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土壤肥料学(第2版)》主要内容简介:本人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4年7月出版,已经多次重印。本教材被全国各地涉农院校广泛采用,受到一致好评,2005被评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农林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加适应2工世纪本科生培养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广”的专门性人才,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进行了修订。本修订版,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的质量,体现教材的代表性,参加教材修订的院校由原来的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莱阳农学院6所农业院校扩大为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扬州大学、贵州大学、长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11所大学,修订人员在原来编写人员的基础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均为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本教材仍分为12章,第一章由汪强编写;第二章由田应兵编写;第三章由董艳编写;第四章由何方编写;第五章由周卫军编写;第六章由单玉华编写;第七章由吴建富编写;第八章由李絮花编写;第九章由谭启玲编写;第十章由吴礼树编写;第十一章由黄云编写;第十二章由陆引罡和何腾兵编写。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二、土壤矿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三、土壤的颗粒组成
四、土壤质地及其利用改良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特性
二、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第三节 土壤生物与土壤酶
一、土壤生物
二、土壤酶
第四节 土壤胶体
一、土壤胶体的组成及结构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第五节 土壤溶液
一、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提取
二、土壤溶液的特性
三、土壤溶液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的作用
四、土壤溶液的动态平衡及其调节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土壤形成过程
三、土壤剖面
第二节 土壤分类
一、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
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第三节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一、我国土壤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
二、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三、我国部分土类的分布和主要性质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土壤的孔隙性
一、土壤的相对密度和容重
二、土壤孔隙度与孔隙比
三、土壤孔隙类型
四、土壤松紧和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
第二节 土壤的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二、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三、土壤结构体的形成
四、土壤结构性评价和管理
第三节 土壤耕性
一、土壤物理机械性
二、土壤耕性
第四节 土壤酸碱性
一、土壤酸度
二、土壤碱度
三、土壤的缓冲性能
四、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五节 土壤电性与离子交换
一、土壤电性
二、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交换性吸附
三、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附
四、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交换吸附
第六节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一、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二、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土壤肥力
第一节 土壤养分
一、土壤氮素
二、土壤磷素
三、土壤钾素
四、土壤中的钙、镁、硫和微量元素
第二节 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量
二、土壤水的能量状态
三、土壤水运动
第三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含量和组成
二、土壤通气性
第四节 土壤热量
一、土壤热量平衡
二、土壤热学性质
三、土壤温度变化规律
四、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调节
第五节 土壤缓冲性
一、土壤缓冲性的概念和意义
二、土壤的化学缓冲性
三、土壤的物理缓冲性
四、土壤养分的缓冲性
五、土壤对污染的缓冲性
第六节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一、土壤保肥性
二、土壤供肥性
第七节 土壤肥力因素相互关系
一、土壤肥力与肥力因素
二、上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三、土壤肥力因素协调及调节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土壤培肥与利用改良
第一节 土壤资源的特点与数量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二、我国土壤资源总面积
三、各土纲的土壤资源比例
四、不同地区的土壤资源
五、耕地土壤资源概况
第二节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问题
一、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第三节 土壤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四节 耕地土壤资源的培肥与改良利用
一、土壤培肥
二、土壤的改良利用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植物营养的内容与领域
一、植物营养的概念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
二:、植物营养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 植物的营养元素
一、植物的组成和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及来源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
第三节 植物对营养的吸收
一、养分离子向根表的迁移
二、植物对离子态养分的吸收
……
第七章 大量元素营养与肥料
第八章 中量元素营养与肥料
第九章 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
第十章 复合(复混)肥料及其他新型肥料
第十一章 有机肥料
第十二章 配方施肥及施肥与环境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二、土壤矿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三、土壤的颗粒组成
四、土壤质地及其利用改良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特性
二、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第三节 土壤生物与土壤酶
一、土壤生物
二、土壤酶
第四节 土壤胶体
一、土壤胶体的组成及结构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第五节 土壤溶液
一、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提取
二、土壤溶液的特性
三、土壤溶液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的作用
四、土壤溶液的动态平衡及其调节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土壤形成过程
三、土壤剖面
第二节 土壤分类
一、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
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第三节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一、我国土壤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
二、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三、我国部分土类的分布和主要性质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土壤的孔隙性
一、土壤的相对密度和容重
二、土壤孔隙度与孔隙比
三、土壤孔隙类型
四、土壤松紧和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
第二节 土壤的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二、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三、土壤结构体的形成
四、土壤结构性评价和管理
第三节 土壤耕性
一、土壤物理机械性
二、土壤耕性
第四节 土壤酸碱性
一、土壤酸度
二、土壤碱度
三、土壤的缓冲性能
四、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五节 土壤电性与离子交换
一、土壤电性
二、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交换性吸附
三、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附
四、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交换吸附
第六节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一、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二、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土壤肥力
第一节 土壤养分
一、土壤氮素
二、土壤磷素
三、土壤钾素
四、土壤中的钙、镁、硫和微量元素
第二节 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量
二、土壤水的能量状态
三、土壤水运动
第三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含量和组成
二、土壤通气性
第四节 土壤热量
一、土壤热量平衡
二、土壤热学性质
三、土壤温度变化规律
四、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调节
第五节 土壤缓冲性
一、土壤缓冲性的概念和意义
二、土壤的化学缓冲性
三、土壤的物理缓冲性
四、土壤养分的缓冲性
五、土壤对污染的缓冲性
第六节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一、土壤保肥性
二、土壤供肥性
第七节 土壤肥力因素相互关系
一、土壤肥力与肥力因素
二、上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三、土壤肥力因素协调及调节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土壤培肥与利用改良
第一节 土壤资源的特点与数量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二、我国土壤资源总面积
三、各土纲的土壤资源比例
四、不同地区的土壤资源
五、耕地土壤资源概况
第二节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问题
一、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第三节 土壤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四节 耕地土壤资源的培肥与改良利用
一、土壤培肥
二、土壤的改良利用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植物营养的内容与领域
一、植物营养的概念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
二:、植物营养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 植物的营养元素
一、植物的组成和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及来源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
第三节 植物对营养的吸收
一、养分离子向根表的迁移
二、植物对离子态养分的吸收
……
第七章 大量元素营养与肥料
第八章 中量元素营养与肥料
第九章 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
第十章 复合(复混)肥料及其他新型肥料
第十一章 有机肥料
第十二章 配方施肥及施肥与环境
土壤肥料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