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刘师培编著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撰成于一七一七年,详细论述了中国中古文学史。理论丰富、观点新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使理论更具真实性、鲜明性,着重研究了汉魏六朝专家文。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讲义共分五课,第一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风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引人注?的是,在第一课之后,也是在本来不多的课目中,作者又特设第二课“文学辨体”,并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旨是:“此篇以阮氏《文笔对》为主。特所引群书,以类相从,各附案词,以明文轨。”看来,作者更明确的意图是,通过一种文学观上的澄清来带动中古文学史发展轨迹的再认识。那么,这一课在衔接上就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从中还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学术渊源。
目录
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引论
第一课 概论
第二课 文学辨体
第三课 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
第三课附录
第四课 魏晋文学之变迁
甲 傅嘏及王何诸人
乙 嵇阮之文
丙 潘陆及两晋诸贤之文
丁 总论
第五课 宋齐梁陈文学概略
甲 宋代文学
乙 齐梁文学
丙 陈代文学
丁 总论
(甲)声律说之发明
(乙)文笔之区别
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
附: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弁言
一 绪论
二 各家总论
三 学文四忌
四 论谋篇之术
五 论文章之转折与贯串
六 论文章之音节
七 论文章有生死之别
八 《史》、《汉》之句读
九 蔡邕精雅与陆机清新
十 论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
十一 论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
十二 神似与形似
十三 文质与显晦
十四 文章变化与文体迁讹
十五 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
十六 论研究文学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
十七 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
十八 洁与整
十九 论记事文之夹叙夹议及传赞碑铭之繁简有当
二十 轻滑与蹇涩
二十一 论文章宜调称
附录
文说
《文心雕龙》讲录二种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文学出于巫祝之官
南北文学不同论
甲辰年自述诗
刘君申叔事略
刘申叔先生遗书序
第一课 概论
第二课 文学辨体
第三课 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
第三课附录
第四课 魏晋文学之变迁
甲 傅嘏及王何诸人
乙 嵇阮之文
丙 潘陆及两晋诸贤之文
丁 总论
第五课 宋齐梁陈文学概略
甲 宋代文学
乙 齐梁文学
丙 陈代文学
丁 总论
(甲)声律说之发明
(乙)文笔之区别
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
附: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弁言
一 绪论
二 各家总论
三 学文四忌
四 论谋篇之术
五 论文章之转折与贯串
六 论文章之音节
七 论文章有生死之别
八 《史》、《汉》之句读
九 蔡邕精雅与陆机清新
十 论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
十一 论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
十二 神似与形似
十三 文质与显晦
十四 文章变化与文体迁讹
十五 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
十六 论研究文学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
十七 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
十八 洁与整
十九 论记事文之夹叙夹议及传赞碑铭之繁简有当
二十 轻滑与蹇涩
二十一 论文章宜调称
附录
文说
《文心雕龙》讲录二种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文学出于巫祝之官
南北文学不同论
甲辰年自述诗
刘君申叔事略
刘申叔先生遗书序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