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清儒学术拾零》是作者研究清代学术史20年来的一个总结性文集。作者注意选取清代学术发展史上关键人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讨,重在梳理清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从而揭示学术演进的趋势。由于作者在学术史方面长期浸润和潜心研究,能够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证较好地结合起来,得出游刃有余的结论。如《双鹤瑞舞赋》表现了作者考史证事的功力,结论言之成理,确乎可靠。《榕村语录》发微是作者在标点李光地《榕村语录》及《榕村续语录》的基础上作出的研究,认为李光地是康熙一朝大臣中最深通《易》学者,但他为了与康熙的学术好尚全然吻合,经过十余年苦心经营,在晚年完成了学术宗尚的根本改变,以恪守朱子学的面貌出现在朝野,这是一种以帝王好尚、政治得失为转移的学术投机,他从因“冒名道学”被逐出翰林院到以“才学俱优”荣登相位的演变,不仅典型地反映是清廷最高统治者的理学观,也折射出理学僵化、日暮途穷的深刻本质,这些结论均非泛泛而谈,是在潜心研究基础上的心得之言。书中类似之处,不一而足,晚清以前学术史的端倪已现,只是尚未连成一气,题名“拾零”概即为此。
中国儒学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如同奔腾入海的黄河、长江一样,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也在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在中国学术史上,儒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儒学,指的就是先秦时代, 由孔子经子思到孟子的儒家学派及其学说。而广义的儒学,则不仅指先秦的儒家及其学说,而且更包括在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接受儒家学说影响而争奇斗妍的众多学说和学术流派。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儒学,恐怕就是从广义上来着眼的。事实上,倘若儒学仅仅是就先秦的儒家而言,而不是一个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学说,那么或许它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未必能引起今人如此浓厚的研究兴趣了。因此,从广义上说,不惟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属于儒学, 而且早在儒学形成时期百家争鸣的诸子学说和其后中国化的佛学以及道家学说,乃至晚近风起云涌的学术潮流,亦皆与儒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而共同推进儒学的发展。
目录
目录
一 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
(一) 孙夏峰笔下的刘蕺山
(二) 蕺山学北传的重要途径
(三) 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
二 《明儒学案》杂识
(一) 学案解题
(二) 《明儒学案》内容举要
(三) 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四) 《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
三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
(一) 为学与为人相统一的一生
(二) 《日知录》述要
(三) 《日知录》的历史价值
(四) 黄汝成与《日知录集释》
(五) 李兆洛非《日知录集释》纂辑者
四 《双鹤瑞舞赋》考证
(一) 赋文试析
(二) 赋赠尚善说释误
(三) 历史的真相
五 明清更迭与华南知识界
(一) 袁崇焕与晚明政治
(二) 抗清斗争中的华南知识界诸英烈
(三) 屈大均的坎坷生涯
(四) 余论
六 从关中、漳南二书院看清初的关学与北学
(一) 李二曲与颜习斋
(二) 关中、漳南书院之比较
(三) 清初的关学与北学
(四) 清初书院的演进趋势
七 姚际恒与《仪礼通论》
(一) 姚际恒生平学行述略
(二) 《仪礼通论》管窥
(三) 顾颉刚与《仪礼通论》
八 清初江南三奇儒
(一) 费密与《弘道书》
(二) 从《衡书》到《潜书》
(三) 阎若璩与经史考据
九 《榕树语录》发微
(一) 《榕村语录》及其续编的成书
(二) 由《语录》看李光地为学大要
(三) 李光地学术宗尚的转变过程
(四) 知人论世的文献依据
十 关于乾嘉学派的几点思考
(一) 乾嘉学派的形成
(二) 吴皖分派之商榷
(三) 从惠学到戴学是一个历史过程
(四) 地域学术与学派分野
(五) 汉宋学之争与乾嘉学派的衰微
十一 扬州诸儒与乾嘉学派
(一) 汪中的先秦诸子研究
(二) 焦循的经学思想
(三) 高邮王氏父子对乾嘉学术的总结
(四) 阮元与《皇清经解》
十二 赵翼与《陔余丛考》
(一) 赵翼生平学行梗概
(二) 《陔余丛考》抄袭说辨析
(三) 《陔余丛考》的历史价值
十三 康雍乾时期的儒林与文苑
(一) 孔尚任与《桃花扇》
(二) 桐城初祖方苞
(三)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
十四 乾嘉时期的思想界
(一) 戴震与《孟子字义疏证》
(二)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发微
(三) 焦循的经学思想
十五 孔子仁学与阮元的《论语论仁论》
(一) 《论语论仁论》杂识
(二) 阮元的仁学观
(三) 余论
十六 读《清学案小识》劄记
(一) 著者生平学行述略
(二) 全书内容举要
(三) 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四) 余论
十七 清中叶今文经学的复兴
(一) 庄存与和《春秋正辞》
(二) 几个承先启后的经学家
(三) 刘逢禄的《春秋》公羊学
(四) 龚自珍的经世思想
(五) 魏源通经致用的学风
十八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一) 处女作《近世之学术》
(二) 《清代学术概论》的问世
(三) 从表彰戴东原哲学到结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四) 发凡起例的创辟之功
(五) 惋惜和商榷
十九 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一) 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
(二) 清儒考证学之来历
(三) 乾嘉诸儒吴皖非分帜
二十 《清儒学案》杂考
(一) 徐世昌倡议修书
(二) 夏孙桐与《清儒学案》
(三) 全书大要及编纂体例
(四) 读《清儒学案》商榷
(五) 余论
后记
一 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
(一) 孙夏峰笔下的刘蕺山
(二) 蕺山学北传的重要途径
(三) 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
二 《明儒学案》杂识
(一) 学案解题
(二) 《明儒学案》内容举要
(三) 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四) 《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
三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
(一) 为学与为人相统一的一生
(二) 《日知录》述要
(三) 《日知录》的历史价值
(四) 黄汝成与《日知录集释》
(五) 李兆洛非《日知录集释》纂辑者
四 《双鹤瑞舞赋》考证
(一) 赋文试析
(二) 赋赠尚善说释误
(三) 历史的真相
五 明清更迭与华南知识界
(一) 袁崇焕与晚明政治
(二) 抗清斗争中的华南知识界诸英烈
(三) 屈大均的坎坷生涯
(四) 余论
六 从关中、漳南二书院看清初的关学与北学
(一) 李二曲与颜习斋
(二) 关中、漳南书院之比较
(三) 清初的关学与北学
(四) 清初书院的演进趋势
七 姚际恒与《仪礼通论》
(一) 姚际恒生平学行述略
(二) 《仪礼通论》管窥
(三) 顾颉刚与《仪礼通论》
八 清初江南三奇儒
(一) 费密与《弘道书》
(二) 从《衡书》到《潜书》
(三) 阎若璩与经史考据
九 《榕树语录》发微
(一) 《榕村语录》及其续编的成书
(二) 由《语录》看李光地为学大要
(三) 李光地学术宗尚的转变过程
(四) 知人论世的文献依据
十 关于乾嘉学派的几点思考
(一) 乾嘉学派的形成
(二) 吴皖分派之商榷
(三) 从惠学到戴学是一个历史过程
(四) 地域学术与学派分野
(五) 汉宋学之争与乾嘉学派的衰微
十一 扬州诸儒与乾嘉学派
(一) 汪中的先秦诸子研究
(二) 焦循的经学思想
(三) 高邮王氏父子对乾嘉学术的总结
(四) 阮元与《皇清经解》
十二 赵翼与《陔余丛考》
(一) 赵翼生平学行梗概
(二) 《陔余丛考》抄袭说辨析
(三) 《陔余丛考》的历史价值
十三 康雍乾时期的儒林与文苑
(一) 孔尚任与《桃花扇》
(二) 桐城初祖方苞
(三)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
十四 乾嘉时期的思想界
(一) 戴震与《孟子字义疏证》
(二)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发微
(三) 焦循的经学思想
十五 孔子仁学与阮元的《论语论仁论》
(一) 《论语论仁论》杂识
(二) 阮元的仁学观
(三) 余论
十六 读《清学案小识》劄记
(一) 著者生平学行述略
(二) 全书内容举要
(三) 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四) 余论
十七 清中叶今文经学的复兴
(一) 庄存与和《春秋正辞》
(二) 几个承先启后的经学家
(三) 刘逢禄的《春秋》公羊学
(四) 龚自珍的经世思想
(五) 魏源通经致用的学风
十八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一) 处女作《近世之学术》
(二) 《清代学术概论》的问世
(三) 从表彰戴东原哲学到结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四) 发凡起例的创辟之功
(五) 惋惜和商榷
十九 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一) 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
(二) 清儒考证学之来历
(三) 乾嘉诸儒吴皖非分帜
二十 《清儒学案》杂考
(一) 徐世昌倡议修书
(二) 夏孙桐与《清儒学案》
(三) 全书大要及编纂体例
(四) 读《清儒学案》商榷
(五) 余论
后记
清儒学术拾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