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孙周兴著

分类号:

ISBN:978754260796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深入追踪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特别对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作了一种类似于   “体系化”的清理和重构,借此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思想主题--“语言与存在”,   并揭示海氏超越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思想努力的深层意蕴。   本书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着眼于思想“转向”问题,本书对海德格尔的基本存在论作了批判性讨论   (第一章)。作者认为,前期海氏的基本存在论还不足以构成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彻   底反叛。凭借与世界源始合一的“此在”,基本存在论不但反不了形而上学的“主   体”,而且自身还有沦为“彻底的唯我论”的危险;从此在的“虚无结构”(时间   性)出发来破解“超越”之谜,仍难免失足于形而上学的泥潭。基本存在论依然囿   于“现代主义”哲学范畴内,停留在哲学的“后唯心主义阶段”。就语言问题而言,   前期海氏提出一种生存论存在论的语言观,固然有着明显的反逻辑主义的思想倾向,   但从中也还透露出其前期思想的内在局限性。   二、本书第二章专题论述了海德格尔的早期希腊之思以及海氏的“存在历史”   观。作者认为,“转向”中的海德格尔先行“返回步伐”,即返回到早期希腊思想。   海氏借此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存在历史”观,在他看来,早期希腊思想乃是“存在   历史”的“第一开端”,之后就是思想隐失的形而上学时代;而形而上学在现时代   已进入其终结阶段了,思想的“另一开端”正在启发之中。根本的“转向”乃是“   存在历史”的“转向”。“转向”实即“返回”。在思想之“开端”处才有原初的   存在之思--阿那克西曼德的“用”(Chreon)、赫拉克得物的“逻各斯”(Logos)和   巴门尼德的“命运”(Moira)等。开端性的存在思想借“基本词语”道出自身--   “涌现”(Physis)、“解蔽”(Aletheia)和“聚集”(Logos)等。在“返回步伐”中,   海德格尔也形成了他独特的词源学语言分析方法,,并初步构成 了其“语言--存   在”思想的大体轮廓。   三、本书根据思想的实情,大体上把海德格尔30-40年代关于艺术和诗的沉思   归纳为Aletheia之论(第三章),把海德格尔50年代关于物和词的思考归纳为Logos   之论(第四章)。作者认为,海德格尔是借Aletheia(解蔽)和Logos(聚集)来思   存在本身的“显-隐”或“澄明-遮蔽”之两重性。Aletheia和Logos标征着存在本   身的一体运作,但两者各有所重,Aletheia重于“隐->显”,Logos重于“显->   隐”。海氏之论诗和艺术就是一种开端性的“解蔽”。海氏之论物与词,实即思存在   本身的“聚集”(隐、合),思“一切是一”。海氏的Aletheia之思和Logos之思充   分突出了“语言”主题,存在之“显-隐”二重性也是语言之“显-隐”二重性。   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既是Aletheia即“解蔽”之发生,又是Logos即“遮蔽”(聚   集)之运作。   四、本书第五章对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词语Ereignis(大道)和Sage(   道说)作了尝试性的译解和专门的讨论,借此挑明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的目标和   宗旨。本文认为,“大道”是后期海氏超越形而上学及其概念方式的运思努力的   集中体现。“大道”的非形而上学特性在于:“大道”高于“有”、“无”,集   Aletheis和Logos 于一体;“大道”是不可说的神秘的“隐匿”,是一个非中心   的“遮蔽中心”;“大道”居有人,人在“大道”中应合“道说”。而所谓“道   说”,乃是海德格尔在非形而上学意义上所思的语言,它是“大道”的运行和展   开,是寂然无声的神秘的“大音”。人应合于“道说”才有“人言”。本真的“   人言”有两种方式--诗与思。诗是解蔽、创造,思是聚集、保护,两者分别应   合于“道说”(“大道之说”)的“两重性”,亦即“Aletheia-Logos”之“两   重性”。   五、通过具体的诠证研究,本书力图指明,后期海德格尔的“大道”明显有   汉语思想中的“道”的一些烙印。汉语的“道”、“道说”和“道路”等含义被   海德格尔采纳在Ereignis中了。“大道”即“道说”(Sage),即“道路”(   Weg )。作者认为,海德格尔在超越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艰苦努力中,体会到了   东方思想的一些魅力,但并不见得就乞灵于东方思想了;毋宁说,海氏的思想已   经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在“语言-思想”的维面上开启出一道世界性的眼光。   六、本书对后期海德格尔的语文思想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系统的探讨,揭示出   海氏的神秘的语言之思的底蕴及其思想渊源。本书认为,“两重性”或“亲密的   区分”乃是后期海氏思想的奥秘所在。“解蔽-聚集”,“澄明-遮蔽”,“在   场-不在场”,“人言-道说”,“可说-不可说”,都表现为一种神秘的“二   重性”(Zwiefalt)。“两重性”实即“大道”(存在)本身,也是“道说”(   语言)本身。人归属于“两重性”,应合于“二重性”。“诗”和“思”在神秘   的“两重性”界面上实现着“道说-人言”即“不可说-可说”的“生成转换”。   因此,“二重性”说是语言发生之源。而诗人和思者的天命,即在 于突入这一   “二重性”的转换界面:说不可说之神秘。   说不可说之神秘--此乃后期海德格尔的玄奥运思的宏旨要义,亦标征着海   德格尔重解人类语言(文化)生成之谜的不懈努力。  

目录

目录
中译本前言
艺术与意义问题
一、无意味的艺术
二、不是无意义的历史
三、对艺术与意义提出的新问题
四、艺术中的基本信赖或基本不信赖
五、艺术是意义的继承、预识和朗显
六、为人效力的艺术
结束语
附录:不再诱惑――与H?克吕格尔就B.布莱希特的一首
诗交流看法
神学与文学
――十二位著名德语作家谈宗教与文学
几点说明
一、以上帝的名义抗议上帝
――关于死亡与复活
(同K?马尔蒂的对话)
二、是怎么样和可能会怎么样
――关于作为乌托邦的圣诞节
(同W?简斯的对话)
三、我们必须重新回到神话
――关于神话、神秘主义和对上帝的追问
(同L?林泽尔的对话)
四、能够信仰耶稣的山上圣训
――关于政治和基督徒的参与
(同P?黑尔特林的对话)
五、耶稣、异教徒和呼唤上帝
――关于宗教、爱情和当今的女性经验
(同K?施图克女士的对话)
六、因为我们在这片大地尚未感到在家里一样
――关于上帝、耶稣和救世主
(同H?伯尔的对话)
七、普罗米修斯、耶稣和生活的勇气
――关于希望、信念和宗教
(同I?德赖维茨的对话)
八、蚊类头脑中的上帝?
――一位无神论者的质疑
(同W?施努雷的对话)
九、《圣经》是作家创作的素材
――论马克思主义与犹太教
(同S?海姆的对话)
十、乐于有自己的宗教
――关于神秘主义、童话和知识
(同B?弗里施穆特的对话)
十一、陶然于生与死
――关于基督教、佛教和文学的职能
(同A?穆施格的对话)
十二、我的宗教也许是:并不孤单
――论大公信理、上帝观念和宗教中的民族性
(同M?瓦尔泽的对话)
走向作家之路
――论宗教与文学的相互挑战
作家与作品简介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