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第一版《现代行政管理新探》于1998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广大学者、实际工作者和学员的认同与厚爱,被一些高校采用作为教材和研究参考书目,受到专家和学生的好评。该书2002年获湖南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被湖南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湖南省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宁骚教授认为。该书“突出了基础理论和理论前沿的探索研究;突出了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探索;突出了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探索”,认为该书“深化了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和理论前沿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中央民族大学申喜连教授认为,该书“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把对行政管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辨有机统一起来,有效克服二者‘两张皮’现象”,“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推进中国行政科学发展的本土化进程”。
近年来,国际国内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对《现代行政管理新探》作了调整和修订,书名更改为《中国行政管理新探》。修订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从内容到文字对全书作了全面校正和修改,在阐述行政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力求在理论阐述上更准确、更全面,在内容上更丰富、更深入;第二,一些章增设了新的节和目,内容有较大的补充和充实,其中有些部分是以往行政管理学著作很少涉及的,力求更好地反映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第三,某些章节作了重写,节和目的结构作了较大的调整;第四,增加了“公共政策”一章,以及“毛泽东对中国行政管理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的中国特色政策过程思想研究”等内容,原书的“行政效益”改写为“行政绩效”。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错漏之处难免,恳请专家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目录
引论
一、 什么是行政管理学
二、 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内容与本书的逻辑结构
三、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四、 新中国建立前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
六、 新世纪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行政组织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
一、 行政组织的内涵
二、 行政组织的特点
三、 行政组织的类型
四、 行政组织的建构原则
第二节 行政组织职能
一、 行政组织职能的特点和作用
二、 行政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
三、 行政组织职能的实现手段
四、 行政组织职能的转变
第三节 行政组织结构
一、 什么是行政组织结构
二、 影响行政组织结构的因素
三、 层级化与分部化的关系
四、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第四节 行政组织体制
一、 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
二、 行政组织体制的创新
第五节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策略
一、 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 着眼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战略
三、 科学处理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辩证关系
四、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五、 着力在人员分流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二章 行政领导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一、 行政领导的本质
二、 行政领导的方式
三、 行政领导者的本质规定
四、 行政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五、 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六、 行政领导者的学而“仕”与“仕”而学
第二节 行政领导集体
一、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二、 行政领导集体的结构
三、 优化行政领导集体结构的原则
第三节 行政领导者成才的基本要素
一、 机遇
二、 素质
三、 环境
四、 方法
第四节 行政领导者凝聚下级的方法与艺术
一、 科学地遵守凝聚的基本原则
二、 科学地拨动下级的心弦
三、 科学地让下级发表意见
四、 科学地表扬和批评下级
第三章 行政决策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
一、 行政决策的特点
二、 行政决策的分类
三、 行政决策的程序
四、 行政决策的地位
第二节 行政决策模式
一、 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
二、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三、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
四、 埃特奥尼的综合扫描决策模式
第三节 行政决策体制
一、 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二、 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三、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四、 行政决策监控系统
第四节 行政决策的非理性因素影响
一、 行政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 非理性因素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三、 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对行政决策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行政决策的价值评价
一、 行政决策价值评价的本质
二、 行政决策价值评价的标准
三、 行政决策价值评价的过程
第四章 行政执行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
一、 行政执行的特点
二、 行政执行的原则
三、 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行政执行过程
一、 准备阶段
二、 实施阶段
三、 总结阶段
第三节 行政执行偏差分析
一、 行政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二、 行政执行偏差的产生原因
三、 行政执行偏差的纠正方法
第五章 人事行政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述
一、 人事行政的内涵
二、 人事行政的功能
三、 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四、 国外现代人事行政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现代人事行政制度
一、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二、 我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三、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的“入口”和“出口”制度
一、 录用制度
二、 辞职、辞退与退休制度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一、 义务、权利及职位分类制度
二、 考核及奖惩制度
三、 职务升降、任免及交流制度
四、 培训及工资、保险和福利制度
五、 回避、纪律及申诉控告制度
第六章 公共政策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述
一、 公共政策的内涵
二、 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三、 公共政策的要素
四、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五、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一、 公共政策制定的性质
二、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三、 高效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塑造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一、 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问题
二、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体系的构建
三、 我国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完善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调整和终结
一、 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二、 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渐进调整策略
三、 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基本策略
第七章 公共财政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
一、 公共财政的内涵
二、 公共财政的职能
三、 公共财政的宏观调控
第二节 国家预算
一、 国家预算的内涵和类别
二、 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审批
三、 国家预算的执行
四、 国家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节 公共财政收支管理
一、 公共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和规模
二、 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和效益
三、 正确处理公共财政收支矛盾
第四节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一、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
二、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三、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
第八章 行政法治
第一节 行政法治概述
一、 行政法治的特征
二、 行政法治的内容
三、 行政法治的意义
第二节 行政法治的基础
一、 常备不懈,培育守法之心
二、 学法懂法,苦练守法之功
三、 严于律己,规范守法之为
四、 敢于斗争,力扬守法之威
第三节 行政立法与行政执法
一、 行政立法的体制
二、 行政立法的程序与方法
三、 行政执法的主要手段
四、 行政执法的法律效力
第四节 行政司法与行政诉讼
一、 行政司法的意义
二、 行政司法的类型
三、 行政诉讼的作用
四、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程序
五、 行政赔偿制度
第五节 行政法治监督
一、 行政法治监督的意义
二、 行政法治监督体系
三、 行政法治监督机制
第九章 行政文化
第一节 当代行政管理的主题
一、 文化制胜的实践依据
二、 文化制胜的基本特征
三、 文化制胜的实施途径
第二节 行政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 行政文化的结构
二、 行政文化的功能
三、 行政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 行政文化的形铸途径
一、 行政社会化的特征
二、 行政社会化的途径
三、 行政社会化的功能
第十章 机关管理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述
一、 机关管理的内涵
二、 机关管理的任务
三、 机关管理的要求
第二节 机关管理的内容
一、 会议管理
二、 文书管理
三、 档案管理
四、 财务管理
五、 后勤事务管理
六、 其他机关事务管理
第三节 机关管理现代化
一、 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本质
二、 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原则
三、 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第四节 政府采购制度
一、 政府采购的本质要求
二、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意义
三、 建立全国性政府采购制度
第五节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一、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紧迫性
二、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内容
三、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途径
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
第一节 行政绩效概述
一、 绩效范畴的历史考察
二、 行政绩效的维度
三、 行政绩效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第二节 行政绩效的评估
一、 行政绩效评估概述
二、 行政绩效评估系统
三、 行政绩效评估机制
第三节 行政绩效的改善
一、 我国行政绩效的现状
二、 制约我国行政绩效改善的主要因素
三、 改善我国行政绩效的基本策略
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
第一节 行政发展概述
一、 行政发展的实质
二、 行政发展的特征
三、 研究行政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行政发展的力场分析
一、 行政发展的两类作用力
二、 行政发展作用力的“边缘性效应”
三、 行政发展作用力的有效利用
第三节 行政发展规律
一、 行政发展适应律
二、 行政发展不平衡律
三、 行政发展相对稳定律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行政发展
一、 社会价值取向:从“官本位”走向“知识本位”
二、 行政体制:消除高度集权和“全能主义”的弊端
三、 行政运行机制:从“礼治”和“人治”走向“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四、 行政管理制度:从传统的权威主义向民主行政转变
五、 行政人员的素质要求:从人文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结构转化
附录一 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一、 创立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二、 科学管理理论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三、 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四、 系统理论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五、 多元理论发展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附录二 毛泽东对中国行政管理的探索与贡献
一、 系统提出了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
二、 深刻揭示了行政管理的作风、道德和精神
三、 科学阐明了行政管理的发展目标、动力和路径
四、 全面探索了行政思想方法、行政领导方法和行政工作方法
附录三 毛泽东的中国特色政策过程思想研究
一、 首次提出有本土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
二、 深刻阐释中国特色政策过程的理论假设
三、 系统建构中国特色政策过程的基本架构
四、 “霹雷事件”:对中国特色政策过程的典范解读
附录四 邓小平对机构改革的探索与贡献
一、 深刻揭示了机构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 全面论述了机构改革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三、 系统阐明了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 科学概括了机构改革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内容
五、 明确提出了机构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后记
改版后记
O Fx
引论
一、 什么是行政管理学
二、 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内容与本书的逻辑结构
三、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四、 新中国建立前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
六、 新世纪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行政组织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
一、 行政组织的内涵
二、 行政组织的特点
三、 行政组织的类型
四、 行政组织的建构原则
第二节 行政组织职能
一、 行政组织职能的特点和作用
二、 行政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
三、 行政组织职能的实现手段
四、 行政组织职能的转变
第三节 行政组织结构
一、 什么是行政组织结构
二、 影响行政组织结构的因素
三、 层级化与分部化的关系
四、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第四节 行政组织体制
一、 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
二、 行政组织体制的创新
第五节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策略
一、 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 着眼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战略
三、 科学处理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辩证关系
四、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五、 着力在人员分流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二章 行政领导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一、 行政领导的本质
二、 行政领导的方式
三、 行政领导者的本质规定
四、 行政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五、 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六、 行政领导者的学而“仕”与“仕”而学
第二节 行政领导集体
一、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二、 行政领导集体的结构
三、 优化行政领导集体结构的原则
第三节 行政领导者成才的基本要素
一、 机遇
二、 素质
三、 环境
四、 方法
第四节 行政领导者凝聚下级的方法与艺术
一、 科学地遵守凝聚的基本原则
二、 科学地拨动下级的心弦
三、 科学地让下级发表意见
四、 科学地表扬和批评下级
第三章 行政决策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
一、 行政决策的特点
二、 行政决策的分类
三、 行政决策的程序
四、 行政决策的地位
第二节 行政决策模式
一、 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
二、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三、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
四、 埃特奥尼的综合扫描决策模式
第三节 行政决策体制
一、 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二、 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三、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四、 行政决策监控系统
第四节 行政决策的非理性因素影响
一、 行政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 非理性因素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三、 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对行政决策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行政决策的价值评价
一、 行政决策价值评价的本质
二、 行政决策价值评价的标准
三、 行政决策价值评价的过程
第四章 行政执行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
一、 行政执行的特点
二、 行政执行的原则
三、 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行政执行过程
一、 准备阶段
二、 实施阶段
三、 总结阶段
第三节 行政执行偏差分析
一、 行政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二、 行政执行偏差的产生原因
三、 行政执行偏差的纠正方法
第五章 人事行政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述
一、 人事行政的内涵
二、 人事行政的功能
三、 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四、 国外现代人事行政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现代人事行政制度
一、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二、 我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三、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的“入口”和“出口”制度
一、 录用制度
二、 辞职、辞退与退休制度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一、 义务、权利及职位分类制度
二、 考核及奖惩制度
三、 职务升降、任免及交流制度
四、 培训及工资、保险和福利制度
五、 回避、纪律及申诉控告制度
第六章 公共政策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述
一、 公共政策的内涵
二、 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三、 公共政策的要素
四、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五、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一、 公共政策制定的性质
二、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三、 高效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塑造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一、 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问题
二、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体系的构建
三、 我国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完善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调整和终结
一、 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二、 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渐进调整策略
三、 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基本策略
第七章 公共财政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
一、 公共财政的内涵
二、 公共财政的职能
三、 公共财政的宏观调控
第二节 国家预算
一、 国家预算的内涵和类别
二、 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审批
三、 国家预算的执行
四、 国家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节 公共财政收支管理
一、 公共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和规模
二、 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和效益
三、 正确处理公共财政收支矛盾
第四节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一、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
二、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三、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
第八章 行政法治
第一节 行政法治概述
一、 行政法治的特征
二、 行政法治的内容
三、 行政法治的意义
第二节 行政法治的基础
一、 常备不懈,培育守法之心
二、 学法懂法,苦练守法之功
三、 严于律己,规范守法之为
四、 敢于斗争,力扬守法之威
第三节 行政立法与行政执法
一、 行政立法的体制
二、 行政立法的程序与方法
三、 行政执法的主要手段
四、 行政执法的法律效力
第四节 行政司法与行政诉讼
一、 行政司法的意义
二、 行政司法的类型
三、 行政诉讼的作用
四、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程序
五、 行政赔偿制度
第五节 行政法治监督
一、 行政法治监督的意义
二、 行政法治监督体系
三、 行政法治监督机制
第九章 行政文化
第一节 当代行政管理的主题
一、 文化制胜的实践依据
二、 文化制胜的基本特征
三、 文化制胜的实施途径
第二节 行政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 行政文化的结构
二、 行政文化的功能
三、 行政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 行政文化的形铸途径
一、 行政社会化的特征
二、 行政社会化的途径
三、 行政社会化的功能
第十章 机关管理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述
一、 机关管理的内涵
二、 机关管理的任务
三、 机关管理的要求
第二节 机关管理的内容
一、 会议管理
二、 文书管理
三、 档案管理
四、 财务管理
五、 后勤事务管理
六、 其他机关事务管理
第三节 机关管理现代化
一、 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本质
二、 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原则
三、 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第四节 政府采购制度
一、 政府采购的本质要求
二、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意义
三、 建立全国性政府采购制度
第五节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一、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紧迫性
二、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内容
三、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途径
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
第一节 行政绩效概述
一、 绩效范畴的历史考察
二、 行政绩效的维度
三、 行政绩效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第二节 行政绩效的评估
一、 行政绩效评估概述
二、 行政绩效评估系统
三、 行政绩效评估机制
第三节 行政绩效的改善
一、 我国行政绩效的现状
二、 制约我国行政绩效改善的主要因素
三、 改善我国行政绩效的基本策略
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
第一节 行政发展概述
一、 行政发展的实质
二、 行政发展的特征
三、 研究行政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行政发展的力场分析
一、 行政发展的两类作用力
二、 行政发展作用力的“边缘性效应”
三、 行政发展作用力的有效利用
第三节 行政发展规律
一、 行政发展适应律
二、 行政发展不平衡律
三、 行政发展相对稳定律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行政发展
一、 社会价值取向:从“官本位”走向“知识本位”
二、 行政体制:消除高度集权和“全能主义”的弊端
三、 行政运行机制:从“礼治”和“人治”走向“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四、 行政管理制度:从传统的权威主义向民主行政转变
五、 行政人员的素质要求:从人文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结构转化
附录一 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一、 创立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二、 科学管理理论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三、 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四、 系统理论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五、 多元理论发展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附录二 毛泽东对中国行政管理的探索与贡献
一、 系统提出了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
二、 深刻揭示了行政管理的作风、道德和精神
三、 科学阐明了行政管理的发展目标、动力和路径
四、 全面探索了行政思想方法、行政领导方法和行政工作方法
附录三 毛泽东的中国特色政策过程思想研究
一、 首次提出有本土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
二、 深刻阐释中国特色政策过程的理论假设
三、 系统建构中国特色政策过程的基本架构
四、 “霹雷事件”:对中国特色政策过程的典范解读
附录四 邓小平对机构改革的探索与贡献
一、 深刻揭示了机构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 全面论述了机构改革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三、 系统阐明了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 科学概括了机构改革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内容
五、 明确提出了机构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后记
改版后记
O Fx
中国行政管理新探[电子资源.图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