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运用近年比较新兴的批判理论探讨文学史写作以及文学研究的一
系列相关问题,通过把“文学史”放置在一条“问题史”的脉络里,探究
不同类别的文学史框架如何在不同时代的知识和制度语境的支配下累积起
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表述问题的方式,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察文学研究的
境遇、问题和方法。对于文学研究者了解文学研究现状,形成新的问题意
识,本书可视为是反思层面上提出的研究导引。
目录
目录
◎导论 “知识考古/谱系学”视阈中的文学史问题
第一节 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与“知识谱系学”
第二节 “知识”与“文学性”
第三节 “知识化”与“价值评判”
◎第一讲 “文学史”与“历史”
第一节 “历史”之建构
第二节 “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文学史”写作
第三节 “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新(现代)文学史”写作
一 《中国新文学大系》
二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三 “重写文学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第二讲 “文学史”与“制度”
第一节 制度转换:从“天下中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文学史”的功能
第三节 制度规约下的“文学史”写作
◎第三讲 “反文学史”命题
第一节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第二节 没有“现代文学”,何来“古代文学”?
第三节 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
◎第四讲 “左翼文学”的“现代性”
第一节 没有“五四文学”,何来“左翼文学”?
第二节 道德批判与知识反省——以巴金《随想录》为例
一 巴金与民粹主义
二 巴金与无政府主义
三 “忏悔”与“辩解”
◎第五讲 几个“关键词”
第一节 “文学性”
第二节 “个人性”
第三节 “日常生活”
◎第六讲 “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与“中国性”
第一节 民族国家框架中的文化认同
第二节 “国学”即“西学”
第三节 “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四节 “中国性”及其“中国的现代性”
◎结语 文学的“内”与“外”
后记
q
7
◎导论 “知识考古/谱系学”视阈中的文学史问题
第一节 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与“知识谱系学”
第二节 “知识”与“文学性”
第三节 “知识化”与“价值评判”
◎第一讲 “文学史”与“历史”
第一节 “历史”之建构
第二节 “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文学史”写作
第三节 “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新(现代)文学史”写作
一 《中国新文学大系》
二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三 “重写文学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第二讲 “文学史”与“制度”
第一节 制度转换:从“天下中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文学史”的功能
第三节 制度规约下的“文学史”写作
◎第三讲 “反文学史”命题
第一节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第二节 没有“现代文学”,何来“古代文学”?
第三节 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
◎第四讲 “左翼文学”的“现代性”
第一节 没有“五四文学”,何来“左翼文学”?
第二节 道德批判与知识反省——以巴金《随想录》为例
一 巴金与民粹主义
二 巴金与无政府主义
三 “忏悔”与“辩解”
◎第五讲 几个“关键词”
第一节 “文学性”
第二节 “个人性”
第三节 “日常生活”
◎第六讲 “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与“中国性”
第一节 民族国家框架中的文化认同
第二节 “国学”即“西学”
第三节 “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四节 “中国性”及其“中国的现代性”
◎结语 文学的“内”与“外”
后记
q
7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