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两宋时期的《孟子》诠释文献,拟研讨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两宋时期的孟子升格运动;二、两宋时期的尊孟与非孟;三、两宋时期的孟学思想,同时对两宋学人诠释《孟子》的方法加重作揭示。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关于两宋时期的孟子思想,我们主要选取人性论、浩然之气、王道论三个专题进行考察,将宋代学人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和见解进行研究和比较,从中我们不仅要探讨孟子思想在宋代学人那里获得了怎样的发挥,而且还要分析他们彼此之间的同与异及其原因所在,从而追寻两宋时期的孟学思想的基本走向,把握宋代儒学思想发展的一般轨迹。之所以选取这三个专题,是因为宋代的尊孟者一致认为性善论、浩然之气、王道论还有辟异端是孟子对儒家学说最杰出的贡献,因此他们对这三个问题的阐释和发挥较为充分,虽然孟子的心性论、义利之辨也是宋儒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是由于目前滂界的研究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而全面,所在本文中我们不作重复性的赘论了。
目录
目录
导论
上编
第一章 两宋以前孟学的演进
第一节 先秦 孟子的自尊与外界的冷漠
第二节 两汉 孟荀齐号与孔孟一体
一、 《孟子》列于学官,置传记博士
二、 汉代出现注解《孟子》的专著
三、 “孟荀齐号”的逐步消解与孔孟模式的渐趋成形
四、 孟子学说成为汉代思想家的理论资源
第三节 魏晋至隋 孟学的湮沉
第四节 唐代 宋代孟学升格的前驱
第二章 两宋时期 孟子的升格运动
第一节 孟子道统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孟子受封袭爵
第三节 《孟子》立于学官,升为“兼经”
第四节 《孟子》合入“四书”、“十三经”
第五节 两宋帝王与孟子
第三章 两宋孟子升格的内外缘由
第一节 重振儒学
一、 儒学困境
二、 孟子对宋儒排击佛老的方法论启示
三、 孟子对宋儒排击佛老的思想支持
第二节 宋人尊崇《中庸》的延伸
一、 《中庸》学之兴起
二、 思孟一体
三、 思孟歧异
四、 思孟学说与原始儒学的理论转型
第三节 宋人对孟子王道论的选择
一、 重生,立善法,行井田
二、 “以小事大”以保其国
第四章 两宋非孟思潮
第一节 孟子不能续道统
一、 孟子悖逆孔子君臣之道,不能续道统
二、 孟子轻慢孔子“六经”,不能续道统
三、 孟子未得孔子真意,不能续道统
第二节 孟子心性善说无验
第三节 孟子仁政说迂阔、足惮
第四节 孟子“辟异端”失于太过
一、 孟子斥陈仲子失于不“探其情”
二、 孟子辟杨墨失于“不知道”
三、 孟子斥许行失于苛责
第五节 两宋非孟思潮原因探考
一、 李觏非孟,自由的学术批评
二、 司马光疑孟,政治之争与学术抉择
三、 叶适非孟,学派之争与学术抉择
第六节 两宋非孟思潮遭遇回击
一、 胡宏对疑孟者的回击
二、 张九成对非孟者的回击
三、 余允文对非孟者的回击
下编
第五章 孟子人性论在宋代的走向
第一节 性无善无恶
一、 性之善恶不必究
二、 善为情、为习,非性
三、 善是“故”,非性
四、 善为叹美之辞,非性
第二节 孟子人性论在北宋的发展
一、 孟子的人性善,即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
二、 “以利为本”,故性为善
三、 性即理,故性为善
第三节 孟子人性论在南宋的走向
一、 本体之性为善,染习之性有善有不善
二、 性为善,太极即性
三、 性为善,万理具于性
四、 性本善,气习使人异
五、 孟子言性即理,然欠说气禀
六、 孟子专言性善乃推其本然
七、 本心善,物欲恶
第六章 孟子“浩然之气”论在宋代的走向
第一节 孟子“浩然之气”论
第二节 “浩然之气”乃实有
一、 “浩然之气”有形而莫能状
二、 “浩然之气”乃天地正气
三、 “浩然之气”,“诚之异名”
第三节 集义养气
一、 克己绝四以集义
二、 持敬是体,集义为用
三、 力行当行,纯一其思
四、 积众义,循天理
五、 与义杂生,“必有事”则“必有福”
六、 积善以集义,去私意而勿助长
第四节 持志养气
一、 志御气,守其志
二、 志气交相胜,立心立志
三、 志气内外交相养
四、 立志先立其大
第五节 知言养气
第七章 王道回响
第一节 王霸之辨
一、 王霸用同而名异
二、 王道尽天道,霸道用私心
三、 王道无所为,霸道有所为
四、 王道行至诚,霸道假智术
五、 王道至诚行仁,霸道暂假暂归
六、 王霸之异,困知勉行与时措之宜之分
七、 王霸之异,无意与有意之分
第二节 复行井田
一、 孟子井田说及其内在矛盾
二、 复行井田在复其道
三、 复行井田则人尽其力、地尽其利
四、 君仁臣贤,则井田易行
五、 井田,万世可行
六、 井田涵育民心,便于征兵
七、 孟子论井田,推旧为新
第三节 民本余蕴
一、 以民为先,以民为主
二、 与民所欲,制民之欲
三、 与民同乐,天理战胜人欲
四、 君臣之间
结束语
附录
一、 宋代研究、评论孟子的专著及文章
二、 参考文献
后记
? sB
导论
上编
第一章 两宋以前孟学的演进
第一节 先秦 孟子的自尊与外界的冷漠
第二节 两汉 孟荀齐号与孔孟一体
一、 《孟子》列于学官,置传记博士
二、 汉代出现注解《孟子》的专著
三、 “孟荀齐号”的逐步消解与孔孟模式的渐趋成形
四、 孟子学说成为汉代思想家的理论资源
第三节 魏晋至隋 孟学的湮沉
第四节 唐代 宋代孟学升格的前驱
第二章 两宋时期 孟子的升格运动
第一节 孟子道统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孟子受封袭爵
第三节 《孟子》立于学官,升为“兼经”
第四节 《孟子》合入“四书”、“十三经”
第五节 两宋帝王与孟子
第三章 两宋孟子升格的内外缘由
第一节 重振儒学
一、 儒学困境
二、 孟子对宋儒排击佛老的方法论启示
三、 孟子对宋儒排击佛老的思想支持
第二节 宋人尊崇《中庸》的延伸
一、 《中庸》学之兴起
二、 思孟一体
三、 思孟歧异
四、 思孟学说与原始儒学的理论转型
第三节 宋人对孟子王道论的选择
一、 重生,立善法,行井田
二、 “以小事大”以保其国
第四章 两宋非孟思潮
第一节 孟子不能续道统
一、 孟子悖逆孔子君臣之道,不能续道统
二、 孟子轻慢孔子“六经”,不能续道统
三、 孟子未得孔子真意,不能续道统
第二节 孟子心性善说无验
第三节 孟子仁政说迂阔、足惮
第四节 孟子“辟异端”失于太过
一、 孟子斥陈仲子失于不“探其情”
二、 孟子辟杨墨失于“不知道”
三、 孟子斥许行失于苛责
第五节 两宋非孟思潮原因探考
一、 李觏非孟,自由的学术批评
二、 司马光疑孟,政治之争与学术抉择
三、 叶适非孟,学派之争与学术抉择
第六节 两宋非孟思潮遭遇回击
一、 胡宏对疑孟者的回击
二、 张九成对非孟者的回击
三、 余允文对非孟者的回击
下编
第五章 孟子人性论在宋代的走向
第一节 性无善无恶
一、 性之善恶不必究
二、 善为情、为习,非性
三、 善是“故”,非性
四、 善为叹美之辞,非性
第二节 孟子人性论在北宋的发展
一、 孟子的人性善,即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
二、 “以利为本”,故性为善
三、 性即理,故性为善
第三节 孟子人性论在南宋的走向
一、 本体之性为善,染习之性有善有不善
二、 性为善,太极即性
三、 性为善,万理具于性
四、 性本善,气习使人异
五、 孟子言性即理,然欠说气禀
六、 孟子专言性善乃推其本然
七、 本心善,物欲恶
第六章 孟子“浩然之气”论在宋代的走向
第一节 孟子“浩然之气”论
第二节 “浩然之气”乃实有
一、 “浩然之气”有形而莫能状
二、 “浩然之气”乃天地正气
三、 “浩然之气”,“诚之异名”
第三节 集义养气
一、 克己绝四以集义
二、 持敬是体,集义为用
三、 力行当行,纯一其思
四、 积众义,循天理
五、 与义杂生,“必有事”则“必有福”
六、 积善以集义,去私意而勿助长
第四节 持志养气
一、 志御气,守其志
二、 志气交相胜,立心立志
三、 志气内外交相养
四、 立志先立其大
第五节 知言养气
第七章 王道回响
第一节 王霸之辨
一、 王霸用同而名异
二、 王道尽天道,霸道用私心
三、 王道无所为,霸道有所为
四、 王道行至诚,霸道假智术
五、 王道至诚行仁,霸道暂假暂归
六、 王霸之异,困知勉行与时措之宜之分
七、 王霸之异,无意与有意之分
第二节 复行井田
一、 孟子井田说及其内在矛盾
二、 复行井田在复其道
三、 复行井田则人尽其力、地尽其利
四、 君仁臣贤,则井田易行
五、 井田,万世可行
六、 井田涵育民心,便于征兵
七、 孟子论井田,推旧为新
第三节 民本余蕴
一、 以民为先,以民为主
二、 与民所欲,制民之欲
三、 与民同乐,天理战胜人欲
四、 君臣之间
结束语
附录
一、 宋代研究、评论孟子的专著及文章
二、 参考文献
后记
? sB
两宋孟学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