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浙江教育史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子课题,于1998年正式立项,开始着手基础性的研究。《浙江教育史》作为“浙江教育史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于2004年未完成初稿,2005年6月通过总课题组专家的评审。2005年12月,《浙江教育史》经专家评审,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首批立项课题。2006年,该书稿又经讨论、修改,现已正式出版。
《浙江教育史》的研究和编写是在浙江省教育厅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其间得到中央教科所所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朱小蔓以及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汤世雄、宋恩荣等的关心和指导,编辑出版过程中又有赖于浙江教育出版社领导的悉心帮助。
目录
目录
绪论
古代篇
第一章 浙江教育的肇始
第一节 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
一、 从河姆渡文化看浙江教育的起源
二、 从良渚文化看浙江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舜和禹在浙江的传说
一、 舜在浙江的传说
二、 禹在浙江的传说
三、 舜、禹传说所赋予的教育意义
第三节 越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一、 越族的名称与起源
二、 越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三、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第二章 秦汉六朝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秦汉时期教育渐兴
一、 秦代对越族的教化
二、 汉代文教之风兴起
第二节 六朝时期家学的兴盛
一、 家学的兴盛
二、 余姚虞氏家学
三、 吴兴沈氏家学
第三节 六朝时期的宗教教育
一、 佛教与佛教教育
二、 道教与道教教育
第四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 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二、 “学为世用”的教育观
第三章 隋唐五代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地方教育
一、 地方官学的建立
二、 书院教育的萌芽
第二节 科举制的确立和影响
一、 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
二、 科举制在浙江的影响
第三节 各类人才的涌现
一、 经史名家辈出
二、 文人雅士云集
三、 书画艺术争奇斗艳
第四节 “台郡文教之祖”郑虔
一、 创设地方官学
二、 淳化乡风民俗
三、 传承书画诗文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地方官学的发展
一、 宋代的地方官学
二、 元代的地方官学
三、 胡瑗与苏湖教法
第二节 南宋国学的重建
一、 南宋重建国学
二、 太学的招生、教学
三、 太学的学生风潮
第三节 科举与两浙人才
一、 宋元科举的兴与衰
二、 两宋奠定人才基础
第四节 书院教育的兴盛
一、 朱熹与浙江书院
二、 吕祖谦与丽泽书院
三、 甬上四先生与书院教育
四、 北山四先生与书院教育
五、 西湖书院的藏书与刻书
第五节 蒙学与蒙学教材
一、 蒙学教育的发展
二、 蒙学教材的编写
第六节 热心教育的地方官范仲淹、王安石
一、 范仲淹在浙江的教育活动
二、 王安石在鄞县的教育活动
第七节 吕祖谦的教育思想
一、 “杂博”的人性说
二、 “育实材”的教育宗旨
三、 经史并重的教育内容
四、 论教育和学习方法
第八节 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
一、 天赋平等的人性说
二、 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三、 广闻博识的学习观
四、 勤勉质疑的方法论
第九节 程端礼的教育思想
一、 论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 论教育阶段和内容
三、 论教学的原则
四、 论读书的方法
第五章 明代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官学教育的加强
一、 府、州、县学普遍设立
二、 乡、镇社学发展迅速
第二节 科举与浙江进士
一、 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
二、 浙江科举仕进的优势
第三节 书院教育的发展
一、 明代书院发展概况
二、 书院讲会之风形成
第四节 西学入浙之滥觞
一、 李之藻与西学译著
二、 艾儒略对西学的译介
第五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 “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二、 “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论
三、 “践履”、“实行”的学习方法
四、 顺应自然的儿童教育观
第六节 浙中王门的教育思想
一、 徐爱的教育思想
二、 钱德洪的教育思想
三、 王畿的教育思想
第七节 刘宗周的教育思想
一、 论教育作用
二、 论道德修养
三、 论学习方法
四、 论家庭教育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文字狱的“重灾区”
一、 清代浙江的文字狱案
二、 文字狱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学校与科举取士
一、 学校教育的科举化
二、 科举取士及其影响
第三节 书院与书院教育
一、 清代书院发展概况
二、 阮元、俞樾与诂经精舍
第四节 朱之瑜的教育思想
一、 论学校教育
二、 论为学宗旨
三、 论治学之道
四、 论道德修养
第五节 陈确的教育思想
一、 论人性和教育
二、 论道德修养
三、 论为学之道
第六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一、 论人性与教育
二、 论学校的作用
三、 论人才的选拔
四、 论治学的方法
五、 论教师的条件
第七节 张履祥的教育思想
一、 论“人性本善”
二、 论道德修养
三、 论读书方法
四、 论“居家之教”
近代篇
第七章 晚清时期的浙江教育(上)
第一节 龚自珍改革封建教育的先声
一、 “不拘一格降人材”
二、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三、 提倡率性和“尊情”
第二节 门户开放与教会学校的设立
一、 开埠通商后的社会变迁
二、 教会组织的不断扩展
三、 早期教会学校的设立
四、 华花圣经书房
第三节 早期的科学启蒙及科学教育
一、 早期的科学启蒙活动
二、 李善兰的科学教育活动
第四节 汤震、陈虬、宋恕的教育思想
一、 汤震及其《危言》
二、 宋恕与《六斋卑议》
三、 陈虬与《治平通议》
第八章 晚清时期的浙江教育(下)
第一节 维新运动期间的思想发动
一、 甲午战争后浙江知识阶层的觉醒
二、 张元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三、 汪康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清末各地的兴学热潮
一、 各地兴办的新式学堂
二、 民间极盛的兴学之风
三、 惠兴女士殉学及影响
第三节 林启在杭州的兴学活动
一、 创办求是书院
二、 创办蚕学馆
三、 设立养正书塾
第四节 孙诒让在浙南的兴学活动
一、 创办应时需的学堂
二、 成立学会以助兴学
三、 发展温、处地方教育
第五节 王国维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导入
一、 译介西方教育学理论
二、 导入西方美育思想
三、 翻译东西方教科书
第九章 北京政府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民国初年各类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
二、 初等教育迅速发展
三、 中等教育全面加强
四、 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提高
第二节 五四时期教育改革的推进
一、 省教育会对新教育的宣传
二、 五四时期旧观念的转变
三、 各地教育改革的试行
第三节 1922年学制的贯彻实施
一、 初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 中等教育的重点调整
三、 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四节 杜亚泉的科学教育实践
一、 编辑自然科学教科书
二、 编办学术杂志宣传科学
三、 科学教育实践的特点
第五节 中等教育改革的先驱者经亨颐
一、 倡导人格教育
二、 改革师范教育
三、 主持春晖中学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浙江教育(上)
第一节 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一、 教育方针的确立
二、 训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教育行政和管理的制度化
一、 教育行政机构的变革
二、 视导制度与辅导制度
第三节 教育格局的全面调整
一、 高等学校的增设
二、 中学教育的加强
三、 师范学校的分立
第四节 义务教育的推行
一、 普设乡镇初级小学
二、 加大私塾改良力度
三、 发展短期义务教育
第五节 民众教育的兴办
一、 民众教育机构的建立
二、 民众教育师资的培训
三、 各类民众教育的开展
第六节 教育实验的开展
一、 乡村教育实验
二、 幼儿教育实验
第七节 蔡元培与浙江高等教育
一、 促办国立浙江大学
二、 筹建国立艺术院
第八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一、 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
二、 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三、 论“全人生指导”
第十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浙江教育(下)
第一节 战时的教育方针政策
一、 蒋介石的战时教育思想
二、 浙江的战时教育措施
第二节 战时学校的搬迁与发展
一、 高等院校的迁徙与发展
二、 省立中等学校的搬迁与重组
三、 浙西南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奴化与反奴化教育
一、 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二、 抗日军民的反奴化教育措施
第四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
一、 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
二、 结合地方实际开展民众教育
三、 改革普通中小学教育
第五节 国民教育的实施
一、 国民教育制度的推行
二、 俞子夷与国民教育实验
第六节 战后学校复员的困境
一、 战后学校的复员和发展
二、 战后教育面临的困境
三、 教育界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七节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 实施通才教育
二、 制定“求是”校训
三、 提倡教授治校
当代篇
第十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接管、改造旧有学校
一、 对公立学校的接管、接办
二、 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接收
三、 对旧教育的初步改造
第二节 推行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
一、 调整、充实教师队伍
二、 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三、 加强教师的思想改造
第三节 贯彻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一、 举办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二、 学校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
三、 开展工农群众业余文化教育
第四节 调整学校设置及管理体制
一、 高等学校的院调整
二、 中等学校的调整
三、 重点中小学的举办
四、 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
第五节 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
一、 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二、 改进中小学的教学工作
三、 改进高校的教学工作
第六节 学校的思想、体育和卫生工作
一、 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 重视中小学的体育、卫生工作
第七节 教育事业纳入有计划的发展轨道
一、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 工农业余教育的发展
第十三章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实施和“反右”扩大化
一、 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实施
二、 “反右”斗争的扩大化
第二节 教育“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
一、 教育事业的“大跃进”
二、 各类教育的“大革命”
第三节 教育事业的调整和三个《条例》的实施
一、 教育事业的调整
二、 三个《条例》的实施
第四节 “两种教育制度”的推行和教学改革的深人
一、 “半工(农)半读”学校的发展
二、 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
二、 高校师生参与“四清”运动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教育领域的全面动乱
一、 “文革”风暴的掀起
二、 红卫兵“大串联”
三、 “造反派”夺权与武斗
四、 “复课闹革命”
五、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第二节 “两个基本估计”指导下的“教育革命”
一、 改变教育管理体制
二、 缩短大、中、小学学制
三、 改变招生制度
四、 重编、改编各类教材
第三节 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一、 大中专学校遭受极大冲击
二、 普通中小学的盲目发展
第四节 广大师生员工的觉醒
一、 逐步认清“四人帮”的罪恶行径
二、 坚持工作,坚持教学,坚持科研
第十五章 拨乱反正。调整改革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一、 推倒“两个基本估计”
二、 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三、 恢复正常教育秩序
四、 各类教育的初步调整
五、 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第二节 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
一、 把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二、 教育工作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三、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第三节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的各类教育改革
一、 基础教育的改革
二、 高等教育的改革
三、 师范教育的改革
四、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
五、 成人教育的改革
第十六章 全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科教兴省”战略的贯彻和实施
一、 “科教兴省”战略的逐步确立
二、 各级政府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
三、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的颁布
第二节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 幼儿教育多元发展
二、 义务教育成绩显著
三、 普通高中迅速增长
四、 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原有格局
五、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 扩大招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 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
三、 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 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五、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节 职业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一、 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
二、 贴近地方经济,强化专业特色
三、 以人为本,推进教学改革
四、 校企结合,产教一体
五、 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六、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第五节 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 中、高等师范院校的调整改革
二、 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力推行
三、 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第六节 成人教育的稳步发展
一、 农村成人教育的三级网络
二、 职工教育如火如荼
三、 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增长
四、 自学考试持续发展
五、 社区教育生机盎然
第七节 民办教育的重新崛起
一、 民办教育的“浙江现象”
二、 民办教育的发展背景
三、 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
四、 民办教育的典型个案
五、 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
后记
wc
绪论
古代篇
第一章 浙江教育的肇始
第一节 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
一、 从河姆渡文化看浙江教育的起源
二、 从良渚文化看浙江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舜和禹在浙江的传说
一、 舜在浙江的传说
二、 禹在浙江的传说
三、 舜、禹传说所赋予的教育意义
第三节 越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一、 越族的名称与起源
二、 越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三、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第二章 秦汉六朝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秦汉时期教育渐兴
一、 秦代对越族的教化
二、 汉代文教之风兴起
第二节 六朝时期家学的兴盛
一、 家学的兴盛
二、 余姚虞氏家学
三、 吴兴沈氏家学
第三节 六朝时期的宗教教育
一、 佛教与佛教教育
二、 道教与道教教育
第四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 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二、 “学为世用”的教育观
第三章 隋唐五代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地方教育
一、 地方官学的建立
二、 书院教育的萌芽
第二节 科举制的确立和影响
一、 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
二、 科举制在浙江的影响
第三节 各类人才的涌现
一、 经史名家辈出
二、 文人雅士云集
三、 书画艺术争奇斗艳
第四节 “台郡文教之祖”郑虔
一、 创设地方官学
二、 淳化乡风民俗
三、 传承书画诗文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地方官学的发展
一、 宋代的地方官学
二、 元代的地方官学
三、 胡瑗与苏湖教法
第二节 南宋国学的重建
一、 南宋重建国学
二、 太学的招生、教学
三、 太学的学生风潮
第三节 科举与两浙人才
一、 宋元科举的兴与衰
二、 两宋奠定人才基础
第四节 书院教育的兴盛
一、 朱熹与浙江书院
二、 吕祖谦与丽泽书院
三、 甬上四先生与书院教育
四、 北山四先生与书院教育
五、 西湖书院的藏书与刻书
第五节 蒙学与蒙学教材
一、 蒙学教育的发展
二、 蒙学教材的编写
第六节 热心教育的地方官范仲淹、王安石
一、 范仲淹在浙江的教育活动
二、 王安石在鄞县的教育活动
第七节 吕祖谦的教育思想
一、 “杂博”的人性说
二、 “育实材”的教育宗旨
三、 经史并重的教育内容
四、 论教育和学习方法
第八节 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
一、 天赋平等的人性说
二、 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三、 广闻博识的学习观
四、 勤勉质疑的方法论
第九节 程端礼的教育思想
一、 论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 论教育阶段和内容
三、 论教学的原则
四、 论读书的方法
第五章 明代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官学教育的加强
一、 府、州、县学普遍设立
二、 乡、镇社学发展迅速
第二节 科举与浙江进士
一、 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
二、 浙江科举仕进的优势
第三节 书院教育的发展
一、 明代书院发展概况
二、 书院讲会之风形成
第四节 西学入浙之滥觞
一、 李之藻与西学译著
二、 艾儒略对西学的译介
第五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 “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二、 “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论
三、 “践履”、“实行”的学习方法
四、 顺应自然的儿童教育观
第六节 浙中王门的教育思想
一、 徐爱的教育思想
二、 钱德洪的教育思想
三、 王畿的教育思想
第七节 刘宗周的教育思想
一、 论教育作用
二、 论道德修养
三、 论学习方法
四、 论家庭教育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文字狱的“重灾区”
一、 清代浙江的文字狱案
二、 文字狱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学校与科举取士
一、 学校教育的科举化
二、 科举取士及其影响
第三节 书院与书院教育
一、 清代书院发展概况
二、 阮元、俞樾与诂经精舍
第四节 朱之瑜的教育思想
一、 论学校教育
二、 论为学宗旨
三、 论治学之道
四、 论道德修养
第五节 陈确的教育思想
一、 论人性和教育
二、 论道德修养
三、 论为学之道
第六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一、 论人性与教育
二、 论学校的作用
三、 论人才的选拔
四、 论治学的方法
五、 论教师的条件
第七节 张履祥的教育思想
一、 论“人性本善”
二、 论道德修养
三、 论读书方法
四、 论“居家之教”
近代篇
第七章 晚清时期的浙江教育(上)
第一节 龚自珍改革封建教育的先声
一、 “不拘一格降人材”
二、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三、 提倡率性和“尊情”
第二节 门户开放与教会学校的设立
一、 开埠通商后的社会变迁
二、 教会组织的不断扩展
三、 早期教会学校的设立
四、 华花圣经书房
第三节 早期的科学启蒙及科学教育
一、 早期的科学启蒙活动
二、 李善兰的科学教育活动
第四节 汤震、陈虬、宋恕的教育思想
一、 汤震及其《危言》
二、 宋恕与《六斋卑议》
三、 陈虬与《治平通议》
第八章 晚清时期的浙江教育(下)
第一节 维新运动期间的思想发动
一、 甲午战争后浙江知识阶层的觉醒
二、 张元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三、 汪康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清末各地的兴学热潮
一、 各地兴办的新式学堂
二、 民间极盛的兴学之风
三、 惠兴女士殉学及影响
第三节 林启在杭州的兴学活动
一、 创办求是书院
二、 创办蚕学馆
三、 设立养正书塾
第四节 孙诒让在浙南的兴学活动
一、 创办应时需的学堂
二、 成立学会以助兴学
三、 发展温、处地方教育
第五节 王国维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导入
一、 译介西方教育学理论
二、 导入西方美育思想
三、 翻译东西方教科书
第九章 北京政府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民国初年各类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
二、 初等教育迅速发展
三、 中等教育全面加强
四、 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提高
第二节 五四时期教育改革的推进
一、 省教育会对新教育的宣传
二、 五四时期旧观念的转变
三、 各地教育改革的试行
第三节 1922年学制的贯彻实施
一、 初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 中等教育的重点调整
三、 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四节 杜亚泉的科学教育实践
一、 编辑自然科学教科书
二、 编办学术杂志宣传科学
三、 科学教育实践的特点
第五节 中等教育改革的先驱者经亨颐
一、 倡导人格教育
二、 改革师范教育
三、 主持春晖中学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浙江教育(上)
第一节 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一、 教育方针的确立
二、 训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教育行政和管理的制度化
一、 教育行政机构的变革
二、 视导制度与辅导制度
第三节 教育格局的全面调整
一、 高等学校的增设
二、 中学教育的加强
三、 师范学校的分立
第四节 义务教育的推行
一、 普设乡镇初级小学
二、 加大私塾改良力度
三、 发展短期义务教育
第五节 民众教育的兴办
一、 民众教育机构的建立
二、 民众教育师资的培训
三、 各类民众教育的开展
第六节 教育实验的开展
一、 乡村教育实验
二、 幼儿教育实验
第七节 蔡元培与浙江高等教育
一、 促办国立浙江大学
二、 筹建国立艺术院
第八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一、 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
二、 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三、 论“全人生指导”
第十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浙江教育(下)
第一节 战时的教育方针政策
一、 蒋介石的战时教育思想
二、 浙江的战时教育措施
第二节 战时学校的搬迁与发展
一、 高等院校的迁徙与发展
二、 省立中等学校的搬迁与重组
三、 浙西南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奴化与反奴化教育
一、 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二、 抗日军民的反奴化教育措施
第四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
一、 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
二、 结合地方实际开展民众教育
三、 改革普通中小学教育
第五节 国民教育的实施
一、 国民教育制度的推行
二、 俞子夷与国民教育实验
第六节 战后学校复员的困境
一、 战后学校的复员和发展
二、 战后教育面临的困境
三、 教育界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七节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 实施通才教育
二、 制定“求是”校训
三、 提倡教授治校
当代篇
第十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接管、改造旧有学校
一、 对公立学校的接管、接办
二、 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接收
三、 对旧教育的初步改造
第二节 推行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
一、 调整、充实教师队伍
二、 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三、 加强教师的思想改造
第三节 贯彻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一、 举办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二、 学校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
三、 开展工农群众业余文化教育
第四节 调整学校设置及管理体制
一、 高等学校的院调整
二、 中等学校的调整
三、 重点中小学的举办
四、 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
第五节 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
一、 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二、 改进中小学的教学工作
三、 改进高校的教学工作
第六节 学校的思想、体育和卫生工作
一、 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 重视中小学的体育、卫生工作
第七节 教育事业纳入有计划的发展轨道
一、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 工农业余教育的发展
第十三章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实施和“反右”扩大化
一、 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实施
二、 “反右”斗争的扩大化
第二节 教育“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
一、 教育事业的“大跃进”
二、 各类教育的“大革命”
第三节 教育事业的调整和三个《条例》的实施
一、 教育事业的调整
二、 三个《条例》的实施
第四节 “两种教育制度”的推行和教学改革的深人
一、 “半工(农)半读”学校的发展
二、 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
二、 高校师生参与“四清”运动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教育领域的全面动乱
一、 “文革”风暴的掀起
二、 红卫兵“大串联”
三、 “造反派”夺权与武斗
四、 “复课闹革命”
五、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第二节 “两个基本估计”指导下的“教育革命”
一、 改变教育管理体制
二、 缩短大、中、小学学制
三、 改变招生制度
四、 重编、改编各类教材
第三节 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一、 大中专学校遭受极大冲击
二、 普通中小学的盲目发展
第四节 广大师生员工的觉醒
一、 逐步认清“四人帮”的罪恶行径
二、 坚持工作,坚持教学,坚持科研
第十五章 拨乱反正。调整改革时期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一、 推倒“两个基本估计”
二、 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三、 恢复正常教育秩序
四、 各类教育的初步调整
五、 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第二节 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
一、 把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二、 教育工作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三、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第三节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的各类教育改革
一、 基础教育的改革
二、 高等教育的改革
三、 师范教育的改革
四、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
五、 成人教育的改革
第十六章 全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教育
第一节 “科教兴省”战略的贯彻和实施
一、 “科教兴省”战略的逐步确立
二、 各级政府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
三、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的颁布
第二节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 幼儿教育多元发展
二、 义务教育成绩显著
三、 普通高中迅速增长
四、 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原有格局
五、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 扩大招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 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
三、 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 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五、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节 职业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一、 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
二、 贴近地方经济,强化专业特色
三、 以人为本,推进教学改革
四、 校企结合,产教一体
五、 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六、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第五节 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 中、高等师范院校的调整改革
二、 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力推行
三、 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第六节 成人教育的稳步发展
一、 农村成人教育的三级网络
二、 职工教育如火如荼
三、 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增长
四、 自学考试持续发展
五、 社区教育生机盎然
第七节 民办教育的重新崛起
一、 民办教育的“浙江现象”
二、 民办教育的发展背景
三、 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
四、 民办教育的典型个案
五、 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
后记
wc
浙江教育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