾炷的大小
第八节 施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禁忌
二、施灸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灸法的种类
第一节 火热灸法
一、艾灸法
二、其他灸法
第二节 非火热灸法
一、天灸
二、冷淋
三、化学灸
附:灸法种类表
第三节 熨法
一、熨法定义及适应证
二、熨法种类
三、熨药处方
第四节 现代创新灸法及灸具
一、艾火针衬垫灸
二、蟾蜍皮灸
三、复方白芥子敷灸
四、火柴灸
五、锯灸
六、电热灸
七、电子温针灸
八、气针灸
九、QJ系列多功能灸疗器简介
十、强效温灸治疗仪
十一、RPY-B型热流喷灸仪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三、经络的主要内容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五、经络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经络各论
一、十四经脉的循行
第三节 经脉体系在灸针疗法中的地位
一、古代经脉学说的内容与组合
二、经脉系统与血管体系的关系
三、经脉系统与经筋体系的关系
四、经脉系统与经络体系的关系
五、经脉系统与淋巴体系的关系
六、经脉系统与皮肤肌肉的关系
七、经脉系统与体液的关系
八、经脉体系的联系和依存
九、经穴体系的选择与应用
第四节 经络研究概况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及其特点
二、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三、头部感传现象的研究
四、其他经络现象的研究
五、有关经络的一些客观指标的研究
六、近代对经络学说的研究
第四章 腧穴
第一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三、腧穴的分类
四、腧穴的命名
五、腧穴的作用和主治特点
六、特定类穴
七、腧穴定位法
八、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二节 腧穴各论
一、十四经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左右各11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左右各20穴)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左右各45穴)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左右各21穴)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左右各9穴)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左右各19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左右各67穴)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左右各27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左右各9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左右各23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左右各44穴)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左右各14穴)
(十三)任脉腧穴(左右24各穴)
(十四)督脉腧穴(左右各28穴)
二、经外奇穴
(一)头项部奇穴
(二)项背腰部奇穴
(三)胸腹部奇穴
(四)上肢部奇穴
(五)下肢部奇穴
附:腧穴分布图
第五章 临床各科疾病的灸法
第一节 内科疾病
感冒
中暑
痢疾
霍乱
附:钩吻中毒
附:中毒的灸法
疟疾
痄腮
中风
附:预防中风灸法
面瘫
厥证
头痛
眩晕
不寐
癫痫
惊悸、怔忡
久咳
哮喘
肺痨
呕吐
反胃
胃脘痛
腹痛
呃逆
泄泻
便秘
胃缓(胃下垂)
黄疸
鼓胀
胁痛
痰饮
水肿
淋证
癃闭
腰痛
遗精、早泄
阳痿
男性不育症
内伤发热
紫癜
痿证
皮痹
痹证
第二节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痛经
崩漏
经闭
带下病
黄带
妊娠恶阻
胎位不正
子痫
滞产
产后血晕
乳少
不孕症
阴挺
脏躁
第三节 儿科疾病
惊风
疳积
小儿腹泻
小儿夜尿
百日咳
小儿夜啼
鹅口疮
小儿舞蹈病
第四节 外科疾病
疔疮
肠痈
乳痈
漏肩风
落枕
痔疮
伤筋
瘰疬
脱肛
疝气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天行赤眼
针眼
青光眼
脓耳
内耳性眩晕
牙痛
鼻衄
第六节 皮肤科疾病
浸淫疮
蛇丹
白兆风
顽癣
白癜风
疣疮
鸡眼
冻伤
第七节 保健灸法
一、历代保健灸撷萃
二、日本保健灸举隅
三、保健灸的具体应用
第六章 现代灸论综述
一、大力提倡灸法的重大意义
二、必须重视传统灸法
三、目前灸法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四、灸和针的优缺点比较
五、灸效与灸法的关系
六、灸和针单独使用与联合应用的比较
七、论灸效与灸感的基本规律
八、热证禁灸对灸法的影响及热证可灸论的探讨
九、论灸感对中医基本理论的验证
十、禁灸穴质疑
第七章 灸法文献
一、古代论灸文献选录
(一)马王堆汉墓帛书
(二)《黄帝内经》
(三)《伤寒论》
(四)《金匮要略》
(五)《针灸甲乙经》
(六)《肘后备急方》
(七)《备急千金要方》
(八)《外台秘要》
(九)《太平圣惠方》
(十)《圣济总录》
(十一)《普济本事方》
(十二)《针灸资生经》
(十三)《针灸集成》
(十四)《备惫灸法》
(十五)《外科精要》
(十六)《世医得效方》
(十七)《针灸聚英》
(十八)《医宗金鉴》
二、周楣声《灸赋》注解
(一)灸针探源赋
(二)灸不离宗赋
(三)经脉求真赋
(四)灸针同异赋
(五)灸针辨证赋
(六)灸感三相赋
(七)热证可灸赋
(八)灸海乘搓赋
(九)灸不忘针赋
(十)炙贵变通赋
三、现代论灸文献摘要表
附录
一、古今用药剂量衡量比较表
二、经穴索引
三、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灸法大全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