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

副标题:无

作   者:张一兵主编;张一兵,周嘉昕著

分类号:

ISBN:978721405738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内容简介: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制度、科技、教育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总结、珍贵的价值理念、有益的学术参考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人类文化的高端和前沿,放眼世界,具有全球胸怀和国际视野。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的冲撞与交融,是不同思想的激荡与扬弃,是不同文明的竞争和共存。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看,交融、扬弃、共存是大趋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是在坚持自我特质的同时,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吸取异质文化的养分,从而与时俱进,发展壮大。文库将积极采撷当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目录

  主编的话
  导言
  第一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兴起及其思想史再现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与现代世界的兴起
   一 中世纪解体,走向资本主义
   二 新的历史主体:资产阶级的兴起与革命
   三 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经济人”、劳动价值和“看不见的手”
   一 欲望和利益:“经济人”假设
   二 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和演化
   三 “看不见的手”:自发经济动机背后的客观力量
   第三节 “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认识
   一 “市民社会”、“公民社会”还是“资产阶级社会”?
   二 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作为资产阶级自我认识的“市民社会”
   三 从“资产阶级社会”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四节 浪漫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三大运动
   一 浪漫主义:满怀激愤的诗意批判
   二 近(现)代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三 共产主义与三大工人运动
  第二章 “现代市民社会”: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激进想象
   第一节 从书斋走向现实:青年马克思1843年前的社会历史认知
   一 青年马克思开始资本主义理解之旅的支援背景
   二 从书斋走向现实: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社会政治意蕴
   三 从理性主义国家观向唯物主义转变
   第二节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一 一般(法权)唯物主义立场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二 历史-政治笔记研究与市民社会研究的深化
   三 青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全面批判
   第三节 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
   一 “白尔尼+黑格尔”:青年恩格斯的激进立场和哲学理解
   二 “跃进到英国”:青年思格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指认与理论立场的转变
   三 青年恩格斯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全面指认
  第三章 异化劳动基础上的私有财产统治:青年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前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剖析
   第一节 劳动异化:青年马克思对“当前经济事实”的最初批判
   一 从“国民公会史”的写作到“国民经济学”研究
   二 《巴黎笔记》: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概览
   三 异化劳动逻辑分析中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判断
   第二节 “私有财产”:资本主义的理解及其拓展
   一 马克思在私有财产现实运动中对资本主义的理论认知
   二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批判的社会历史意蕴
   三 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深化:经济学分析的新开端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前夕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观
   一 马克思1844年夏对工人运动的总结和社会革命的论证
   二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作中的理论深化
   三 思格斯:经验观察中的工业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
  第四章 “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方法论的确立
   第一节 经济学研究的深化与新哲学世界观的初步确立
   一 经济学研究中的反思与人本主义逻辑的颠覆
   二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元理论的格式塔转变
   三 工业资本主义现实的直接认知与新理论建构的重要参照系
   第二节 “现代私有制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批判
   一 生产与历史:资本主义批判的科学基础
   二 分工与资本的世界历史
   三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
   四 “资本主义世界”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第三节 “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批判一般理论框架
   一 资本主义批判一般理论框架的进一步阐发
   二 政治经济学范畴中折射出来的资本主义理解与批判
   三 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经济学视域中的第一次全面阐发
   第四节 资产阶级社会批判与社会政治实践
   一 批判资本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的对话
   二 《共产党宣言》: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制定与阐发
   三 1848年革命前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理解
  第五章 理论反思与视域拓展: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50年代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解
   第一节 大革命的反思与新问题域的开启
   一 革命进程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再考察
   二 资产阶级社会形态中的国家和意识形态分析
   三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拓展与新问题域的开启
   第二节 《伦敦笔记》:资本主义理解深化的重要环节
   一 货币数量论的反思与再生产问题
   二 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内在悖反
   三 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前提:对于工人阶级状况和工资问题的研究
   四 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分析的理论准备
  第六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批判
   第一节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批判理论框架的确立
   一 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到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理解方法的转换
   二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批判的总体性说明
   三 从货币到资本: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四 资本主义全面批判的初步展开
   五 政治经济学批判结构计划调整中展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理解深化
   第二节 科学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批判理论框架的完成
   一 通向“资本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二 “资本一般”分析的直接展开
   三 资本“主义”全面理解的确立:广义剩余价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
   第三节 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逻辑的最终确立
   一 《资本论》的出版和修订:开放性终结的资本主义理解与批判
   二 商品价值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剖析
   三 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全面展开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批判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展开
   一 “国际工人协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二 巴黎公社:革命斗争中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批判的发展
   三 资本主义科学批判理论的宣传及其在论战中的深化
  第七章 资本主义理解的延伸与调整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形成视域中的历史研究
   一 人类学研究的突破与前资本主义历史理解的延伸
   二 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
   三 “历史学笔记”中的资本主义前史
   四 恩格斯对马克思历史研究的补充和总结
   第二节 晚年恩格斯针对变化着的资本主义现实的理解与批判
   一 恩格斯在哲学论战中对于资本主义科学理解的系统总结与阐发
   二 《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问世: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
   三 变化着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策略
   四 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武器的砥砺: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