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理化测试手册

副标题:无

作   者:高汉文,任颂赞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4390524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图书介绍:本书从材料的化学分析、金相检验、物理性能测试到无损检测等11个方面作了全面的介绍。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 言
第一篇 概 论
1. 工厂理化测试的重要性和地位
目 录
2.2 毛坯及半成品工序间理化检验
2.3 成品及外购外协件的理化检验及产品质量评定工作
2.1 进厂原材料及辅料的理化检验
2. 工厂理化测试的作用和任务
2.4 工艺改进试验的理化检验工作
2.5 工艺材料的科研工作
2.6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材料国产化工作
2.7 失效分析工作
2.8 理化检测新技术的应用及工厂测试方法和标准的制定
3. 工厂理化试验室的组织机构
3.1 工厂理化试验室的规模
3.2 工厂理化试验室的专业设置及其作用
3.2.1 化学分析室的主要任务
3.2.4 金属物理试验室的主要任务
3.2.5 电子显微镜室的主要任务
3.2.2 金相试验室的主要任务
3.2.3 力学性能试验室的主要任务
3.2.6 光谱分析室的主要任务
3.2.7 无损探伤室的主要任务
3.3 工厂理化试验室的一般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分析化学
4.概述
4.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4.2.2 常量、半微量和微量分析
4.2.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4.2.1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4.2 分析方法的分类
4.2.4 常规分析和仲裁分析
5. 试样的制备和溶(熔)解
5.1 取样对分析工作的重要性
5.2 钢的化学分析用试样取样
5.2.1 取样总则
5.2.2 炉前分析取样
5.2.3 成品分析取样
5.3 生铁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5.3.1 炉前取样
5.3.2 成品取样
5.3.3 试样的制备
5.4.2 钨铁、钼铁、高碳铬铁、硅铬合金、磷铁等的制样
5.4.1 总则
5.4 铁合金化学分析用试样制备
5.4.3 中碳铬铁、低碳铬铁、微碳铬铁的制样
5.4.4 金属锰的制样
5.4.5 金属铬的制样
5.5 矿石原料试样的制备
5.5.1 矿堆中取样
5.5.2 车厢(火车)中取样
5.5.3 运输皮带上取样
5.5.4 铁矿石试样的制备
5.6 炉渣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5.6.1 炉渣试样的采取
5.5.5 非铁矿石试样的制备
5.6.2 炉渣试样的制备
5.7 试样的溶(熔)解
5.7.1 溶解分解法
5.7.2 熔融分解法
5.7.3 试样分解方法和溶(熔)剂的选择
6.化学分析
6.1 分光光度法
6.1.1 概述
6.1.2 物质的颜色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6.1.3 光的吸收定律——朗白、比耳定律
6.1.4 显色反应及影响显色反应诸因素
6.1.5 测定条件的选择
6.1.6 分光光度测定方法
6.1.7 光度测定中标准溶液的配制
6.1.8 三元络合物在分光光度法中的应用
6.2 滴定分析法
6.2.1 概述
6.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6.2.3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法
6.2.4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6.2.5 酸碱滴定
6.2.6 氧化还原滴定
6.2.7 络合滴定
6.2.8 沉淀滴定
6.3 重量分析法
6.3.1 概述
6.3.2 溶解度和溶度积
6.3.3 对沉淀式和称量式的要求
6.3.4 影响沉淀完全的诸因素
6.3.5 共沉淀现象及其消除
6.3.6 进行沉淀的条件
6.3.7 重量分析的计算公式
6.4 电化学分析方法
6.4.1 电解分析法
6.4.2 库仑分析法
6.4.3 电位分析法
6.4.4 电导分析法
7. 近代仪器分析
7.1 光电直读光谱分析法
7.1.1 概述
7.1.2 基本原理
7.1.3 光谱仪的结构
7.1.4 操作上注意点、干扰修正与强度值的校正
7.2 X射线荧光分析法
7.2.1 概述
7.2.2 X射线的基本知识
7.2.3 X射线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与仪器结构
7.3.2 基本原理
7.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3.1 概述
7.3.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7.3.4 干扰及抑制
7.3.5 定量分析方法
7.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7.4 钢中氢、氧、氮分析方法
7.4.1 钢中氢的分析
7.4.2 钢中氧的分析
7.4.3 钢中氮的分析
8.1.1 环境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8. 环境分析化学
8.1 概述
8.1.2 环境分析化学的工作对象
8.1.3 环境分析方法
8.2 环境污染物
8.2.1 水体中的污染物
8.2.2 大气中的污染物
8.2.3 土壤中的污染物
8.2.4 生物体中的污染物
8.3 工业废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8.3.1 水样的采集
8.3.2 水样的保存
8.4 工业废气样品的采集
8.4.1 采样点的布设
8.5 工业废水及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的分析测定
9. 误差和数据处理
9.1 误差的基本概念
9.1.1 分析误差
9.1.2 准确度
9.1.3 精密度
9.1.4 灵敏度与检测限
9.2 数据处理
9.2.1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9.2.2 离群数据的取舍
9.3 回归分析
9.3.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9.3.2 相关系数
9.3.3 回归线的精密度
10. 实验室特种器皿的使用维护和实验室安全技术
10.1 铂器皿的使用与维护
10.2 镍坩埚的使用与维护
10.3 银坩埚的使用与维护
10.4 石英坩埚的使用与维护
10.5 玛瑙乳钵的使用与维护
10.7.1 一般守则
10.7 化学分析实验室安全技术
10.6 塑料制品的使用与维护
10.7.2 危险物品及电器设备的安全须知
10.7.3 废液的处理
10.8 实验室灭火措施
10.9 实验室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第三篇 金相试验
11. 宏观组织试验
11.1 宏观组织浸蚀法及其应用
11.1.1 宏观组织浸蚀方法
11.1.2 宏观组织浸蚀剂
11.1.3 宏观浸蚀组织的分类
11.1.4 宏观组织浸蚀方法的应用
11.2 断口试验
11.2.1 断口试验方法
11.2.2 断口试验的应用
11.3 印痕法
11.3.1 硫印
11.3.2 氧化物印
11.3.3 磷印
12. 光学金相试样的制备
12.1 取样
11.4 宏观组织试验标准
11.3.4 铅印和铅渗出试验
12.2 试样的切割
12.2.1 破断
12.2.2 机械切割
12.2.3 电火花线切割
12.3 试样夹持与镶嵌法
12.3.1 夹子
12.3.2 粘结法
12.3.3 镶嵌
12.3.4 边缘保留
12.4 试样的磨削与抛光
12.4.1 磨光
12.4.2 抛光
12.4.3 各类材料的抛光方法
12.5 金相组织显示
12.5.1 化学浸蚀法
12.5.2 电解浸蚀法
12.5.3 其他浸蚀方法
12.5.4 干涉膜显示法
12.5.5 各种材料的组织显示方法
13.光学显微镜
13.1 光学理论基本概念
13.2 光学显微镜
13.2.2 聚光镜系统
13.2.1 照明系统
13.2.3 滤光器
13.2.4 物镜
13.2.5 目镜
13.2.6 载物台
13.2.7 分辨率和景深
14. 光学显微技术中的检测方式
14.1 明场照明
14.2 暗场照明
14.3 偏振光的应用
14.4 相衬照明
14.5 干涉技术
15. 彩色金相技术
15.1 颜色光学基本概念
15.1.1 颜色视觉
15.1.2 彩色衬度
15.2 干涉膜金相学原理
15.3 彩色金相试验方法
15.4 彩色金相技术的应用
15.4.1 合金成分偏析显示
15.4.2 合金的组织显示与鉴别
15.4.3 晶粒位相的显示
16.1 高温低温金相技术
16. 光学金相试验中的特种方法
15.4.5 产品检验和质量分析
15.4.4 残余奥氏体量的定量测定
16.2 现场金相试验
16.3 特殊载物台
16.4 电视监视器
17. 照相技术
17.1 显微照相
17.1.1 获得良好的显微照片的条件
17.1.2 黑白照相
17.1.3 彩色显微摄影
17.2 宏观照相
17.3.1 感光负片的冲洗
17.3 暗室技术及其它
18. 显微硬度试验
17.3.2 印相与放大
18.1 显微硬度试验方法
18.2 显微硬度测量的误差
18.3 硬度值的换算
18.4 显微硬度试验的应用
19. 定量金相学
19.1.2 试样制备
19.1.3 视场选择
19.1.1 取样
19.1 定量金相测量对试样的要求
19.2 组织梯度测量
19.2.1 脱碳层深度
19.2.2 表面热处理层深度
19.2.3 涂层厚度
19.3 体视学术语
19.4 体积分率
19.4.1 面分析
19.4.2 线分析
19.4.3 点计数
19.4.4 误差的统计分析
19.5 晶粒大小
19.4.5 方法对比
19.5.1 与晶粒大小测量有关的问题
19.5.2 晶粒大小测定方法
19.5.3 双重晶粒组织
19.5.4 双相组织的晶粒度
19.5.5 Snyder-Graff截点法
19.5.6 晶粒大小分布
19.6 夹杂物
19.6.1 图片比较法
19.6.2 非图片评定法
19.6.3 夹杂物的变形能力
19.8.1 平均自由程和平均间距
19.7 线长度
19.8 间距
19.8.2 片间距
19.9 接触率
19.10 形状
19.11 电子金相试验中的定量测量
19.12 断口定量分析
19.13 图像分析仪与定量金相学
参考文献
附录
20. 电子显微分析基本原理
20.1 电子的性质
第四篇 电子显微分析技术
20.2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有关信息
20.2.1 电子散射
20.2.2 电子与固体物质作用产生的信息
20.2.3 各种信息在电子光学微观分析仪器中的应用
21. 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应用
21.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构造
21.1.1 电子光学基础及透射电镜的原理
21.1.2 电磁透镜的光学特性
21.1.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1.2.1 复型制样方法
2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试样制备方法
21.2.2 金属薄膜试样的制备方法
21.3 复型像及其应用
21.3.1 复型试样成像原理
21.3.2 复型像在金相分析中的应用
21.4 电子衍射及其应用
21.4.1 电子衍射的原理
21.4.2 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衍射
21.4.3 电子衍射花样
21.4.4 电子衍射花样的分析及指数标定
21.5 金属薄膜衍衬像及应用
21.5.1 衍衬成像原理
21.5.2 衍衬像分析应用
21.6 分析电子显微镜
21.6.1 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1.6.2 薄晶体X射线显微分析仪
21.6.3 特殊分析方法
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构造
22.1.2 扫描电镜中的各种图像的特点及应用
22.1.3 扫描电镜观察用的样品制备方法
22.1.4 扫描电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22.1.5 几种特色扫描电镜简介
22.2.1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的原理及结构
22.2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
22.2.2 X射线谱仪
22.2.3 电子探针样品制备
22.2.4 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3. 表面分析仪器及应用
23.1 俄歇电子能谱仪及应用
23.1.1 俄歇电子分析原理
23.1.2 俄歇电子能谱仪的结构
23.1.3 试样制备及处理
23.1.4 俄歇电子能谱测量方法
23.1.5 俄歇分析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23.2.1 XPS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及应用
23.2.2 X光电子谱仪的应用
23.3 离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及应用
23.3.1 离子与表面相互作用
23.3.2 离子探针工作原理及结构
23.3.3 离子探针分析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五篇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4. 拉伸试验
24.1 应力和应变
24.2 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24.3.1 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
24.3 拉伸试验机
24.3.2 机械式拉力试验机
24.3.3 电子式材料试验机
24.3.4 电液伺服式材料试验机
24.4 试验及试验值的计算
24.4.1 金属拉伸试验试样
24.4.2 拉伸试验条件
24.4.3 屈服点的测定
24.4.4 对微量塑性变形抗力的测定
24.4.5 抗拉强度的测定
24.4.6 各类伸长率的测定
24.4.8 弹性模量的测定
24.4.7 断面收缩率的测定
24.4.9 硬化指数的测定
24.4.10 主要拉伸性能数值修约规则
24.5 缺口拉伸试验
24.6 高温拉伸试验
25. 压缩、弯曲和剪切试验
25.1 压缩试验
25.2 弯曲试验和抗弯试验
25.2.1 弯曲试验
25.2.2 抗弯试验
25.3 剪切试验
26.1 扭转试验的意义和特点
26. 扭转试验
26.2 扭转图及扭转公式
26.3 扭转试验各项力学性能指标的测定
26.4 扭转试样的断口分析
27. 硬度试验
27.1 布氏硬度试验
27.2 洛氏硬度试验
27.3 维氏硬度试验
27.4 肖氏硬度试验
27.5 里氏硬度试验
27.6.1 锤击式布氏硬度试验
27.6 打击式布氏硬度试验
27.6.2 弹簧打击式布氏硬度试验
27.7 高温硬度试验
27.8 磁性硬度试验
27.9 超声波硬度试验
27.10 硬度值的换算性
27.11 相对硬度(RH)、相对强度(RZ)等简介
28. 冲击试验
28.1 冲击试验原理
28.2 冲击试验及其结果计算
28.3 冷脆转变温度的测定
28.4 多次冲击试验
29. 断裂韧性试验
29.1 断裂与安全设计
29.2 应力场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
29.2.1 裂纹的三种受力模型
29.2.2 裂纹尖端的能量分析
29.2.3 COD的基本理论
29.2.4 J积分理论
29.3 断裂韧性的测试方法
29.3.1 平面应变断裂韧性K1o的测试
29.3.2 COD试验方法
29.3.3 JR阻力曲线和J1o试验方法
29.3.4 用圆形拉伸试样测定材料的断裂韧性
29.4 试样的截取和制备
29.5 影响断裂韧性的因素
30. 工艺性试验
30.1 杯突试验
30.2 顶锻试验
30.3 反复弯曲试验
30.4 线材的缠绕试验
30.5 管材的工艺性试验
30.5.1 管材的压扁试验
30.5.2 管材的扩口试验
30.5.3 管材的弯曲试验
30.5.4 管材的卷边试验
30.5.5 管材的展平试验
30.6 焊缝金属和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试验
30.6.1 焊缝及其接头的取样
30.6.2 焊缝金属的拉伸试验
30.6.3 焊接接头的拉伸试验
30.6.4 焊接接头的冲击试验
30.6.5 焊接接头的弯曲试验
30.6.6 焊接接头的硬度试验
31. 疲劳试验
31.1 疲劳破坏的特征和规律
31.1.1 交变载荷
31.1.2 疲劳宏观断口
31.1.3 疲劳极限指标及相关术语
31.2 疲劳试样分类及其制备
31.2.1 光滑疲劳试样
31.2.2 缺口疲劳试样
31.2.3 疲劳缺口敏感度
31.2.4 疲劳试样的制备
31.3 疲劳极限的测试
31.3.1 常规试验法
31.3.2 升降法测定疲劳极限
31.4.2 循环硬化和软化
31.4.3 低周疲劳指标的测定
31.4.1 低周疲劳概念及其特点
31.4 低周疲劳试验
32. 高温长期试验
32.1 高温蠕变试验
32.2 持久强度试验
32.3 应力松弛试验
32.4 抗氧化试验
33. 磨损试验
33.1 摩擦与磨损
33.2 磨损的类型
33.2.1 磨粒磨损
33.2.2 粘着磨损
33.2.3 接触疲劳磨损
33.2.4 腐蚀磨损
33.3 磨损的测定与表示
33.3.1 磨损的测量
33.3.2 磨损的表示
33.4 磨损试验条件及试样制备
33.4.1 试验方法及规范的选择
33.4.2 试样制备
33.4.3 试验要求及要点
33.5 常用磨损试验机
参考文献
34.1 X射线的性质
第六篇 金属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34. X射线显微结构分析
34.1.1 X射线谱
34.1.2 X射线仪
34.1.3 X射线的探测和防护
34.2 晶体学基础知识
34.2.1 晶体及其键合力
34.2.2 点阵、晶胞、晶轴和晶系
34.2.3 晶向、晶面和晶带的标志方法
34.2.4 晶体投影
34.3.2 常用的X射线衍射方法
34.3.1 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
34.3 X射线衍射方法
34.4 X射线衍射仪
34.4.1 X射线测角仪
34.4.2 X射线探测器
34.4.3 仪器参数的选择及测量
34.5 X射线衍射的应用
34.5.1 物相的鉴定
34.5.2 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测定
34.5.3 金属材料中内应力的测定
35.2 使用电桥测电阻的注意事项
35.1 一般原理
35. 金属材料电阻系数及电阻温度系数的测量方法
35.3 电阻系数测量方法
35.4 电阻温度系数测量方法
36. 金属与合金灵敏系数的测量方法
36.1 方法原理
36.2 灵敏系数测量方法
36.2.1 设备
36.2.2 试样制备
36.2.3 测量及结果计算
37. 膨胀系数及钢的临界温度的测定
37.1 原理
37.2 膨胀仪
37.3 钢的平均线膨胀系数和临界温度的测定
38. 磁学性能的测定
38.1 磁学性能的基础知识
38.2 软磁合金磁性能测量方法
38.3 电工钢片(带)磁性能测量方法
38.4 电工用纯铁磁性能测量
39. 导热系数的测定
39.1 原理简介
39.2 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40. 金属材料杨氏模量测量方法
40.1 基本原理
40.2 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41. 密度的测量方法
41.1 名词及定义
41.2 密度的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七篇 无损检测
42. 射线探伤法
42.1 探伤原理
42.1.1 衰减作用
42.1.2 照相成像
42.2 射线源
42.2.1 X射线机
42.2.2 γ射线机
42.2.3 电子直线加速器
42.3 射线胶片
42.3.1 黑度
42.3.2 曝光因子
42.3.3 乳剂特性曲线
42.4 射线胶片的暗室处理
42.4.1 常规暗室处理法
42.4.2 胶片自动化处理
42.4.3 暗室布置
42.5 射线照相方法
42.6.2 观片灯
42.6.3 图像分析——焊缝质量评定
42.6 射线照相结果评定
42.6.1 可评底片的基本要求
42.6.4 假缺陷的辨认
42.6.5 缺陷记录
42.7 辐射防护
42.7.1 辐射与健康
42.7.2 防护方法
42.7.3 最大允许剂量
42.8 技术管理
42.8.1 人员管理
42.8.2 设备和器材管理
42.8.3 方法管理
42.8.4 安全管理
43. 超声探伤法
43.1 探伤原理
43.1.1 超声波特征量
43.1.2 超声反射
43.1.3 超声折射
43.1.4 超声扩散
43.1.5 近场与远场
43.1.6 超声衰减
43.1.7 超声耦合
43.2.1 纵波探伤法
43.2 通用探伤技术
43.2.2 横波探伤法
43.3 仪器、探头与试块
43.3.1 超声探伤仪
43.3.2 探头
43.3.3 试块
43.4 缺陷评价
43.4.1 当量法
43.4.2 底波降低量
43.4.3 测长法
43.5.1人员管理
43.5.2 设备和器材管理
43.5 技术管理
43.5.3 方法管理
44. 磁粉探伤法
44.1 探伤原理
44.1.1 磁场
44.1.2 磁性材料
44.2 磁化方法
44.2.1 直接通电磁化与间接磁化
44.2.2 直流磁化与交流磁化
44.3 磁粉与磁悬液
44.3.1 磁粉特性
44.2.4 连续法与剩磁法
44.2.3 周向磁化与纵向磁化
44.3.2 干磁粉
44.3.3 湿磁粉
44.3.4 磁橡胶
44.4 磁粉探伤设备
44.4.1 便携式装置
44.4.2 固定式装置
44.6 退磁
44.7.2 设备与器材管理
44.7.1 人员管理
44.7 技术管理
44.6 磁痕解释
44.7.3 方法管理
45. 渗透探伤法
45.1 探伤原理
45.1.1 渗透性
45.1.2 渗透染料
45.1.3 渗透剂性能
45.1.4 乳化作用
45.2.2 清洗(去除)剂
45.2.1 渗透剂
45.2 渗透探伤剂
45.1.5 显像原理
45.2.3 显像剂
45.3 渗透探伤的基本操作步骤
45.4 技术管理
45.4.1 人员管理
45.4.2 设备管理
45.4.3 探伤材料管理
45.4.4 方法管理
46. 涡流探伤法
46.1.2 线圈阻抗
46.1.3 电导率
46.1.1 基本系统
46.1 探伤原理
46.1.4 磁导率
46.1.5 提离效应
46.1.6 填充系数
46.1.7 边缘效应
46.1.8 集肤效应
46.2 规范选定
46.2.1 检测频率
46.2.2 检测速度
46.2.5 直流饱和磁场
46.2.4 灵敏度
46.2.3 相位角的选定
46.3 涡流探伤仪
46.3.1 基本形式
46.3.2 检测线圈
46.3.3 读出装置
46.4 技术管理
46.4.1 人员管理
46.4.2 设备和试样管理
46.4.3 方法管理
参考文献
47.1.2 测试仪器
47.1.1 原理
47.1.3 测试方法
47. 绝缘材料试验方法
47.1 绝缘电阻、体积电阻系数和表面电阻系数试验方法
第八篇 非金属材料检验
47.1.4 影响测试结果分析
47.2 绝缘材料相对介电系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试验方法
47.2.1 原理
47.2.2 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
47.2.3 试验电路
47.2.4 试验结果分析
47.3.3 试验电路
47.3.2 试验设备要求
47.3.1 定义
47.3 击穿电压、击穿强度和耐电压试验方法
47.3.4 测试结果分析
48. 塑料测试
48.1 塑料分类
48.2 塑料的特性和用途
48.3 力学性能测试
48.3.1 塑料拉伸试验
48.3.2 塑料压缩试验
48.3.3 塑料弯曲试验
48.3.4 塑料冲击试验
48.3.5 塑料硬度试验方法
48.4.1 透气性
48.4 物理性能试验
48.4.2 透水蒸汽试验
48.4.3 吸水性
48.4.4 密度和相对密度
48.5 热性能试验
48.5.1 线膨胀系数
48.5.2 耐热性
48.5.3 燃烧性
49. 复合材料测试
49.1 纤维复合材料定义和分类
49.2 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定义和分类
49.3.1 纤维增强塑料巴氏硬度试验
49.2.1 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特点
49.3 力学性能试验
49.3.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试验
49.3.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压缩试验
49.3.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间剪切试验
49.3.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冲击试验
49.3.6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弯曲试验
49.3.7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蠕变试验
49.4 物理性能测试
49.4.1 纤维增强塑料吸水性
49.4.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大气暴露试验
49.4.2 纤维增强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测定
49.4.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平均线膨胀系数测定
49.4.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的测定
49.4.6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导热系数的测定
49.4.7 纤维增强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50. 胶粘剂性能测试
50.1 胶接工艺
50.2 影响胶接强度因素
50.3 胶粘剂物理性能测试
50.3.1 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50.3.2 胶粘剂粘度测定方法
50.3.3 胶粘剂适用期的测定方法
50.4 胶粘剂力学性能测试
50.4.1 胶粘剂剪切冲击强度试验方法
50.4.2 胶粘剂拉伸强度测定
50.4.3 胶粘剂剥离强度测定
50.4.4 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测定
51. 橡胶测试
51.1 橡胶的分类和用途
51.2 橡胶物理机械性能的测定
51.2.1 定伸强度、扯断强度、定应力伸长率、扯断伸长率及扯断永久变形的
测定
53.基础和一般标准
第九篇 材料检测方法与标准目录汇编
51.2.3 橡胶弹回率的测定
51.2.2 橡胶硬度测定
51.2.4 橡胶耐磨性能的测定
51.2.5 橡胶抗撕裂强度的测定
52.1 陶瓷的特点
52. 陶瓷试验方法
52.2 陶瓷的分类和用途
52.3 工程陶瓷弯曲强度试验方法
52.4 工程陶瓷压缩强度试验方法
52.5 陶瓷地砖湿膨胀试验方法
52.6 陶瓷墙地砖抗冻性能试验方法
参考文献
54.化学分析试验方法及标准
55.金相检验方法及标准
56.金属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与标准
57.无损检测试验方法及标准
58.非金属材料检验方法与标准
58.1 油类试验方法与标准
58.2 电线、电缆试验方法与标准
58.3 橡胶试验方法与标准
58.4 塑料试验方法与标准
58.5 涂料试验方法与标准
58.6 覆盖镀层测试方法与标准
59.环安标准
附录1 国内和国际标准代号便览
附录2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
60.理化室的环境要求
60.1 理化室的温度要求
第十篇 理化试验室的环境与平面布置
60.2 理化室的湿度要求
60.3 理化室空气清洁度要求
60.4 理化室对防振的要求
60.5 其它要求
61.理化试验室的平面布置
61.1 小型理化试验室的平面布置
61.2 中型理化试验室的平面布置
61.3 大型理化试验室的平面布置
62.1 理化试验室的不安全因素
62.理化试验室的安全
62.2 理化试验室的安全事项
第十一篇 理化试验室的管理
63.理化试验室的制度、认证和分级
63.1 理化试验室管理制度
63.2 理化试验室认证
63.3 理化试验室分级
64.“理化工作质量管理手册”
64.1 质量体系管理标准简介
64.2 理化工作质量管理手册——编写导则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工厂理化测试手册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