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本书在广泛引介国内狲文学理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乔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本书既坚持了传统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又吸收了西方文论在养分.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特色。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新意迭出,整体构思系统完整.为述方法层层递进,其理论深度和较强的说服力适合研究生教学用书。
目录
目录
导言: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
一 方法论的意义
二 方法论的级位
三 文艺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第一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 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
一 文学四要素和六种文学本质论
二 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对立统一
三 客观说和体验说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文学活动在人的活动坐标上的位置
一 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二 人的活动系统中的文学活动
三 审美和文学的审美本质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演变与文学功能的演变
一 文学活动的发生阶段
二 文学活动的发展阶段
三 文学活动的自由阶段
第二章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客体
一 关于别林斯基的失误
二 文学创作反映整体的生活
三 文学创作反映富于特征的生活
四 文学创作反映情绪化的生活
五 文学创作反映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
一 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
二 作家的创作个性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取向
一 三种艺术范式及其精神价值取向
二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三 工业文明的礼品和哲人的启示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
第一节 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观念
一 文学作品构成论的历史回顾
二 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构想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浅层结构
一 语言—结构层
二 艺术形象层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
一 历史人文内容层
二 哲学意味层
第四节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美学关系
一 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
二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
三 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
第四章 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含义和意义
一 文学接受的含义
二 文学接受的意义
第二节 文学接受活动形成的条件
一 接受的对象
二 接受的主体
三 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适应性及联系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一 文学接受的审美心理过程
二 文学接受的深层心理结构
后记
导言: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
一 方法论的意义
二 方法论的级位
三 文艺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第一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 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
一 文学四要素和六种文学本质论
二 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对立统一
三 客观说和体验说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文学活动在人的活动坐标上的位置
一 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二 人的活动系统中的文学活动
三 审美和文学的审美本质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演变与文学功能的演变
一 文学活动的发生阶段
二 文学活动的发展阶段
三 文学活动的自由阶段
第二章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客体
一 关于别林斯基的失误
二 文学创作反映整体的生活
三 文学创作反映富于特征的生活
四 文学创作反映情绪化的生活
五 文学创作反映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
一 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
二 作家的创作个性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取向
一 三种艺术范式及其精神价值取向
二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三 工业文明的礼品和哲人的启示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
第一节 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观念
一 文学作品构成论的历史回顾
二 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构想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浅层结构
一 语言—结构层
二 艺术形象层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
一 历史人文内容层
二 哲学意味层
第四节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美学关系
一 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
二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
三 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
第四章 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含义和意义
一 文学接受的含义
二 文学接受的意义
第二节 文学接受活动形成的条件
一 接受的对象
二 接受的主体
三 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适应性及联系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一 文学接受的审美心理过程
二 文学接受的深层心理结构
后记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Literary Activity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