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ctal urban systems: scaling, symmetry, spatial complexity

副标题:无

作   者:陈彦光著

分类号:P208

ISBN:978703020571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分形城市系统:标度·对称·空间复杂性》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对称思想和标度概念建立城市系统的理论模型,以期反映城市演化及其时空结构的一般规律。根据维数与空间的对应性,从时间、空间和等级三个角度将地理空间分为三种类型。基于三类空间,从宏观城市层面发展了刻画城市系统的标度定律,揭示城市系统演化现象背后的简单与复杂的数学联系和物理本质。 城市和城市体系是复杂的空间系统,分形是探索复杂性的有效工具。运用分形思想探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分形城市系统:标度·对称·空间复杂性》读者对象包括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应用数学、社会物理、管理科学、分形理论、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

目录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引论
1.1 复杂性研究概况
1.2 认识空间复杂性
1.3 空间复杂性的分维刻画
1.4 空间复杂性的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框架与纲领
1.6 结语
第2章 标度、对称与城市地理规律
2.1 分形:变换中的不变性
2.2 分维:不变中的可公度性
2.3 广义地理空间及其分形维数
2.4 引力模型的哲学思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异速生长与城市地理空间
3.1 异速生长隐含的标度关系
3.2 异速关系的先验性质和模型分解
3.3 异速生长关系的几个典型的应用
3.4 异速生长与城市系统结构的C-D函数
3.5 异速生长与城市系统维数比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空间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动力学
4.1 城市化:一种复杂的相变过程
4.2 城市化的Logistic过程
4.3 城乡空间格局的多分形模型
4.4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空间分析:城市体系与自组织城市网络
5.1 中心地的分形结构
5.2 三角点阵模型与无标度网络
5.3 城市空间体系的随机集聚分形
5.4 城市空间体系的多分形结构
5.5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功率谱特征
5.6 自组织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化图式
5.7 中国城市的空间关联和无标度特征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序空间分析: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形递归
6.1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模型重构
6.2 城市等级体系的时空对称性
6.3 城市等级体系的标度律
6.4 城市等级体系的多分维谱
6.5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标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系统标度律的物理基础
7.1 分形、混沌、标度律与复杂性
7.2 效用最大化与标度定律
7.3 熵最大化与标度定律
7.4 效用与熵最大化的对偶转换模型
7.5 效用的本质与最大熵的反动力量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城市系统奇异对称性的空间分析
8.1 对称、秩序与城市地理规律
8.2 城市地理系统的奇异对称性
8.3 对称破缺与空间复杂化
8.4 城市系统的对立统一法则
8.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主要数据来源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致谢
插图目录
图1.1 空间充填的Peano曲线
图1.2 空间复杂性研究的三重方法论
图1.3 城市地理系统与空间复杂性的研究内容
图1.4 英国城市规模分布图式(1981年)
图1.5 城市规模分布图式(2002年)
图1.6 城市系统空间复杂性研究的思路图
图2.1 地理空间的分类体系
图3.1 美国城市-乡村人口异速生长关系图式(1790~1960年)
图3.2 郑州城市人口规模与河南省城市总人口之间的双对数关系(1990~1999年)
图3.3 北京城市形态的自相似变化特征(1999年)
图3.4 基于位序-规模分布的中国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异速生长关系图式(2000年)
图3.5 基于等级结构的中国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异速生长关系图式(2000年)
图3.6 自相似的生长分形图式(Vicsek,1989)
图3.7 自仿射的生长分形图式(Vicsek,1989)
图3.8 郑州市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及其要素-输出关系的双对数坐标图式
图3.9 城市系统维数比值的递阶分析框架
图3.10 研究区的范围及杭州城镇体系(局部)
图3.11 杭州城镇体系年末总人口异速生长关系图式示例(1975~2000年)
图3.12 杭州城镇体系工业总产值异速生长关系图式示例(1975~2000年)
图3.13 城市年末总人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异速生长关系图式
图3.14 杭州城镇体系基于不同测度的特征向量及其组合权重柱形图
图3.15 杭州城市体系各种权重随着到中心市的距离的变化图式
图3.16 杭州城市体系综合发展水平的距离衰减图式(2000年)
图3.17 杭州都市区的范围估算结果(2000年)
图4.1 SOC的三种状态与三个标志
图4.2 美国城乡人口比随时间变化的单对数坐标图
图4.3 美国城市化水平的Logistic过程(1790~1960年)
图4.4 Logistic过程与周期变化:从定态到混沌(x?=0.01)
图4.5 帐篷映射:从定态到混沌(x?=0.01)
图4.6 周期倍增分岔图式——一种对称破坏过程(局部)
图4.7 借助城-乡相互作用模型模拟城市化水平的增长过程:从定态到混沌
图4.8 城市化水平的5周期振荡:一种特殊的混沌状态
图4.9 美国城市化水平的Logistic过程(1790~1960年)
图4.10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人口和总人口变化的数值模拟曲线(1790~2400年)
图4.11 美国城市化水平的数值模拟曲线(1790~2400年)
图4.12 美国城乡人口格局的多分形图式(1990年)
图4.13 美国城乡人口多分形结构的f(α)单峰图像(1990年)
图4.14 中国城乡人口格局的多分形图式(2000年)
图4.15 中国城乡人口多分形结构的f(α)单峰图像(2000年)
图4.16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相空间及其异速生长图式(1940~2000年)
图4.17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时间序列及其拟合曲线(1940~2000年)
图4.18 基于不同参数的中国城市化水平模拟曲线(1949~2100年)
图4.19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频谱图(1949~2000年)
图4.20 基于Logistic曲线的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残差分布图(1949~2000年)
图4.21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残差频谱图(1949~2000年)
图4.22 中国城乡人口和总人口的观测值和模拟值变化曲线
图4.23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观测值和模拟值变化曲线
图4.24 城市、乡村之间的捕食-牺牲关系数值模拟图
图5.1 中心地空间结构与等级体系(k=3系统)
图5.2 中心地与分形景观的等价变换
图5.3 城市空间体系的Koch雪花模型(前三步)
图5.4 中心地体系分布的三轴平面坐标系局部
图5.5 南德中心地数目依等级而变化的单对数曲线
图5.6 典型研究区中心地数目与市场区半径的双对数坐标图
图5.7 美国不同等级城市规模和相应城市数目的双对数坐标图(包括异常点)
图5.8 美国不同等级城市规模和相应城市数目的双对数坐标图(剔除异常点)
图5.9 城市空间体系的三角点阵模型
图5.10 城市空间关联与小盒覆盖的转换示意图
图5.11 河南省17个主要城市的空间分布
图5.12 河南省城市体系-交通网络空间关联的无标度特征
图5.13 回转半径示意图
图5.14 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径体系示意图
图5.15 回转半径与城市数目的双对数坐标图
图5.16 平面规则多分形的生成图式(前3步)
图5.17 河南县城及其以上级别的城镇分布简图
图5.18 河南省城市空间体系的容量维与信息维图式
图5.19 河南省城镇体系的多分维和奇异谱曲线
图5.20 f(α)随α(q)变化的单峰曲线
图5.21 河南水系分布的双对数曲线
图5.22 京津沪杭四城市的地理位置
图5.23 京津沪杭四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增长曲线(1949~2004年)
图5.24 京津沪杭四城市之间引力谱(1949~2004年)
图5.25 京津沪杭四城市的方差谱频谱图
图5.26 京津沪杭四城市之间的剩余谱频谱图
图5.27 京津沪杭四城市之间的乘积谱频谱图
图5.28 京津沪杭四城市之间的正交谱频谱图
图5.29 抽掉Logistic趋势成分以后的京津沪杭人口变化曲线(1949~2004年)
图5.30 京津沪杭人口变化Logistic残差的频谱图
图5.31 两种自组织网络的分布特征示意图(根据Barabási and Bonabeau,2003)
图5.32 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分布图
图5.33 中国城市空间关联的标度关系(基于欧式距离)
图5.34 中国城市空间关联的标度关系(基于交通网络)
图5.35 中国城市航空网络示意图(局部)
图5.36 城市数目随着连接门槛值的变化而衰减的图式
图5.37 中国城市航空网络的双标度图式
图6.1 中心地理论预言的阶梯式(stair-like)城市位序-规模分布
图6.2 城市化水平L(K,S)随K值和S值变化模拟图式
图6.3 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与规模的关系
图6.4 河南省城市体系总人口与城市数目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
图6.5 美国2000年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常规图式
图6.6 美国城市数量级-规模级的三参数关系图式(2000年)
图6.7 美国城市数量级-规模级的双对数图式(2000年)
图6.8 美国城市规模级与数量级的指数律图式
图6.9 河南省城市位序-规模分布(2000年)
图6.10 河南省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异速生长关系图式(2000年)
图6.11 二尺度多分形递归图式(前四步)
图6.12 美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多重Zipf维数图式(2000年)
图6.13 美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多分维数图式(2000年)
图6.14 美国城市规模分布多分形测度的f(α)单峰图像(2000年)
图6.15 中国城市人口和城区面积的位序-规模分布图(2000年)
图6.16 基于位序的中国城市人口-城区面积的异速生长图式(2000年)
图6.17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指数标度图式(2000年)
图6.18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对数标度图式(2000年)
图7.1 Sierpinski垫片的细化生成过程(前三步)
图7.2 Koch雪花曲线的累积生成过程(前三步)
图7.3 Sierpinski垫片的互补图形边界线
图7.4 淄博市的6个配位城市和重要的邻级城市
图7.5 美国波士顿人口分布的频谱图(1940年)
图7.6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分级结果的频谱关系图(2000年)
图7.7 城市体系的内部复杂性与外部复杂性图式(中国城市2000年)
图7.8 示意性城市化过程的Stommel图
图7.9 复杂性连续统及其主要研究领域示意图(修改自Richards,2002)
图7.10 河南省城市规模分布的Weibull图式(自下而上排序)
图7.11 河南省城市规模分布的Zipf图式(自上而下排序)
图7.12 河南省城市规模分布的Weibull约束参数的变换曲线
图7.13 城市等级体系无标度区间的形成机制示意图
图8.1 中国地理线与古今都城的时空对称格局
图8.2 中国省会级及其以上城市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归并
图8.3 中国大陆轮廓的拓扑变形示意图
图8.4 中国内地城市的宏观双侧对称分布模型
图8.5 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的镜像对称性(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图8.6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单对数图式(2000年)
图8.7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双对数关系(2000年)
图8.8 地理系统三位一体的对称与守恒律
图8.9 宏观-微观都可逆的地理空间过程示意图
图8.10 微观可逆而宏观不可逆的地理空间过程示意图
图8.11 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图式(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周一星,2003)
图8.12 英国城市规模的首位分布图式(1981年)
图8.13 美国城市位序-规模的稳定分布(1790~2000年)
图8.14 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四种图式(其中只有第三、四两种才有现实可能性)
图8.15 美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标度范围(1990年)
图8.16 微观层面的对称破坏与宏观层面的对称重建过程示意图
图8.17 反映城市生长的粒子-波状二元特性DLA模型示意图(Batty and Longley,1994)
图8.18 城市随机生长的DLA模拟示例(Batty and Longley,1994)
图8.19 虚-实坐标图的转换图示
图8.2.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在虚数域中的理想图式(基于Clark模型)
图8.21 水波图片
图8.22 城市人口密度的负指数分布宏观统计特征
表1.1 自组织城市理论和模型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创建人
表1.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7个基本点及其与城市系统的类比
表1.3 城市数目、路线数目及其计算时间
表1.4 SOC的标志及其在城市地理系统中的表现
表1.5 空间复杂系统的调查研究模式
表1.6 研究内容及其与分形和复杂性的对应关系
表2.1 不同国家的城市(镇)规模下限
表2.2 地理空间的三元划分及其相应的分维数
表2.3 三种地理空间的典型复杂现象及其与分维的关系
表2.4 城市体系与固(物)体系重心转移过程描述方法的比较
表2.5 物理学引力模型与地理学引力模型的比较
表3.1 城市与生物体的维数类比
表3.2 城市地理学中异速生长的主要应用领域
表3.3 异速生长定律的分解与标度定律的表示领域
表3.4 河南省城市体系的有关人口数据(1990~2001年)
表3.5 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异速生长模型
表3.6 郑州市非农业人口、建设用地、工业产值以及工业产值的计算值
表3.7 郑州市非农业人口、建设用地与工业产值对数值的二元线性回归结果——模型摘要和方差分析(ANOVA)的主要统计量
表3.8 郑州市非农业人口、建设用地与工业产值对数值的二元线性回归结果——回归系数值及其相关的统计量
表3.9 杭州城镇体系人口异速生长的分享系数矩阵及其特征向量(1975~2000年)
表3.10 杭州城镇体系产值异速生长的分享系数矩阵及其特征向量(1975~2000年)
表3.11 变量之间的异速关系矩阵——基于26年平均值的横向分析和8城镇总量的纵向分析
表3.12 基于人口和产值变量的要素权重及其综合权重
表3.13 基于人口和产值变量的综合发展水平(2000年)
表4.1 自组织与相变的时空位置
表4.2 自组织临界性的三种标志及其与分维的关系
表4.3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Logistic方程参数(k值)及其测定的时间范围
表4.4 美国城市化水平的观测值、Logistic预测值和Logistic模拟值
表4.5 美国城市化模型及其方差分析(ANVOA)摘要
表4.6 美国城市化模型的回归系数及其相应的统计量
表4.7 城乡人口分解的递阶结构
表4.8 基于美国城市化水平的城乡人口分布的多分维谱(1990年,局部)
表4.9 基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城乡人口分布的多分维谱(2000年,局部)
表4.10 水体自组织与城市自组织的比较
表4.11 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值
表4.12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模拟预测值(基于不同的参数)
表4.13 中国城市化模型及其方差分析(ANVOA)摘要(剔除异常值后)
表4.14 中国城市化模型的回归系数及其相应的统计量(剔除异常值后)
表5.1 刻画不同市场区的任意Loschian数系列(x≤y)
表5.2 基于任意Loschian数的中心地体系的织构分维(部分结果)
表5.3 德国南部中心地的有关观测数据及其对应的测度(Christaller,1933,1968)
表5.4 根据南德中心地数据拟合的标度定律模型和分维数
表5.5 南德中心地的分维数:两种计算结果的比较
表5.6 不同人口规模等级中的美国城市地方的数目(1900~1980年)
表5.7 中心地体系与水系以及地震的有关标度定律的比较
表5.8 河南省17个主要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
表5.9 a河南省17个主要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里程(1994年)
表5.9 b河南省17个主要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里程(2003年)
表5.10 城市和交通网络的空间关联数目
表5.11 城市和交通网络的空间关联维数及其有关参数
表5.12 基于不同重心位置的直线距离与平均半径
表5.13 基于不同重心位置的分维及其地理几何意义
表5.14 D〓、τ(q)、α(q)和f(α)在q=0,1,±∞处的取值
表5.15 对研究区网格化所得的城市体系统计数据
表5.16 河南省城镇体系的多分维D〓和f(α)谱及其有关参量(局部结果)
表5.17 对研究区网格化所得的河流分布统计数据
表5.18 两类引力模型的综合比较
表5.19 中国四个大城市的12个年份的非农业人口(1949~2004年)
表5.20 城市之间的交通里程
表5.21 京津沪杭四城市之间引力谱密度的局部表示
表5.22 京津沪杭城市引力谱密度与基于时滞的引力平均值的比较(除数为N=64)
表5.23 京津沪杭城市引力谱密度与基于时滞的引力平均值的比较(除数为N=56)
表5.24 京津沪杭四城市的谱指数、分维、Hurst指数和自相关系数(剩余谱)
表5.25 京津沪杭四城市的谱指数、分维、Hurst指数和自相关系数(乘积谱)
表5.26 京津沪杭四城市最大正交谱密度对应的频率及其暗示的周期长度
表5.27 京津沪杭四城市拟合Logistic模型的参数和拟合优度
表5.28 随机网络与无标度网络的比较
表5.29 指数关系与幂次关系的比较
表5.30 基于不同距离和不同码尺长度的城市数目(自上而下排列)
表5.31 中国城市空间关联维数、无标度区范围及其有关数据(2002年)
表5.32 中国城市与其他国内城市的航空航线连接数
表5.33 中国城市航空航线的连接数与节点数
表6.1 城市化水平L(K,S)随S值和K值变化的模拟结果(局部)
表6.2 a1950年、1960年、1970年的世界城市规模分级:基于对数尺度
表6.2 b1950年、1960年、1970年的世界城市规模分级:基于常规尺度
表6.3a 基于对数尺测度的分维及其有关参数
表6.3b 基于常规尺度的分维及其有关参数
表6.4a 对数尺度下基于规模-数目关系的分维及其有关参数值
表6.4b 常规尺度下基于规模-数目关系的分维及其有关参数值
表6.5a 对数尺度下基于三参数Zipf模型的分维及其有关参数值
表6.5b 常规尺度下基于三参数Zipf模型的分维及其有关参数值
表6.6 河南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估计值及其相关数据(基于人口规模大于10万的城市)
表6.7 美国城市等级体系的规模级与数量级:第一种分级方案
表6.8 美国城市等级体系的规模级与数量级:第二种分级方案
表6.9 美国城市等级体系的规模级与数量级:第三种分级方案
表6.10 美国城市等级体系的规模级与数量级:第四种分级方案
表6.11 河南省城市体系异速生长标度指数的计算数值对比
表6.12 城市等级体系的二尺度多分形过程(前四步)
表6.13 美国城市等级体系的概率分布前四步:计算值、调和值与观测值的比较(2000年)
表6.14 基于美国城市不同等级规模分布的概率尺度(2000年)
表6.15 美国511个城市的多重Zipf维数和多分维谱(2000年)
表6.16 城市等级体系多分形结构的对立统一关系
表6.17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对数标度(2000年)
表6.18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参数汇总与对比(2000年)
表7.1 城市体系与分形结构和混沌分叉的标度律比较
表7.2 山东城市规模的二倍数分级结果之一(2000年市区总人口)
表7.3 山东城市规模的二倍数分级结果之二(200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
表7.4 城乡聚落等级体系的时空尺度
表7.5 自然地理系统与人文地理系统的熵变和对称演化特征
表7.6 地理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比较
表7.7 河南省城市数目、规模及有关模型的拟合参数值
表8.1 指数律和幂律:城市系统时空演化过程的两种规律
表8.2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分级结果(2000年)
表8.3 中心地体系与水系以及地震的有关标度定律的比较
表8.4 城市系统演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Fractal urban systems: scaling, symmetry, spatial complexity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