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人因工程是将心理学、生理学、工业工程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人因工程》以人为中心,从人、机、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直接引用了大量人因工程在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对人因工程在我国的推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书包括人因工程概述,人的生理特征及应用,人的心理特征,工作地设计,信息显示设计,控制器的设计,体力与脑力工作负荷,工作环境和人因误差与人因安全等内容。《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人因工程》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产品设计师、系统设计师、企业管理人员参阅。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人因工程概述
1.1 人因工程的定义及特征
1.1.1 人因工程的定义
1.1.2 人因工程的特征
1.1.3 人因工程的目的
1.2 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1.2.1 启蒙阶段
1.2.2 正式形成阶段
1.2.3 快速发展阶段
1.2.4 人因工程在中国的发展
1.2.5 人因工程的发展趋势
1.3 人因工程的内容及应用
1.3.1 人因工程的内容
1.3.2 人因工程的应用
1.3.3 本书的主要内容
1.4 人因工程的方法
1.4.1 人因工程的学习方法
1.4.2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
第2章 人体的生理特征及应用
2.1 人体尺寸
2.1.1 我国成年人的基本尺寸
2.1.2 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
2.1.3 人体尺寸的统计指标
2.1.4 设计中可采取的方案
2.1.5 设计程序
2.2 人体的动态生理特征
2.2.1 人的神经系统
2.2.2 人体的肌肉系统
2.2.3 人的能量供应和消耗系统
2.2.4 脉搏与体力劳动
第3章 人的心理特征
3.1 人的信息处理模型
3.1.1 Donders的减法模型
3.1.2 Welford的单通道模型
3.1.3 Broadbent的过滤模型
3.1.4 Kahneman的单资源模型
3.1.5 Wickens的多资源模型
3.1.6 控制过程与自动过程理论
3.1.7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3.2 人的信息输入——感知
3.2.1 感觉阈限
3.2.2 视觉
3.2.3 听觉
3.2.4 触觉
3.2.5 味觉和嗅觉
3.3 中枢信息处理
3.3.1 知觉
3.3.2 记忆
3.3.3 思维与决策
3.3.4 注意
3.4 人的信息输出
3.4.1 操作运动类型
3.4.2 操作运动的速度
3.4.3 操作运动的准确度
第4章 工作地设计
4.1 工作地设计的一般要求
4.1.1 工作地设计的重要性
4.1.2 工作地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2 工作面高度设计
4.2.1 站立时的工作面高度
4.2.2 坐姿时的工作面高度
4.2.3 可变的工作台面高度设计
4.3 活动空间设计
4.3.1 垂直面工作空间
4.3.2 水平面工作空间
4.3.3 个人的社会心理空间
4.4 座椅设计
4.4.1 座椅的功能
4.4.2 座椅设计
第5章 信息显示设计
5.1 信息的显示
5.1.1 信息显示的人机系统
5.1.2 信息显示器的分类
5.1.3 信息显示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视觉信息的显示
5.2.1 概述
5.2.2 静态视觉信息的显示
5.2.3 动态视觉信息的显示
5.3 非视觉信息的显示
5.3.1 听觉显示
5.3.2 触觉、嗅觉等其他显示类型
5.3.3 冗余显示
第6章 控制器的设计
6.1 控制器概论
6.I.1 控制器的定义
6.1.2 研究及应用领域的变迁
6.1.3 控制器的分类
6.2 控制器的设计原则
6.2.1 控制的编码
6.2.2 控制-显示比
6.2.3 控制器的力学特性
6.2.4 公众常识与控制器的设计
6.2.5 控制器的保护
6.2.6 可接近性指数
6.3 传统控制器的设计
6.3.1 基本设计原则
6.3.2 手柄
6.3.3 踏板
6.4 人-计算机互中控制器的设计
6.4.1 数据输入设备的设计
6.4.2 键盘
6.5 控制器领域的新发展
6.5.1 远程遥控
6.5.2 声控
6.5.3 眼控
6.6 小结
第7章 体力与脑力工作负荷
7.1 体力劳动强度与体力劳动效率
7.1.1 体力劳动及对人的影响
7.1.2 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7.1.3 体力劳动效率
7.1.4 体力劳动的安排与应用
7.1.5 静负荷
7.2 脑力负荷
7.2.1 脑力负荷的定义及影响
7.2.2 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
7.3 工作压力
7.3.1 工作压力的概念
7.3.2 工作压力的影响
7.3.3 压力的来源
7.3.4 压力的测量
7.3.5 改善工作压力的方法
7.4 疲劳
7.4.1 疲劳的产生
7.4.2 疲劳的分类
7.4.3 疲劳产生的原因
7.4.4 疲劳的测量方法
7.4.5 减轻疲劳的途径
7.5 枯燥
7.5.1 枯燥概述
7.5.2 枯燥产生的原因
7.5.3 枯燥工作引起的后果
7.5.4 克服枯燥的方法
第8章 工作环境
8.1 照明
8.1.1 光的性质与度量
8.1.2 照明的标准及影响
8.1.3 照明的设计
8.2 噪声环境
8.2.1 声音的性质及度量
8.2.2 噪声的来源与影响
8.2.3 噪声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
8.3 颜色环境
8.3.1 颜色的概念与性质
8.3.2 颜色对人的影响
8.3.3 色彩搭配与设计
8.4 振动环境
8.4.1 振动的概念与性质
8.4.2 振动的影响
8.4.3 振动的控制标准与措施
8.5 微气候环境
8.5.1 微气候的构成要素
8.5.2 人的热调节机制
8.5.3 微气候环境与舒适
8.5.4 热、冷环境对人的影响及防护
第9章 人因误差与人因安全
9.1 人的可靠性
9.1.1 可靠性和可靠度
9.1.2 人的可靠性
9.1.3 人机系统可靠性
9.1.4 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因素
9.2 人因误差
9.2.1 人因误差的概念
9.2.2 人因误差的分类
9.2.3 人因误差的预防
9.3 事故及预防
9.3.1 事故的定义及危害
9.3.2 事故资料的收集及分析方法
9.3.3 事故的原因
9.3.4 事故的预防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人因工程概述
1.1 人因工程的定义及特征
1.1.1 人因工程的定义
1.1.2 人因工程的特征
1.1.3 人因工程的目的
1.2 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1.2.1 启蒙阶段
1.2.2 正式形成阶段
1.2.3 快速发展阶段
1.2.4 人因工程在中国的发展
1.2.5 人因工程的发展趋势
1.3 人因工程的内容及应用
1.3.1 人因工程的内容
1.3.2 人因工程的应用
1.3.3 本书的主要内容
1.4 人因工程的方法
1.4.1 人因工程的学习方法
1.4.2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
第2章 人体的生理特征及应用
2.1 人体尺寸
2.1.1 我国成年人的基本尺寸
2.1.2 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
2.1.3 人体尺寸的统计指标
2.1.4 设计中可采取的方案
2.1.5 设计程序
2.2 人体的动态生理特征
2.2.1 人的神经系统
2.2.2 人体的肌肉系统
2.2.3 人的能量供应和消耗系统
2.2.4 脉搏与体力劳动
第3章 人的心理特征
3.1 人的信息处理模型
3.1.1 Donders的减法模型
3.1.2 Welford的单通道模型
3.1.3 Broadbent的过滤模型
3.1.4 Kahneman的单资源模型
3.1.5 Wickens的多资源模型
3.1.6 控制过程与自动过程理论
3.1.7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3.2 人的信息输入——感知
3.2.1 感觉阈限
3.2.2 视觉
3.2.3 听觉
3.2.4 触觉
3.2.5 味觉和嗅觉
3.3 中枢信息处理
3.3.1 知觉
3.3.2 记忆
3.3.3 思维与决策
3.3.4 注意
3.4 人的信息输出
3.4.1 操作运动类型
3.4.2 操作运动的速度
3.4.3 操作运动的准确度
第4章 工作地设计
4.1 工作地设计的一般要求
4.1.1 工作地设计的重要性
4.1.2 工作地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2 工作面高度设计
4.2.1 站立时的工作面高度
4.2.2 坐姿时的工作面高度
4.2.3 可变的工作台面高度设计
4.3 活动空间设计
4.3.1 垂直面工作空间
4.3.2 水平面工作空间
4.3.3 个人的社会心理空间
4.4 座椅设计
4.4.1 座椅的功能
4.4.2 座椅设计
第5章 信息显示设计
5.1 信息的显示
5.1.1 信息显示的人机系统
5.1.2 信息显示器的分类
5.1.3 信息显示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视觉信息的显示
5.2.1 概述
5.2.2 静态视觉信息的显示
5.2.3 动态视觉信息的显示
5.3 非视觉信息的显示
5.3.1 听觉显示
5.3.2 触觉、嗅觉等其他显示类型
5.3.3 冗余显示
第6章 控制器的设计
6.1 控制器概论
6.I.1 控制器的定义
6.1.2 研究及应用领域的变迁
6.1.3 控制器的分类
6.2 控制器的设计原则
6.2.1 控制的编码
6.2.2 控制-显示比
6.2.3 控制器的力学特性
6.2.4 公众常识与控制器的设计
6.2.5 控制器的保护
6.2.6 可接近性指数
6.3 传统控制器的设计
6.3.1 基本设计原则
6.3.2 手柄
6.3.3 踏板
6.4 人-计算机互中控制器的设计
6.4.1 数据输入设备的设计
6.4.2 键盘
6.5 控制器领域的新发展
6.5.1 远程遥控
6.5.2 声控
6.5.3 眼控
6.6 小结
第7章 体力与脑力工作负荷
7.1 体力劳动强度与体力劳动效率
7.1.1 体力劳动及对人的影响
7.1.2 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7.1.3 体力劳动效率
7.1.4 体力劳动的安排与应用
7.1.5 静负荷
7.2 脑力负荷
7.2.1 脑力负荷的定义及影响
7.2.2 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
7.3 工作压力
7.3.1 工作压力的概念
7.3.2 工作压力的影响
7.3.3 压力的来源
7.3.4 压力的测量
7.3.5 改善工作压力的方法
7.4 疲劳
7.4.1 疲劳的产生
7.4.2 疲劳的分类
7.4.3 疲劳产生的原因
7.4.4 疲劳的测量方法
7.4.5 减轻疲劳的途径
7.5 枯燥
7.5.1 枯燥概述
7.5.2 枯燥产生的原因
7.5.3 枯燥工作引起的后果
7.5.4 克服枯燥的方法
第8章 工作环境
8.1 照明
8.1.1 光的性质与度量
8.1.2 照明的标准及影响
8.1.3 照明的设计
8.2 噪声环境
8.2.1 声音的性质及度量
8.2.2 噪声的来源与影响
8.2.3 噪声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
8.3 颜色环境
8.3.1 颜色的概念与性质
8.3.2 颜色对人的影响
8.3.3 色彩搭配与设计
8.4 振动环境
8.4.1 振动的概念与性质
8.4.2 振动的影响
8.4.3 振动的控制标准与措施
8.5 微气候环境
8.5.1 微气候的构成要素
8.5.2 人的热调节机制
8.5.3 微气候环境与舒适
8.5.4 热、冷环境对人的影响及防护
第9章 人因误差与人因安全
9.1 人的可靠性
9.1.1 可靠性和可靠度
9.1.2 人的可靠性
9.1.3 人机系统可靠性
9.1.4 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因素
9.2 人因误差
9.2.1 人因误差的概念
9.2.2 人因误差的分类
9.2.3 人因误差的预防
9.3 事故及预防
9.3.1 事故的定义及危害
9.3.2 事故资料的收集及分析方法
9.3.3 事故的原因
9.3.4 事故的预防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编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