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在保持原版教材优点的前提下,充分吸收教师的合理建议,增强普适性,突出层次性,更加适合教学需要。本书审稿专家、教育部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瑞森教授认为,“这本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的表述和阐发是简明的、正确的。该书吸收了当前我国哲学界的研究成果,并增加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的新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编写体例鲜明简洁,是一部较成熟的公共课哲学教材。”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本教材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革命变革;同时又强调了在实践观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因为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界限。所以,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这本教材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这本教材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为依据,又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并力图提供一种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
这本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订本,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并力图有所提高。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03年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考虑到《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在修订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对原教材提出的宝贵意见,尽可能使这本教材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适应教学实践。
这本教材是集体合作的产物。此次由陈先达、杨耕、陈志良共同修订和定稿。原教材的执笔者,除陈先达、杨耕、陈志良外,还有王霁、杨彦钧、郝立新、刘建军。
本书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瑞森教授,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叶敦平教授,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审阅了这本教材,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非常关注这本教材的进展,责任编辑俞学明、李艳辉为这本教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基本问题
二 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三 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伟大变革。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六 学习哲学,终生受益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二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 从物质到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五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三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 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四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第四章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环节
一 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二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系统论及其与矛盾论的关系
四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五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反映、建构与虚拟
三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四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五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六 价值和价值评价的特点。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 社会生活的本质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二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三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四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五 社会的政治结构。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六 社会的文化结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五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主体行为的选择性
二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三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及其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i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基本问题
二 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三 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伟大变革。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六 学习哲学,终生受益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二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 从物质到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五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三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 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四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第四章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环节
一 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二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系统论及其与矛盾论的关系
四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五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反映、建构与虚拟
三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四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五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六 价值和价值评价的特点。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 社会生活的本质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二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三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四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五 社会的政治结构。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六 社会的文化结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五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主体行为的选择性
二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三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及其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i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