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水浒传》及其相关文化的书,从梁山人物到水浒故事,从小说原
型到衍生百态,几乎包含了《水浒传》的历史.意义、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所有重要内容。
对我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一定会在本书中得到有趣而有意义的收获。本书每
节以文字配图的方式安排,将《水浒传》中的方方面面详尽地呈现给大家。这种编排简单
清晰、条理分明.能够在迅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同时提供更强的视觉表现力,从而将您带
进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化殿堂。
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是怎样来到梁山聚义的?他们又分别属于哪几大阵营?谁的武功最高?
哪个最有智谋?本书为您详尽介绍忠义好汉们的故事。
《(水浒传)》中的十八般兵器都是哪些?梁山好汉为什么嗜酒如命?书中为什么没有一个正面
的女性角色?本书为您讲解一切与《水浒传》有关的花边趣闻。
《水浒传)》的作者有什么经历?他为什么要写作这样一本“反书” 更多>>
目录
第1章 中医“健康观”什么是中医
依体质决定治疗方法
中医的人体观
抵抗力与疾病成因
什么是“虚证”
什么是“实证”
虚实不同,疗法各异
第2章 中医“疾病观”人为什么会生病
“外因”——六种邪气
内因——精神紧张、心理失衡等情况,中医称为“七情”
饮食作息“违规”,身体状态下降
体质造成的影响
Q&A疾病与病因
认识你的身体
“气”的作用
“气”的失调:气虚、气滞、气逆
“血”的制造和作用
“血”的失调:血虚、血热、血淤
“津液”的作用
“津液”失调:津液不足、痰湿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精”的生成与作用
“阳气”的作用
了解个人体质
“怕热”与“怕冷”
易疲劳
脸色“泛红”与“发黑”
肌肤“浮肿”与“干燥”
Q&A关于阴阳
Q&A关于五行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分工
肝和胆的功能与失调
心和小肠的功能与失调
脾和胃的功能与失调
肺和大肠的功能与失调
肾和膀胱的功能与失调
中医的诊察方法:四诊
望——用眼睛观察
闻——用耳和鼻观察
问——用询问方式收集情报
切——摸脉、按腹了解病情
判断身体是否平衡的四种尺度
从“表”、“里”划分病邪位置
从“寒”、“热”衡量病邪性质
从“虚”、“实”定位病邪趋势
第3章 中医“养生法”成为“中药通”
了解致病原因,选择适合的中药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作用与特点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治疗方式
何时、如何服用中药
Q&A关于中药
成为“点穴高手”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经络与穴位1 肺经
2 大肠经
3 胃经
4 脾经
5 心经
6 小肠经
7 膀胱经
8 肾经
9 心包经
10 三焦经
11 胆经
12 肝经
13 督脉
14 任脉
按压穴位的基本方法
Q&A关于针灸
成为“食疗专家”
了解食物的性质与分类
选择时令食物
用食物改善体质
摄取适合身体的食物
食物的性味:五味
Q&A关于食疗
第4章 全身性病症感冒
寒气较强的发热较重的上吐下泻的疲劳
脸色不好的食欲不佳的无法消除的苦夏
梅雨季食欲减退的入秋容易疲劳的肥胖
容易便秘的容易浮肿的寒症
全身怕冷的脸色苍白的口唇青紫的浮肿
恶心作呕的腹部发凉的腰膝酸软的失眠
睡眠较浅的不易入眠的眠中易醒的疲乏无力的第5章 各部位病症流鼻涕、鼻塞
鼻涕发黄的鼻涕清稀量多的流水样鼻涕的头痛
针刺样痛的头痛又恶心的胀痛的头晕目眩的肩部酸痛
容易焦躁的按压时疼痛的体型较胖的僵硬但没有肩痛感的腰痛
下半身发冷的腰膝酸软的腰部有压痛感的头晕上火
焦虑的夜间脸部发热的经常大量出汗的目眩
焦躁不安的手足烘热的伴有喘息症状的休息也难以恢复的第6章 内脏病症心悸
运动后出现心悸的脸色很差的脉率过快的口唇青紫的胃痛
受凉引起灼烧样疼痛的压力引起的暴饮暴食引起的排尿障碍
尿痛的排尿困难的尿不尽的慢性腹泻
精神紧张引起的油腻食物引起的受凉引起的便秘
排羊粪样硬便的腹胀的排便困难的先排硬便的第7章 女性病症经期综合征
有经前综合征的腹部寒凉疼痛的经血难以排出的不孕症
易受凉的易上火的月经不调的母乳不足
第1章 中医“健康观”什么是中医
依体质决定治疗方法
中医的人体观
抵抗力与疾病成因
什么是“虚证”
什么是“实证”
虚实不同,疗法各异
第2章 中医“疾病观”人为什么会生病
“外因”——六种邪气
内因——精神紧张、心理失衡等情况,中医称为“七情”
饮食作息“违规”,身体状态下降
体质造成的影响
Q&A疾病与病因
认识你的身体
“气”的作用
“气”的失调:气虚、气滞、气逆
“血”的制造和作用
“血”的失调:血虚、血热、血淤
“津液”的作用
“津液”失调:津液不足、痰湿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精”的生成与作用
“阳气”的作用
了解个人体质
“怕热”与“怕冷”
易疲劳
脸色“泛红”与“发黑”
肌肤“浮肿”与“干燥”
Q&A关于阴阳
Q&A关于五行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分工
肝和胆的功能与失调
心和小肠的功能与失调
脾和胃的功能与失调
肺和大肠的功能与失调
肾和膀胱的功能与失调
中医的诊察方法:四诊
望——用眼睛观察
闻——用耳和鼻观察
问——用询问方式收集情报
切——摸脉、按腹了解病情
判断身体是否平衡的四种尺度
从“表”、“里”划分病邪位置
从“寒”、“热”衡量病邪性质
从“虚”、“实”定位病邪趋势
第3章 中医“养生法”成为“中药通”
了解致病原因,选择适合的中药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作用与特点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治疗方式
何时、如何服用中药
Q&A关于中药
成为“点穴高手”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经络与穴位1 肺经
2 大肠经
3 胃经
4 脾经
5 心经
6 小肠经
7 膀胱经
8 肾经
9 心包经
10 三焦经
11 胆经
12 肝经
13 督脉
14 任脉
按压穴位的基本方法
Q&A关于针灸
成为“食疗专家”
了解食物的性质与分类
选择时令食物
用食物改善体质
摄取适合身体的食物
食物的性味:五味
Q&A关于食疗
第4章 全身性病症感冒
寒气较强的发热较重的上吐下泻的疲劳
脸色不好的食欲不佳的无法消除的苦夏
梅雨季食欲减退的入秋容易疲劳的肥胖
容易便秘的容易浮肿的寒症
全身怕冷的脸色苍白的口唇青紫的浮肿
恶心作呕的腹部发凉的腰膝酸软的失眠
睡眠较浅的不易入眠的眠中易醒的疲乏无力的第5章 各部位病症流鼻涕、鼻塞
鼻涕发黄的鼻涕清稀量多的流水样鼻涕的头痛
针刺样痛的头痛又恶心的胀痛的头晕目眩的肩部酸痛
容易焦躁的按压时疼痛的体型较胖的僵硬但没有肩痛感的腰痛
下半身发冷的腰膝酸软的腰部有压痛感的头晕上火
焦虑的夜间脸部发热的经常大量出汗的目眩
焦躁不安的手足烘热的伴有喘息症状的休息也难以恢复的第6章 内脏病症心悸
运动后出现心悸的脸色很差的脉率过快的口唇青紫的胃痛
受凉引起灼烧样疼痛的压力引起的暴饮暴食引起的排尿障碍
尿痛的排尿困难的尿不尽的慢性腹泻
精神紧张引起的油腻食物引起的受凉引起的便秘
排羊粪样硬便的腹胀的排便困难的先排硬便的第7章 女性病症经期综合征
有经前综合征的腹部寒凉疼痛的经血难以排出的不孕症
易受凉的易上火的月经不调的母乳不足
第1章 中医“健康观”什么是中医
望——用眼睛观察
什么是“虚证”
“气”的失调:气虚、气滞、气逆
体质造成的影响
“津液”失调:津液不足、痰湿
10 三焦经
从“寒”、“热”衡量病邪性质
中药的副作用
认识你的身体
肌肤“浮肿”与“干燥”
脾和胃的功能与失调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抵抗力与疾病成因
“血”的失调:血虚、血热、血淤
易疲劳
中医的诊察方法:四诊
闻——用耳和鼻观察
脸色“泛红”与“发黑”
心和小肠的功能与失调
判断身体是否平衡的四种尺度
中药的种类
6 小肠经
什么是“实证”
“气”的作用
“血”的制造和作用
第3章 中医“养生法”成为“中药通”
中医的人体观
内因——精神紧张、心理失衡等情况,中医称为“七情”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下半身发冷的腰膝酸软的腰部有压痛感的头晕上火
依体质决定治疗方法
“精”的生成与作用
Q&A关于阴阳
肺和大肠的功能与失调
从“虚”、“实”定位病邪趋势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作用与特点
食物的性味:五味
脸色不好的食欲不佳的无法消除的苦夏
全身怕冷的脸色苍白的口唇青紫的浮肿
第2章 中医“疾病观”人为什么会生病
饮食作息“违规”,身体状态下降
Q&A疾病与病因
“津液”的作用
了解个人体质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分工
虚实不同,疗法各异
从“表”、“里”划分病邪位置
何时、如何服用中药
“外因”——六种邪气
“阳气”的作用
4 脾经
焦躁不安的手足烘热的伴有喘息症状的休息也难以恢复的第6章 内脏病症心悸
运动后出现心悸的脸色很差的脉率过快的口唇青紫的胃痛
“怕热”与“怕冷”
肝和胆的功能与失调
中药的服用方法
经络与穴位1 肺经
11 胆经
按压穴位的基本方法
Q&A关于五行
肾和膀胱的功能与失调
了解致病原因,选择适合的中药
问——用询问方式收集情报
切——摸脉、按腹了解病情
12 肝经
Q&A关于食疗
容易便秘的容易浮肿的寒症
鼻涕发黄的鼻涕清稀量多的流水样鼻涕的头痛
有经前综合征的腹部寒凉疼痛的经血难以排出的不孕症
中药的治疗方式
Q&A关于针灸
用食物改善体质
睡眠较浅的不易入眠的眠中易醒的疲乏无力的第5章 各部位病症流鼻涕、鼻塞
尿痛的排尿困难的尿不尽的慢性腹泻
Q&A关于中药
2 大肠经
13 督脉
选择时令食物
寒气较强的发热较重的上吐下泻的疲劳
成为“点穴高手”
7 膀胱经
了解食物的性质与分类
摄取适合身体的食物
3 胃经
成为“食疗专家”
5 心经
9 心包经
第4章 全身性病症感冒
容易焦躁的按压时疼痛的体型较胖的僵硬但没有肩痛感的腰痛
焦虑的夜间脸部发热的经常大量出汗的目眩
8 肾经
14 任脉
恶心作呕的腹部发凉的腰膝酸软的失眠
受凉引起灼烧样疼痛的压力引起的暴饮暴食引起的排尿障碍
排羊粪样硬便的腹胀的排便困难的先排硬便的第7章 女性病症经期综合征
梅雨季食欲减退的入秋容易疲劳的肥胖
针刺样痛的头痛又恶心的胀痛的头晕目眩的肩部酸痛
精神紧张引起的油腻食物引起的受凉引起的便秘
易受凉的易上火的月经不调的母乳不足
依体质决定治疗方法
中医的人体观
抵抗力与疾病成因
什么是“虚证”
什么是“实证”
虚实不同,疗法各异
第2章 中医“疾病观”人为什么会生病
“外因”——六种邪气
内因——精神紧张、心理失衡等情况,中医称为“七情”
饮食作息“违规”,身体状态下降
体质造成的影响
Q&A疾病与病因
认识你的身体
“气”的作用
“气”的失调:气虚、气滞、气逆
“血”的制造和作用
“血”的失调:血虚、血热、血淤
“津液”的作用
“津液”失调:津液不足、痰湿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精”的生成与作用
“阳气”的作用
了解个人体质
“怕热”与“怕冷”
易疲劳
脸色“泛红”与“发黑”
肌肤“浮肿”与“干燥”
Q&A关于阴阳
Q&A关于五行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分工
肝和胆的功能与失调
心和小肠的功能与失调
脾和胃的功能与失调
肺和大肠的功能与失调
肾和膀胱的功能与失调
中医的诊察方法:四诊
望——用眼睛观察
闻——用耳和鼻观察
问——用询问方式收集情报
切——摸脉、按腹了解病情
判断身体是否平衡的四种尺度
从“表”、“里”划分病邪位置
从“寒”、“热”衡量病邪性质
从“虚”、“实”定位病邪趋势
第3章 中医“养生法”成为“中药通”
了解致病原因,选择适合的中药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作用与特点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治疗方式
何时、如何服用中药
Q&A关于中药
成为“点穴高手”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经络与穴位1 肺经
2 大肠经
3 胃经
4 脾经
5 心经
6 小肠经
7 膀胱经
8 肾经
9 心包经
10 三焦经
11 胆经
12 肝经
13 督脉
14 任脉
按压穴位的基本方法
Q&A关于针灸
成为“食疗专家”
了解食物的性质与分类
选择时令食物
用食物改善体质
摄取适合身体的食物
食物的性味:五味
Q&A关于食疗
第4章 全身性病症感冒
寒气较强的发热较重的上吐下泻的疲劳
脸色不好的食欲不佳的无法消除的苦夏
梅雨季食欲减退的入秋容易疲劳的肥胖
容易便秘的容易浮肿的寒症
全身怕冷的脸色苍白的口唇青紫的浮肿
恶心作呕的腹部发凉的腰膝酸软的失眠
睡眠较浅的不易入眠的眠中易醒的疲乏无力的第5章 各部位病症流鼻涕、鼻塞
鼻涕发黄的鼻涕清稀量多的流水样鼻涕的头痛
针刺样痛的头痛又恶心的胀痛的头晕目眩的肩部酸痛
容易焦躁的按压时疼痛的体型较胖的僵硬但没有肩痛感的腰痛
下半身发冷的腰膝酸软的腰部有压痛感的头晕上火
焦虑的夜间脸部发热的经常大量出汗的目眩
焦躁不安的手足烘热的伴有喘息症状的休息也难以恢复的第6章 内脏病症心悸
运动后出现心悸的脸色很差的脉率过快的口唇青紫的胃痛
受凉引起灼烧样疼痛的压力引起的暴饮暴食引起的排尿障碍
尿痛的排尿困难的尿不尽的慢性腹泻
精神紧张引起的油腻食物引起的受凉引起的便秘
排羊粪样硬便的腹胀的排便困难的先排硬便的第7章 女性病症经期综合征
有经前综合征的腹部寒凉疼痛的经血难以排出的不孕症
易受凉的易上火的月经不调的母乳不足
第1章 中医“健康观”什么是中医
依体质决定治疗方法
中医的人体观
抵抗力与疾病成因
什么是“虚证”
什么是“实证”
虚实不同,疗法各异
第2章 中医“疾病观”人为什么会生病
“外因”——六种邪气
内因——精神紧张、心理失衡等情况,中医称为“七情”
饮食作息“违规”,身体状态下降
体质造成的影响
Q&A疾病与病因
认识你的身体
“气”的作用
“气”的失调:气虚、气滞、气逆
“血”的制造和作用
“血”的失调:血虚、血热、血淤
“津液”的作用
“津液”失调:津液不足、痰湿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精”的生成与作用
“阳气”的作用
了解个人体质
“怕热”与“怕冷”
易疲劳
脸色“泛红”与“发黑”
肌肤“浮肿”与“干燥”
Q&A关于阴阳
Q&A关于五行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分工
肝和胆的功能与失调
心和小肠的功能与失调
脾和胃的功能与失调
肺和大肠的功能与失调
肾和膀胱的功能与失调
中医的诊察方法:四诊
望——用眼睛观察
闻——用耳和鼻观察
问——用询问方式收集情报
切——摸脉、按腹了解病情
判断身体是否平衡的四种尺度
从“表”、“里”划分病邪位置
从“寒”、“热”衡量病邪性质
从“虚”、“实”定位病邪趋势
第3章 中医“养生法”成为“中药通”
了解致病原因,选择适合的中药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作用与特点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治疗方式
何时、如何服用中药
Q&A关于中药
成为“点穴高手”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经络与穴位1 肺经
2 大肠经
3 胃经
4 脾经
5 心经
6 小肠经
7 膀胱经
8 肾经
9 心包经
10 三焦经
11 胆经
12 肝经
13 督脉
14 任脉
按压穴位的基本方法
Q&A关于针灸
成为“食疗专家”
了解食物的性质与分类
选择时令食物
用食物改善体质
摄取适合身体的食物
食物的性味:五味
Q&A关于食疗
第4章 全身性病症感冒
寒气较强的发热较重的上吐下泻的疲劳
脸色不好的食欲不佳的无法消除的苦夏
梅雨季食欲减退的入秋容易疲劳的肥胖
容易便秘的容易浮肿的寒症
全身怕冷的脸色苍白的口唇青紫的浮肿
恶心作呕的腹部发凉的腰膝酸软的失眠
睡眠较浅的不易入眠的眠中易醒的疲乏无力的第5章 各部位病症流鼻涕、鼻塞
鼻涕发黄的鼻涕清稀量多的流水样鼻涕的头痛
针刺样痛的头痛又恶心的胀痛的头晕目眩的肩部酸痛
容易焦躁的按压时疼痛的体型较胖的僵硬但没有肩痛感的腰痛
下半身发冷的腰膝酸软的腰部有压痛感的头晕上火
焦虑的夜间脸部发热的经常大量出汗的目眩
焦躁不安的手足烘热的伴有喘息症状的休息也难以恢复的第6章 内脏病症心悸
运动后出现心悸的脸色很差的脉率过快的口唇青紫的胃痛
受凉引起灼烧样疼痛的压力引起的暴饮暴食引起的排尿障碍
尿痛的排尿困难的尿不尽的慢性腹泻
精神紧张引起的油腻食物引起的受凉引起的便秘
排羊粪样硬便的腹胀的排便困难的先排硬便的第7章 女性病症经期综合征
有经前综合征的腹部寒凉疼痛的经血难以排出的不孕症
易受凉的易上火的月经不调的母乳不足
第1章 中医“健康观”什么是中医
望——用眼睛观察
什么是“虚证”
“气”的失调:气虚、气滞、气逆
体质造成的影响
“津液”失调:津液不足、痰湿
10 三焦经
从“寒”、“热”衡量病邪性质
中药的副作用
认识你的身体
肌肤“浮肿”与“干燥”
脾和胃的功能与失调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抵抗力与疾病成因
“血”的失调:血虚、血热、血淤
易疲劳
中医的诊察方法:四诊
闻——用耳和鼻观察
脸色“泛红”与“发黑”
心和小肠的功能与失调
判断身体是否平衡的四种尺度
中药的种类
6 小肠经
什么是“实证”
“气”的作用
“血”的制造和作用
第3章 中医“养生法”成为“中药通”
中医的人体观
内因——精神紧张、心理失衡等情况,中医称为“七情”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下半身发冷的腰膝酸软的腰部有压痛感的头晕上火
依体质决定治疗方法
“精”的生成与作用
Q&A关于阴阳
肺和大肠的功能与失调
从“虚”、“实”定位病邪趋势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作用与特点
食物的性味:五味
脸色不好的食欲不佳的无法消除的苦夏
全身怕冷的脸色苍白的口唇青紫的浮肿
第2章 中医“疾病观”人为什么会生病
饮食作息“违规”,身体状态下降
Q&A疾病与病因
“津液”的作用
了解个人体质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分工
虚实不同,疗法各异
从“表”、“里”划分病邪位置
何时、如何服用中药
“外因”——六种邪气
“阳气”的作用
4 脾经
焦躁不安的手足烘热的伴有喘息症状的休息也难以恢复的第6章 内脏病症心悸
运动后出现心悸的脸色很差的脉率过快的口唇青紫的胃痛
“怕热”与“怕冷”
肝和胆的功能与失调
中药的服用方法
经络与穴位1 肺经
11 胆经
按压穴位的基本方法
Q&A关于五行
肾和膀胱的功能与失调
了解致病原因,选择适合的中药
问——用询问方式收集情报
切——摸脉、按腹了解病情
12 肝经
Q&A关于食疗
容易便秘的容易浮肿的寒症
鼻涕发黄的鼻涕清稀量多的流水样鼻涕的头痛
有经前综合征的腹部寒凉疼痛的经血难以排出的不孕症
中药的治疗方式
Q&A关于针灸
用食物改善体质
睡眠较浅的不易入眠的眠中易醒的疲乏无力的第5章 各部位病症流鼻涕、鼻塞
尿痛的排尿困难的尿不尽的慢性腹泻
Q&A关于中药
2 大肠经
13 督脉
选择时令食物
寒气较强的发热较重的上吐下泻的疲劳
成为“点穴高手”
7 膀胱经
了解食物的性质与分类
摄取适合身体的食物
3 胃经
成为“食疗专家”
5 心经
9 心包经
第4章 全身性病症感冒
容易焦躁的按压时疼痛的体型较胖的僵硬但没有肩痛感的腰痛
焦虑的夜间脸部发热的经常大量出汗的目眩
8 肾经
14 任脉
恶心作呕的腹部发凉的腰膝酸软的失眠
受凉引起灼烧样疼痛的压力引起的暴饮暴食引起的排尿障碍
排羊粪样硬便的腹胀的排便困难的先排硬便的第7章 女性病症经期综合征
梅雨季食欲减退的入秋容易疲劳的肥胖
针刺样痛的头痛又恶心的胀痛的头晕目眩的肩部酸痛
精神紧张引起的油腻食物引起的受凉引起的便秘
易受凉的易上火的月经不调的母乳不足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