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目录
1。2。3 病毒的脱壳
5。2。1 v—myb与c—myb基因的区别
5。2。2 v—jun与c—jun基因的区别
5。2。3 v—fos与c—fos基因的区别
5。2。4 v—erb A与c—erb A基因的区别
5。2。5 v—src与c—src基因的区别
5。2。6 v—rel与c—rel基因的区别
5。2。7 v—myc与c—myc基因的区别
5。2。8 v—ras与c—ras基因的区别
5。3 细胞原癌基因的活化
5。3。1 点突变
1。2。4 病毒的生物合成
5。3。2 基因的扩增
5。3。3 病毒基因启动子的插入
5。3。4 基因易位
5。4 癌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
5。4。1 与生长因子有关的癌基因蛋白
5。4。2 与酪氨酸蛋白激酶有关的癌基因蛋白
5。4。3 胞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5。4。4 GTP结合蛋白
5。4。5 核蛋白
5。4。6 癌基因的协同作用
1。2。5 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6 抑癌基因
6。1 抑癌基因的命名与分类
6。1。1 命名
6。1。2 分类
6。2 抑癌基因的生化功能
6。2。1 RB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6。2。2 P53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6。2。3 NF1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6。2。4 WT1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6。3 抑癌基因转入肿瘤细胞的研究
1。3 病毒的分类
6。4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协同作用
7 病毒癌基因和病毒致癌作用
7。1 肿瘤病毒致癌作用的特点
7。1。1 病毒转化细胞的特征
7。1。2 病毒转化细胞的途径
7。1。3 病毒转化细胞的性质
7。2 RNA肿瘤病毒的致癌机理
7。2。1 转导性逆转录病毒的致癌机理
7。2。2 顺式激活逆转录病毒的致癌机理
7。2。3 反式激活逆转录病毒的致癌机理
1。3。1 RNA病毒
7。2。4 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癌机理
7。3 DNA肿瘤病毒的致癌机理
7。3。1 转化基因编码产物直接致癌
7。3。2 转化基因编码产物间接致癌
7。3。3 转化基因编码产物反式激活致癌
第三篇 肿瘤病毒与人类肿瘤
8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I型病毒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
8。1 概述
8。2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
8。2。1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
1。3。2 DNA病毒
8。2。2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型
8。2。3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学
8。3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的分离
8。4 HTLV—I型病毒的流行病学
8。5 HTLV—I型病毒的体外感染和转化作用
8。6 HTLV—I型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8。6。1 HTLV—I型病毒的逆转录酶
8。6。2 HTLV—I型病毒的核心蛋白
8。6。3 HTLV—I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
8。6。4 HTLV—I型病毒系非内源性病毒
2 DNA肿瘤病毒
8。7 HTLV—I型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8。8 HTLV—I型病毒基因的反式调节
8。9 HTLV—I型病毒的致白血病机理
8。10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9 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
9。1 概述
9。2 EB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9。2。1 B淋巴细胞的激活
9。2。2 EB病毒受体
9。2。3 淋巴细胞的永生化
2。1 DNA肿瘤病毒的分类
9。2。4 EB病毒与癌基因的表达
9。3 EB病毒的潜伏性感染
9。4 EB病毒的抗原表达
9。4。1 EB病毒核抗原(EBNA)
9。4。2 早期抗原(EA)
9。4。3 膜抗原(MA)
9。4。4 衣壳抗原(VCA)
9。4。5 潜伏态膜蛋白(LMP)
9。5 EB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
9。5。1 VCA抗体
2。2 DNA肿瘤病毒的一般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9。5。2 EA抗体
9。5。3 CF抗体
9。6 EB病毒与其他肿瘤
9。6。1 EB病毒与霍奇金病
9。6。2 EB病毒与结外T细胞淋巴瘤
9。6。3 EB病毒与平滑肌肿瘤
9。6。4 EB病毒与胃肠道癌
10 乳腺肿瘤病毒与乳腺癌
10。1 概述
10。2 乳腺增生与肿瘤发展
2。3 乳多空病毒科
10。3 乳腺增生结节移植研究
10。4 外源性MMTV前病毒DNA研究
10。5 MMTV与乳腺癌发生
10。5。1 MMTV与超抗原
10。5。2 MMTV激活细胞基因
10。5。3 int—1和int—2基因与乳腺癌
10。6 与乳腺癌相关的其他基因
10。6。1 转化分析
10。6。2 转基因小鼠研究
10。7 肿瘤病毒与人类乳腺癌
第一篇 肿瘤病毒的特征
2。3。1 乳头状瘤病毒属
11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与宫颈癌
11。1 概述
11。2 HSV—2病毒的特征
11。2。1 HSV—2病毒的结构
11。2。2 HSV—2病毒基因组
11。3 HSV—2病毒诱发宫颈癌的动物模型
11。4 HSV—2病毒致癌机理
11。5 宫颈癌细胞HSV—2病毒基因表达
11。5。1 HSV—2病毒蛋白
11。5。2 HSV—2病毒mRNA
2。3。2 多瘤病毒属
11。5。3 HSV—2病毒DNA
11。6 HSV—2病毒和宫颈癌的流行病学
11。6。1 HSV—2病毒的分离
11。6。2 HSV—2病毒感染妇女的宫颈癌发病率
11。6。3 时间性——HSV—2病毒感染较宫颈癌发生约早20年
11。6。4 特异性——暴露于HSV—2病毒的频率与宫颈癌发生相关
11。6。5 HSV—2——一种性传播病毒
11。6。6 宫颈癌——一种性传播疾病
11。6。7 协同因子
11。7 与HSV—2病毒相关的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反应
2。4 腺病毒科
11。7。1 ICP10/AG—4抗体
11。7。2 AG—e
11。7。3 VP143抗体
11。7。4 其他
11。8 HSV—2病毒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临床意义
11。8。1 抗全HSV—2抗原抗血清
11。8。2 AG4血清学检查
11。9 抑制HSV—2病毒的方法
11。9。1 应用无环鸟苷及其他核苷衍生物
11。9。2 应用免疫制剂
2。4。1 腺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11。9。3 其他
12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
12。1 前言
12。2 HPV病毒分类
12。3 HPV病毒基因组结构
12。3。1 晚期区(L区)
12。3。2 早期区(E区)
12。3。3 上游调节区(URR)
12。4 宫颈癌和HPV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
12。4。1 性接触传播
2。4。2 腺病毒的结构和致癌作用
12。4。2 污染物传播
12。4。3 母体直接传播给胎儿或婴儿
12。5 HPV病毒的检测
12。5。1 组织学检查
12。5。2 电子显微镜观察
12。5。3 免疫学检查
12。5。4 核酸分子杂交
12。5。5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法)
12。6 HPV病毒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
12。6。1 c—Ha—ras癌基因、HPV病毒与宫颈癌
2。4。3 腺病毒基因组编码产物及其转化作用
12。6。2 c—myc癌基因、HPV病毒与宫颈癌
12。6。3 P53、E6蛋白与宫颈癌
12。6。4 P105RB、E7蛋白与宫颈癌
12。7 HPV病毒相关的宫颈癌临床和形态学诊断
12。7。1 宫颈癌的传统普查
12。7。2 HPV感染的生殖器鳞状上皮形态学改变
12。7。3 宫颈癌的HPV普查
12。8 HPV病毒相关的宫颈癌防治措施
13 肝炎病毒与肝癌
13。1 概述
2。5 疱疹病毒科
13。2 肝炎病毒分类
13。2。1 甲型肝炎病毒
13。2。2 乙型肝炎病毒
13。2。3 丙型肝炎病毒
13。2。4 丁型肝炎病毒
13。2。5 戊型肝炎病毒
13。3 肝炎病毒的检测
13。3。1 甲型肝炎病毒检测
13。3。2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13。3。3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
2。5。1 疱疹病毒科的分类和一般生物学特性
13。3。4 丁型肝炎病毒检测
13。3。5 戊型肝炎病毒检测
13。4 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4。1 HB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4。2 HC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5 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关系
13。5。1 HBV与肝癌的关系
13。5。2 HCV与肝癌的关系
13。5。3 HDV与肝癌的关系
13。6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肝癌机理
2。5。2 疱疹病毒的致癌作用
13。6。1 HBV DNA插入激活原癌基因
13。6。2 HBxAg反式激活细胞基因
13。6。3 HBV致癌的多阶段模式
13。7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13。7。1 分型分期
13。7。2 临床表现
13。7。3 血清肿瘤标记
13。7。4 影象学诊断
13。7。5 诊断标准
13。7。6 鉴别诊断
2。5。3 单纯疱疹病毒
13。8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13。8。1 手术治疗
13。8。2 局部治疗
13。8。3 放射治疗
13。8。4 化学治疗
13。8。5 导向治疗
13。8。6 生物治疗
13。8。7 中医中药治疗
13。8。8 对症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13。8。9 治疗方法的选择
1 病毒概论
2。5。4 EB病毒
1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相关肿瘤
14。1 HIV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14。1。1 HIV的分类
14。1。2 HIV的形态结构
14。1。3 HIV的基因组
14。2 HIV的传播与感染方式
14。2。1 HIV的体外传播
14。2。2 HIV的体内传播
14。2。3 HIV在体内的储存
14。3 HIV损伤细胞的机理
2。5。5 巨细胞病毒
14。4 HIV感染与免疫反应
14。4。1 HIV感染后免疫异常
14。4。2 HIV感染者长期存活的机理
14。4。3 HIV感染发展的机理
14。5 HIV感染过程与临床分类
14。5。1 HIV的感染过程
14。5。2 HIV感染的临床分类
14。6 防治HIV感染的策略
14。7 HIV感染相关肿瘤
14。7。1 Kaposi肉瘤
2。5。6 Marek病病毒
14。7。2 淋巴瘤
第四篇 肿瘤治疗
15 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5。1 ASI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
15。2 瘤细胞疫苗的种类
15。2。1 活瘤细胞疫苗
15。2。2 灭活的瘤细胞疫苗
15。2。3 修饰或改变的瘤细胞疫苗
15。3 新型肿瘤疫苗的研制
15。3。1 制备与肿瘤发生有关的病毒疫苗
2。6 嗜肝DNA病毒科
15。3。2 制备表达肿瘤相关抗原的痘苗病毒重组体
15。3。3 基因转移入肿瘤细胞制备疫苗
15。4 ASI临床应用概况
15。4。1 常规制备的瘤苗临床应用
15。4。2 免疫佐剂在瘤苗接种中的应用
16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16。1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16。1。1 LAK细胞的制备
16。1。2 LAK细胞的基本特征
16。1。3 L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机理
2。6。1 嗜肝DNA病毒科的分类
16。1。4 LAK细胞的临床应用
16。1。5 LAK细胞治疗改进措施
16。2 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
16。2。1 TIL细胞的分离和扩增
16。2。2 TIL细胞的基本特征
16。2。3 TIL细胞的杀瘤谱
16。2。4 TIL细胞识别的靶抗原
16。2。5 TIL细胞的临床应用
17 细胞因子抗肿瘤疗法
17。1 细胞因子总论
2。6。2 人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
17。1。1 细胞因子概念
17。1。2 细胞因子分类
17。1。3 细胞因子来源
17。1。4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7。1。5 细胞因子网络
17。2 细胞因子抗肿瘤疗法概论
17。2。1 细胞因子抗肿瘤疗法的简史和现状
17。2。2 细胞因子抗肿瘤作用
17。3 干扰素
17。3。1 干扰素分类和生物活性作用
2。6。3 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17。3。2 干扰素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
17。4 肿瘤坏死因子
17。4。1 肿瘤坏死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7。4。2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活性作用
17。4。3 肿瘤坏死因子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
17。5 白细胞介素
17。5。1 白介素—1(IL—1)
17。5。2 白介素—2(IL—2)
17。5。3 白介素—4(IL—4)
17。5。4 白介素—6(IL—6)
2。7 痘病毒科
17。5。5 白介素12(IL—12)
17。6 集落刺激因子
17。6。1 概论
17。6。2 集落刺激因子的主要功能
17。6。3 集落刺激因子与白血病关系
17。6。4 集落刺激因子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7。7 生长抑制因子
17。7。1 转化生长因子
17。7。2 抑瘤素M
17。7。3 白血病抑制因子
2。8 DNA肿瘤病毒与动物肿瘤
17。8 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的研究
17。8。1 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的一般原则
17。8。2 细胞因子治疗肿瘤方法的改进
17。8。3 细胞因子抗肿瘤疗法是系统工程
18 肿瘤的基因治疗
18。1 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的方法
18。1。1 病毒法
18。1。2 化学法
18。1。3 融合法
18。1。4 物理法
2。8。1 Lucke病毒与蛙肾腺癌
18。2 逆转录病毒作为基因载体系统
18。2。1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18。2。2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构建
18。2。3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类型和特征
18。2。4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应用
18。3 包装细胞系
18。3。1 第一代包装细胞系
18。3。2 第二代包装细胞系
18。3。3 第三代包装细胞系
18。3。4 第四代包装细胞系
1。1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8。2 Marek病病毒与Marek病
18。4 疾病的基因治疗
18。4。1 应用基因疗法的疾病
18。4。2 基因转移的靶细胞
18。4。3 细胞因子基因疗法
18。4。4 细胞自杀基因治疗
18。4。5 病毒导向酶联药物前体疗法
18。4。6 诱导细胞杀伤性免疫反应疗法
18。4。7 抑癌基因治疗
18。4。8 耐药基因治疗
18。4。9 反义核酸治疗
2。8。3 多瘤病毒与多型肿瘤
19 恶性肿瘤诱导分化
19。1 肿瘤诱导分化剂
19。1。1 肿瘤诱导分化剂的发现
19。1。2 肿瘤诱导分化剂的种类
19。1。3 诱导分化剂的构效关系和作用专一性
19。2 肿瘤诱导分化研究
19。2。1 肿瘤诱导分化的体外研究
19。2。2 肿瘤诱导分化的体内研究
19。3 肿瘤诱导分化剂作用机理
19。3。1 影响细胞膜
2。8。4 疱疹病毒与兔淋巴瘤
19。3。2 影响细胞质
19。3。3 影响细胞核
19。4 肿瘤诱导分化研究展望
20 抗病毒药物治疗
20。1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概况
20。1。1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
20。1。2 抗病毒药物的筛选
20。1。3 抗病毒药物研究的困难和对策
20。2 常用抗病毒药物
20。2。1 碘苷
2。8。5 疱疹病毒与猴淋巴瘤
20。2。2 阿昔洛韦
20。2。3 齐多夫定
20。2。4 双脱氧肌苷
20。2。5 干扰素
20。3 天然抗病毒药物
20。4 其他抗病毒药物
2。9 DNA肿瘤病毒与人类恶性肿瘤
3 RNA肿瘤病毒
3。1 概述
3。2 RNA肿瘤病毒的超微结构
3。2。1 A型病毒
3。2。2 B型病毒
1。1。1 病毒的结构
3。2。3 C型病毒
3。2。4 D型病毒
3。3 RNA肿瘤病毒的生物化学特性
3。3。1 化学组成和特性
3。3。2 核酸
3。3。3 蛋白质
3。3。4 酶类
3。3。5 脂类和糖类
3。4 RNA肿瘤病毒的抗原性
3。4。1 型特异性抗原
1。1。2 病毒的化学组成
3。4。2 组特异性抗原
3。4。3 种群抗原
3。5 RNA肿瘤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3。6 RNA肿瘤病毒的复制
3。7 RNA肿瘤病毒的综合性分类和生物学作用特点
3。7。1 内源性病毒
3。7。2 外源性病毒
3。8 RNA肿瘤病毒与动物肿瘤
3。8。1 RNA肿瘤病毒与动物白血病
3。8。2 RNA肿瘤病毒与动物肉瘤
1。2 病毒的增殖
3。8。3 RNA肿瘤病毒与小鼠乳腺癌
3。9 中国小鼠白血病病毒病因学研究
3。9。1 白血病病毒的超微结构及其致白血病作用
3。9。2 L615K小鼠白血病病毒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3。9。3 白血病病毒的纯化及其理化特性
3。9。4 体外白血病病毒感染细胞系的建立
3。9。5 小鼠白血病病毒蛋白组分及其比较研究
3。9。6 SRSV的核糖核酸研究
3。9。7 SRS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10 RNA肿瘤病毒与人类恶性肿瘤
1。2。1 病毒的吸附
4 肿瘤病毒及其相关肿瘤流行病学
4。1 概况
4。2 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的流行病学
4。2。1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肝癌
4。2。2 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
4。3 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的流行病学
4。3。1 Burkitt淋巴瘤流行病学
4。3。2 鼻咽癌流行病学
4。4 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流行病学
4。5 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与肿瘤
1。2。2 病毒的穿入
4。6 逆转录病毒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流行病学
4。7 结语
第二篇 肿瘤病毒致癌机理
5 细胞癌基因
5。1 细胞原癌基因
5。1。1 src癌基因族
5。1。2 ras癌基因族
5。1。3 myc癌基因族
5。1。4 myb癌基因族
5。2 细胞原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的区别
1。2。3 病毒的脱壳
5。2。1 v—myb与c—myb基因的区别
5。2。2 v—jun与c—jun基因的区别
5。2。3 v—fos与c—fos基因的区别
5。2。4 v—erb A与c—erb A基因的区别
5。2。5 v—src与c—src基因的区别
5。2。6 v—rel与c—rel基因的区别
5。2。7 v—myc与c—myc基因的区别
5。2。8 v—ras与c—ras基因的区别
5。3 细胞原癌基因的活化
5。3。1 点突变
1。2。4 病毒的生物合成
5。3。2 基因的扩增
5。3。3 病毒基因启动子的插入
5。3。4 基因易位
5。4 癌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
5。4。1 与生长因子有关的癌基因蛋白
5。4。2 与酪氨酸蛋白激酶有关的癌基因蛋白
5。4。3 胞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5。4。4 GTP结合蛋白
5。4。5 核蛋白
5。4。6 癌基因的协同作用
1。2。5 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6 抑癌基因
6。1 抑癌基因的命名与分类
6。1。1 命名
6。1。2 分类
6。2 抑癌基因的生化功能
6。2。1 RB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6。2。2 P53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6。2。3 NF1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6。2。4 WT1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6。3 抑癌基因转入肿瘤细胞的研究
1。3 病毒的分类
6。4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协同作用
7 病毒癌基因和病毒致癌作用
7。1 肿瘤病毒致癌作用的特点
7。1。1 病毒转化细胞的特征
7。1。2 病毒转化细胞的途径
7。1。3 病毒转化细胞的性质
7。2 RNA肿瘤病毒的致癌机理
7。2。1 转导性逆转录病毒的致癌机理
7。2。2 顺式激活逆转录病毒的致癌机理
7。2。3 反式激活逆转录病毒的致癌机理
1。3。1 RNA病毒
7。2。4 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癌机理
7。3 DNA肿瘤病毒的致癌机理
7。3。1 转化基因编码产物直接致癌
7。3。2 转化基因编码产物间接致癌
7。3。3 转化基因编码产物反式激活致癌
第三篇 肿瘤病毒与人类肿瘤
8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I型病毒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
8。1 概述
8。2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
8。2。1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
1。3。2 DNA病毒
8。2。2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型
8。2。3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学
8。3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的分离
8。4 HTLV—I型病毒的流行病学
8。5 HTLV—I型病毒的体外感染和转化作用
8。6 HTLV—I型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8。6。1 HTLV—I型病毒的逆转录酶
8。6。2 HTLV—I型病毒的核心蛋白
8。6。3 HTLV—I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
8。6。4 HTLV—I型病毒系非内源性病毒
2 DNA肿瘤病毒
8。7 HTLV—I型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8。8 HTLV—I型病毒基因的反式调节
8。9 HTLV—I型病毒的致白血病机理
8。10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9 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
9。1 概述
9。2 EB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9。2。1 B淋巴细胞的激活
9。2。2 EB病毒受体
9。2。3 淋巴细胞的永生化
2。1 DNA肿瘤病毒的分类
9。2。4 EB病毒与癌基因的表达
9。3 EB病毒的潜伏性感染
9。4 EB病毒的抗原表达
9。4。1 EB病毒核抗原(EBNA)
9。4。2 早期抗原(EA)
9。4。3 膜抗原(MA)
9。4。4 衣壳抗原(VCA)
9。4。5 潜伏态膜蛋白(LMP)
9。5 EB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
9。5。1 VCA抗体
2。2 DNA肿瘤病毒的一般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9。5。2 EA抗体
9。5。3 CF抗体
9。6 EB病毒与其他肿瘤
9。6。1 EB病毒与霍奇金病
9。6。2 EB病毒与结外T细胞淋巴瘤
9。6。3 EB病毒与平滑肌肿瘤
9。6。4 EB病毒与胃肠道癌
10 乳腺肿瘤病毒与乳腺癌
10。1 概述
10。2 乳腺增生与肿瘤发展
2。3 乳多空病毒科
10。3 乳腺增生结节移植研究
10。4 外源性MMTV前病毒DNA研究
10。5 MMTV与乳腺癌发生
10。5。1 MMTV与超抗原
10。5。2 MMTV激活细胞基因
10。5。3 int—1和int—2基因与乳腺癌
10。6 与乳腺癌相关的其他基因
10。6。1 转化分析
10。6。2 转基因小鼠研究
10。7 肿瘤病毒与人类乳腺癌
第一篇 肿瘤病毒的特征
2。3。1 乳头状瘤病毒属
11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与宫颈癌
11。1 概述
11。2 HSV—2病毒的特征
11。2。1 HSV—2病毒的结构
11。2。2 HSV—2病毒基因组
11。3 HSV—2病毒诱发宫颈癌的动物模型
11。4 HSV—2病毒致癌机理
11。5 宫颈癌细胞HSV—2病毒基因表达
11。5。1 HSV—2病毒蛋白
11。5。2 HSV—2病毒mRNA
2。3。2 多瘤病毒属
11。5。3 HSV—2病毒DNA
11。6 HSV—2病毒和宫颈癌的流行病学
11。6。1 HSV—2病毒的分离
11。6。2 HSV—2病毒感染妇女的宫颈癌发病率
11。6。3 时间性——HSV—2病毒感染较宫颈癌发生约早20年
11。6。4 特异性——暴露于HSV—2病毒的频率与宫颈癌发生相关
11。6。5 HSV—2——一种性传播病毒
11。6。6 宫颈癌——一种性传播疾病
11。6。7 协同因子
11。7 与HSV—2病毒相关的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反应
2。4 腺病毒科
11。7。1 ICP10/AG—4抗体
11。7。2 AG—e
11。7。3 VP143抗体
11。7。4 其他
11。8 HSV—2病毒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临床意义
11。8。1 抗全HSV—2抗原抗血清
11。8。2 AG4血清学检查
11。9 抑制HSV—2病毒的方法
11。9。1 应用无环鸟苷及其他核苷衍生物
11。9。2 应用免疫制剂
2。4。1 腺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11。9。3 其他
12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
12。1 前言
12。2 HPV病毒分类
12。3 HPV病毒基因组结构
12。3。1 晚期区(L区)
12。3。2 早期区(E区)
12。3。3 上游调节区(URR)
12。4 宫颈癌和HPV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
12。4。1 性接触传播
2。4。2 腺病毒的结构和致癌作用
12。4。2 污染物传播
12。4。3 母体直接传播给胎儿或婴儿
12。5 HPV病毒的检测
12。5。1 组织学检查
12。5。2 电子显微镜观察
12。5。3 免疫学检查
12。5。4 核酸分子杂交
12。5。5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法)
12。6 HPV病毒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
12。6。1 c—Ha—ras癌基因、HPV病毒与宫颈癌
2。4。3 腺病毒基因组编码产物及其转化作用
12。6。2 c—myc癌基因、HPV病毒与宫颈癌
12。6。3 P53、E6蛋白与宫颈癌
12。6。4 P105RB、E7蛋白与宫颈癌
12。7 HPV病毒相关的宫颈癌临床和形态学诊断
12。7。1 宫颈癌的传统普查
12。7。2 HPV感染的生殖器鳞状上皮形态学改变
12。7。3 宫颈癌的HPV普查
12。8 HPV病毒相关的宫颈癌防治措施
13 肝炎病毒与肝癌
13。1 概述
2。5 疱疹病毒科
13。2 肝炎病毒分类
13。2。1 甲型肝炎病毒
13。2。2 乙型肝炎病毒
13。2。3 丙型肝炎病毒
13。2。4 丁型肝炎病毒
13。2。5 戊型肝炎病毒
13。3 肝炎病毒的检测
13。3。1 甲型肝炎病毒检测
13。3。2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13。3。3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
2。5。1 疱疹病毒科的分类和一般生物学特性
13。3。4 丁型肝炎病毒检测
13。3。5 戊型肝炎病毒检测
13。4 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4。1 HB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4。2 HC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5 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关系
13。5。1 HBV与肝癌的关系
13。5。2 HCV与肝癌的关系
13。5。3 HDV与肝癌的关系
13。6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肝癌机理
2。5。2 疱疹病毒的致癌作用
13。6。1 HBV DNA插入激活原癌基因
13。6。2 HBxAg反式激活细胞基因
13。6。3 HBV致癌的多阶段模式
13。7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13。7。1 分型分期
13。7。2 临床表现
13。7。3 血清肿瘤标记
13。7。4 影象学诊断
13。7。5 诊断标准
13。7。6 鉴别诊断
2。5。3 单纯疱疹病毒
13。8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13。8。1 手术治疗
13。8。2 局部治疗
13。8。3 放射治疗
13。8。4 化学治疗
13。8。5 导向治疗
13。8。6 生物治疗
13。8。7 中医中药治疗
13。8。8 对症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13。8。9 治疗方法的选择
1 病毒概论
2。5。4 EB病毒
1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相关肿瘤
14。1 HIV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14。1。1 HIV的分类
14。1。2 HIV的形态结构
14。1。3 HIV的基因组
14。2 HIV的传播与感染方式
14。2。1 HIV的体外传播
14。2。2 HIV的体内传播
14。2。3 HIV在体内的储存
14。3 HIV损伤细胞的机理
2。5。5 巨细胞病毒
14。4 HIV感染与免疫反应
14。4。1 HIV感染后免疫异常
14。4。2 HIV感染者长期存活的机理
14。4。3 HIV感染发展的机理
14。5 HIV感染过程与临床分类
14。5。1 HIV的感染过程
14。5。2 HIV感染的临床分类
14。6 防治HIV感染的策略
14。7 HIV感染相关肿瘤
14。7。1 Kaposi肉瘤
2。5。6 Marek病病毒
14。7。2 淋巴瘤
第四篇 肿瘤治疗
15 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5。1 ASI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
15。2 瘤细胞疫苗的种类
15。2。1 活瘤细胞疫苗
15。2。2 灭活的瘤细胞疫苗
15。2。3 修饰或改变的瘤细胞疫苗
15。3 新型肿瘤疫苗的研制
15。3。1 制备与肿瘤发生有关的病毒疫苗
2。6 嗜肝DNA病毒科
15。3。2 制备表达肿瘤相关抗原的痘苗病毒重组体
15。3。3 基因转移入肿瘤细胞制备疫苗
15。4 ASI临床应用概况
15。4。1 常规制备的瘤苗临床应用
15。4。2 免疫佐剂在瘤苗接种中的应用
16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16。1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16。1。1 LAK细胞的制备
16。1。2 LAK细胞的基本特征
16。1。3 L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机理
2。6。1 嗜肝DNA病毒科的分类
16。1。4 LAK细胞的临床应用
16。1。5 LAK细胞治疗改进措施
16。2 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
16。2。1 TIL细胞的分离和扩增
16。2。2 TIL细胞的基本特征
16。2。3 TIL细胞的杀瘤谱
16。2。4 TIL细胞识别的靶抗原
16。2。5 TIL细胞的临床应用
17 细胞因子抗肿瘤疗法
17。1 细胞因子总论
2。6。2 人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
17。1。1 细胞因子概念
17。1。2 细胞因子分类
17。1。3 细胞因子来源
17。1。4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7。1。5 细胞因子网络
17。2 细胞因子抗肿瘤疗法概论
17。2。1 细胞因子抗肿瘤疗法的简史和现状
17。2。2 细胞因子抗肿瘤作用
17。3 干扰素
17。3。1 干扰素分类和生物活性作用
2。6。3 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17。3。2 干扰素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
17。4 肿瘤坏死因子
17。4。1 肿瘤坏死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7。4。2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活性作用
17。4。3 肿瘤坏死因子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
17。5 白细胞介素
17。5。1 白介素—1(IL—1)
17。5。2 白介素—2(IL—2)
17。5。3 白介素—4(IL—4)
17。5。4 白介素—6(IL—6)
2。7 痘病毒科
17。5。5 白介素12(IL—12)
17。6 集落刺激因子
17。6。1 概论
17。6。2 集落刺激因子的主要功能
17。6。3 集落刺激因子与白血病关系
17。6。4 集落刺激因子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7。7 生长抑制因子
17。7。1 转化生长因子
17。7。2 抑瘤素M
17。7。3 白血病抑制因子
2。8 DNA肿瘤病毒与动物肿瘤
17。8 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的研究
17。8。1 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的一般原则
17。8。2 细胞因子治疗肿瘤方法的改进
17。8。3 细胞因子抗肿瘤疗法是系统工程
18 肿瘤的基因治疗
18。1 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的方法
18。1。1 病毒法
18。1。2 化学法
18。1。3 融合法
18。1。4 物理法
2。8。1 Lucke病毒与蛙肾腺癌
18。2 逆转录病毒作为基因载体系统
18。2。1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18。2。2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构建
18。2。3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类型和特征
18。2。4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应用
18。3 包装细胞系
18。3。1 第一代包装细胞系
18。3。2 第二代包装细胞系
18。3。3 第三代包装细胞系
18。3。4 第四代包装细胞系
1。1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8。2 Marek病病毒与Marek病
18。4 疾病的基因治疗
18。4。1 应用基因疗法的疾病
18。4。2 基因转移的靶细胞
18。4。3 细胞因子基因疗法
18。4。4 细胞自杀基因治疗
18。4。5 病毒导向酶联药物前体疗法
18。4。6 诱导细胞杀伤性免疫反应疗法
18。4。7 抑癌基因治疗
18。4。8 耐药基因治疗
18。4。9 反义核酸治疗
2。8。3 多瘤病毒与多型肿瘤
19 恶性肿瘤诱导分化
19。1 肿瘤诱导分化剂
19。1。1 肿瘤诱导分化剂的发现
19。1。2 肿瘤诱导分化剂的种类
19。1。3 诱导分化剂的构效关系和作用专一性
19。2 肿瘤诱导分化研究
19。2。1 肿瘤诱导分化的体外研究
19。2。2 肿瘤诱导分化的体内研究
19。3 肿瘤诱导分化剂作用机理
19。3。1 影响细胞膜
2。8。4 疱疹病毒与兔淋巴瘤
19。3。2 影响细胞质
19。3。3 影响细胞核
19。4 肿瘤诱导分化研究展望
20 抗病毒药物治疗
20。1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概况
20。1。1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
20。1。2 抗病毒药物的筛选
20。1。3 抗病毒药物研究的困难和对策
20。2 常用抗病毒药物
20。2。1 碘苷
2。8。5 疱疹病毒与猴淋巴瘤
20。2。2 阿昔洛韦
20。2。3 齐多夫定
20。2。4 双脱氧肌苷
20。2。5 干扰素
20。3 天然抗病毒药物
20。4 其他抗病毒药物
2。9 DNA肿瘤病毒与人类恶性肿瘤
3 RNA肿瘤病毒
3。1 概述
3。2 RNA肿瘤病毒的超微结构
3。2。1 A型病毒
3。2。2 B型病毒
1。1。1 病毒的结构
3。2。3 C型病毒
3。2。4 D型病毒
3。3 RNA肿瘤病毒的生物化学特性
3。3。1 化学组成和特性
3。3。2 核酸
3。3。3 蛋白质
3。3。4 酶类
3。3。5 脂类和糖类
3。4 RNA肿瘤病毒的抗原性
3。4。1 型特异性抗原
1。1。2 病毒的化学组成
3。4。2 组特异性抗原
3。4。3 种群抗原
3。5 RNA肿瘤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3。6 RNA肿瘤病毒的复制
3。7 RNA肿瘤病毒的综合性分类和生物学作用特点
3。7。1 内源性病毒
3。7。2 外源性病毒
3。8 RNA肿瘤病毒与动物肿瘤
3。8。1 RNA肿瘤病毒与动物白血病
3。8。2 RNA肿瘤病毒与动物肉瘤
1。2 病毒的增殖
3。8。3 RNA肿瘤病毒与小鼠乳腺癌
3。9 中国小鼠白血病病毒病因学研究
3。9。1 白血病病毒的超微结构及其致白血病作用
3。9。2 L615K小鼠白血病病毒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3。9。3 白血病病毒的纯化及其理化特性
3。9。4 体外白血病病毒感染细胞系的建立
3。9。5 小鼠白血病病毒蛋白组分及其比较研究
3。9。6 SRSV的核糖核酸研究
3。9。7 SRS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10 RNA肿瘤病毒与人类恶性肿瘤
1。2。1 病毒的吸附
4 肿瘤病毒及其相关肿瘤流行病学
4。1 概况
4。2 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的流行病学
4。2。1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肝癌
4。2。2 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
4。3 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的流行病学
4。3。1 Burkitt淋巴瘤流行病学
4。3。2 鼻咽癌流行病学
4。4 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流行病学
4。5 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与肿瘤
1。2。2 病毒的穿入
4。6 逆转录病毒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流行病学
4。7 结语
第二篇 肿瘤病毒致癌机理
5 细胞癌基因
5。1 细胞原癌基因
5。1。1 src癌基因族
5。1。2 ras癌基因族
5。1。3 myc癌基因族
5。1。4 myb癌基因族
5。2 细胞原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的区别
Viral oncology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