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诗研究[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胡大雷著

分类号:

ISBN:978756333010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蒋寅评:   古典诗歌的艺术研究和历史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范式和风格两方面。这两方面的具体批评都有赖于文体学和类型学知识的积累。自上世纪初以来,古典诗歌研究一直集中于作家批评,而作家批评的内容主要又局限于风格研究。由于缺乏文体学研究的支持,以往的风格研究往往流于肤浅和雷同。八十年代后期,诗人群体、流派的综合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群体、时段的写作范式问题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也不乏新成果产生。遗憾的是,由于类型学研究的薄弱,范式的概括和说明往往缺乏立体感和历史感。实际的诗歌写作中,诗歌类型的艺术规则要比体裁的艺术规则更为具体和严格,它直接规定了诗作的抒情方式、结构和风格特征。这在古人是很清楚的,至迟到元代已形成完整的知识。而今人对此常不甚了了,于是批评中每有隔靴搔痒的情形。胡大雷这部《文选诗研究》,首先是一个很好的类型学研究,他提出的许多结论都可以成为今后诗史研究、文体学研究和作家批评的参照系。   从整体来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翔实精审、体大虑周的力作,既吸取了历来《文选》学的研究成果,也融合了自己多年治中古诗歌的心得。但是,全书对知识的完整性的关注似乎冲淡了研究的针对性。《文选》作为一门显学,在诗歌方面已积累了一些成果,在一些问题上也形成了不同看法,作者没能就此作一些说明,或提出来重点讨论。这从一方面说是没能反映《文选》学现有的成果,从另一方面说也没突出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  

目录

导 论 《文选》与“选诗”研究 16页
一 《文选》的诞生 17页
二 “文选学”的诞生与发展 18页
三 “选诗”是专门研究对象 20页
四 研治“文选学”的途径 22页
五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途径 24页
第一章 补亡类 27页
一 “有其义而亡其辞”的笙诗 28页
二 束析日《补亡诗》六首 32页
三 与《诗经》作品的差异 34页
四 又一首“补亡诗” 35页
五 “补亡诗”的文化背景 36页
六 “补亡”的另两方面意义 37页
第二章 述德类 39页
一 谢灵运《述祖德》二首 40页
二 何谓“述祖德”与“述德” 42页
三 “述祖德”溯源 43页
四 其他述祖上事迹之作 44页
五 与《文选》诗郊庙类的区别 48页
第三章 劝励类 51页
一 “劝励”之含义 52页
二 劝励类的诗作 53页
三 中古其他“劝励”之作 56页
四 劝励类的变例 58页
五 “劝励”诗作溯源 60页
第四章 献诗类 62页
一 “献诗”之义 63页
二 献诗类作品分析 64页
三 与其他“应诏”之作的区别 67页
四 薛莹《献诗》 68页
五 “献”的三种类型及溯源 69页
第五章 公宴类 71页
一 何为“公宴” 72页
二 建安时期的“公宴”诗作 73页
三 西晋时期的“公宴”诗作 78页
四 东晋末宋齐梁时期的“公宴”诗作 80页
五 中古“公宴”诗作的演化轨迹及特点 84页
六 公宴诗溯源 89页
第六章 祖饯类 92页
一 祖饯诗的含义及中古时代对祖饯时情感抒发的重视 93页
二 《文选》诗祖饯类诗作形态分析 94页
三 《文选》诗杂诗类关涉祖饯的作品 98页
四 《文选》诗公宴类关涉祖饯的作品 100页
五 《文选》诗赠答类关涉祖饯的作品 103页
六 未入《文选》的祖饯类诗作 105页
七 祖饯诗的独立 108页
第七章 咏史类 110页
一 咏史与典故的区别 111页
二 《文选》诗咏史类作品形态分析 112页
三 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 114页
四 中古咏史诗形态的发展趋势 117页
五 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分类 119页
六 具有示范作用的左思《咏史》八首的抒情 122页
七 从咏王昭君系列看咏史诗特征的凝固与变异 128页
第八章 百一类 132页
一 “百一”何以称为类 133页
二 “百一”题名的意味 134页
三 应璩《百一诗》内容的两大部分 137页
四 《百一诗》的艺术特点 143页
第九章 游仙类 145页
一 “游仙”命名之前的描写游身仙境之诗 146页
二 建安时期描写游身仙境之诗 149页
三 正始时期描写游身仙境之诗 151页
四 《文选》诗游仙类的描写游身仙境之作与郭璞的贡献 153页
五 郭璞的双重性格———殉物与遗世 160页
六 其他游仙诗作 163页
第一〇章 招隐类 164页
一 从《楚辞?招隐士》谈起 165页
二 《文选》诗招隐类作品 167页
三 《艺文类聚》人部题名“招隐”的诗及分类 15页
(155) 170页
四 《艺文类聚》人部“隐逸”类其他述隐居的诗作 173页
五 写实性的隐士诗 175页
六 陶渊明的隐逸之诗 178页
七 与《文选》赋志类隐居作品的比较 183页
八 《文选》诗其他类中写隐居的作品 185页
九 其他几首吟咏隐士之作 189页
一〇 隐逸类诗作的特定内涵 190页
第一一章 反招隐类 192页
一 王康琚《反招隐》 193页
二 “反”类作品溯源 194页
第一二章 游览类 197页
一 《文选》诗游览类诗作的题目特征 198页
二 游览类诗作所“游”景物的分类 199页
三 游览类诗作的三种模式(上) 200页
四 游览类诗作的三种模式(下) 204页
五 游览之作对山水诗形成的意义 206页
六 游览类诗作的时代特征 211页
七 与行旅类、公宴类之比较 217页
八 与《文选》赋游览类之比较 217页
第一三章 咏怀类 219页
一 咏怀类诗的三大系列 220页
二 《咏怀》十七首的两大内容 220页
三 《咏怀》十七首概括化写法的两种形态 222页
四 《咏怀》十七首概括化写法探因 225页
五 诗作题名为“咏怀”的意义 227页
六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 229页
七 “秋怀”的意味 233页
八 以秋吟咏之诗的几种类型 234页
九 以秋吟咏之诗的几个特点 237页
一〇 以春吟咏的诗作 238页
一一 “临终诗”是诗人临终时所作 240页
一二 “临终诗”的抒情旨向 242页
一三 “临终诗”中的佛教语 245页
一四 “临终诗”源起 247页
一五 另一种形式的“临终诗” 248页
第一四章 哀伤类 250页
一 关于排列顺序与内容分类 251页
二 为人生、为社会而哀伤的诗作 252页
三 为他人死亡而哀伤的诗作 255页
四 从哀群体死亡到哀个体死亡 258页
五 与《文选》诗挽歌类比较 260页
六 《文选》诗其他类中的“哀伤”作品 260页
七 中古时期其他“哀伤”诗作 262页
八 与《文选》赋哀伤类比较 264页
第一五章 赠答类 265页
一 “赠答”之形成 265页
二 赠答诗之成类与分类 267页
三 赠答以送行 268页
四 赠答述所遇 270页
五 赠答以咏怀 272页
六 赠答以劝励赞赏 273页
七 赠答以述相思述友情 275页
八 赠答为办某事 277页
九 诗人自述其抒情趋向 278页
一〇 赠答诗特殊写法之一———比兴体与鸟的意象 281页
一一 诸诗人赠答诗的不同特点 283页
一二 未入《文选》的赠答诗作 286页
第一六章 行旅类 288页
一 “行旅”的意味 288页
二 依“行旅”立足点的分类 289页
三 羁宦之情:行旅诗的情感分类(上) 291页
四 忧世之感:行旅诗的情感分类(中) 295页
五 欣喜之意:行旅诗的情感分类(下)———兼论与游览诗的关系 298页
六 行旅之作对山水诗形成的意义 300页
七 山水景物在不同时期行旅之作中的地位 301页
八 行旅 类 诗 作 显 示 诗 人 性 情 与 抒 情 方 式 的主导面 303页
九 哪些叙写出游旅行之诗不入行旅类 306页
一〇 与《文选》赋纪行类的区别 307页
第一七章 军戎类 308页
一 王粲《从军诗》五首 309页
二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的《从军行》系列 310页
三 中古虚拟性“军戎”之作 313页
四 中古纪实性军戎之作(上)———《鼓吹曲辞》中的纪实之作 316页
五 中古纪实性军戎之作(中)———《近代曲辞》、《杂歌谣辞》中的纪实之作 326页
六 中古纪实性军戎之作(下)———非乐府系统的纪实之作 327页
七 军戎之作非边塞诗 330页
第一八章 郊庙类 331页
一 “郊庙”分为“郊乐”与“庙乐” 332页
二 汉时的郊乐 333页
三 汉时的庙乐 336页
四 颜延之《宋郊祀歌》二首 337页
第一九章 乐府类 340页
一 “乐府”成为诗体名 341页
二 《文选》所录乐府诗与他书所录乐府诗 342页
三 乐府类所录诗作分析 344页
四 从《文选》所录乐府诗的类别情况看萧统的传统观念 354页
第二〇章 挽歌类 357页
一 何谓“挽歌” 358页
二 曹操的挽歌类作品 361页
三 《薤露》与《蒿里》的古辞 362页
四 《文选》诗挽歌类分析 363页
五 未收入《文选》的中古“挽歌” 365页
六 专为某人而作的挽歌 368页
七 挽歌类诗作发展四阶段 369页
八 与《文选》诗哀伤类比较 370页
第二一章 杂歌类 371页
一 “歌”的意味 372页
二 《汉书?艺文志》“歌”、“诗”合称 374页
三 《汉书》具体记述时“歌”、“诗”分称 376页
四 “歌”行为的转移 377页
五 《文选》其他题名为“歌”的作品 378页
第二二章 杂诗类 380页
一 杂诗类诗作的分类 381页
二 题名为“杂诗”的作品(上) 381页
三 题名为“杂诗”的作品(下) 383页
四 中古时期其他题名为“杂诗”的作品 386页
五 何谓“杂诗” 387页
六 “苏李诗”———诗人在探求第一人称抒情方式 389页
七 《古诗十九首》———以群体生活为基础的抒情 396页
八 《古诗十九首》无题辩 397页
九 从“杂诗”到“咏怀” 402页
一〇 非题名为“杂诗”的杂诗类作品 403页
第二三章 杂拟类 412页
一 何谓“杂拟” 413页
二 有确切摹拟作品的摹拟之作 413页
三 有确切摹拟作者的摹拟之作(上) 418页
四 有确切摹拟作者的摹拟之作(下) 424页
五 没有确切摹拟作品亦无确切摹拟作者的摹拟之作 433页
六 《文选》诗杂拟类以外的摹拟之作 434页
综 论 《文选》诗类别之种种情况 441页
一 《文选序》论诗的分类 442页
二 《文选》诗类别的三大情况 443页
三 《文选》诗有删节者 445页
四 《文选》诗有编选者自取题目者 446页
五 《文选》诗题目的情况 447页
六 《文选》诗的分类与赋的分类之比较 449页
七 《诗经》与《文选》诗的类别 451页
八 《楚辞》与《文选》诗的类别 453页
九 几个统计数字 457页
一〇 《文选》编选者的诗作可入《文选》诗哪几类 459页
一一 《诗品》与《文选》诗 462页
一二 《文心雕龙》与《文选》诗 471页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文选诗研究[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