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内容简介:哲学诠释学是20世纪的显学之一,它与英美的分析哲学一起,形成了该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之两翼。同时,它不但对其他哲学思潮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法哲学究竟如何拓展自己的研究进路?是恪守科学实证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作为一种尝试,根据诠释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和其相关的实践哲学、文化——-符号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思潮的研究成果,对诠释法律现像及以之为基础的法哲学理论,从法律与意义、事实与规范、作者和读者、理解和解释、语言与文字、差异与整合、主观与客观、方法与真理等八个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础上,作者试图建立以诠释学理念及其分析方法为主导的法哲学,以区别于以科学理念和分析方法取向的法哲学。《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诠释法律的现象,但同时也涉及到法律诠释现象。其中心是突出“关于法律之诠释”,以既坚守哲学研究的固有视域,又拓展法哲学研究的新视域。
目录
目录
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
一 法哲学的科学取向与诠释学取向
二 法哲学研究的诠释学转向
三 法哲学诠释学取向之当代发展及其模式
四 法哲学在诠释学转向中对待科学的态度
第一章 法律与意义:什么是诠释学法学
第一节 法律作为符号
一 法律符号的主体需求背景
二 法律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 法律符号的自然地理背景
四 规范生活:法律符号下的人类实践
第二节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律意义
一 自治与沟通:法律的意义追求
二 法律的本体意义
三 法律的象征意义
四 法律的意义冲突及其救济
第三节 法律意义“标志”的诠释学审查
一 法律解释:诠释学的前史
二 法律背景的解释:追寻法律的合法性
三 作者动机的解释:图解立法者意志
四 文本内容的解释:法律的意义确定性追求
五 关于法律的对话:解释者的“视域交融”
第二章 事实与规范: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第一节 事实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一 诠释学法学视野中的事实释义
二 事实诠释之一:确定法律的合法基础
三 事实诠释之二:判例法的产出方式
四 事实诠释之三:法律的实践运用
五 真相的虚妄:事实的冲突与明晰
第二节 规范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一 规范:法律的文本形式
二 语言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三 行动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四 文字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五 相对的理性:规范的冲突与明晰
第三节 事实与规范的矛盾及其处理
一 事实与规范:矛盾的必然性
二 以事实补救规范
三 以规范诠释事实
四 利益协调:事实与规范的取舍
第三章 作者和读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
第一节 法律的作者
一 谁是法律的作者:学理诠释
二 谁是法律的作者:实践形态
三 作者:创造法律还是表述法律
四 作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
第二节 法律的读者
一 民众:行动中的阅读和解释
二 法律家:应用中的阅读和解释
三 法学家:批判中的阅读和解释
四 法律阅读中的误解、曲解及其原因
第三节 作者与读者的阅读秩序
一 作者的阅读秩序
二 读者的阅读秩序
三 秩序中的阅读
四 诗意的法律
第四章 理解和解释:法学家心镜的法律图像
第一节 法学家理解法律的向度
一 对法律之理解的阐释
二 追问人类社会实践的价值关系
三 寻求法律字面背后的逻辑法则
四 解读人类行为的规范性及其法律意蕴
五 理解法律的隐喻:法学家的法律前见
第二节 法学家解释法律的立场
一 价值立场:自然正义、神学正义、实证正义
二 规范:现实社会的统治关系
三 事实:人类交往行动的实在关系
四 利益:降低交易成本的游戏规则
五 文化:尊重不同“类”的固有生活方式
第三节 法学家诠释法律的特征及地位
一 精英立场的解释
二 逻辑化与学理化的诠释
三 批判和反思的诠释
四 自治与多元的诠释
五 法学家诠释法律的地位
第五章 语言与文字:诠释法律的工具及效力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一 诠释法律的语言霸权主义
二 通过语言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 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
四 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文字工具及其效力
一 诠释法律中的文字霸权主义
二 文字霸权主义的精英特征
三 以文字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 以文字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其他工具
一 诠释法律的逻辑工具
二 诠释法律的修辞工具
三 诠释法律的语法工具
四 诠释法律的“科学”工具
第六章 差异与整合:诠释法律的多样性及沟通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表现
一 诠释法律之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二 诠释法律之方法的多样性
三 诠释法律之目的的多样性
四 诠释法律之效力和结果的多样性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成因及意义
一 “前见”在场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二 事物的法的本质与诠释法律之多样性
三 法律的多元存在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四 诠释者的主观意图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五 诠释法律多样性的意义说明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整合及其意义
一 诠释法律的整合:一种美学的维度
二 诠释法律之整合的原因
三 诠释法律之整合的一般方法
四 诠释法律之整合的意义说明
第七章 主观与客观:诠释法律的可能趋向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及其原因
一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释义
二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事物关系的向度
三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法律内蕴的向度
四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读者视界的向度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及其原因
一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释义
二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事物关系的规律
三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法律文本的规范
四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主体认知的能力
第三节 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意义和局限
一 诠释法律不同趋向的意义及其条件
二 诠释法律之不同趋向的局限
三 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局限的救济机制
四 第三种可能趋向:诠释法律的公理性
第八章 方法与真理:诠释法律的过程与目的
第一节 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
一 方法的困惑:诠释学中有关方法之争的启示
二 诠释法律:方法不能缺席
三 认识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四 本体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五 实践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第二节 达致真理:诠释法律的憧憬
一 真理的分歧与必要的释义
二 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绝对主义观念
三 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相对主义观念
四 法律:存在的真理与诠释的真理
五 法律真理的永恒距离与永恒的诠释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
一 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释义
二 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历史根据
三 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文化根据
四 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认识根据
五 法律的终极关怀与诠释法律的永恒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国内著作
二 译著
三 英文资料
后记
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
一 法哲学的科学取向与诠释学取向
二 法哲学研究的诠释学转向
三 法哲学诠释学取向之当代发展及其模式
四 法哲学在诠释学转向中对待科学的态度
第一章 法律与意义:什么是诠释学法学
第一节 法律作为符号
一 法律符号的主体需求背景
二 法律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 法律符号的自然地理背景
四 规范生活:法律符号下的人类实践
第二节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律意义
一 自治与沟通:法律的意义追求
二 法律的本体意义
三 法律的象征意义
四 法律的意义冲突及其救济
第三节 法律意义“标志”的诠释学审查
一 法律解释:诠释学的前史
二 法律背景的解释:追寻法律的合法性
三 作者动机的解释:图解立法者意志
四 文本内容的解释:法律的意义确定性追求
五 关于法律的对话:解释者的“视域交融”
第二章 事实与规范: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第一节 事实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一 诠释学法学视野中的事实释义
二 事实诠释之一:确定法律的合法基础
三 事实诠释之二:判例法的产出方式
四 事实诠释之三:法律的实践运用
五 真相的虚妄:事实的冲突与明晰
第二节 规范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一 规范:法律的文本形式
二 语言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三 行动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四 文字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五 相对的理性:规范的冲突与明晰
第三节 事实与规范的矛盾及其处理
一 事实与规范:矛盾的必然性
二 以事实补救规范
三 以规范诠释事实
四 利益协调:事实与规范的取舍
第三章 作者和读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
第一节 法律的作者
一 谁是法律的作者:学理诠释
二 谁是法律的作者:实践形态
三 作者:创造法律还是表述法律
四 作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
第二节 法律的读者
一 民众:行动中的阅读和解释
二 法律家:应用中的阅读和解释
三 法学家:批判中的阅读和解释
四 法律阅读中的误解、曲解及其原因
第三节 作者与读者的阅读秩序
一 作者的阅读秩序
二 读者的阅读秩序
三 秩序中的阅读
四 诗意的法律
第四章 理解和解释:法学家心镜的法律图像
第一节 法学家理解法律的向度
一 对法律之理解的阐释
二 追问人类社会实践的价值关系
三 寻求法律字面背后的逻辑法则
四 解读人类行为的规范性及其法律意蕴
五 理解法律的隐喻:法学家的法律前见
第二节 法学家解释法律的立场
一 价值立场:自然正义、神学正义、实证正义
二 规范:现实社会的统治关系
三 事实:人类交往行动的实在关系
四 利益:降低交易成本的游戏规则
五 文化:尊重不同“类”的固有生活方式
第三节 法学家诠释法律的特征及地位
一 精英立场的解释
二 逻辑化与学理化的诠释
三 批判和反思的诠释
四 自治与多元的诠释
五 法学家诠释法律的地位
第五章 语言与文字:诠释法律的工具及效力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一 诠释法律的语言霸权主义
二 通过语言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 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
四 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文字工具及其效力
一 诠释法律中的文字霸权主义
二 文字霸权主义的精英特征
三 以文字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 以文字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其他工具
一 诠释法律的逻辑工具
二 诠释法律的修辞工具
三 诠释法律的语法工具
四 诠释法律的“科学”工具
第六章 差异与整合:诠释法律的多样性及沟通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表现
一 诠释法律之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二 诠释法律之方法的多样性
三 诠释法律之目的的多样性
四 诠释法律之效力和结果的多样性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成因及意义
一 “前见”在场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二 事物的法的本质与诠释法律之多样性
三 法律的多元存在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四 诠释者的主观意图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五 诠释法律多样性的意义说明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整合及其意义
一 诠释法律的整合:一种美学的维度
二 诠释法律之整合的原因
三 诠释法律之整合的一般方法
四 诠释法律之整合的意义说明
第七章 主观与客观:诠释法律的可能趋向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及其原因
一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释义
二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事物关系的向度
三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法律内蕴的向度
四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读者视界的向度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及其原因
一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释义
二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事物关系的规律
三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法律文本的规范
四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主体认知的能力
第三节 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意义和局限
一 诠释法律不同趋向的意义及其条件
二 诠释法律之不同趋向的局限
三 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局限的救济机制
四 第三种可能趋向:诠释法律的公理性
第八章 方法与真理:诠释法律的过程与目的
第一节 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
一 方法的困惑:诠释学中有关方法之争的启示
二 诠释法律:方法不能缺席
三 认识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四 本体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五 实践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第二节 达致真理:诠释法律的憧憬
一 真理的分歧与必要的释义
二 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绝对主义观念
三 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相对主义观念
四 法律:存在的真理与诠释的真理
五 法律真理的永恒距离与永恒的诠释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
一 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释义
二 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历史根据
三 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文化根据
四 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认识根据
五 法律的终极关怀与诠释法律的永恒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国内著作
二 译著
三 英文资料
后记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