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銆婂師瀛愬惛鏀跺垎鍏夊厜搴﹁′华鍣ㄥ強搴旂敤銆嬩粠浠鍣ㄥ︾殑瑙掑害浠嬬粛骞惰ㄨ轰簡鍘熷瓙鍚告敹鍒嗗厜鍏夊害娉曠殑鍩烘湰鍘熺悊鍜屼华鍣ㄧ殑缁撴瀯缁勬垚锛屾繁鍏ヨㄨ轰簡鍘熷瓙鍚告敹鍒嗗厜鍏夊害璁$殑涓昏佹妧鏈鎸囨爣鍙婂叾娴嬭瘯鏂规硶銆備綔鑰呬粠瀹為檯搴旂敤鐨勮掑害锛屽叏闈銆佽︾粏浠嬬粛浜嗗備綍璇勪环鍜屾寫閫夊師瀛愬惛鏀跺垎鍏夊厜搴﹁′华鍣ㄣ佸備綍閫夋嫨鏈浣冲垎鏋愭祴璇曟潯浠躲佸奖鍝嶅垎鏋愭祴璇曞噯纭搴︾殑涓昏佸洜绱狅紝鍚屾椂浠嬬粛浜嗕华鍣ㄥ湪鍚勮屼笟鐨勫簲鐢ㄤ互鍙婁华鍣ㄧ殑缁存姢涓庣淮淇銆?
銆婂師瀛愬惛鏀跺垎鍏夊厜搴﹁′华鍣ㄥ強搴旂敤銆嬮氫織鏄撴噦锛岄傜敤鎬у己锛岀壒鍒娉ㄩ噸瀹炶返锛屽緢灏戞湁鏋鐕ョ殑绾鐞嗚轰粙缁嶅拰绻佺悙鐨勫叕寮忔帹瀵笺傘婂師瀛愬惛鏀跺垎鍏夊厜搴﹁′华鍣ㄥ強搴旂敤銆嬪彲渚涚戠爺闄㈡墍銆佸ぇ涓撻櫌鏍°佸伐鐭夸紒涓氫腑浠庝簨鍘熷瓙鍚告敹鍒嗗厜鍏夊害璁″拰鍚勭被鍒嗘瀽浠鍣ㄨ捐°佸埗閫犮佺淮淇浠ュ強鍒嗘瀽娴嬭瘯宸ヤ綔鐨勫箍澶х戞妧浜哄憳闃呰汇?br]
目录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的发展简史及最新进展
1.1.1 发展简史
1.1.2 最新进展
1.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应用的发展概况及最新进展
1.2.1 发展概况
1.2.2 最新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础理论
2.1 原子的量子状态和原子能级
2.1.1 原子的量子状态
2.1.2 原子的能级图
2.1.3 原子吸收的光谱特性
2.1.4 原子能级的波尔茨曼分布
2.2 原子吸收的谱线宽度
2.2.1 多普勒变宽
2.2.2 洛伦茨变宽
2.2.3 何尔特马克变宽
2.2.4 斯达克效应变宽
2.2.5 塞曼效应变宽
2.2.6 超精细结构效应变宽
2.2.7 自吸效应变宽
2.3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2.3.1 原子吸收系数的表达式
2.3.2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2.4 比耳定律
2.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
2.4.2 朗伯-比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4.3 比耳定律的适用性
2.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2.5.1 光吸收的内涵
2.5.2 特征吸收线
2.5.3 共振吸收线
2.5.4 灵敏线
2.5.5 吸收线
2.5.6 积分吸收
2.5.7 峰值吸收
2.5.8 灵敏度
2.5.9 检出限
2.5.10 精密度
2.5.11 回收率
2.5.12 相关系数
2.5.13 标样
2.5.14 积分时间
2.5.15 滤波系数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3.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分类
3.1.1 根据结构分类
3.1.2 根据原子化方法分类
3.2 电光源系统
3.2.1 电光源系统的重要性
3.2.2 对电光源系统的要求
3.2.3 光源的分类
3.3 电源及其分类
3.3.1 空心阴极灯电源
3.3.2 氘灯恒流电源
3.4 原子化器系统
3.4.1 火焰原子化器
3.4.2 石墨炉原子化器
3.4.3 氢化物发生器原子化器
3.4.4 其它类型的原子化器
3.5 扣背景系统
3.5.1 氘灯扣背景
3.5.2 塞曼扣背景
3.5.3 自吸收扣背景
3.5.4 其它方式扣背景
3.6 分光系统(单色器)
3.6.1 光栅
3.6.2 准直镜
3.6.3 物镜
3.6.4 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
3.6.5 单色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3.6.6 光栅单色器的类型
3.6.7 光栅单色器光路的排列
3.6.8 用于非平行光束的平面光栅单色器
3.6.9 双单色器
3.7 光电转换器系统
3.7.1 光电倍增管
3.7.2 光电二极管阵列(PDA)
3.7.3 电荷耦合器件(CCD)
3.7.4 CMOS图像传感器
3.8 放大器系统
3.8.1 前置放大器
3.8.2 主放大器
3.8.3 双端输人的对数放大器
3.9 数据处理、打印输出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4.1 技术指标的分类
4.2 波长范围
4.2.1 波长范围的定义和重要性
4.2.2 波长范围的测试方法
4.3 波长准确度
4.3.1 波长准确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4.3.2 波长准确度的测试方法
4.4 波长重复性
4.4.1 波长重复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4.4.2 波长重复性的测试方法
4.5 光谱带宽
4.5.1 光谱带宽的定义和重要性
4.5.2 光谱带宽的测试方法
4.6 稳定性
4.6.1 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4.6.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基线漂移的测试方法
4.7 边缘能量
4.7.1 边缘能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4.7.2 边缘能量的测试方法
4.8 特征浓度
4.8.1 特征浓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4.8.2 特征浓度的测试方法
4.9 检出限
4,9.1 检出限的定义和重要性
4.9.2 检出限的测试方法
4.10 特征量
4.10.1 特征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4.10.2 特征量的测试方法
4.11 吸喷量F和雾化率ε
4.11.1 吸喷量
4.11.2 雾化率(又称雾化效率)
4.12 精密度(RSD)
4.12.1 精密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4.12.2 精密度的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评价与挑选
5.1 进口仪器与国产仪器
5.2 适用性
5.2.1 适用性的原则
5.2.2 适用性的主要内容
5.3 可靠性
5.3.1 可靠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5.3.2 可靠性的判断
5.3.3 性能技术指标的可靠性
5.3.4 功能技术指标的可靠性
5.4 智能性
5.4.1 智能性的定义
5.4.2 智能性的重要性
5.5 经济性
5.5.1 经济性的内容
5.5.2 经济性的评估方法及其重要性
5.6 美学性
5.6.1 美学性的内容
5.6.2 美学性的重要性
5.7 工艺性
5.7.1 工艺性的内容
5.7.2 工艺性的重要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最佳分析条件的选择
6.1 空心阴极灯类型的选择
6.1.1 空心阴极灯选择的原则
6.1.2 空心阴极灯的类型和特点
6.2 灯电流的选择
6.2.1 灯电流选择的重要性
6.2.2 灯电流选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3 光谱带宽的选择
6.3.1 光谱带宽选择的重要性
6.3.2 光谱带宽选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4 分析线的选择
6.4.1 稳定性
6.4.2 干扰度
6.4.3 吸收背景
6.4.4 共振线
6.5 光电倍增管负高压(—HV)的选择
6.5.1 空心阴极灯电流的大小
6.5.2 光谱带宽的大小
6.5.3 仪器噪声的大小
6.6 扣背景方法的选择
6.6.1 氘灯扣背景
6.6.2 塞曼扣背景
6.6.3 自吸收扣背景
6.6.4 空白溶液曲线校正法扣背景
6.6.5 背景自动校正方法扣背景
6.7 燃气和助燃气体的选择
6.7.1 常用的燃气
6.7.2 常用的助燃气
6.7.3 燃气和助燃气体的组合方法及适用范围
6.8 火焰的选择(以空气-乙炔为例)
6.8.1 对火焰的基本要求
6.8.2 四种火焰状态及其适用对象
6.9 干燥温度、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和净化温度的选择
6.9.1 干燥温度及其选择
6.9.2 灰化温度及其选择
6.9.3 原子化温度及其选择
6.9.4 净化温度及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用好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几个关键问题
7.1 调零问题
7.2 火焰的选择
7.3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7.4 有关温度的选择
7.5 升温速度的选择
7.6 几个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7.6.1 样品的代表性
7.6.2 样品的前处理与分离富集
7.6.3 测定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7.6.4 标准限量与称量、定容、标准系列浓度范围的关系
7.6.5 标准限量与标准系列浓度范围的设置
7.6.6 关于浓度问题
7.6.7 样品测定结果计算中常见的几种情况
7.6.8 测定结果的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应用
8.1 在疾控系统中的应用
8.1.1 对食品、生活饮用水等测定的元素及标准方法
8.1.2 常用的分析方法
8.1.3 标准分析方法中的四种关键技术
8.1.4 标准分析方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8.2 在食品、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8.2.1 微量重金属元素的危害及主要污染途径
8.2.2 测定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8.3 在农业、环保系统中的应用
8.3.1 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
8.3.2 环境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8.3.3 在海水及海产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8.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排除干扰的主要方法
8.4.1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
8.4.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
8.5 横向加热石墨炉对难熔难测高温元素的测试
8.5.1 cr的测试
8.5.2 Ba的测试
8.5.3 Pd的测试
8.5.4 Sr的测试
8.5.5 Ti的测试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故障诊断、维修与维护
9.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电源的要求
9.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环境的要求
9.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日常保养与维护
9.4 空心阴极灯的维护与保养
9.5 常见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
9.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打印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性能指标及其比较
附录2 关于不确定度
附录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计量检定及有关问题
附录4 铜标准溶液的配制
?=x
第1章 概论
1.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的发展简史及最新进展
1.1.1 发展简史
1.1.2 最新进展
1.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应用的发展概况及最新进展
1.2.1 发展概况
1.2.2 最新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础理论
2.1 原子的量子状态和原子能级
2.1.1 原子的量子状态
2.1.2 原子的能级图
2.1.3 原子吸收的光谱特性
2.1.4 原子能级的波尔茨曼分布
2.2 原子吸收的谱线宽度
2.2.1 多普勒变宽
2.2.2 洛伦茨变宽
2.2.3 何尔特马克变宽
2.2.4 斯达克效应变宽
2.2.5 塞曼效应变宽
2.2.6 超精细结构效应变宽
2.2.7 自吸效应变宽
2.3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2.3.1 原子吸收系数的表达式
2.3.2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2.4 比耳定律
2.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
2.4.2 朗伯-比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4.3 比耳定律的适用性
2.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2.5.1 光吸收的内涵
2.5.2 特征吸收线
2.5.3 共振吸收线
2.5.4 灵敏线
2.5.5 吸收线
2.5.6 积分吸收
2.5.7 峰值吸收
2.5.8 灵敏度
2.5.9 检出限
2.5.10 精密度
2.5.11 回收率
2.5.12 相关系数
2.5.13 标样
2.5.14 积分时间
2.5.15 滤波系数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3.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分类
3.1.1 根据结构分类
3.1.2 根据原子化方法分类
3.2 电光源系统
3.2.1 电光源系统的重要性
3.2.2 对电光源系统的要求
3.2.3 光源的分类
3.3 电源及其分类
3.3.1 空心阴极灯电源
3.3.2 氘灯恒流电源
3.4 原子化器系统
3.4.1 火焰原子化器
3.4.2 石墨炉原子化器
3.4.3 氢化物发生器原子化器
3.4.4 其它类型的原子化器
3.5 扣背景系统
3.5.1 氘灯扣背景
3.5.2 塞曼扣背景
3.5.3 自吸收扣背景
3.5.4 其它方式扣背景
3.6 分光系统(单色器)
3.6.1 光栅
3.6.2 准直镜
3.6.3 物镜
3.6.4 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
3.6.5 单色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3.6.6 光栅单色器的类型
3.6.7 光栅单色器光路的排列
3.6.8 用于非平行光束的平面光栅单色器
3.6.9 双单色器
3.7 光电转换器系统
3.7.1 光电倍增管
3.7.2 光电二极管阵列(PDA)
3.7.3 电荷耦合器件(CCD)
3.7.4 CMOS图像传感器
3.8 放大器系统
3.8.1 前置放大器
3.8.2 主放大器
3.8.3 双端输人的对数放大器
3.9 数据处理、打印输出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4.1 技术指标的分类
4.2 波长范围
4.2.1 波长范围的定义和重要性
4.2.2 波长范围的测试方法
4.3 波长准确度
4.3.1 波长准确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4.3.2 波长准确度的测试方法
4.4 波长重复性
4.4.1 波长重复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4.4.2 波长重复性的测试方法
4.5 光谱带宽
4.5.1 光谱带宽的定义和重要性
4.5.2 光谱带宽的测试方法
4.6 稳定性
4.6.1 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4.6.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基线漂移的测试方法
4.7 边缘能量
4.7.1 边缘能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4.7.2 边缘能量的测试方法
4.8 特征浓度
4.8.1 特征浓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4.8.2 特征浓度的测试方法
4.9 检出限
4,9.1 检出限的定义和重要性
4.9.2 检出限的测试方法
4.10 特征量
4.10.1 特征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4.10.2 特征量的测试方法
4.11 吸喷量F和雾化率ε
4.11.1 吸喷量
4.11.2 雾化率(又称雾化效率)
4.12 精密度(RSD)
4.12.1 精密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4.12.2 精密度的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评价与挑选
5.1 进口仪器与国产仪器
5.2 适用性
5.2.1 适用性的原则
5.2.2 适用性的主要内容
5.3 可靠性
5.3.1 可靠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5.3.2 可靠性的判断
5.3.3 性能技术指标的可靠性
5.3.4 功能技术指标的可靠性
5.4 智能性
5.4.1 智能性的定义
5.4.2 智能性的重要性
5.5 经济性
5.5.1 经济性的内容
5.5.2 经济性的评估方法及其重要性
5.6 美学性
5.6.1 美学性的内容
5.6.2 美学性的重要性
5.7 工艺性
5.7.1 工艺性的内容
5.7.2 工艺性的重要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最佳分析条件的选择
6.1 空心阴极灯类型的选择
6.1.1 空心阴极灯选择的原则
6.1.2 空心阴极灯的类型和特点
6.2 灯电流的选择
6.2.1 灯电流选择的重要性
6.2.2 灯电流选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3 光谱带宽的选择
6.3.1 光谱带宽选择的重要性
6.3.2 光谱带宽选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4 分析线的选择
6.4.1 稳定性
6.4.2 干扰度
6.4.3 吸收背景
6.4.4 共振线
6.5 光电倍增管负高压(—HV)的选择
6.5.1 空心阴极灯电流的大小
6.5.2 光谱带宽的大小
6.5.3 仪器噪声的大小
6.6 扣背景方法的选择
6.6.1 氘灯扣背景
6.6.2 塞曼扣背景
6.6.3 自吸收扣背景
6.6.4 空白溶液曲线校正法扣背景
6.6.5 背景自动校正方法扣背景
6.7 燃气和助燃气体的选择
6.7.1 常用的燃气
6.7.2 常用的助燃气
6.7.3 燃气和助燃气体的组合方法及适用范围
6.8 火焰的选择(以空气-乙炔为例)
6.8.1 对火焰的基本要求
6.8.2 四种火焰状态及其适用对象
6.9 干燥温度、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和净化温度的选择
6.9.1 干燥温度及其选择
6.9.2 灰化温度及其选择
6.9.3 原子化温度及其选择
6.9.4 净化温度及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用好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几个关键问题
7.1 调零问题
7.2 火焰的选择
7.3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7.4 有关温度的选择
7.5 升温速度的选择
7.6 几个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7.6.1 样品的代表性
7.6.2 样品的前处理与分离富集
7.6.3 测定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7.6.4 标准限量与称量、定容、标准系列浓度范围的关系
7.6.5 标准限量与标准系列浓度范围的设置
7.6.6 关于浓度问题
7.6.7 样品测定结果计算中常见的几种情况
7.6.8 测定结果的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应用
8.1 在疾控系统中的应用
8.1.1 对食品、生活饮用水等测定的元素及标准方法
8.1.2 常用的分析方法
8.1.3 标准分析方法中的四种关键技术
8.1.4 标准分析方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8.2 在食品、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8.2.1 微量重金属元素的危害及主要污染途径
8.2.2 测定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8.3 在农业、环保系统中的应用
8.3.1 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
8.3.2 环境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8.3.3 在海水及海产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8.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排除干扰的主要方法
8.4.1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
8.4.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
8.5 横向加热石墨炉对难熔难测高温元素的测试
8.5.1 cr的测试
8.5.2 Ba的测试
8.5.3 Pd的测试
8.5.4 Sr的测试
8.5.5 Ti的测试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故障诊断、维修与维护
9.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电源的要求
9.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环境的要求
9.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日常保养与维护
9.4 空心阴极灯的维护与保养
9.5 常见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
9.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打印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性能指标及其比较
附录2 关于不确定度
附录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计量检定及有关问题
附录4 铜标准溶液的配制
?=x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及应用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