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会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我社副社长、副总编黄旭赴沪,力邀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风骚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纪历程,鉴往追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铺设中国教育科学的桥梁。这是一项承接前人、嘉惠后学的教育学术工程。
诚挚感谢主编及其工作集体、各册特约编辑的极大努力、各著作权所有人的全面支持。更多>>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言
第一编 上古教育制度之起源
一 教育之发端
二 创设考试制度
三 建立学官
四 最初之大小学校
五 学校之课程
六 上古之教育法
七 上古之教育宗旨
第二编 上古教育制度及其退化
一 名称、地位及学校之性质
二 学校之课程
三 男子准则
四 女子准则
五 教育法
六 入学考试、学业考试及升学之法
七 入学年龄、学期及学年
八 教育官
九 学校数
十 教育行政法
十一 选举
十二 上古教育制度衰颓期及其变迁期
第三编 汉以后各朝教育之沿革
一 汉朝教育之状况
二 汉唐间教育之状况
三 唐朝教育之状况
四 宋朝教育之状况
五 元朝教育之状况
六 明朝教育之状况
七 清朝教育之状况
第四编 新旧教育之过渡时代
一 近世学校之发轫
二 初变科举制度
三 派赴西洋游学
四 中日战争之影响于新教育
五 张之洞之《劝学篇》与其兴学议
六 戊戌变政及其反动力
七 拳匪变乱与日俄战争之促进新教育进步
八 给新学毕业生以科举功名
九 革新旧式学校
十 对于留学生之新计划
十一 第一次所颁布之新学校制度
十二 废除科举
第五编 新教育制度之设立
一 京师教育官制
二 宣布教育宗旨
三 颁行教育官制章程及法令
四 调查全国教育状况
五 预备立宪时代学部之分年筹备教育单
六 视学官章程
七 第一次中央教育会
八 地方教育官制
九 派遣留学生监督
十 分文官考试与教育考试为二途
十一 学校组织之变迁及其进步
十二 管理教科书
十三 清末教育之状况
第六编 民国时代所建之新教育
一 辛亥革命之影响及于教育
二 临时政府之暂行教育政策
三 设立临时教育会议
四 教育新宗旨之公布
五 重订教育官制
六 民国各种学校组织法
七 新学校课程
八 新规程之公布
第七编 现今国民教育之重要问题
一 教会教育与公共教育制度之关系
二 教育与道德之养成
三 学校训练与行政
四 教育制度中之财政问题
五 普及教育
六 教员之养成
七 教育之关系生活
第八编 撮要与结论
一 教育与国民之进步
二 教育与政治生涯
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四 学校课程
五 教育法
六 女子之教育
七 教员之养成
八 教育之概观
附录
序二
绪言
第一编 上古教育制度之起源
一 教育之发端
二 创设考试制度
三 建立学官
四 最初之大小学校
五 学校之课程
六 上古之教育法
七 上古之教育宗旨
第二编 上古教育制度及其退化
一 名称、地位及学校之性质
二 学校之课程
三 男子准则
四 女子准则
五 教育法
六 入学考试、学业考试及升学之法
七 入学年龄、学期及学年
八 教育官
九 学校数
十 教育行政法
十一 选举
十二 上古教育制度衰颓期及其变迁期
第三编 汉以后各朝教育之沿革
一 汉朝教育之状况
二 汉唐间教育之状况
三 唐朝教育之状况
四 宋朝教育之状况
五 元朝教育之状况
六 明朝教育之状况
七 清朝教育之状况
第四编 新旧教育之过渡时代
一 近世学校之发轫
二 初变科举制度
三 派赴西洋游学
四 中日战争之影响于新教育
五 张之洞之《劝学篇》与其兴学议
六 戊戌变政及其反动力
七 拳匪变乱与日俄战争之促进新教育进步
八 给新学毕业生以科举功名
九 革新旧式学校
十 对于留学生之新计划
十一 第一次所颁布之新学校制度
十二 废除科举
第五编 新教育制度之设立
一 京师教育官制
二 宣布教育宗旨
三 颁行教育官制章程及法令
四 调查全国教育状况
五 预备立宪时代学部之分年筹备教育单
六 视学官章程
七 第一次中央教育会
八 地方教育官制
九 派遣留学生监督
十 分文官考试与教育考试为二途
十一 学校组织之变迁及其进步
十二 管理教科书
十三 清末教育之状况
第六编 民国时代所建之新教育
一 辛亥革命之影响及于教育
二 临时政府之暂行教育政策
三 设立临时教育会议
四 教育新宗旨之公布
五 重订教育官制
六 民国各种学校组织法
七 新学校课程
八 新规程之公布
第七编 现今国民教育之重要问题
一 教会教育与公共教育制度之关系
二 教育与道德之养成
三 学校训练与行政
四 教育制度中之财政问题
五 普及教育
六 教员之养成
七 教育之关系生活
第八编 撮要与结论
一 教育与国民之进步
二 教育与政治生涯
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四 学校课程
五 教育法
六 女子之教育
七 教员之养成
八 教育之概观
附录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