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别林斯基说:“普希金是第一个偷到维纳斯腰带的俄国诗人。”所谓“维纳斯腰带”,指的是文字创作的奥秘。本书就是探讨这个奥秘的专著,畅谈了文字创作的各种问题。有新鲜的观点。有生动的例证。有清晰的论证过程。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书中糅合了作者理性的思考和对生活、创作的感情,糅合了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感必体验的诗意。随便翻开哪一章,都是一个新的开端。对初学写作者,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对在文坛上驰骋的老将,也能引起共鸣感叹。对文学爱好者而言,则可以窥见创作的深微奥秘。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提供的答案——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
一 文学四要素和六种文学观念
1 文学四要素
2 再现说
3 表现说
4 实用说
5 客观说
6 体验说
7 自然说
二 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社会心理原因
1 再现说与人类的童年心理
2 表现说与人类的青年心理
3 人类心理的成熟期与文学观念的变化
三 文学观念变化与文学自身演变规律
1 文学发展总趋势
2 文学发展的矛盾运动
第二章 文学的山川、大海和蓝天——文学的多维结构和多种性质
一 文学性质的把握与方法论的改变
1 元素论方法的兴衰及其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2 整体论方法的兴起和对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 文学的结构图式和多种性质
1 人的活动所形成的两根轴线
2 文学的结构图式及其构成因素
三 文学五十元
1 文学的三级性质
2 文学五十元表
第三章 偷维纳斯的腰带——作为文学的艺术特性的审美场
一 文学的艺术特性——文学的“格式塔质”
1 文学的“格式塔质”
2 “格式塔质”与“审美场”
二 文学“审美场”的内涵和实现
1 “审美场”的含义
2 “审美场”与体验
三 “审美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态
1 中国古代:“气”、“神”、“韵”、“境”、“味”
2 西方:“表现性”与“异质同构”
第四章 文学赖以栖身的家园——作为文学符号特性的语言
一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和对象
1 “语言论”的文学特性论的根据
2 文学话语的“互义性”
二 面对审美体验时的语言痛苦
1 “言不尽意”的产生
2 “文外之重旨”的理想
三 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
1 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2 文学语言的本初性
3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第五章 “庄严的谎话”——作为文学基本品格的艺术真实
一 善与美必须以真为伴
1 文学必须是善的,但善必须以真为伴
2 文学必须是美的,但美也必须以真为伴
3 文学的真实性使文学具有真正的历史品格
二 艺术真实的基本前提——假定性
1 “把谎话说得圆”
2 文学假定性的意义
三 艺术真实的含义及其演变
1 艺术真实的含义
2 艺术真实含义的演变
四 艺术真实的创造——主要特征与原生状态
1 要捕捉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2 展示生活的原生状态
第六章 添写人生的“新字”——作为文学内核的艺术真理
一 文学史上人们怎样为诗辩护
1 第一次为诗辩护——在宗教面前的诗辩
2 第二次为诗辩护——在科学面前的诗辩
3 第三次为诗辩护——在高科技面前的诗辩
4 中国的诗辩
二 艺术真理与“元话语”
1 艺术真理存在的依据
2 艺术真理诸层面
3 艺术真理作为“元话语”
三 艺术真理的特征
1 艺术真理的客观性
2 艺术真理的具体性
3 艺术真理的建构性
四 艺术真理的发现与锻炼
1 寻找交切点
2 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投以新的一瞥
第七章 “一花一世界”——文学对象的内涵整体性
一 别林斯基的一个理论失误
1 艺术与科学的差别仅在形式吗
2 别林斯基理论的矛盾
二 整体性——活生生的人的世界
1 外部与内部的统一
2 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3 整体性与作品结构的有机联系
三 整体性——对象的限定与内涵的无穷
1 追求内涵整体性
2 “拟容”有限,“取心”无限
四 同构对应——获得整体性的途径
1 本质关系在“精神结构”
2 “精神结构”作为社会的现象
3 文学创作中的“同构对应”
4 作品的深刻性在“同构对应”
第八章 把自然解放出来——文学反映对象的心理场效应
一 心物关系——文学创作的难题
1 我国古人的回答
2 外国人的回答
3 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二 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
1 物理境与心理场
2 作家与科学家的不同选择
三 心理场的三个层次与两种类型
1 浅度心理场——“眼中之竹”
2 深度心理场——“胸中之竹”
3 形式化心理场——“手中之竹”
第九章 伟大而珍贵的馈赠——作家的童年经验
一 童心与诗心的同与异
1 儿童的“赤子之心”与作家的“真诚之心”
2 “原始思维”与移情机制
3 稚气的幻想与创造性想象
二 童年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式
1 童年经验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创作过程
2 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创作的影响
3 童年经验作为创作的动力源
三 保持童心和利用童年经验
1 保持童心与社会化阻滞
2 童年经验与距离化
第十章 返回人类精神的故园——作家的原型经验
一 原型意象及其发生机制
1 原型的普遍性和发生机制
2 原型情境呈现对创作的意义
二 原型意象特征及其置换原理
1 原型的主要特征
2 原型的置换原理
三 原型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1 加入文学“社会”
2 超越私人性
第十一章 “穷苦之言易好”——作家的审悲经验
一 人生的苦难向审美的愉悦的转化
1 距离对苦难的美化
2 艺术形式对苦难的征服
3 净化导致痛感的缓和与转换
4 审悲与获得真理的快慰
5 审悲与生命力的活跃
二 文学创作中化悲为美的基本条件
1 描写对象的价值性
2 距离的微妙调整
3 美丽地描写悲哀
第十二章 “美玉出乎丑璞”——作家的审丑经验
一 生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
1 丑是一种背景,用以衬托美的丽质
2 丑往往比美更能提示内在的真实和激发美感
3 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愉快的
4 形式美对内容丑的征服与消融
二 文学创作中化丑为美的基本条件
1 审美理想的烛照
2 真实地揭示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
3 以艺术形式改变丑的色调和音调
第十三章 “第二只眼睛”——作家的艺术知觉力
一 艺术知觉的特征与功能
1 艺术知觉与普通知觉的区别
2 艺术知觉力与作家的基本素质
二 艺术知觉的生成机制
1 对象刺激
2 审美注意
3 期待—投射
4 盲点—冲突
5 领悟—完形
6 自由境界
三 艺术知觉力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 知觉定势对艺术知觉的支配
2 保持并发展自己的独特的超越能力
第十四章 “情者文之经”——作家的艺术情感力
一 艺术情感的特征与功能
1 艺术情感与非艺术情感的区别
2 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
3 艺术情感与理智情感、道德情感
二 艺术情感的生成机制
1 原始唤起
2 内觉体验
3 情感形式化
三 艺术情感力在创作中的运用
1 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互相搏斗与征服
2 形式情感与内容情感的互相冲突与征服
第十五章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作家的艺术想象力
一 艺术想象的特征和功能
1 以情感为经,以形象为纬
2 以个性为经,以共性为纬
二 艺术想象的生成机制
1 形象累积
2 记忆意象
3 创见意象
4 假遗忘
5 灵感爆发
6 创见意象的形式化
三 艺术想象力在创作中的运用
1 寻求差异面的平衡状态
2 处理好放纵与收束的关系
第十六章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取向
一 三种艺术范式及其精神价值取向
1 范式A——改革/保守
2 范式B——人文/改革
3 范式C——权力/商业资本
二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1 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作为价值尺度
2 “历史—人文”双重价值取向
三 工业文明的礼品和哲人的启示
1 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双重“礼品”
2 青年马克思的启示
后记
第一章 历史提供的答案——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
一 文学四要素和六种文学观念
1 文学四要素
2 再现说
3 表现说
4 实用说
5 客观说
6 体验说
7 自然说
二 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社会心理原因
1 再现说与人类的童年心理
2 表现说与人类的青年心理
3 人类心理的成熟期与文学观念的变化
三 文学观念变化与文学自身演变规律
1 文学发展总趋势
2 文学发展的矛盾运动
第二章 文学的山川、大海和蓝天——文学的多维结构和多种性质
一 文学性质的把握与方法论的改变
1 元素论方法的兴衰及其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2 整体论方法的兴起和对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 文学的结构图式和多种性质
1 人的活动所形成的两根轴线
2 文学的结构图式及其构成因素
三 文学五十元
1 文学的三级性质
2 文学五十元表
第三章 偷维纳斯的腰带——作为文学的艺术特性的审美场
一 文学的艺术特性——文学的“格式塔质”
1 文学的“格式塔质”
2 “格式塔质”与“审美场”
二 文学“审美场”的内涵和实现
1 “审美场”的含义
2 “审美场”与体验
三 “审美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态
1 中国古代:“气”、“神”、“韵”、“境”、“味”
2 西方:“表现性”与“异质同构”
第四章 文学赖以栖身的家园——作为文学符号特性的语言
一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和对象
1 “语言论”的文学特性论的根据
2 文学话语的“互义性”
二 面对审美体验时的语言痛苦
1 “言不尽意”的产生
2 “文外之重旨”的理想
三 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
1 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2 文学语言的本初性
3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第五章 “庄严的谎话”——作为文学基本品格的艺术真实
一 善与美必须以真为伴
1 文学必须是善的,但善必须以真为伴
2 文学必须是美的,但美也必须以真为伴
3 文学的真实性使文学具有真正的历史品格
二 艺术真实的基本前提——假定性
1 “把谎话说得圆”
2 文学假定性的意义
三 艺术真实的含义及其演变
1 艺术真实的含义
2 艺术真实含义的演变
四 艺术真实的创造——主要特征与原生状态
1 要捕捉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2 展示生活的原生状态
第六章 添写人生的“新字”——作为文学内核的艺术真理
一 文学史上人们怎样为诗辩护
1 第一次为诗辩护——在宗教面前的诗辩
2 第二次为诗辩护——在科学面前的诗辩
3 第三次为诗辩护——在高科技面前的诗辩
4 中国的诗辩
二 艺术真理与“元话语”
1 艺术真理存在的依据
2 艺术真理诸层面
3 艺术真理作为“元话语”
三 艺术真理的特征
1 艺术真理的客观性
2 艺术真理的具体性
3 艺术真理的建构性
四 艺术真理的发现与锻炼
1 寻找交切点
2 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投以新的一瞥
第七章 “一花一世界”——文学对象的内涵整体性
一 别林斯基的一个理论失误
1 艺术与科学的差别仅在形式吗
2 别林斯基理论的矛盾
二 整体性——活生生的人的世界
1 外部与内部的统一
2 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3 整体性与作品结构的有机联系
三 整体性——对象的限定与内涵的无穷
1 追求内涵整体性
2 “拟容”有限,“取心”无限
四 同构对应——获得整体性的途径
1 本质关系在“精神结构”
2 “精神结构”作为社会的现象
3 文学创作中的“同构对应”
4 作品的深刻性在“同构对应”
第八章 把自然解放出来——文学反映对象的心理场效应
一 心物关系——文学创作的难题
1 我国古人的回答
2 外国人的回答
3 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二 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
1 物理境与心理场
2 作家与科学家的不同选择
三 心理场的三个层次与两种类型
1 浅度心理场——“眼中之竹”
2 深度心理场——“胸中之竹”
3 形式化心理场——“手中之竹”
第九章 伟大而珍贵的馈赠——作家的童年经验
一 童心与诗心的同与异
1 儿童的“赤子之心”与作家的“真诚之心”
2 “原始思维”与移情机制
3 稚气的幻想与创造性想象
二 童年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式
1 童年经验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创作过程
2 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创作的影响
3 童年经验作为创作的动力源
三 保持童心和利用童年经验
1 保持童心与社会化阻滞
2 童年经验与距离化
第十章 返回人类精神的故园——作家的原型经验
一 原型意象及其发生机制
1 原型的普遍性和发生机制
2 原型情境呈现对创作的意义
二 原型意象特征及其置换原理
1 原型的主要特征
2 原型的置换原理
三 原型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1 加入文学“社会”
2 超越私人性
第十一章 “穷苦之言易好”——作家的审悲经验
一 人生的苦难向审美的愉悦的转化
1 距离对苦难的美化
2 艺术形式对苦难的征服
3 净化导致痛感的缓和与转换
4 审悲与获得真理的快慰
5 审悲与生命力的活跃
二 文学创作中化悲为美的基本条件
1 描写对象的价值性
2 距离的微妙调整
3 美丽地描写悲哀
第十二章 “美玉出乎丑璞”——作家的审丑经验
一 生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
1 丑是一种背景,用以衬托美的丽质
2 丑往往比美更能提示内在的真实和激发美感
3 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愉快的
4 形式美对内容丑的征服与消融
二 文学创作中化丑为美的基本条件
1 审美理想的烛照
2 真实地揭示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
3 以艺术形式改变丑的色调和音调
第十三章 “第二只眼睛”——作家的艺术知觉力
一 艺术知觉的特征与功能
1 艺术知觉与普通知觉的区别
2 艺术知觉力与作家的基本素质
二 艺术知觉的生成机制
1 对象刺激
2 审美注意
3 期待—投射
4 盲点—冲突
5 领悟—完形
6 自由境界
三 艺术知觉力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 知觉定势对艺术知觉的支配
2 保持并发展自己的独特的超越能力
第十四章 “情者文之经”——作家的艺术情感力
一 艺术情感的特征与功能
1 艺术情感与非艺术情感的区别
2 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
3 艺术情感与理智情感、道德情感
二 艺术情感的生成机制
1 原始唤起
2 内觉体验
3 情感形式化
三 艺术情感力在创作中的运用
1 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互相搏斗与征服
2 形式情感与内容情感的互相冲突与征服
第十五章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作家的艺术想象力
一 艺术想象的特征和功能
1 以情感为经,以形象为纬
2 以个性为经,以共性为纬
二 艺术想象的生成机制
1 形象累积
2 记忆意象
3 创见意象
4 假遗忘
5 灵感爆发
6 创见意象的形式化
三 艺术想象力在创作中的运用
1 寻求差异面的平衡状态
2 处理好放纵与收束的关系
第十六章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取向
一 三种艺术范式及其精神价值取向
1 范式A——改革/保守
2 范式B——人文/改革
3 范式C——权力/商业资本
二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1 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作为价值尺度
2 “历史—人文”双重价值取向
三 工业文明的礼品和哲人的启示
1 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双重“礼品”
2 青年马克思的启示
后记
创作美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