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一 元旦元旦二 元宵古代小说中元宵灯节描写的文学意义及民俗价值三 社日“二月二”与社日祭祀25四 上巳上巳节沐浴消灾习俗探研五 清明(寒食)扫墓:悲欢交集的祭祀仪式六 端午端午竞渡本意考七 七夕七夕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八 中元盂兰盆会九 中秋中秋月饼的来历十 重阳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成为主题十一 冬至冬至大如年——冬至节俗的传统意义十二 腊日腊日与“报信儿的腊八粥”
【书摘与插画】
元旦有很多不同的名称。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说:“正月元旦,是谓正日。”宋朝人蒲积中编《岁时杂咏》一书中“元日”部分从三国到宋朝的诗歌,就有正旦、元正、元日、新年、初年、太岁日、岁日、朝元、岁旦、新正等名称,其中以“元旦”最普遍。明清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一般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及新年的名称一直流行到今天,不过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元旦及新年是指阳历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相当于现在阴历的春节。
中国古代元旦所在季节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历法岁首的确定有过变化:夏朝是正月初春,殷朝是十二月寒冬,周朝在十一月冬至前后,秦朝则是十月初冬;汉初因袭秦制,汉武帝元封年间把农历正月定为岁首,此后历代相沿。中国古代基本采取考虑太阳和月亮位置的阴阳合历。太阳公转一周365天,月亮圆缺一次为12个阴历月354天,相差11天,需要每隔3年设置1个闰月解决,并以调整季节。古人判断月序和季节的关系,是以傍晚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
从北向东转,把地面分为12个方位,傍晚斗柄所指方位,即该月的月建。12个方位分别以12地支命名,其亥月、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所以人们又把夏、商、周、秦的岁首分别称之为建寅、建丑、建子、建亥。无论月建何时,“斗柄东回岁又新”(王建《元日陪早朝》,收入蒲积中《岁时杂咏》) 则是共同的。
祀神祭祖与拜贺 元旦之始,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定。《礼记·大传》孔颖达解释说,夏为平旦、殷为鸡鸣、周为夜半。自秦汉以来,则以夜半子时即今23点至1点为一天的开始。
这是旧年与新年交接的时刻。不过,从古人生活来看,一般以黎明、鸡叫作为一天的开始。正所谓“鸡报已判春” (司空图《丙午岁旦》)。
元旦来临,古人首先要祀神祭祖拜尊长和家人互拜。
《四民月令》为我们记述了这一民俗的过程:正式祀祖前三天,家长及执事都要屏绝旁念,一心一意地用礼制约束。正日进酒降神,然后家室尊卑,无论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孙、曾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举觞称寿。这反映了东汉时代北方大族的正日祭拜情形。
关于祀神祭祖的时间,守岁的人家子时一到,便已开始,没有守岁的,大多是五更起来。从现存的大量明清地方志看,一些地区人们起来要放炮,更主要的则是整肃新衣,燃烛烧香,陈牲设醴(甜酒),做好准备后便拜天地祖宗,接着卑幼向尊长磕头。祀神是泛称,或表述为祀天地,也有称神为“真宰神”、“上帝”、“家神”、“宅神”的。一些地区祀神方式有特点。如明正德年间 (1506— 1521)陕西《朝邑县志》说:“元日树纸竿接天神。
”而万历年问(1573—1620)安徽《滁阳志》则是元日“将曙,继火具糕枣拜天,云‘焚天钱”’。祭祖,又称拜祖先。明嘉靖(1522—1566)河南《通许县志》说,“于中堂或悬祖考影像,或请主以祭”,反映了祭祖设遗像或牌位的基本形式。接着是拜尊长和家众互拜。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元旦“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反映的是跪叩尊长和家人作揖的礼节。
天亮之后,邻族戚友以及官宦之间要交相拜贺。《四民月令》已有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的记载。明清时代将元旦拜贺称之为拜年、贺新年、贺节、贺年、贺正、贺岁、贺元旦。拜年的方式有亲自去和投帖两种,一般是亲者登堂,疏者投刺。
清顾禄《清嘉录》为我们描述了两种形式,前者“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关于后者,“有遣仆投红单刺至戚共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 ’”。
投刺类似今天的名片,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代谓之“谒”,汉末称为“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相沿日刺”(赵翼《陔余丛考·名帖》)。投刺拜年之风盛于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官场上元日正是下级向上级表示尊敬的机会,即使自处异地,不少人不辞辛劳,往来奔波。比如清代河南省新正令节,所属大小文武各员,往往赴省叩贺新禧,不但往返糜费,亦且旷废职守,以致巡抚田文镜公开饬禁属员叩贺年节(《抚豫宣化录》卷三上)。亲朋拜年,要留下喝春酒。元旦期间,人们还盛行互相请客吃饭,称为年节酒。P6-9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