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phor and cognition:theory and practice

副标题:无

作   者:刘正光著

分类号:

ISBN:978754384797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沿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莱柯夫认知隐喻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概念隐喻理论本身的一些理论与实际运用问题。隐喻的研究,国内外大致有三种传统:修辞学、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当逻辑初评主义困难重生的时候,分析哲学家发现了隐喻的重要作用;认知科学家在研究人工智能时发现,必须要找到隐喻的理解方式与计算形式,才能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发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隐喻的认知研究
1.1 关于隐喻的认知功能的探索
1.1.1 修辞学途径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认识
1.1.2 哲学途径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认识
1.1.3 语言学途径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认识
1.2 研究对象
第二章 莱柯夫认知隐喻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2.1 莱柯夫认知隐喻理论的贡献
2.1.1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三个基本观点
2.1.2 隐喻是思维和语言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2.1.3 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2.2 莱柯夫隐喻理论的不足
2.2.1 缺乏足够的经验主义理论基础
2.2.2 方法论:缺乏确定映射水平或特征的标准
2.2.3 自发、对等映射:过度概括
2.2.4 映射内容:不充分
2.2.5 相似概念结构构成的隐喻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2.2.6 理论解释:缺乏经济性原则
第三章 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
3.1 选择性——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
3.1.1 源域运用和靶域聚焦产生选择性
3.1.2 基本隐喻决定多元隐喻中映射选择的内容
3.1.3 靶域的隐喻范围选取源域映射的不同角度
3.1.4 靶域的逻辑结构排斥源域向靶域映射时与靶域冲突的部分
3.1.5 概念特征的多样性决定靶域表达的多样性
3.2 隐喻映射的次要特征
3.2.1 非对称性和不可逆性
3.2.2 浮现性
第四章 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
4.1 关于隐喻和转喻的一般定义
4.2 一般定义框架内存在的问题
4.2.1 隐喻不能发生在单一领域内吗
4.2.2 转喻一定有指称意义而隐喻一定没有吗
4.2.3 认知经验领域能区分隐喻和转喻吗
4.2.4 转喻是概念映射还是概念突出
4.3 隐喻与转喻的互动
4.4 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建立机制
4.4.1 共同的经验基础
4.4.2 语用含义
4.4.3 范畴结构
4.4.4 文化模式
4.5 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
第五章 隐喻研究的三个层次与主要领域
5.1 隐喻研究的三个层次
5.1.1 超个体层次:概念隐喻系统
5.1.2 个体层次:心理现实性
5.1.3 潜在个体层次:生理现实性
5.2 未来隐喻研究的主要领域
5.2.1 语言中不同种类的隐喻
5.2.2 转喻与隐喻的差别与联系
5.2.3 隐喻理解的过程与理解的结果
5.2.4 隐喻处理与处理隐喻
5.2.5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互动方式
5.2.6 语言与思维中隐喻的体验理据
第六章 隐喻理解模式
6.1 标准模式:先直义理解,后非直义理解
6.2 比较模式
6.2.1 Tversky的对比模式:隐喻是隐性明喻
6.2.2 显性特征不平衡模式:隐喻是隐性比较
6.3 关联优先模式:结构映射
6.4 互动论模式
6.5 特征归属模式:类内包陈述
6.6 概念隐喻模式
6.7 述谓计算模式
6.8 空间构建模式
6.9 分级显性意义处理假说
第七章 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
7.1 语言观
7.2 理论动因
7.2.1 形式主义对意义研究的忽略
7.2.2 逻辑语义学的困境
7.2.3 哲学研究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的误解
7.2.4 隐喻理论本身的不足
7.3 研究对象
7.4 研究方法
7.5 理论目标
7.6 理论表述
7.7 理论贡献——CIN:一个理论解释的统一框架
7.8 几点质疑
第八章 分级显性意义假说:语义处理新理论
8.1 理论的提出
8.1.1 直接通达假说及其不足
8.1.2 模块假说及其不足
8.2 分级显性意义假说
8.2.1 显性意义
8.2.2 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与差异
8.3 处理假设
8.3.1 初期处理假设
8.3.2 整合阶段——保留假设
8.4 与语言创新的关系——最优创造假说
8.4.1 支持性研究证据
8.4.2 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
8.5 GSH的理论价值与面临的挑战
第九章 名词动用研究
9.1 名词动用的隐喻思维
9.1.1 动词的隐喻属性
9.1.2 所指转为描述
9.1.3 转换中意义的具体化
9.1.4 转换中的物相化
9.1.5 转换中的映射与类比
9.2 名词动用的操作机制
9.2.1 “事物”参与“关系”为功能转移提供了认知语义基础
9.2.2 识解是名词动用的认知操作方式
9.3 名动互换的本质:概念转换
9.4 基础水平名词才能成为转喻焦点:过度概括
9.5 语义并入与名动转换中的经济性
9.6 专有名词的转换
第十章 任意性与分解性:惯用语研究之争
10.1 任意性观点及其不足
10.1.1 惯用语的长单词说
10.1.2 惯用语意义任意说
10.1.3 各惯用语之间独立关系
10.1.4 惯用语理解时的处理模式
10.1.5 任意性观点的不足
10.2 分解性观点及其不足
10.2.1 语义单维分解
10.2.2 多维语义差别
10.2.3 处理模式——结构假说
10.2.4 概念隐喻
10.2.5 分解性观点的不足
10.3 约定性、任意性、分解性之间的关系
10.3.1 约定性是普遍的、任意性是部分的、分解性是局部的
10.3.2 惯用语既是整体结构,又是可分解序列
10.3.3 研究对象的差异是造成论争的方法论原因
第十一章 惯用语理解的认知研究
11.1 惯用语的生成机制
11.1.1 概念隐喻与惯用语族
11.1.2 转喻与约定知识
11.1.3 多种机制共同作用
11.2 分解性——惯用语的本质特征
11.2.1 分解性假说
11.2.2 “透明”论
11.2.3 结构假说
11.2.4 概念结构
11.3 模型语义理论中惯用语意义的认知处理和转换
第十二章 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
12.1 惯用语的功能
12.1.1 减少处理投入
12.1.2 增加互动交际
12.1.3 组织话语结构和会话
12.2 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12.2.1 作为交际策略
12.2.2 作为学习策略
12.2.3 作为产出策略
12.3 对语言教学的启发
12.4 理论意义与要解决的问题
12.4.1 理论意义
12.4.2 要解决的问题
第十三章 反语理解研究
13.1 经典理论
13.2 提示理论
13.3 伪装理论
13.4 提醒理论
13.5 间接否定理论
13.6 隐性展示理论
第十四章 反语处理三假说
14.1 处理假说
14.1.1 直接通达假说
14.1.2 模块假说
14.1.3 分级显性意义假说
14.2 三个处理假说的根本分歧
14.2.1 语境的作用
14.2.2 直义的处理
14.2.3 直义在意义整合过程中的作用
14.3 反语理解与隐喻理解的差异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Metaphor and cognition:theory and practice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