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副标题:无

作   者:吴伟陵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563504657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移动通信是目前国内外发展最快的新技术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高技术含量大,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这一发展需要,本书主要从原理上介绍了第二代数字式移动通信、第三代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以及移动通信中将要采用的一些新的关键性技术。    为提高移动通信的数量(有效性)与质量(可靠性)指标,分别介绍和讨论了提高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各项措施。    为了提高移动通信的有效性,介绍了提高单个用户有效性的信源编码技术;有效性调制技术;以及提高多个用户即小区客量的多址接入技术等等。    为了提高移动通信的可靠性,介绍了在移动通信中抗各种衰落提高可靠性的措施:扩频技术、调制技术、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分集接收、Rake接收与发端分集等技术。    另外还针对第三代以及未来移动通信中将要采用的新技术:多用户检测、多载波传输、智能天线以及软件无线电等技术也作了介绍与讨论。    本书适合于渴望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第二代、第三代以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信息通信专业的教学用书或参考书。      

目录

1 移动通信信道与移动用户

1.1 移动通信信道

1.2 三类主要快衰落的物理模型与实例

1.3 传播模型的初步定量分析

1.4 多址干扰

1.5 本书内容的概要介绍

小结

2 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

2.1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

2.2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2.3 扩颗通信的主要优缺点

2.4 多址码的分类与设计要求

2.5 walsh函数与walsh正交码

2.6 is-95中的多址码设计

2.7 可变扩频比正交码(ovsf码)

小结

3 信源编码与数据压缩

3.1 话音压缩编码

3.1.1 引言

3.1.2 数字移动通信中的话音编码

.3.1.3 is-96 cdma话音编码

3.1.4 itu-g729标准

3.2 图像压缩编码

3.2.1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简介

3.2.2 静止图像压缩编码及其标准jpeg

3.2.3 面向通信的视频压缩标准h.261

3.2.4 活动图像压缩标准mpeg

3.3 熵编码

3.3.1 哈夫曼(huffman)码

3.3.2 算术编码

3.4 预测编码

3.4.1 预测编码的基本原理

3.4.2 线性预测编码的三种基本类型

3.4.3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

3.4.4 参量编码的线性预测编码器lpc

3.5 变换编码

3.5.1 最佳正交变换编码klt

3.5.2 准最佳正交变换编码

3.6 矢量量化编码(vq)

3.6.1 标量量化与矢量量化

3.6.2 矢量量化编码的基本原理

3.6.3 矢量量化编码器的设计

小结

4 信道编码与信道交织

4.1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

4.2 线性分组码与循环码

4.2.1 线性分组码

4.2.2 循环码

4.2.3 检错码

4.2.4 bch码

4.2.5 rs码

4.2.6 fire码

4.3 卷积码

4.3.1 基本概念与基本结构

4.3.2 维特比(viterbi)译码

4.3.3 软判决译码器

4.3.4 is-95中的卷积编码器

4.4 级联码

4.4.1 级联码的基本原理

4.4.2 级联码标准与性能

4.5 交织编码

4.5.1 交积码的基本原理

4.5.2 交织器性质的改进

4.5.3 实际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交织器

4.6 turbo码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4.6.1 产生背景

4.6.2 turbo码编、译码结构

4.6.3 turbo码的应用

4.7 gsm中的信道编码

小结

5 数字式调制与解调

5.1 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功能与分类

5.2 msk与gmsk调制

5.2.1 基本原理

5.2.2 msk调制器

5.2.3 msk解调器

5.2.4 m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5.2.5 gmsk

5.3 移相键控扩频调制系列

5.3.1 bpsk扩频调制

5.3.2 平衡四相扩频调制(bqm)

5.3.3 双四相扩频调制(dqm)

5.3.4 复四相扩频调制(cqm)

5.3.5 结论

小结

6 功率控制技术

6.1 功率控制准则

6.1.1 功率平衡准则

6.1.2 信号干扰比sir平衡准则

6.1.3 功率平衡和sir平衡混合体制及其他

6.2 功率控制方法

6.2.1 反向功控与前向功控

6.2.2 集中式功授与分布式功控

6.2.3 开环功控与闭环功控

6.3 is-95中的功率控制

6.3.1 is-95中功控的必要性与功控方案

6.3.2 前向(下行)功率控制

6.3.3 反向(上行)功率控制

6.4 imt-2000中的功率控制

6.4.1 wcdma中的上行(反向)功率控制

6.4.2 wcdma中的下行(前向)闭环功率控制

6.4.3 cdma 2000中的功率控制

小结

7 分集技术与rake接收

7.1 分集接收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7.1.1 分集接收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7.1.2 分集合并技术

7.2 隐分集与rake接收

7.2.1 rake接收的基本原理

7.2.2 rake接收的工程实现

7.3 发送分集

7.3.1 wcdma建议中的发进分集

7.3.2 cdma 2000中的发送分集

7.4 空时编码技术

7.4.1 trellis空时码

7.4.2 分层空时码

小结

8 软件无线电技术

8.1 什么是软件无线电

8.1.1 软件无线电产生的背景

8.1.2 软件无线电概念的逐步发展与深化

8.2 美国军用软件无线电系统speakeasy

8.2.1 speakeasy i期工程

8.2.2 speakeasy ii期工程

8.3 软件定义的数字无线电sdr系统

8.3.1 sdr主要组成部分

8.3.2 实现sdr的关键技术

8.4 虚拟无线电

8.4.1 虚拟无线电产生背景

8.4.2 虚拟无线电的提出

8.4.3 基干网络交换平台的虚拟无线电

8.5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8.5.1 概况

8.5.2 imt-2000中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小结

9 多用户检测

9.1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

9.1.1 多用户检测引入的必要性

9.1.2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

9.1.3 多用户检测器的主要优缺点

9.2 多用户检测器的发展与分类

9.3 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

9.3.1 非自适应型检测器

9.3.2 自适应型多用户检测器

9.3.3 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

9.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9.4.1 基于判决反馈的多址干扰抵消检测

9.4.2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扩展

小结

10 多载波传输技术

10.1 多载波技术的基本原理

10.2 多裁波码分多址技术

10.2.1 采用正交多载波的扩频系统

10.2.2 多载波与cdma的结合方式与分类

10.3 mc-cdma多址技术

10.3.1 ofdm的时域表示

10.3.2 ofdm的等效频域表示

10.3.3 mc-cdma的基本方案

10.3.4 mc-cdma与ds-cdma的关系

10.3.5 mc-cdma与ofdm的异同

10.4 mc-cdma的主要关键技术

10.4.1 mc-cdma的信号检测技术

10.4.2 mc-cdma中的信道估计

小结

11 智能天线

11.1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

11.1.1 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

11.1.2 智能天线的基本组成与基本原理

11.2 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技术

11.2.1 引入智能天线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11.2.2 智能天线研究的进展

11.2.3 智能天线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11.2.4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基站上行收的智能天线

11.2.5 智能天线的其他应用

11.3 智能天线的发展

小结

英文缩写对照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