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俞樾的经学思想与经学研究风格》的作者是罗雄飞。 《俞樾的经学思想与经学研究风格》讲述了俞樾(1821—1907)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与经学教育家。作为一位经学大师,他继承了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治学方法,围绕经学研究,遍注群经、诸子,在校勘、训诂古代典籍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又归纳总结古代汉语的内在规律,发明古文“文例”88条,从而开汉语文法研究之先河。 俞樾继承了乾嘉汉学实事求是的精神,校勘、训诂群经、诸子,能尽可能摆脱具体的学派立场束缚,并冲破古人的注疏重围。他以“声义相通”的方法,根据可靠的材料和文章的内在逻辑,订正、训释古籍中的语句、文字。这是对乾嘉汉学优秀成果的继承。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的治学风格和特点。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重视以“文法”、“文例”治群经、诸子。前人对古汉语文法虽也有零星论及,如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他们所作《经传释词》,亦可说是对古代文法的一次总结。然王氏父子和以往其他经学家,大多局限于古文词汇。到了俞樾那里,才触及到古人遣词造句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法规则。他既对古文文法作了较系统的总结,文法自然成为他治群经、诸子的一大法宝。其二,俞樾特别重视“以疑存疑”。与乾嘉汉学家相比,他具有较突出的怀疑精神,注重提出新的见解。他一旦发现某一材料用前人的观点无法解释,便往往据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因而,据孤证以立异的情况往往有之。这从正面立说的角度来说,似乎显得不太严谨,但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提醒人们注意传统观点中存在的问题,亦自有其价值。其三,俞樾虽是汉学家,但在“主义”上却倾向公羊学。他吸收并发挥了公羊学的基本思想。他不仅以此解说《公羊春秋》,还以此指导对其他经传的训释。因此,他的学术成就虽体现在汉学方面,但与乾嘉时期的汉学家相比,又有很大差异。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公羊思想的汉学家。其四,俞樾并不象乾嘉学者那样,专注于文字考据而逃避现实政治。他虽很少直接谈论现实政治,但治学思想则颇能适应当时的学术发展潮流。他的经学研究除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之外,还鲜明地体现着“通经致用”和“会通融合’’的时代特征。 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他更把学术研究与“守先待后”的文化使命紧密结合,以回应不断加深的社会与文化的现实危机。 在经学教育方面,俞樾亦取得很大成就。他在继苏州紫阳书院之后,长时期主讲杭州诂经精舍和归安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院。门生弟子数以干计,章太炎、黄以周、刘恭冕、崔适、朱一新、王彦威、王诒寿、戴望、谭献、缪荃荪等著名学者都曾师从俞樾。正是在俞樾的影响下,浙江在晚清仍保持汉学重镇的地位。而他的弟子则不仅活跃于江浙地区,两湖乃至两广都曾有俞门弟子在其间引领风会。俞樾因此被尊为“东南大师”。 梯梁后学可以说是俞樾的主要学术取向。他不但通过自己几十年的经学教育培养了大批传统学术方面的人才,他的研究性著作特别是他的几部代表作,同样为后人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与手段。 因此,俞樾在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既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更体现在学术传承方面。而咸同之际,中国传统学术尤其是汉学又正好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俞樾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时期奠定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如果不抓住这一点,我们就很难对俞樾作出恰当的评价。 俞樾作为活跃于晚清的经学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其局限性也很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主动适应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形势,对西学持一种漠视态度;二,在“道”、“学”、“政”紧密联系的时代背景下,他难以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到底,存在以经学缘饰道德教化的倾向;三,以疑似之见立说。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充满危机的晚清社会与俞樾生平
第一节 晚清社会及其文化学术走向
第二节 俞樾生平概述
第二章 俞樾与汉学
第一节 俞樾汉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俞樾校勘、训释群经的特点与得失
第三节 俞樾与汉学人才的培养
第三章 俞樾与公羊学
第一节 俞樾与宋翔凤、戴望之间
第二节 俞樾的公羊学倾向及其对公羊师说的阐释
第三节 俞樾政治历史观的公羊学色彩及其对公羊学的反思
第四章 俞樾经学研究的方法论思想
第一节 因文见道,实事求是
第二节 以“通经致用”为依归
第三节 大道能容,务求通博
第五章 俞樾在晚清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俞樾在晚清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俞樾在日本、韩国的影响
第三节 俞樾学术思想的局限
结束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二版跋
第一章 充满危机的晚清社会与俞樾生平
第一节 晚清社会及其文化学术走向
第二节 俞樾生平概述
第二章 俞樾与汉学
第一节 俞樾汉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俞樾校勘、训释群经的特点与得失
第三节 俞樾与汉学人才的培养
第三章 俞樾与公羊学
第一节 俞樾与宋翔凤、戴望之间
第二节 俞樾的公羊学倾向及其对公羊师说的阐释
第三节 俞樾政治历史观的公羊学色彩及其对公羊学的反思
第四章 俞樾经学研究的方法论思想
第一节 因文见道,实事求是
第二节 以“通经致用”为依归
第三节 大道能容,务求通博
第五章 俞樾在晚清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俞樾在晚清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俞樾在日本、韩国的影响
第三节 俞樾学术思想的局限
结束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二版跋
俞樾的经学思想与经学研究风格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