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英文题名:Modern psycbological aesthetics:本书探讨了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
目录
前言
总论
一、走向心理学的美学——心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建立具有现代科学形态的心理美学——心理美学的研究对象
三、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的综合——心理美学的研究方法
四、心理美学的当代进展述评
第一章 艺术家:体验的阐释者
第一节 体验与人的生命存在
一、什么是“体验”
二、体验与人的解放
第二节 艺术家与体验
一、艺术品:体验的符号表现
二、艺术家与体验
第二章 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第一节 体验的生成性特征
一、体验的互渗性
二、体验与情绪记忆、生活积累的区别
第二节 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一、童年经验及其在体验生成中的作用
二、痛苦的童年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三、回忆:童年经验的重塑和变形
第三章 艺术家的体验类型
第一节 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
一、人生经验系统中的缺失性体验
二、缺失性体验与异常认知
三、缺失性体验与创作动因
四、缺失性体验的个性与共性
第二节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
一、丰富性体验与艺术家人格发展的关系
二、丰富性体验与创作活动的关系
第三节 艺术家的崇高体验
一、崇高体验的特征
二、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
三、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与接受特征
第四节 艺术家的愧疚体验
一、艺术家的愧疚感及其来源
二、愧疚体验与矛盾心理
三、愧疚体验的个性与共性
四、愧疚体验与文艺创作
第五节 艺术家的孤独体验
一、孤独体验与艺术家的人格特征
二、孤独体验与艺术家的创作动力
三、孤独体验与自然的人情化
四、孤独体验与宇宙(时空)意识
第六节 艺术家的神秘体验
一、神秘体验及其精神结构
二、对超验之美的设定
三、超越感官知性的神秘感受力
第七节 艺术家的归依体验
一、向宗教的归依
二、向自然的归依
三、向童年的归依
四、归依体验与艺术创作
第四章 创作心理动势
第一节 创作潜动机
一、潜动机的一般品格
二、集体潜意识转换为创作潜动机
三、本能潜意识转换为创作潜动机
四、潜动机的内在机制
一、显动机的一般品格
第二节 创作显动机
二、显动机的内在机制
三、显动机与意象话动
四、显动机与情绪情感
五、显动机与创造性冲动
六、显动机诸特点之关系
第三节 动机簇与动机冲突
一、“动机簇”与艺术家的需要
二、动机簇分析
三、动机冲突分析
第五章 创作主体的心理张力
一、知觉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第一节 艺术知觉
二、艺术知觉的表现性
第二节 癫狂状态
一、癫狂,奇异的创作现象
二、癫狂的心理特征
三、癫狂状态与精神病的异同
第三节 沉思境界
一、艺术沉思的一般特点
二、艺术沉思对自然情感的熔铸
三、艺术沉思过程中的情理融合
第四节 内觉体验
一、深层心理在创作中的作用
二、隐在感知模式与艺术类型
第六章 创作过程的心理规律
第一节 艺术内形式的生成
一、意象的一般特征
二、审美意象——艺术品的内在形式
三、审美意象的多维结构
四、审美意象的联结
第二节 艺术外形式的生成
一、艺术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
二、艺术作为自我体验的外化形式
三、审美相似律的意义
四、审美相似律与原始思维
五、审美相似律作为超越方式
第三节 创作心理过程中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
一、自我体验的审美品格
二、角色意识与自我体验的、冲突
三、自我体验的抗争与角色意识的审美化
第七章 艺术品的心理范式
第一节 艺术范式的存在与生成方式
一、艺术范式的内涵辨析
二、形象范式的存在样式
三、形象范式的生成规律
一、个体范式的分予
第二节 艺术范式的本体分予和它的摹本
二、集体范式与“原型”
第三节 范式化及艺术的发展
一、范式化与典型化
二、早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范式化
三、范式化的心理、文化考察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
第八章 技巧操作:经验向艺术生成
第一节 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技巧
一、技巧操作与美的传达
二、技巧与艺术思维方式
三、技巧操作的自觉与不自觉性
一、技巧情结的存在与作用
第二节 技巧情结及其形成原因
二、技巧情结与艺术家性格类型
三、技巧情绪形成的客观原因
第九章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
第一节 艺术品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历史回顾
一、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在于内容
二、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在于形式
三、第三种观点,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一、题材、内容、形式及其边界线
二、题材吁求形式
三、形式征服题材
第三节 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
一、形式征服题材——审美情感的生成
二、题材超越形式——审美情感的消失
第十章 接受主体:体验的二度阐释者
第一节 接受图式
一、心理图式的存在及其对艺术接受的意义
二、心理图式的整体性
三、心理图式的选择功能
第二节 自性定向
一、“自性”的涵义
二、艺术接受对自性的重塑的作用
三、艺术接受对自性深层因素的调整
第三节 心理时空
一、审美心理时空的主体性意义
二、审美心理时空的特征
三、审美心理时空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惯例经验
一、艺术惯例与接受主体的惯例经验
二、惯例经验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
三、惯例经验对于接受反应的强化效应
四、惯例经验进化的渐变特征
第十一章 接受反应:变化的多面展示
第一节 常态和异态
一、艺术接受的自律意义
二、艺术接受的异态方面
三、接受主体的适应方式与接受对象的调节水平
第二节 文化的意味
一、角色效应
二、艺术世界的情感反应模式
二、语言(符号)体验
三、集体心理仪式
第三节 断裂与连续
一、片断与水流的辩证统一
二、“积极记忆”、“游移视点”和“循环解释”
三、“入”与“出”的辩证运动
四、注意的稳定与转移
五、积极玩索:停顿与绵延
第十二章 接受效果:人性的重建
第一节 以情冶情
一、情感反应模式的建立
三、“以情冶情”的过程
第二节 娱乐的深义
一、焦虑及其形成原因
二、艺术所唤起的积极情感
第三节 艺术的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的历史回顾
二、艺术治疗的目的与途径
三、戏剧、舞蹈与心理治疗
四、艺术的内在结构、独特律动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
第十三章 批评家:特殊的接受者
第一节 批评意识
一、还原欲望与知性分析
二、感受式批评存在的理由
第二节 批评家的心理特征
一、攻击型气质
二、想象力
三、强化和简化
四、知觉敏锐
五、批评格局
后记
Mod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