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大战的全面展开

副标题:无

作   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

分类号:

ISBN:978780021912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引言 六 德意扩大对欧非的侵略,欧非战场形成 1 “奇怪的战争”与德国人侵北欧 …… 七 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场形成 1 德国入侵苏联的决策和苏联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 八 中国战场进说战略相持,日本确立南进战略 1 日本调整侵华战略,中国提出新的战略方针 …… 九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场形成 1 日美谈判的破裂及其战争准备 …… 十 中国军队抗击日军新的进攻和入缅作战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略方针的调整与美英的对华战略 …… 十一 德意日对占领区的法西斯统治与各国人民抵抗运动的兴起 1 日本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 …… 十二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军事技术、学术的发展 1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 本卷结束语 本卷后记

目录

目录
第二卷目录
引言
第六编 德意扩大对欧非的侵略,欧非战场形成
第十六章 “奇怪的战争”与德国入侵北欧
第一节 “奇怪的战争”
一、 欧战爆发后的西线形势
二、 英法联军消极避战的方针与措施
(一) 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二) 不切实际的计划与措施
三、 西线无战事
第二节 德军入侵北欧的计划与准备
一、 入侵北欧计划的制定
二、 入侵北欧的准备
第三节 德国入侵北欧,丹麦、挪威沧陷
一、 德国入侵丹麦
二、 德国入侵挪威
(一) 德国对挪威的入侵
(二) 挪威坚持抗战
(三) 联军在挪威的失利
第四节 丘吉尔战时内阁的成立及其抗战决心
一、 张伯伦内阁倒台
二、 丘吉尔组建战时内阁
三、 战时内阁的抗战决心
第十七章 德国进攻西欧
第一节 德军与英法联军的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
一、 德军进攻西欧计划的酝酿
二、 “黄色”方案的形成与修订
三、 德军的进攻部署
四、 联军作战计划的制定
五、 联军的防御部署
第二节 德军对低地国家的进攻
一、 德军征服荷兰
二、 德军攻占比利时
第三节 德军闪击法国
一、 德军突破色当
二、 德军向海峡推进
三、 魏刚计划的破产
第四节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一、 希特勒的“停止前进”令
二、 “发电机”行动
第五节 法国腹地的作战与意大利参战
一、 作战双方实力和兵力部署
二、 德军发展进攻
三、 意大利参战
四、 巴黎沦陷
第六节 法国败降及其原因
一、 贝当组阁
二、 法国投降
三、 签订停战协定
四、 法国战败的原因
第十八章 德国和英国的战略轰炸与大西洋海战
第一节 德国的“海狮”计划与英国的总动员
一、 德国的“和解”努力及其失败
二、 “海狮”计划及其准备
三、 英国的总动员和抵抗准备
(一) 兵力动员
(二) 制定并实施防御计划
(三) 构筑防御工事
(四) 争取美国的援助
第二节 不列颠之战
一、 德国的空袭企图及双方兵力部署
二、 作战经过
(一) 第一阶段,夺取制空权
(二) 第二阶段,轰炸英国首都伦敦
(三) 第三阶段,轰炸主要工业城市
第三节 英国轰炸德国
一、 夜间精确轰炸,打击德国经济目标
二、 夜间面积轰炸,打击德国城市目标
第四节 大西洋海战的全面爆发
一、 德英双方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
(一) 德国海军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
(二) 英国海军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
二、 大西洋海战的全面爆发
(一) 德军潜艇的伏击和搜索战
(二) 德军水面舰艇的巡洋作战
(三) 英国海军的远程封锁作战和护航体系的建立
第十九章 德意在非洲、巴尔干和地中海的侵略
第一节 德意在非洲的侵略扩张与英军的作战行动
一、 意大利在东非的侵略及其失败
二、 意英在北非的争夺
三、 德国出兵北非及其初期胜利
四、 英军争夺主动权的努力及其失败
第二节 德意对巴尔干的侵略扩张
一、 意大利入侵希腊受挫
二、 德国在巴尔干的侵略计划
三、 德意侵占南斯拉夫和希腊本土
四、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第三节 英军的“弩炮”行动与地中海交通线争夺战
一、 英军的“弩炮”行动
二、 英舰队支援“自由法国”运动
三、 英国与德意在地中海的争夺
第二十章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英美军事联盟的形成
第一节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扩大
一、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二、 三国同盟的扩大
第二节 美国的租借法案与英美联盟的形成
一、 中立法的修改
二、 租借法案的通过
三、 “先欧后亚”战略的确立
第七编 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场形成
第二十一章 德国入侵苏联的决策和苏联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第一节 德国的侵苏决策
一、 侵苏意图的提出
二、 侵苏决心的形成
三、 侵苏指令的下达
第二节 德国的侵苏战争准备
一、 “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
(一) 前期准备
(二) “巴巴罗萨”计划
二、 战争经济方面的准备
(一) 增强战争经济潜力的方针与措施
(二) 德国战争经济潜力的增长
三、 侵苏德军的组建与战略展开
(一) 侵苏德军的编成
(二) 侵苏德军的战区准备与集结、展开
第三节 苏联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一、 苏军的战备思想
(一) 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苏德战争爆发时间的判断
(二) 对主要战略方向和德军主突方向的判断
(三) 对战争初期作战特点的认识
二、 苏联反侵略战争的政治、经济准备
(一) 政治准备
(二) 经济准备
三、 武装力量的增强与国防计划的实施
(一) 武装力量的动员与扩充
(二) 武装力量的大规模改编和改装
(三) 加强军队的军事训练
(四) 国防计划的基本构想与苏军的兵力部署
第四节 “东方战线”的建立
一、 占领波兰东部领土
二、 苏芬“冬季战争”
三、 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
四、 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入苏联
第二十二章 德国闪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第一节 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进行边境保卫战
一、 德国对苏联的突然袭击
二、 边境交战与苏军的初期失利
(一) 德军在北翼的进攻
(二) 德军在中路的进攻
(三) 德军在南翼的进攻
第二节 苏联实行全国总动员,转入战时体制
一、 建立和健全统帅机构
二、 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全民战争
三、 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
第三节 世界各国声援苏联抗德战争
第四节 战争初期苏败德胜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一、 苏军严重失利的主要原因
(一) 时间判断失误是造成苏军失利的首要原因
(二) 对主突方向的错误判断给苏军带来消极影响
(三) 对战争初期作战特点的错误认识是苏军失利的理论因素
(四) 肃反扩大化是导致苏军失利的重要因素
二、 德军获胜的基本原因
(一) 战争动员早,军事实力雄厚
(二) 战略态势有利
(三) 战法得当
三、 主要经验与教训
(一) 准确判明敌人进攻时间,适时转入战时状态,对取得战争初期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 作战方式必须适应军事技术的发展
(三) 外交上的合纵连横对谋得有利的战略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四) 军事训练必须符合战争的实际需要
第二十三章 德军从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苏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第一节 德军准备发展进攻,苏军转入战略防御
一、 德军发展进攻的战略部署
(一) 对战场形势的判断
(二) 发展进攻的部署
二、 苏军的战略防御措施
第二节 1941年7月中旬~8月中旬的主要战役
一、 基辅战役第一、第二阶段
(一) 以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二) 战役经过
二、 斯摩棱斯克战役
(一)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二) 战役经过
三 列宁格勒会战开始
(一) 战前态势与苏军的防御准备
(二) 德军的第一次进攻
(三) 双方部署的调整
(四) 德军的第二次进攻与苏军在旧鲁萨方向的反突击
第三节 希特勒调整战略部署,作出南北分兵决策
一、 希特勒对德军主突方向的新思考
二、 南北分兵决策的初步形成和暂时取消
三、 南北分兵决策的最后作出
第四节 德军在苏联南部实施主要突击,苏军进行基辅保卫战
一、 基辅地域合围战
二、 敖德萨战役
三、 顿巴斯-哈尔科夫战役
四、 克里木战役
五、 罗斯托夫战役
第五节 德军加强对苏联北部的进攻,苏军进行列宁格勒保卫战
一、 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和包围
(一) 德军对列宁格勒的陆上封锁
(二) 苏军挫败德军围攻
二、 季赫温战役
(一) 德军在季赫温方向的进攻
(二) 苏军在季赫温地域的反攻
三、 1941年秋冬列宁格勒军民的反围困斗争
(一) 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
(二) 列宁格勒军民反围困斗争的初步胜利
第六节 苏联加紧国民经济的改组
一、 德军入侵给苏联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二、 加紧国民经济改组的主要措施
(一) 集中力量发展军工生产
(二) 迅速完成生产设备、物资和人员的大规模东迁
(三) 加快东部地区建设
(四) 改善农业生产,保障前线和后方供应
(五) 实施战时运输计划
(六) 改组供应体制,实行居民定量供应制
三、 国民经济改组成效显著
(一) 重工业生产开始回升
(二) 军工生产稳步上升
(三) 工农业布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十四章 德国“闪击战”的破产与苏军的冬季总攻
第一节 德军进攻莫斯科,苏军进行莫斯科保卫战
一、 苏德双方的战略企图与兵力部署
二、 莫斯科会战开始
第二节 苏军在莫斯科的反攻与德军“闪击战” 的破产
一、 苏军在莫斯科的反攻
二、 德军“闪击战”的破产
第三节 苏军的冬季总攻
一、 战场态势与苏德双方的战役企图
二、 苏军在西方向的进攻
三、 苏军在西北、西南方向上的进攻
第八编 中国战场进入战略相持,日本确立南进战略
第二十五章 日本调整侵华战略,中国提出新的战略方针
第一节 武汉会战后的远东局势
一、 日本走进内外交困的死胡同
(一) 日军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沼
(二) 日本兵员和物资动员困难重重
(三) 侵华战争动摇了日本的经济基础
二、 欧洲危机对英美苏远东政策的影响
(一) 日本“东亚新秩序”声明与英美对日本的绥靖政策
(二) 苏联援华及其远东政策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略的调整
一、 武汉会战后日本侵华战略的调整
(一) 放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采取以政治进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二) 停止正面战略进攻,重点巩固已有占领区
(三) 加紧经济掠夺,力图“以战养战”
二、 欧战爆发后日本的战略企图
第二节 中国新的战略方针
一、 中国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的战略企图
(一) 关于第二期抗战的战略方针
(二) 欧战爆发后的抗战国策
二、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战略方针
第二十六章 进入相持阶段的中国战场
第一节 日军的诱降和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
一、 汪伪集团的叛国投敌与日本对重庆当局的诱降受挫
二、 中国抗战力量反击日本及汪伪集团的“和平”阴谋
第二节 日本的战略轰炸和封锁作战
一、 日军的战略轰炸及中国空军的顽强抗击
二、 日军对华南沿海地区的封锁作战
(一) 海南岛与潮汕作战
(二) 桂南会战
第三节 中国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进攻
一、 南昌会战
(一)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二) 日军大举进犯
(三) 中国军队对日军的反击
二、 随枣会战
(一) 会战企图与兵力部署
(二) 会战经过及结果
三、 第一次长沙会战
四、 1939年冬季攻势
五、 枣宜会战
第四节 中国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
一、 华北八路军主力实施战略机动,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 八路军主力挺进冀中、冀南和山东等地
(二) 粉碎日军对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三) 挫败日军的“讨伐肃正”
二、 华中新四军东进北上,发展华中抗日游击战争
(一) 新四军东进北上,开辟和保卫华中抗日根据地
(二) 中原局深入皖、苏敌后,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基本完成
三、 华南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四、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第五节 百团大战
一、 决策经过
二、 战役主要进程
(一) 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
(二) 第二阶段(1940年9月22日~10月上旬)
(三) 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1941年1月24日)
三、 战役的结局与影响
第二十七章 1941年中国战场的军事行动
第一节 日本新的战略调整
一、 在准备南进的同时,坚持以征服中国为首要目标
二、 在实施经济封锁的同时,以强化占领区的“治安肃正”为主要作战目标
第二节 中国敌后战场的艰苦抗战
一、 华北敌后战场反“扫荡”
二、 华中敌后军民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
三、 华南敌后抗日军民的艰苦斗争
第三节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军
一、 东南沿海作战
二、 抗击日军的局部进攻
(一) 豫南会战
(二) 上高会战
(三) 第二次长沙会战
(四) 晋南(中条山)会战
第二十八章 中国抗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一、 陕甘宁边区
(一) 民主政治建设
(二) 经济建设
(三) 文化教育建设
二、 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二) 经济建设
(三) 文化教育建设
第二节 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一、 国民参政会的设置
二、 战时经济政策的施行
(一) 战时经济方针的确定
(二) 主要经济政策与经济统制措施的实施
(三) 战区工厂的内迁
三、 国统区抗战文化的开展
第二十九章 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
第一节 南进战略和体制的确立
一、 日本北进战略的动摇
二、 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
三、 日本南进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 日本南进的尝试
一、 滇缅公路危机与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二、 远东危机
第九编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场形成
第三十章 日美谈判的破裂及其战争准备
第一节 日美矛盾的加剧和双边谈判
一、 日美矛盾的发展
二、 日美谈判及其破裂
(一) 谈判准备
(二) 谈判经过
第二节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准备
一、 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决策
二、 作战方针与计划
三、 作战准备与兵力展开
第三节 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准备
一、 美英加强太平洋地区的战备合作
二、 美国的对日方针和作战计划
三、 美国对日作战的准备
第三十一章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第一节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
一、 日本袭击珍珠港
(一) 作战企图和临战准备
(二) 作战经过
二、 美国正式参战
第二节 美国实行全国总动员,转入战时体制
一、 全国总动员
(一) 经济总动员
(二) 军事总动员
二、 国家转入战时体制
第三节 日军对东南亚的进攻部署与马来亚等地的沦陷
一、 日军进攻东南亚的部署
二、 日军攻占马来亚等地
(一) 作战企图和兵力部署
(二)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日军攻占菲律宾与荷属东印度等地
一、 日军进攻菲律宾
(一) 作战企图
(二) 作战经过
二、 日军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
(一) 作战企图
(二) 作战经过
三、 日军攻占香港、关岛和威克岛
第十编 中国军队抗击日军新的进攻和入缅作战
第三十二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略方针的调整与美英的对华战略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方针
一、 中国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
二、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的对华战略
一、 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对华战略的调整
二、 日军进攻四川作战计划的破产
第三节 中国战区的成立和美英对华战略
一、 中国战区的成立
二、 美国的对华战略
三、 英国的对华战略
第三十三章 1942年的中国战场
第一节 中国敌后战场继续艰苦抗战
一、 华北敌后抗日军民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
(一) 反“扫荡”
(二) 反“蚕食”
二、 华中敌后抗日军民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
三、 华南敌后抗日军民反“扫荡”斗争
第二节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军新的进攻
一、 第三次长沙会战
二、 浙赣会战
第三十四章 日军进攻缅甸和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
第一节 日军进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与中英军事同盟的建立
一、 日军进攻缅甸的计划准备
二、 中英军事同盟的建立
第二节 英军在缅南的溃败和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的方针和部署
一、 缅南英军的溃败
二、 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方针和部署
第三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经过
一、 日军进攻缅甸中部
二、 曼德勒方面作战
三、 援助西路英军作战
四、 缅东方面作战
五、 中国远征军全线撤退
第十一编 德意日对占领区的法西斯统治与各国人民抵抗运动的兴起
第三十五章 日本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
第一节 “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
一、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二、 “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
三、 “大东亚共荣圈”的殖民体制及其实质
第二节 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内的统治与掠夺
一、 残暴的殖民统治
二、 疯狂的经济掠夺
(一) 对资源和财富的掠夺
(二) 对劳动力的掠夺
第三十六章 德意法西斯的欧洲“新秩序”
第一节 欧洲“新秩序”的建立
一、 欧洲“新秩序”的构想
二、 欧洲“新秩序”的建立
第二节 对欧洲占领区的暴力统治和经济掠夺
一、 残酷的暴力统治
(一) 空前的种族灭绝和民族压迫
(二) 恐怖的集中营
二、 疯狂的经济掠夺
(一) 对物资的劫掠
(二) 对钱财的搜刮
(三) 对劳动力的掠夺
第三十七章 亚欧等地人民抵抗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亚洲人民抵抗运动的广泛展开
一、 日本的占领政策与亚洲人民抵抗运动的崛起
二、 亚洲人民抵抗运动的规模急剧扩大
第二节 欧洲人民抵抗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 欧洲抵抗运动的背景与根源
二、 抵抗运动的蓬勃兴起
三、 抵抗运动的迅猛发展
第三节 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
一、 解放被侵占的国土
二、 打击国内外法西斯势力
第十二编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军事技术、学术的发展
第三十八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第一节 《大西洋宪章》
一、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外交政策的变化
二、 美英首脑会议及《大西洋宪章》
第二节 莫斯科会议——苏英美联盟的重要步骤
一、 会前准备
二、 会议的圆满成功
第三节 阿卡迪亚会议——美英“先欧后亚”战略的完善
一、 珍珠港事件对“先欧后亚”战略的冲击
二、 阿卡迪亚会议
第四节 《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一、 罗斯福拟定大同盟宣言
二、 美苏英讨论修改《宣言》
三、 《宣言》正式签订及其意义
第三十九章 大战全面展开阶段的军事技术与学术
第一节 军事技术的发展
一、 促进军事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大战全面展开阶段军事技术发展的状况
(一) 步兵武器
(二) 炮兵武器
(三) 装甲车辆
(四) 作战飞机
(五) 航空母舰
(六) 雷达技术
第二节 军事学术的发展
一、 “闪击战”理论全面运用,战争初期问题得到重视
二、 战争动员提前进行,动员规模进一步扩大
三、 力避两线作战,重视与盟国的战略协同
四、 作战规模扩大并呈立体性,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理论更趋完善
五、 游击战和武装抵抗运动广泛开展,并且成为反侵略战争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作战形式
本卷结束语
本卷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大战的全面展开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