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北音”包含了官话方言区各个次方言的语音。一地之音的演变过程就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次方言之间更有程度上的差异,同一种演变现象在不同的次方言里会不同步,甚或有不同方向的演变。从《明清北音介音研究》中我们得知,明清时代北音中虽然四呼的格局稳定不变,但是在声母与介音的组合关系上,历时变化和共时差异还是不小的。最显著的演变是唇音字洪音的合口变开口、照系字的细音转变到洪音以及果摄字的开口转合口、见组精组字的合口三四等从撮口变合口等。《明清北音介音研究》重点研究了这几个问题,分析了它们的时间、地域差异,也分析了文献音系中很浓厚的因袭守旧色彩。通过《明清北音介音研究》我们对明清时期官话方言的介音演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对音韵学文献的音系构成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一)北音
(二)介音
二 研究现状
三 本书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四 研究材料
(一)研究材料的范围
(二)研究材料的分类
(三)研究材料的性质
五 研究方法和途径
第二章 明清等韵学介音理论
一 明清等韵学家对“等”的认识
(一)探究“等”的中古意义
(二)变四个等为两个等
(三)“呼”取代“等”
二 明清等韵学家对介音的认识
(一)对介音的描写
(二)对介音与声、韵关系的认识
(三)对介音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章 明清北音书面介音系统的几种情况
一 介音系统体现在反切上字中
(一)《交泰韵》中唇音及知系字的介音情况
(二)《李氏音鉴》中唇音及知系字的介音情况
二 书面介音系统标注不完整
三 韵图间的传承关系影响到书面介音系统
四 借介音的框架体现古韵类、声类的区别
五 舒人相配关系影响到书面音系中人声字的介音
六 守旧的书面介音系统中包含时音
(一)《音韵阐微》
(二)《四音定切》
七 书面介音系统兼容南北音
八 韵图中的特殊呼法
第四章 唇音字的介音
一 唇音字介音的情况
(一)轻唇音
(二)重唇音
(三)特殊情况
二 唇音字介音的分析
(一)轻唇音字介音问题
(二)重唇音字介音问题
(三)呼法不同的重出字的性质
三 唇音字介音的地区差异及演变
(一)轻唇音字介音的地区差异及演变
(二)重唇音字介音的地区差异及演变
(三)小结
第五章 知系字介音
一 知系三等字的介音
(一)韵图中知系三等字介音的情况
(二)知系字三等字介音的地区差异
(三)宕摄知系三等字的介音
二 知系开口二等字的介音
(一)江淮地区
(二)四川地区
(三)华北地区
三 影响韵图上知系字介音地位的主观因素
(一)音系中兼顾古音影响韵图中知系字介音的地位
(二)对止蟹摄知系字介音认识不同造成韵图中知系字介音地位不一致
(三)知系字归呼标准不同造成韵图中知系字介音地位不一致
(四)韵图结构约束韵图中知系宇的地位
第六章 其他问题
一 果摄字介音
二 见、精组合口三等字介音
三 开口二等喉牙音的介音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研究材料简介
一 北京
二 河北及天津
三 东北
四 山东
五 山西
六 中原
七 江淮
八 云南
九 四川
十 普通音类
十一 混合类
参考文献
(一)文献材料
(二)参考著作
(三)参考论文
后记
一 研究对象
(一)北音
(二)介音
二 研究现状
三 本书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四 研究材料
(一)研究材料的范围
(二)研究材料的分类
(三)研究材料的性质
五 研究方法和途径
第二章 明清等韵学介音理论
一 明清等韵学家对“等”的认识
(一)探究“等”的中古意义
(二)变四个等为两个等
(三)“呼”取代“等”
二 明清等韵学家对介音的认识
(一)对介音的描写
(二)对介音与声、韵关系的认识
(三)对介音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章 明清北音书面介音系统的几种情况
一 介音系统体现在反切上字中
(一)《交泰韵》中唇音及知系字的介音情况
(二)《李氏音鉴》中唇音及知系字的介音情况
二 书面介音系统标注不完整
三 韵图间的传承关系影响到书面介音系统
四 借介音的框架体现古韵类、声类的区别
五 舒人相配关系影响到书面音系中人声字的介音
六 守旧的书面介音系统中包含时音
(一)《音韵阐微》
(二)《四音定切》
七 书面介音系统兼容南北音
八 韵图中的特殊呼法
第四章 唇音字的介音
一 唇音字介音的情况
(一)轻唇音
(二)重唇音
(三)特殊情况
二 唇音字介音的分析
(一)轻唇音字介音问题
(二)重唇音字介音问题
(三)呼法不同的重出字的性质
三 唇音字介音的地区差异及演变
(一)轻唇音字介音的地区差异及演变
(二)重唇音字介音的地区差异及演变
(三)小结
第五章 知系字介音
一 知系三等字的介音
(一)韵图中知系三等字介音的情况
(二)知系字三等字介音的地区差异
(三)宕摄知系三等字的介音
二 知系开口二等字的介音
(一)江淮地区
(二)四川地区
(三)华北地区
三 影响韵图上知系字介音地位的主观因素
(一)音系中兼顾古音影响韵图中知系字介音的地位
(二)对止蟹摄知系字介音认识不同造成韵图中知系字介音地位不一致
(三)知系字归呼标准不同造成韵图中知系字介音地位不一致
(四)韵图结构约束韵图中知系宇的地位
第六章 其他问题
一 果摄字介音
二 见、精组合口三等字介音
三 开口二等喉牙音的介音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研究材料简介
一 北京
二 河北及天津
三 东北
四 山东
五 山西
六 中原
七 江淮
八 云南
九 四川
十 普通音类
十一 混合类
参考文献
(一)文献材料
(二)参考著作
(三)参考论文
后记
明清北音介音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