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许学强等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04006017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共12章,包括绪论、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化原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职能分类等内容。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12章。首先介绍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回顾了学科的发展史,并探讨了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的概念,追溯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以城市化为中心,阐述了城市化原理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等研习内容;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中心,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研习内容。最后对城市问题作了介绍。本书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本书可供综合性大学与师院校地理系和规划系本科生作为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使用,同时也可作为地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有关人员的研究和教学参考书,还可以城市与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签。更多>>

目录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城镇密度
二、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五、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第十二章 城市问题
二、一般描述方法
三、CBD的演变
六、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
第三节 中心商务区
第十一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第一节 城市环境问题
三、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一、CBD的界定
参考文献
三、人口与城市环境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一、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就业问题
四、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四、城市经济区
第二节 城市交通问题
一、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形式
二、资源与城市环境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四、统计分析方法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二、CBD的内部结构
三、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五、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措施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三、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统计描述方法
六、多变量分析法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五、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六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一、空间分布类型
三、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后记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
一、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
二、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二、社会区分析
四、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
一、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三、赫夫(D.L.Huff)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四、社会责任感缺乏
五、近现代社会时期
第四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四、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分析
四、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二、工作方法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感应、环境和行为
四、空间扩散
四、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
四、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
二、1920-1950年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二、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五、种族与社会争端
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一、工作流程
三、国外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一、概念
三、1950-1970年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二、六国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六、内城问题
一、1920年以前
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三、老年人问题
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我国城市交通问题
一、国外城市的住宅问题
第四节 城市社会问题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我国城市位疗-规模法则的验证
第三节 城市住宅问题
二、贫困问题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二、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三、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四、1970年以来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第三节 廖士景观
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一、需求圆锥体
第四节 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第三节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三、因子生态分析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一、城市职能的概念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二、城市金字塔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四、与克里斯塔勒学说的比较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三、地基承载力
二、生长极理论
二、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三、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二、市场网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第二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三、斯金纳的验证
三、核心-边缘模式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三、廖士景观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二、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
三、研究实例介绍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一、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五、城市气候
四、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三、理论模型
四、城市地形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二、城市地下空间
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一、土地利用类型
二、斯梅尔斯的验证
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六、城市植被
第五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一、发展特点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城市和城镇
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二、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第四节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
一、城市化的类型
第二节 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三、郊区的城市化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二、主要研究领域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二、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四、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乡界线的划分
二、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三、市带县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城市地理学[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