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是为综合大学化学专业新编写的物理化学基本课教材。根据近代化学发展表明,化学正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体相走向表相,本书是本着努力做到使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原则,将单独出版的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内容进行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编写成一册出版。///本书内容包括化学势力学,结构化学,统计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共十九章。全书除着重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外,适当反映了物理化学学科的新发展和新成就。为便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各章、节还给出众多的例题和练习题。全书采用以国际单位制
目录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
1-1 引言
(二)体系的状态和性质
(一)体系和环境
1-2 热力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1-3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过程和途径
(四)热力学平衡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三)内能U的概念
(四)功和热量
1-4 可逆过程和最大功
(一)焓的概念
1-5 焓和热容
(二)热容的概念
(三)理想气体热容
(五)Cp与Cv的关系
(四)气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1-6 焦耳实验
(二)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一)绝热过程的定义
1-7 绝热过程
(三)理想气体各种不同方式的绝热膨胀过程
(四)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膨胀和恒温可逆膨胀的比较
1-8 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
(一)焦耳-汤姆逊效应
1-9 焦耳-汤姆逊效应
(二)焦耳-汤姆逊系数
(一)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态
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二)反应进度
(三)反应热的测定
(四)恒压反应焓变△rH与恒容反应内能变化△rU之间的关系
(六)盖斯定律
(五)恒压反应焓变的实验测定
(一)燃烧焓
1-11 几种热效应——常温反应焓变的计算
(二)生成焓
(四)溶解热和稀释热
(三)离子生成焓
(五)从键焓估算反应焓变和生成焓
1-12 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高温反应焓变的计算
2-1 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2-2 自然过程的共同特点
2-3 过程方向性的判据——熵函数
2-4 熵变的计算
(一)恒温过程的熵变
(二)变温过程的熵变
(三)相变过程的熵变
(四)化学反应的熵变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各种表述
2-5 热力学第三定律
(二)标准熵的计算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验验证
(四)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一)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的引出
2-6 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
(二)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功的关系
(三)吉布斯自由能的含义及其计算
2-7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二)麦克斯韦关系式
(一)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关系式
2-8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三)麦克斯韦关系式的一些应用
(二)平衡压力与平衡温度关系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一)蒸气压概念
2-9 纯物质两相间的平衡
(一)化学势概念的引出
2-10 化学势
(二)化学势概念的应用
(三)理想体系和实际体系中的化学势
(一)偏摩尔量的定义
3-1 偏摩尔量
第三章 溶液
(二)偏摩尔量的测定
(三)偏摩尔量的基本公式
(四)化学势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
(一)理想溶液的定义
3-2 理想溶液和稀溶液
(二)理想溶液的性质
(三)稀溶液的定义和溶质的标准态
3-3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沸点升高
(二)凝固点降低
(三)渗透压
(一)实际溶液和理想溶液的偏差
3-4 实际溶液和活度
(二)活度的测定
(三)超额函数
4-1 化学反应的自由能降低原理
第四章 化学平衡
4-2 化学反应等温式
(一)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4-3 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计算
(二)平衡常数的测定和计算
(三)平衡常数的各种表示方法
(四)平衡转化率和平衡组成计算
4-4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4-5 平衡常数与压力的关系
4-6 苯乙烯(常压气相反应)生产条件分析
(二)稀释剂或惰性气体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一)压力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四)温度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三)原料组成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4-7 乙酸乙酯(液相反应)生产条件的分析
4-8 合成甲醇(高压气体反应)生产条件的分析
4-9 复杂反应体系的化学平衡计算
5-1 相律
第五章 相平衡
(三)自由度
(二)组分数
(一)相
(四)相律的推导
5-2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
(一)水的相图
(二)升华操作原理和水杨酸的升华提纯
(三)二级相变
(一)液固体系相图的绘制
5-3 二组分液固体系
(二)杠杆规则及其应用
(三)溶解度曲线的计算
(四)生成稳定和不稳定化合物的液-固体系
(五)生成完全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六)生成部分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一)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
5-4 二组分气-液体系
(二)完全互溶的实际溶液的气-液平衡
(三)蒸馏操作原理
5-5 部分互溶的二组分液-液体系
5-6 完全不互溶的二组分液-液体系
5-7 三组分体系
(一)部分互溶的三液体体系
(二)固-固-液盐水体系
第六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
(一)表面自由能及其定义
6-1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二)表面张力
(一)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6-2 弯曲液体表面的现象
(二)附加压力与曲面的曲率半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三)表面曲率与液体蒸气压的关系
(二)接触角与润湿的关系
(一)粘附功
6-3 润湿和铺展
(一)表面相和表面过剩量
6-4 表面相热力学
(二)吉布斯吸附方程式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在界面上和溶液中的定向排列
6-5 表面活性剂
(二)表面活性剂的几种作用
(三)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6-6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二)吸附势能曲线
(三)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四)费罗因德利希和捷姆金吸附等温式
(五)BET吸附等温式及比表面测定原理
(一)胶体体系的分类
6-7 胶体分散体系
(二)胶体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电化学性质
(一)从经典物理学到旧量子论
7-1 波粒二象性
第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
(二)实物微粒的波动性
(三)波粒二象性的统计解释
(四)测不准关系
(一)算符
7-2 量子力学
(二)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
(三)定态薛定谔方程
(一)一维势箱中的粒子
7-3 简单应用
(二)线性谐振子
(三)刚性转子
附录Ⅰ:线性谐振子方程的解
附录Ⅱ:刚性转子方程的解
第八章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一)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8-1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三)Ф(φ)方程的解
(二)分离变量
(五)R(r)方程的解
(四)Θ(θ)方程的解
(一)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8-2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解的讨论
(二)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示
(三)平均动能和平均位能
(一)定态微扰法
8-3 近似方法和氦原子
(二)变分法
(三)氦原子
(二)自旋波函数和角动量
(一)电子自旋假设
8-4 电子自旋和保里原理
(三)保里原理
(一)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单电子近似
8-5 多电子原子结构
(二)自洽场方法
(三)中心力场近似和屏蔽模型
(四)轨道能量和能级次序
(五)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一)角动量的耦合
8-6 原子的状态和原子光谱项
(二)原子光谱项
(三)原子光谱项对应的能级
(一)跃迁几率和选择定则
8-7 原子光谱
(二)碱金属原子光谱
(三)塞曼效应
附录Ⅰ:R(r)方程的解
第九章 共价键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结构
(一)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和H+2的薛定谔方程
9-1 氢分子离子的线性变分法处理
(二)线性变分法解薛定谔方程
(三)积分H?a、Hab和Sab的含义
(四)结果讨论
(一)分子轨道——分子中单电子波函数
9-2 分子轨道理论
(二)LCAO方法和成键三原则
(三)分子轨道的分类和符号
(一)双原子分子轨道的符号和能级
9-3 双原子分子结构
(四)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原则
(二)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三)异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一)角动量和谱项符号
9-4 双原子分子光谱项
(二)各种组态的电子谱项
(三)分子的电子谱项
(一)海特勒-伦敦法处理氢分子
9-5 H2分子结构和价键理论
(二)价键理论要点
(三)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比较
(一)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
10-1 对称操作及其组合规律
第十章 分子对称性和群论初步
(二)对称操作组合规则
(三)对称操作对易规律
10-2 群的知识和分子点群
(一)群的定义
(二)子群、共轭类和群的同构
(三)分子点群和分类
(四)分子所属点群的确定
(五)分子的对称性和分子的物理性质
(一)对称操作的矩阵表示
10-3 群的表示和特征标
(二)群表示定义和性质
(三)不可约表示的性质
(四)特征标表介绍
(一)波函数作为不可约表示的基
10-4 群表示理论的应用
(二)群的直积表示
(三)投影算符法求对称性匹配函数
(一)离域分子轨道
11-1 饱和多原子分子结构
第十一章 多原子分子结构
(二)杂化轨道理论
(三)定域轨道的概念以及和离域轨道关系
(一)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11-2 共轭分子结构
(二)HMO应用实例
(三)共轭直链多烯和共轭环多烯
(四)含杂原子和无机共轭分子
(五)共轭大π键形成的条件和类型
(一)缺电子分子结构和多中心键
11-3 缺电子分子和原子簇的结构
(二)原子簇化合物及其结构规则
(一)晶体场理论
11-4 配位化合物结构
(二)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
(三)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
(四)σ-π配键与有关的配位化合物
(一)常用计算方法简介
11-5 分子性质的计算
(二)电离能和体系的总能量
(三)键能和解离能
(四)分子的几何构型和偶极矩
(五)电荷分布,键级和分子图
(一)结构的周期性和点阵
12-1 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点阵理论
第十二章 晶体结构
(二)点阵单位和晶胞
(三)晶面及其表示法
(四)晶体的特征和晶体的缺陷
(一)晶体结构所可能包含的对称元素
12-2 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及其分类
(二)对称性与周期性相适应原理
(三)晶系的划分和14种空间点阵型式
(四)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和32点群
(五)晶体的微观对称性和230空间群
(一)金属键和能带理论
12-3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结构
(二)金属单质的三种典型结构
(三)金属原子半径
(四)合金的结构
(五)金属表面结构
(一)离子键和点阵能
12-4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结构
(二)离子晶体的几种典型结构
(三)离子半径和离子的堆积规则
(四)离子极化
(五)复杂离子化合物及其结构规则
(一)共价键型晶体结构——金刚石
12-5 共价键型晶体结构和混合键型晶体结构
(二)混合键型晶体结构——石墨
12-6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和对应的晶体结构
(一)分子间作用力
(二)分子型晶体和范德华半径
(三)氢键和氢键型晶体
13-1 微观结构测定方法概论
第十三章 微观结构测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一)刚性转子模型
13-2 分子转动光谱
(二)非刚性转子模型
(四)多原子分子转动光谱简介
(三)转动光谱的应用
(一)谐振子模型
13-3 分子振动光谱
(二)非谐振子模型
(三)振动光谱的应用
(四)谱带的精细结构(振动-转动光谱)
(五)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简介
(一)双原子分子电子能级和选律
13-4 电子光谱
(二)谱带系一般结构(电子-振动光谱)
(三)富兰克-康登原理及其应用
(四)多原子分子电子光谱简介
(一)拉曼散射效应
13-5 拉曼光谱
(二)双原子分子的拉曼光谱
(三)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一)核磁矩和核磁共振的一般原理
13-6 核磁共振谱
(二)化学位移
(三)核的自旋-自旋耦合作用
(一)顺磁共振基本原理
13-7 顺磁共振谱
(二)g因子,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
13-8 电子能谱
(一)电子能谱基本原理
(二)紫外光电子能谱(UPS)
(四)俄歇电子能谱(AES)
(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一)X射线的产生以及与晶体的相互作用
13-9 X射线衍射法
(二)衍射方向
(三)衍射强度
(四)实验方法
(一)电子衍射法与X射线衍射法比较
13-10 电子衍射法
(二)电子衍射法测定气体分子的几何结构
(三)低能电子衍射法在表面分析中的应用
(一)概率
14-1 基本概念
第十四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二)宏观态和微观态
(三)热力学概率和熵
(四)独立等同可辨和不可辨的粒子体系
(一)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法
14-2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
(五)量子态,能级和简并度
(二)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一)配分函数的物理意义
14-3 配分函数及其与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二)独立等同可辨粒子体系的热力学函数
(三)独立等同不可辨粒子体系的热力学函数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统计解释
14-4 热力学三大定律的统计解释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统计解释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
(一)平动配分函数
14-5 配分函数的计算
(二)转动配分函数
(三)振动配分函数
(四)电子配分函数
(六)粒子的全配分函数
(五)核配分函数
(一)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
14-6 量子统计
(二)费米-狄喇克统计法
(三)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热容
(二)自由能函数G?m(T)-H?m(OK)/T的计算和应用举例
(一)能量零点的选择对粒子配分函数的影响
14-7 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
(三)从配分函数直接计算平衡常数
第十五章 宏观反应动力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5-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二)质量作用定律
(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一)零级反应
15-2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二)一级反应
(三)二级反应
(四)三级反应
(五)速率方程的确定
(一)温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
15-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活化能的物理意义
(一)对峙反应
15-4 典型的复杂反应
(二)平行反应
(三)连续反应
(一)稳态近似
15-5 稳态近似和平衡态近似
(二)平衡态近似
15-6 微观可逆性原理和仔细平衡原理
15-7 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一)直链反应
15-8 链反应
(二)支链反应——燃烧和爆炸反应
(一)遭遇对
15-9 液相反应
(二)扩散控制的反应
(三)液相中的快速反应
(四)化学振荡反应
15-10 流动体系的速率方程式
(一)理想活塞流的反应速率方程式
(二)理想回混流的速率方程式
(一)催化剂的特性
15-11 催化反应
(三)气-固相催化反应
(二)均相催化反应
(一)硬球碰撞模型
16-1 双分子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
第十六章 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
(二)反应硬球碰撞模型
(三)反应硬球碰撞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
(一)势能面
16-2 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二)过渡态理论
(三)过渡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
(一)林德曼理论
16-3 单分子反应理论
(二)RRKM理论
16-4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一)实验事实
(二)能量相关理论
(三)前线轨道理论
第十七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和表面化学
17-1 宏观速率常数与微观速率常数的关系
17-2 势能面及经典轨迹计算
(一)反应势能面特征对产物能量配分的影响
(二)有势垒的反应对反应物能量的选择性要求
(三)反应物分子的相对质量对于产物能量配分的影响
(一)化学发光光谱
17-3 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
(二)交叉分子束实验
17-4 表面化学的研究内容
(三)表面反应的研究
(二)表面结构的研究
(一)表面组成的研究
17-5 表面组成和价态对表面反应性能的影响
17-6 表面结构与表面反应性能的关系
(一)热脱附方法研究表面吸附态
17-7 表面吸附态和表面反应机理
(二)用表面能谱研究表面吸附态
(三)表面反应机理
18-1 光化学基本定律
第十八章 光化学
(二)比尔-朗伯光吸收定律
(一)光化学第一定律
(三)光化当量定律
(一)分子的态能级图
18-2 光物理的基本过程
(二)光激发和辐射跃迁
(三)无辐射跃迁
(四)分子间能量转移和猝灭过程
(一)光化学反应的类型
18-3 光化学反应
(二)光解离和预解离反应
(三)闪光光解动力学
(一)激光的基本原理
18-4 激光化学
(二)激光器的类型和基本特性
(三)激光化学反应中的光激发过程
(四)红外激光化学
(五)激光分离同位素
(六)超短脉冲紫外激光诱导化学反应
(一)金属导体和离子导体
19-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
第十九章 电化学
(二)法拉第定律
(三)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四)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一)离子强度和活度系数
19-2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二)强电解质的离子相互作用理论
(三)离子强度对溶液中离子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化学反应和电池
19-3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二)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三)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
(四)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测定
(五)可逆电池电动势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活度的关系
(六)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和温度关系
(一)电极电势表达式
19-4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二)标准电极电势
(三)可逆电极的种类
(四)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五)电池电动势产生的原因
(一)浓差电池
19-5 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
(二)液体接界电势
(三)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
(一)用氢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溶液pH
19-6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膜电势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一般工作机理
(三)电化学传感器
(四)膜电势
19-7 电解和极化现象
(一)极化和超电势
(二)超电势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三)氢超电势理论
19-8 应用电化学
(一)电解
(二)金属的电沉积
(三)金属的腐蚀和防腐
(四)化学电源
(一)表面电化学
19-9 电化学中的若干现代研究课题
(二)光电化学
附录
Physical chemistry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