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经络腧穴学(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讲述了: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经络腧穴理论既是针灸学科的核心内容,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和附录,系统阐述经络、腧穴理论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上篇为经络腧穴总论,概述经络与腧穴的基本理论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中篇为经络腧穴各论,主要介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络脉、经别、经筋以及腧穴定位和主治。下篇讲述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和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进展。附录中列有《帛书?十一脉灸经》原文,经络、腧穴歌赋选,人体重要部位及脏器经络分布表,手足部反射区定位及主治。
本教材编写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路,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体现精编教材“精、新、实”的特点,既突出系统性,又强调实用性,力求严谨,注重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为突出教材的权威性和先进性,穴位归经、定位,以最新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2006年版)为依据,对新、老国标定位差异较大的穴位,以附注形式加以说明。
2.为突出重点,对常用穴和一般穴介绍详略有别,并首次将穴位分为重点穴、常用穴、一般穴3类介绍。重点穴的确定参考《2009年硕士研究生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中所列穴名,常用穴参考梁繁荣主编的《针灸学》所列穴名。
3.为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易教”、“易学”特点,每章前列有“导学”,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便于对穴位的理解与熟记,凡重点穴和常用穴均增加了穴名释义。
4.根据最新国家标准,重新绘制或修订了部分经络腧穴图,如常用骨度分寸图、取穴体位图等。全书努力做到语言简炼,图文并茂。
5.附录中特别增加了手足部反射区的定位和主治,以进一步适应针灸推拿医疗市场的需要。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生使用,也是广大从事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 针灸的起源
二、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 针灸理论体系的发展
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经络理论的形成
一、 经络概念的产生
二、 经络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概况
一、 十二经脉
二、 奇经八脉
三、 十二经别
四、 十五络脉
五、 十二经筋
六、 十二皮部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概况
一、 根结与标本
二、 气街与四海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 经络的作用
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 腧穴的分类
二、 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 腧穴的作用
二、 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三节 特定穴
一、 五输穴
二、 原穴
三、 络穴
四、 郄穴
五、 背俞穴
六、 募穴
七、 下合穴
八、 八会穴
九、 八脉交会穴
十、 交会穴
第四节 腧穴定位方法
一、 体表标志定位法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 “指寸”定位法
四、 简便取穴法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 十二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 手太阴经络
二、 手太阴腧穴
1. 中府★★
2. 云门
3. 天府
4. 侠白
5. 尺泽★★
6. 孔最★★
7. 列缺★★
8. 经渠
9. 太渊★★
10. 鱼际★★
11. 少商★★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 手阳明经络
二、 手阳明腧穴
1. 商阳★
2. 二间
3. 三间★
4. 合谷★★
5. 阳溪★
6. 偏历★★
7. 温溜
8. 下廉
9. 上廉
10. 手三里★★
11. 曲池★★
12. 肘髎
13. 手五里
14. 臂臑★
15. 肩髃★★
16. 巨骨
17. 天鼎
18. 扶突★
19. 口禾髎
20. 迎香★★
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 足阳明经络
二、 足阳明腧穴
1. 承泣★★
2. 四白★
3. 巨髎
4. 地仓★★
5. 大迎
6. 颊车★★
7. 下关★★
8. 头维★★
9. 人迎
10. 水突
11. 气舍
12. 缺盆
13. 气户
14. 库房
15. 屋翳
16. 膺窗
17. 乳中
18. 乳根
19. 不容
20. 承满
21. 梁门★★
22. 关门
23. 太乙
24. 滑肉门
25. 天枢★★
26. 外陵
27. 大巨
28. 水道
29. 归来★★
30. 气冲
31. 髀关
32. 伏兔★
33. 阴市
34. 梁丘★★
35. 犊鼻★★
36. 足三里★★
37. 上巨虚★
38. 条口★
39. 下巨虚★
40. 丰隆★★
41. 解溪★
42. 冲阳
43. 陷谷
44. 内庭★★
45. 厉兑★★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 足太阴经络
二、 足太阴腧穴
1. 隐白★★
2. 大都
3. 太白★★
4. 公孙★★
5. 商丘
6. 三阴交★★
7. 漏谷
8. 地机★
9. 阴陵泉★★
10. 血海★★
11. 箕门
12. 冲门
13. 府舍
14. 腹结
15. 大横★★
16. 腹哀
17. 食窦
18. 天溪
19. 胸乡
20. 周荣
21. 大包★★
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 手少阴经络
二、 手少阴腧穴
1. 极泉★
2. 青灵
3. 少海★★
4. 灵道
5. 通里★★
6. 阴郄★
7. 神门★★
8. 少府★
9. 少冲★★
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 手太阳经络
二、 手太阳腧穴
1. 少泽★★
2. 前谷
3. 后溪★★
4. 腕骨★
5. 阳谷
6. 养老★★
7. 支正★
8. 小海★★
9. 肩贞
10. 臑俞★
11. 天宗★★
12. 秉风
13. 曲垣
14. 肩外俞
15. 肩中俞
16. 天窗
17. 天容
18. 颧髎★★
19. 听宫★★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 足太阳经络
二、 足太阳腧穴
1. 睛明★★
2. 攒竹★★
3. 眉冲
4. 曲差
5. 五处
6. 承光
7. 通天
8. 络却
9. 玉枕
10. 天柱★★
11. 大杼
12. 风门★★
13. 肺俞★★
14. 厥阴俞
15. 心俞★★
16. 督俞
17. 膈俞★★
18. 肝俞★★
19. 胆俞★★
20. 脾俞★★
21. 胃俞★★
22. 三焦俞
23. 肾俞★★
24. 气海俞
25. 大肠俞★★
26. 关元俞★
27. 小肠俞
28. 膀胱俞★★
29. 中膂俞
30. 白环俞
31. 上髎
32. 次髎★★
33. 中髎
34. 下髎
35. 会阳
36. 承扶
37. 殷门
38. 浮郄
39. 委阳★
40. 委中★★
41. 附分
42. 魄户
43. 膏育★★
44. 神堂
45. 譩譆
46. 膈关
47. 魂门
48. 阳纲
49. 意舍
50. 胃仓
51. 肓门
52. 志室★★
53. 胞育
54. 秩边★★
55. 合阳
56. 承筋
57. 承山★★
58. 飞扬★★
59. 跗阳
60. 昆仑★★
61. 仆参
62. 申脉★★
63. 金门
64. 京骨
65. 束骨★
66. 足通谷
67. 至阴★★
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 足少阴经络
二、 足少阴腧穴
1. 涌泉★★
2. 然谷★
3. 太溪★★
4. 大钟★
5. 水泉
6. 照海★★
7. 复溜★★
8. 交信
9. 筑宾
10. 阴谷
11. 横骨
12. 大赫★
13. 气穴
14. 四满
15. 中注
16. 肓俞★
17. 商曲
18. 石关
19. 阴都
20. 腹通谷
21. 幽门
22. 步廊
23. 神封
24. 灵墟
25. 神藏
26. 彧中
27. 俞府★
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与腧
一、 手厥阴经络
二、 手厥阴腧穴
1. 天池★
2. 天泉
3. 曲泽★★
4. 郄门★
5. 间使★★
6. 内关★★
7. 大陵★★
8. 劳宫★★
9. 中冲★★
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一、 手少阳经络
二、 手少阳腧穴
1. 关冲★★
2. 液门
3. 中渚★★
4. 阳池★
5. 外关★★
6. 支沟★★
7. 会宗
8. 三阳络
9. 四读
10. 天井
11. 清冷渊
12. 消泺
13. 臑会
14. 肩髎★★
15. 天髎
16. 天牗
17. 翳风★★
18. 瘈脉
19. 颅息
20. 角孙★
21. 耳门★
22. 耳和髎
23. 丝竹空★★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一、 足少阳经络
二、 足少阳阶穴
1. 瞳子髎★★
2. 听会★
3. 上关
4. 颔厌
5. 悬颅
6. 悬厘
7. 曲鬓
8. 率谷★
9. 天冲
10. 浮白
11. 头窍阴
12. 完骨
13. 本神
14. 阳白★
15. 头临泣★★
16. 目窗
17. 正营
18. 承灵
19. 脑空
20. 风池★★
21. 肩井★★
22. 渊腋
23. 辄筋
24. 日月★★
25. 京门★
26. 带脉★
27. 五枢
28. 维道
29. 居髎
30. 环跳★★
31. 风市★★
32. 中渎
33. 膝阳关
34. 阳陵泉★★
35. 阳交
36. 外丘
37. 光明★
38. 阳辅
39. 悬钟★★
40. 丘墟★★
41. 足临泣★★
42. 地五会
43. 侠溪
44. 足窍阴★★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一、 足厥阴经络
二、 足厥阴腧穴
1. 大敦★★
2. 行间★★
3. 太冲★★
4. 中封
5. 蠡沟★
6. 中都
7. 膝关
8. 曲泉★
9. 阴包
10. 足五里
11. 阴廉
12. 急脉
13. 章门★★
14. 期门★★
第四章 奇经八脉
第一节 督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功能与主治
四、 腧穴
1. 长强★
2. 腰俞
3. 腰阳关★★
4. 命门★★
5. 悬枢
6. 脊中
7. 中枢
8. 筋缩
9. 至阳★★
10. 灵台
11. 神道
12. 身柱
13. 陶道
14. 大椎★★
15. 哑门★★
16. 风府★★
17. 脑户
18. 强间
19. 后顶
20. 百会★★
21. 前顶
22. 囟会
23. 上星★
24. 神庭★
25. 素髎★
26. 水沟★★
27. 兑端
28. 龈交
29. 印堂★★
第二节 任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功能与主治
四、 腧穴
1. 会阴
2. 曲骨
3. 中极★★
4. 关元★★
5. 石门
6. 气海★★
7. 阴交
8. 神阙★★
9. 水分
10. 下脘★
11. 建里
12. 中脘★★
13. 上脘
14. 巨阙
15. 鳩尾
16. 中庭
17. 膻中★★
18. 玉堂
19. 紫宫
20. 华盖
21. 璇玑
22. 天突★★
23. 廉泉★★
24. 承浆★
第三节 冲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主要功能
第四节 带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主要功能
第五节 阴蹻、阳蹻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主要功能
第六节 阴维、阳维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主要功能
第七节 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一、 统领、联络作用
二、 溢蓄、调节作用
第五章 常用经外奇穴
第一节 头颈部穴
1. 四神聪
2. 鱼腰
3. 太阳
4. 耳尖
5. 球后
6. 上迎香
7. 金津、玉液
8. 夹承浆
9. 牵正
10. 翳明
11. 安眠
第二节 胸腹部穴
1. 子宫
2. 三角灸
3. 提托
第三节 背部穴
1. 定喘
2. 夹脊
3. 胃脘下俞
4. 腰眼
第四节 上肢穴
1. 二白
2. 腰痛点
3. 外劳宫
4. 八邪
5. 四缝
6. 十宣
7. 肩前
第五节 下肢穴
1. 鹤顶
2. 百虫窝
3. 膝眼
4. 胆囊
5. 阑尾
6. 八风
下篇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与现代研究进展
第六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第一节 根结与标本
一、 根结
二、 标本
第二节 气街与四海
一、 气街
二、 四海
第七章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经络的现代研究
一、 经络现象的研究
二、 循经感传现象形成机制的研究
三、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四、 关于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第二节 输穴的现代研究
一、 腧穴形态结构的研究
二、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三、 腧穴功能的研究
四、 腧穴刺激效应的研究
附录1 《帛书·十一脉灸经》原文
一、 手太阴
二、 手阳明
三、 足阳明
四、 足太阴
五、 手少阴
六、 手太阳
七、 足太阳
八、 足少阴
九、 手厥阴
十、 手少阳
十一、 足少阳
十二、 足厥阴
附录2 经络、腧穴歌赋选
一、 回阳九针歌
二、 四总穴歌
三、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四、 肘后歌
五、 玉龙歌
六、 标幽赋
附录3 人体重要部位及脏器经络分布表
附录4 手足部反射区定位及主治
一、 手背侧常用反射区
二、 手掌侧常用反射区
三、 足底部常用反射区
四、 足背侧常用反射区
五、 足内侧常用反射区
六、 足外侧常用反射区
>'x
绪论
一、 针灸的起源
二、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 针灸理论体系的发展
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经络理论的形成
一、 经络概念的产生
二、 经络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概况
一、 十二经脉
二、 奇经八脉
三、 十二经别
四、 十五络脉
五、 十二经筋
六、 十二皮部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概况
一、 根结与标本
二、 气街与四海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 经络的作用
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 腧穴的分类
二、 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 腧穴的作用
二、 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三节 特定穴
一、 五输穴
二、 原穴
三、 络穴
四、 郄穴
五、 背俞穴
六、 募穴
七、 下合穴
八、 八会穴
九、 八脉交会穴
十、 交会穴
第四节 腧穴定位方法
一、 体表标志定位法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 “指寸”定位法
四、 简便取穴法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 十二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 手太阴经络
二、 手太阴腧穴
1. 中府★★
2. 云门
3. 天府
4. 侠白
5. 尺泽★★
6. 孔最★★
7. 列缺★★
8. 经渠
9. 太渊★★
10. 鱼际★★
11. 少商★★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 手阳明经络
二、 手阳明腧穴
1. 商阳★
2. 二间
3. 三间★
4. 合谷★★
5. 阳溪★
6. 偏历★★
7. 温溜
8. 下廉
9. 上廉
10. 手三里★★
11. 曲池★★
12. 肘髎
13. 手五里
14. 臂臑★
15. 肩髃★★
16. 巨骨
17. 天鼎
18. 扶突★
19. 口禾髎
20. 迎香★★
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 足阳明经络
二、 足阳明腧穴
1. 承泣★★
2. 四白★
3. 巨髎
4. 地仓★★
5. 大迎
6. 颊车★★
7. 下关★★
8. 头维★★
9. 人迎
10. 水突
11. 气舍
12. 缺盆
13. 气户
14. 库房
15. 屋翳
16. 膺窗
17. 乳中
18. 乳根
19. 不容
20. 承满
21. 梁门★★
22. 关门
23. 太乙
24. 滑肉门
25. 天枢★★
26. 外陵
27. 大巨
28. 水道
29. 归来★★
30. 气冲
31. 髀关
32. 伏兔★
33. 阴市
34. 梁丘★★
35. 犊鼻★★
36. 足三里★★
37. 上巨虚★
38. 条口★
39. 下巨虚★
40. 丰隆★★
41. 解溪★
42. 冲阳
43. 陷谷
44. 内庭★★
45. 厉兑★★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 足太阴经络
二、 足太阴腧穴
1. 隐白★★
2. 大都
3. 太白★★
4. 公孙★★
5. 商丘
6. 三阴交★★
7. 漏谷
8. 地机★
9. 阴陵泉★★
10. 血海★★
11. 箕门
12. 冲门
13. 府舍
14. 腹结
15. 大横★★
16. 腹哀
17. 食窦
18. 天溪
19. 胸乡
20. 周荣
21. 大包★★
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 手少阴经络
二、 手少阴腧穴
1. 极泉★
2. 青灵
3. 少海★★
4. 灵道
5. 通里★★
6. 阴郄★
7. 神门★★
8. 少府★
9. 少冲★★
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 手太阳经络
二、 手太阳腧穴
1. 少泽★★
2. 前谷
3. 后溪★★
4. 腕骨★
5. 阳谷
6. 养老★★
7. 支正★
8. 小海★★
9. 肩贞
10. 臑俞★
11. 天宗★★
12. 秉风
13. 曲垣
14. 肩外俞
15. 肩中俞
16. 天窗
17. 天容
18. 颧髎★★
19. 听宫★★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 足太阳经络
二、 足太阳腧穴
1. 睛明★★
2. 攒竹★★
3. 眉冲
4. 曲差
5. 五处
6. 承光
7. 通天
8. 络却
9. 玉枕
10. 天柱★★
11. 大杼
12. 风门★★
13. 肺俞★★
14. 厥阴俞
15. 心俞★★
16. 督俞
17. 膈俞★★
18. 肝俞★★
19. 胆俞★★
20. 脾俞★★
21. 胃俞★★
22. 三焦俞
23. 肾俞★★
24. 气海俞
25. 大肠俞★★
26. 关元俞★
27. 小肠俞
28. 膀胱俞★★
29. 中膂俞
30. 白环俞
31. 上髎
32. 次髎★★
33. 中髎
34. 下髎
35. 会阳
36. 承扶
37. 殷门
38. 浮郄
39. 委阳★
40. 委中★★
41. 附分
42. 魄户
43. 膏育★★
44. 神堂
45. 譩譆
46. 膈关
47. 魂门
48. 阳纲
49. 意舍
50. 胃仓
51. 肓门
52. 志室★★
53. 胞育
54. 秩边★★
55. 合阳
56. 承筋
57. 承山★★
58. 飞扬★★
59. 跗阳
60. 昆仑★★
61. 仆参
62. 申脉★★
63. 金门
64. 京骨
65. 束骨★
66. 足通谷
67. 至阴★★
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 足少阴经络
二、 足少阴腧穴
1. 涌泉★★
2. 然谷★
3. 太溪★★
4. 大钟★
5. 水泉
6. 照海★★
7. 复溜★★
8. 交信
9. 筑宾
10. 阴谷
11. 横骨
12. 大赫★
13. 气穴
14. 四满
15. 中注
16. 肓俞★
17. 商曲
18. 石关
19. 阴都
20. 腹通谷
21. 幽门
22. 步廊
23. 神封
24. 灵墟
25. 神藏
26. 彧中
27. 俞府★
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与腧
一、 手厥阴经络
二、 手厥阴腧穴
1. 天池★
2. 天泉
3. 曲泽★★
4. 郄门★
5. 间使★★
6. 内关★★
7. 大陵★★
8. 劳宫★★
9. 中冲★★
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一、 手少阳经络
二、 手少阳腧穴
1. 关冲★★
2. 液门
3. 中渚★★
4. 阳池★
5. 外关★★
6. 支沟★★
7. 会宗
8. 三阳络
9. 四读
10. 天井
11. 清冷渊
12. 消泺
13. 臑会
14. 肩髎★★
15. 天髎
16. 天牗
17. 翳风★★
18. 瘈脉
19. 颅息
20. 角孙★
21. 耳门★
22. 耳和髎
23. 丝竹空★★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一、 足少阳经络
二、 足少阳阶穴
1. 瞳子髎★★
2. 听会★
3. 上关
4. 颔厌
5. 悬颅
6. 悬厘
7. 曲鬓
8. 率谷★
9. 天冲
10. 浮白
11. 头窍阴
12. 完骨
13. 本神
14. 阳白★
15. 头临泣★★
16. 目窗
17. 正营
18. 承灵
19. 脑空
20. 风池★★
21. 肩井★★
22. 渊腋
23. 辄筋
24. 日月★★
25. 京门★
26. 带脉★
27. 五枢
28. 维道
29. 居髎
30. 环跳★★
31. 风市★★
32. 中渎
33. 膝阳关
34. 阳陵泉★★
35. 阳交
36. 外丘
37. 光明★
38. 阳辅
39. 悬钟★★
40. 丘墟★★
41. 足临泣★★
42. 地五会
43. 侠溪
44. 足窍阴★★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一、 足厥阴经络
二、 足厥阴腧穴
1. 大敦★★
2. 行间★★
3. 太冲★★
4. 中封
5. 蠡沟★
6. 中都
7. 膝关
8. 曲泉★
9. 阴包
10. 足五里
11. 阴廉
12. 急脉
13. 章门★★
14. 期门★★
第四章 奇经八脉
第一节 督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功能与主治
四、 腧穴
1. 长强★
2. 腰俞
3. 腰阳关★★
4. 命门★★
5. 悬枢
6. 脊中
7. 中枢
8. 筋缩
9. 至阳★★
10. 灵台
11. 神道
12. 身柱
13. 陶道
14. 大椎★★
15. 哑门★★
16. 风府★★
17. 脑户
18. 强间
19. 后顶
20. 百会★★
21. 前顶
22. 囟会
23. 上星★
24. 神庭★
25. 素髎★
26. 水沟★★
27. 兑端
28. 龈交
29. 印堂★★
第二节 任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功能与主治
四、 腧穴
1. 会阴
2. 曲骨
3. 中极★★
4. 关元★★
5. 石门
6. 气海★★
7. 阴交
8. 神阙★★
9. 水分
10. 下脘★
11. 建里
12. 中脘★★
13. 上脘
14. 巨阙
15. 鳩尾
16. 中庭
17. 膻中★★
18. 玉堂
19. 紫宫
20. 华盖
21. 璇玑
22. 天突★★
23. 廉泉★★
24. 承浆★
第三节 冲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主要功能
第四节 带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主要功能
第五节 阴蹻、阳蹻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主要功能
第六节 阴维、阳维脉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二、 主要病候
三、 主要功能
第七节 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一、 统领、联络作用
二、 溢蓄、调节作用
第五章 常用经外奇穴
第一节 头颈部穴
1. 四神聪
2. 鱼腰
3. 太阳
4. 耳尖
5. 球后
6. 上迎香
7. 金津、玉液
8. 夹承浆
9. 牵正
10. 翳明
11. 安眠
第二节 胸腹部穴
1. 子宫
2. 三角灸
3. 提托
第三节 背部穴
1. 定喘
2. 夹脊
3. 胃脘下俞
4. 腰眼
第四节 上肢穴
1. 二白
2. 腰痛点
3. 外劳宫
4. 八邪
5. 四缝
6. 十宣
7. 肩前
第五节 下肢穴
1. 鹤顶
2. 百虫窝
3. 膝眼
4. 胆囊
5. 阑尾
6. 八风
下篇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与现代研究进展
第六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第一节 根结与标本
一、 根结
二、 标本
第二节 气街与四海
一、 气街
二、 四海
第七章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经络的现代研究
一、 经络现象的研究
二、 循经感传现象形成机制的研究
三、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四、 关于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第二节 输穴的现代研究
一、 腧穴形态结构的研究
二、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三、 腧穴功能的研究
四、 腧穴刺激效应的研究
附录1 《帛书·十一脉灸经》原文
一、 手太阴
二、 手阳明
三、 足阳明
四、 足太阴
五、 手少阴
六、 手太阳
七、 足太阳
八、 足少阴
九、 手厥阴
十、 手少阳
十一、 足少阳
十二、 足厥阴
附录2 经络、腧穴歌赋选
一、 回阳九针歌
二、 四总穴歌
三、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四、 肘后歌
五、 玉龙歌
六、 标幽赋
附录3 人体重要部位及脏器经络分布表
附录4 手足部反射区定位及主治
一、 手背侧常用反射区
二、 手掌侧常用反射区
三、 足底部常用反射区
四、 足背侧常用反射区
五、 足内侧常用反射区
六、 足外侧常用反射区
>'x
经络腧穴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