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

副标题:无

作   者:黄亚平著

分类号:

ISBN:978750044612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从符号学的视角观照中国典籍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程。把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界定为多层级的“二元互补”结构,把文化史上针对这种深层结构进行的不断地文化阐释定义为“原解释”。

目录


目录
导言
绪论
一 典籍符号的含义
二 典籍的构成质素
(一)典籍构成的第一质素是作者
(二)典籍构成的第二质素是它的本体,即通常称为“文献”的范畴
(三)典籍构成的第三质素是解释者
(四)构成典籍意义之链的最后一个质素才是阅读者
三 作为原型符号的典籍
(一)什么是原型
(二)为什么说典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原型符号的性质
四 典籍符号具有权力意志
(一)典籍与祭祀活动相联系,它甚至是祭祀活动的法器之一
(二)典籍的基本形态是“巫图”和“图话”
(三)史前叙事形式的神话传说与典籍意象相辅相成
(四)符号学视阈的史前中国神话典籍研究新思路
第一章 神话典籍与文化的深层结构
第一节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作者、整理情况及其性质
一 成书年代与作者
(一)成于夏代以前,作者为伯益和大禹
(二)成于周秦乃至汉代,作者为先秦时人
(三)非成于一时一人之作
二 刘歆等人对《山海经》的整理
三 《山海经》的性质
(一)古典神怪书派
(二)山川地理书派
(三)现代神话书派
第二节 《山海经》投射的三大神系及其谱系意义
一 三大神系及其神谱
(一)帝俊神系
(二)炎帝神系
(三)黄帝神系
二 有关创世神话的神谱和五方山神
第三节 《山海经》多元神系及其功能涵义
(一)帝俊与少昊
一 为《山海经》透射的上古神话的关系模型
(二)东、西两少昊
二 为《山海经》透射的上古神话的功能模型
(一)太暤与少昊
(二)炎帝与神农
(三)祝融与共工
(四)帝喾与帝俊的功能置换
(五)帝俊神话的消解和功能替代
(六)炎黄集团的重组与功能整合
三 中国上古神话的二元互补结构模型
(一)《大荒经》系统投射的四方风神系统与南、东正方位的确立
(二)《海外经》系统投射的四方神系统与西、北正方位的确立
(三)由以上两大系统的互补构成的中国神话“二元互补”静态结构模型
1.模型的生成
2.多层级二元互补结构模型的数字表达式
3.原型符号的神性功能
第二章 典籍的符号化阐释:原解释概念
(一)五行观念的初步形成
一 五行观念的初步形成与先民的“尚中”、“尚五”习俗
第一节 “五行”观念的形成及其涵义
(二)史前氏族有“尚中”、“尚五”的习俗:人类学的证据
(三)上古有图画神怪故事于庙堂中央“图室”的习惯:文献学的证据
1.文献记载中上古有图画神怪故事于庙堂的习俗
2.上古神怪故事多图画于庙堂建筑群中心的“图室”
3.图室(太室)的建筑布局渗透了五行观念
4.图室的形制与五行观念具有一定的同构性
(四)古文字中投射的“亚”形构件与五行观念:语言学的证据
(五)史前考古发掘的礼仪性建筑中的“图室”遗迹:考古学的证据
二 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节 原解释的概念、功能与结构意义
一 原解释的概念
(一)原解释——五行观念出现的原因
(二)原解释的概念
1.延展性
2.符号性
3.间距性悖论与可阐释性
二 原解释的功能与结构意义
(一)五行观念的涵赅四方与指涉中心功能
(二)五行的结构意义
一 典籍及其阐释规定了哪些根本的符号规则
(一)礼的意义系统及其文化传承意识
第三节 为典籍及其阐释规定了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符号规则
(二)“象”的表达方式与隐喻原则
(三)维护正统、正宗的观念与经学态度
(四)“见诸行事”、“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二 典籍的符号功能及其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第三章 典籍符号的投射、遮蔽与隔绝
第一节 汉字与典籍的关系
一 字与典籍同源、同构
二 字与典籍的本质属于意象
三 字与典籍的符号投射
第二节 与权力话语相适应的文字和典籍
一 字与典籍的分化及其对史前意象的容留
二 字的超方言和典籍的跨时空性质与权力话语的获得
(一)文字的“正”与“俗”
1.正俗字的概念和历史上区别正俗字的实践
三 典籍符号的正统之争:实质是取得话语权
2.区分正俗字的目的
3.权力话语的呈现方式
(二)经书的古、今与正宗
(三)历代政权机构对典籍符号的掌控
第三节 符号能指对文化所指的遮蔽与隔绝
一 字与典籍对文化所指的所谓“呈现”
二 字与典籍对异文化的同化和隔绝
(一)文字系统(书面)具有同化异文化的功能
(二)文字系统(书面)同时也具有隔绝异文化的功能
第四章 典籍符号的现实投射
第一节 官制的蓝本:《周礼》
一 三代官制的性质
二 《周官》是对前代礼乐仪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总结,具有原解释的功能
(一)《周官》的性质
(二)《周官》原解释功能的分析
(三)原解释功能的强制性
1.《周官》是前后相沿的文化机制
2.《周官》在历史上常常被当成官制改革的文献依据
一 官制体现了王者集团的意志
第二节 官制是活的权力话语
二 “官本位”意识是对权力话语的恰当表述
三 官职名号是“官本位”意识的能指符号
(一)有关“名实”关系的讨论
(二)名号的威力、实质和重要性
1.名号与等级秩序相关
2.命名体现了极大的权力话语
第一节 巫、王、史的混沌状态和分化形态
一 巫觋文化氛围中的巫与王
第五章 典籍符号的传承
二 巫觋传统与史官文化
第二节 士文化及其士的角色定位
一 士的涵义和士的精神品格
二 士民阶层的形成及其对“士格”的置换
三 封建制度下的士阶层定位和士大夫的角色意识
四 封建文化中士的本职工作和中心任务
第三节 士文化氛围中士大夫与王官的关系
一 士大夫与王官的矛盾和共同利益
(一)士通过对典籍的解释拥有话语权
二 士与官在原典阐释的过程中取得双赢的结果
(二)士通过对典籍“书写”原则的维护行使制约王官、教化百姓的功能
(三)王官通过倡导经学研究将士人导入文本解释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消解了士人的自由精神和不羁意志
(四)王官通过对典籍解释权的认证和规范典籍的发布限制士人自由阐释原典的权利
第四节 典籍符号传承中的经学态度
一 典籍研究中的经学特色及其法定意义
(一)“经”、“经学”的含义
(二)“经学”三性:法定性、权威性、适用性
(一)“经”所承载的礼乐文化传统与“经学”传承的教化相适应
二 “经”、“经学”的教化功能
(二)“经”的礼乐特质要求教化功能
1.三《礼》的关系
2.历史上对“六经”的不同认识
三 经学态度是礼乐教化延续的必然结果
(一)经学态度是对文化原型的延续意识
(二)经学态度即追求正宗、维护正统的学派意识
(三)经学态度是以本字、本义为代表的本位意识
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