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小说史略》原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所用的讲义,后结集出版,并被视为鲁迅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这部书以现代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以及演变趋势,从美学角度探究了中国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从神话传说,到晚清小说,引据丰富,见解独到,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目录】
题 记 001
自 序 002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001
神话与传说 006
《汉书· 艺文志》所载小说 012
今所见汉人小说 015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021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 027
《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031
唐之传奇文(上) 037
唐之传奇文(下) 043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049
宋之志怪及传奇文 054
宋之话本 060
宋元之拟话本 067
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073
元明传来之讲史(下) 081
明之神魔小说(上) 089
明之神魔小说(中) 094
明之神魔小说(下) 099
明之人情小说(上) 105
明之人情小说(下) 111
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 117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124
清之讽刺小说 131
清之人情小说 136
中国小说史略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145
清之狭邪小说 155
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 164
清末之谴责小说 172
后记 180
附录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182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 209
【免费在线读】
书中精彩语段:
○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征信。《汉志》乃云出于稗官,然稗官者,职惟采集而非创作,“街谈巷语”自生于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独造也,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
○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
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李善注《文选》三十一引《新论》)始若与后之小说近似,然《庄子》云尧问孔子,《淮南子》云共工争帝地维绝,当时亦多以为“短书不可用”,则此小说者,仍谓寓言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后世众说,弥复纷纭,今不具论,而征之史:缘自来论断艺文,本亦史官之职也。
秦既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则大收篇籍,置写官,成哀二帝,复先后使刘向及其子歆校书秘府,歆乃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七略》今亡,班固作《汉书》,删其要为《艺文志》,其三曰《诸子略》,所录凡十家,而谓“可观者九家”,小说则不与,然尚存于末,得十五家。班固于志自有注,其有某曰云云者,唐颜师古注也。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殷时者,皆依托也。)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饶,齐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时待诏,作书,名曰《心术》。”)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应劭曰,道家也,好养生事,未央之术。)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应劭曰:其说以《周书》为本。师古曰,《史记》云:“虞初,洛阳人。”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右所录十五家,梁时已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惟据班固注,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
唐贞观中,长孙无忌等修《隋书》,《经籍志》撰自魏徵,祖述晋荀勖《中经簿》而稍改变,为史子集四部,小说故隶于子。其所著录,《燕丹子》而外无晋以前书,别益以记谈笑应对,叙艺术器物游
乐者,而所论列则仍袭《汉书·艺文志》(后略称《汉志》):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颂,《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避忌,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其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石晋时,刘昫等因韦述旧史作《唐书·经籍志》(后略称《唐志》)则以毋煚等所修之《古今书录》为本,而意主简略,删其小序发明,史官之论述由是不可见。所录小说,与《隋书·经籍志》(后略称《隋志》)亦无甚异,惟删其亡书,而增张华《博物志》十卷,此在《隋志》,本属杂家,至是乃入小说。
宋皇祐中,曾公亮等被命删定旧史,撰志者欧阳修,其《艺文志》(后略称《新唐志》)小说类中,则大增晋至隋时著作,自张华《列异传》戴祚《甄异传》至吴筠《续齐谐记》等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王延秀《感应传》至侯君素《旌异记》等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诸书前志本有,皆在史部杂传类,与耆旧高隐孝子良吏列女等传同列,至是始退为小说,而史部遂无鬼神传;又增益唐人著作,如李恕《诫子拾遗》等之垂教诫,刘孝孙《事始》等之数典故,李涪《刊误》等之纠讹谬,陆羽《茶经》等之叙服用,并入此类,例乃愈棼,元修《宋史》,亦无变革,仅增芜杂而已。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十八)以小说繁夥,派别滋多,
于是综核大凡,分为六类:
一曰志怪:《搜神》,《述异》,《宣室》,《酉阳》之类是也;
一曰传奇:《飞燕》,《太真》,《崔莺》,《霍玉》之类是也;
一曰杂录:《世说》,《语林》,《琐言》,《因话》之类是也;
一曰丛谈:《容斋》,《梦溪》,《东谷》,《道山》之类是也;
一曰辩订:《鼠璞》,《鸡肋》,《资暇》,《辩疑》之类是也;
一曰箴规:《家训》,《世范》,《劝善》,《省心》之类是也。
清乾隆中,敕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纪昀总其事,于小说别为三派,而所论列则袭旧志。
……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缉琐语也。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班固称“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然则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载焉。
《西京杂记》六卷。《世说新语》三卷。……
右小说家类杂事之属……
《山海经》十八卷。《穆天子传》六卷。《神异经》一卷。……
《搜神记》二十卷。……《续齐谐记》一卷。……
右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博物志》十卷。《述异记》二卷。《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
十卷。……
右小说家类琐语之属……
右三派者,校以胡应麟之所分,实止两类,前一即杂录,后二即志怪,第析叙事有条贯者为异闻,钞录细碎者为琐语而已。传奇不著录;丛谈辩订箴规三类则多改隶于杂家,小说范围,至是乃稍整
洁矣。然《山海经》《穆天子传》又自是始退为小说,案语云,“《穆天子传》旧皆入起居注类,……实则恍忽无征,又非《逸周书》之比,……以为信史而录之,则史体杂,史例破矣。今退置于小说家,
义求其当,无庸以变古为嫌也。”于是小说之志怪类中又杂入本非依托之史,而史部遂不容多含传说之书。
至于宋之平话,元明之演义,自来盛行民间,其书故当甚夥,而史志皆不录。惟明王圻作《续文献通考》,高儒作《百川书志》,皆收《三国志演义》及《水浒传》,清初钱曾作《也是园书目》,亦有通俗小说《三国志》等三种,宋人词话《灯花婆婆》等十六种。然《三国》《水浒》,嘉靖中有都察院刻本,世人视若官书,故得见收,后之书目,寻即不载,钱曾则专事收藏,偏重版本,缘为旧刊,始以入录,非于艺文有真知,遂离叛于曩例也。史家成见,自汉迄今盖略同:目录亦史之支流,固难有超其分际者矣。
……
目录
题 记 001
自 序 002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001
神话与传说 006
《汉书· 艺文志》所载小说 012
今所见汉人小说 015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021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 027
《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031
唐之传奇文(上) 037
唐之传奇文(下) 043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049
宋之志怪及传奇文 054
宋之话本 060
宋元之拟话本 067
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073
元明传来之讲史(下) 081
明之神魔小说(上) 089
明之神魔小说(中) 094
明之神魔小说(下) 099
明之人情小说(上) 105
明之人情小说(下) 111
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 117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124
清之讽刺小说 131
清之人情小说 136
中国小说史略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145
清之狭邪小说 155
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 164
清末之谴责小说 172
后记 180
附录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182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 209
中国小说史略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