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通过对晚清西学文献中第一手资料的清理,讨论了西方政治学知识是如何进入中国,并在晚清学术体系中逐渐清晰化的历史过程。作者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本土知识传承者和作为接收主体的知识精英阶层切入,讨论西方政治学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多角度的中外学者的对话,并指出中国现代“政治学”并非简单地由一个本质化的“他者”输入或移植而来,它应该是一场由包括传教士在内的西方文化传播者及本土知识精英共同参与其事的复杂的就地知识生产。
目录
序言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中国近现代史视野下的“知识转型研究”
(一)相关领域的研究
(二)“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研究取向
(三)有关“中国现代政治学兴起”的研究
三、“西政”东渐与本土回应——中国现代政治学建立的学科“前史”研究
第一章 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方政治之学”的对应符号——译名
一、早期西中、中西字/词典中有关“西方政治之学”的译名
二、词典本字下所收属词及例句提供的“意群”
(一)政
(二)与“政”相关的一些动词
(三)动词“govern”与名词“government”
(四)“politics”及其衍生词
(五)例句为“政”提供的上下文语境
三、字典以外中文语境中的对译符号
第二章 晚清中文世界对“西方政治之学”的界定及其变化
一、从“勒义斯”到“法学”
二、“世务学”和“会学”
三、出自日本背景的“政治学”
第三章 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政”之学的内容载体——译本
一、1860年后至20世纪初传教士主持译印的主要“西政”书籍
二、清末主要西学书目及书目型类书中“西政书籍”的来源
(一)1896年梁启超《西学书目表》
(二)1899年徐维则《东西学书录》
(三)19世纪末流行的一些书目型西学类书
三、“凌杂不合之弊”——清末知识分子对传教士译“西政”书籍的意见
四、和译西籍中的“法政”书籍
(一)译介日本书的蓝图——1898年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
(二)和译西政书籍渐占主流——《增版东西学书录》对《东西学书录》的补充
(三)1903年沈兆祎的《新学书目提要?法制类》
(四)1907年《考察政治大臣咨送译书提要》中的日文译书
第四章 从《政治经济学(适合学校教学及参考用)》到《佐治刍言)》-一传教士译述对晚清“西政”的形塑一例
一、江南制造局译印《佐治刍言》及其英文底本
(一)江南制造局译印《佐治刍言》
(二)《佐治刍言》的白话转译本
(三)《佐治刍言》的东亚同源译本
二、西述中译的模式与《佐治刍言》之翻译
(一)述者及译者
(二)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方式
三、从《政治经济学(适合学校教学及参考用)》到《佐治刍言》及《富强起源》一西述中译对晚清“西方政治之学”影像的形塑
(一)淡化或湮没的“社会”概念
(二)“社会”等同于“国
(三)“政府”等同于“国家”,“法律”等同于“国家
(四)法律与自由之关系的淡化
(五)平等与等级观念
四、译本的流传与接受
(一)《佐治刍言》在“西学东渐”格局下的流传与应用
(二)阅读
(三)成为论证资源
第五章 “中学”与“西政”——西政东渐的本土回应
一、中国本土知识结构对“西政”的初步回应
二、“旧瓶”难装“新酒”:中国传统分类模式在“西政”前的难局
三、“西政”类目的细化
(一)从“地学”、“史学”到“法学”——“时务”、“经济”框架下的“西政
(二)“西政、西艺”格局下笼统的“西政”分目及细化趋势
(三)“政学”内容的独立成类
(四)日本式“新学”体系下的“政治学”分类
第六章 “西政”的影像:晚清本土精英的“西政”观-
一、“公法学”、“律例学”——早期“绥靖边陲”视野下的“夷务洋情
二、“学分政艺”下的“西政
三、“和文汉读”及康有为对“西方政治之学”的创造性解读
四、一个士绅阅读视野中的西方政治之学:孙宝碹《忘山庐日记》中的“西政
第七章 从“西政”到新“世界学”——政治学本土谱系的初建
一、“西政”的叙述需求-
二、学科分析范畴在本土的初建及其对传统的重新解读
三、追溯本土的“政学”传统
四、在本土打造普适性的“政治学
五、学科本土经典系谱的建立
六、学科本土人物系谱的成型
余论
征引及参考文献
后记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中国近现代史视野下的“知识转型研究”
(一)相关领域的研究
(二)“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研究取向
(三)有关“中国现代政治学兴起”的研究
三、“西政”东渐与本土回应——中国现代政治学建立的学科“前史”研究
第一章 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方政治之学”的对应符号——译名
一、早期西中、中西字/词典中有关“西方政治之学”的译名
二、词典本字下所收属词及例句提供的“意群”
(一)政
(二)与“政”相关的一些动词
(三)动词“govern”与名词“government”
(四)“politics”及其衍生词
(五)例句为“政”提供的上下文语境
三、字典以外中文语境中的对译符号
第二章 晚清中文世界对“西方政治之学”的界定及其变化
一、从“勒义斯”到“法学”
二、“世务学”和“会学”
三、出自日本背景的“政治学”
第三章 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政”之学的内容载体——译本
一、1860年后至20世纪初传教士主持译印的主要“西政”书籍
二、清末主要西学书目及书目型类书中“西政书籍”的来源
(一)1896年梁启超《西学书目表》
(二)1899年徐维则《东西学书录》
(三)19世纪末流行的一些书目型西学类书
三、“凌杂不合之弊”——清末知识分子对传教士译“西政”书籍的意见
四、和译西籍中的“法政”书籍
(一)译介日本书的蓝图——1898年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
(二)和译西政书籍渐占主流——《增版东西学书录》对《东西学书录》的补充
(三)1903年沈兆祎的《新学书目提要?法制类》
(四)1907年《考察政治大臣咨送译书提要》中的日文译书
第四章 从《政治经济学(适合学校教学及参考用)》到《佐治刍言)》-一传教士译述对晚清“西政”的形塑一例
一、江南制造局译印《佐治刍言》及其英文底本
(一)江南制造局译印《佐治刍言》
(二)《佐治刍言》的白话转译本
(三)《佐治刍言》的东亚同源译本
二、西述中译的模式与《佐治刍言》之翻译
(一)述者及译者
(二)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方式
三、从《政治经济学(适合学校教学及参考用)》到《佐治刍言》及《富强起源》一西述中译对晚清“西方政治之学”影像的形塑
(一)淡化或湮没的“社会”概念
(二)“社会”等同于“国
(三)“政府”等同于“国家”,“法律”等同于“国家
(四)法律与自由之关系的淡化
(五)平等与等级观念
四、译本的流传与接受
(一)《佐治刍言》在“西学东渐”格局下的流传与应用
(二)阅读
(三)成为论证资源
第五章 “中学”与“西政”——西政东渐的本土回应
一、中国本土知识结构对“西政”的初步回应
二、“旧瓶”难装“新酒”:中国传统分类模式在“西政”前的难局
三、“西政”类目的细化
(一)从“地学”、“史学”到“法学”——“时务”、“经济”框架下的“西政
(二)“西政、西艺”格局下笼统的“西政”分目及细化趋势
(三)“政学”内容的独立成类
(四)日本式“新学”体系下的“政治学”分类
第六章 “西政”的影像:晚清本土精英的“西政”观-
一、“公法学”、“律例学”——早期“绥靖边陲”视野下的“夷务洋情
二、“学分政艺”下的“西政
三、“和文汉读”及康有为对“西方政治之学”的创造性解读
四、一个士绅阅读视野中的西方政治之学:孙宝碹《忘山庐日记》中的“西政
第七章 从“西政”到新“世界学”——政治学本土谱系的初建
一、“西政”的叙述需求-
二、学科分析范畴在本土的初建及其对传统的重新解读
三、追溯本土的“政学”传统
四、在本土打造普适性的“政治学
五、学科本土经典系谱的建立
六、学科本土人物系谱的成型
余论
征引及参考文献
后记
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