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文集.第五卷,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副标题:无

作   者:方立天著

分类号:

ISBN:978730015682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套装上下册)》编辑推荐: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目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目录:
绪论
第一编总论
小 引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
一、翻译经典
二、讲习经义
三、编撰佛典
四、判教创宗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
一、地理环境
二、自然经济
三、政治结构
四、文化环境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格义”式哲学的产生
第二节玄学化哲学的流行
第三节学派哲学的兴起
第四节宗派哲学的繁荣
第五节心性哲学的合流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
一、人生论哲学
二、宇宙论哲学
三、实践论哲学
第二节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多重联系
一、层次和核心
二、内部联系
三、外部联系
第三节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
一、内部作用
二、外部作用
第二编人生论
小 引
第四章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一节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
一、“实理”与“根要”
二、质疑与挑战
第二节报应说的新论证
一、报应的根源
二、报应的方式
三、报应的主体
四、报应的性质
第三节轮回说的新阐发
一、六道轮回与魂归泰山
二、十界互具与刻刻轮回
三、轮回与持戒,轮回与心念
四、对儒家反轮回说的回应
第四节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一、因果报应论的哲学内涵
二、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
三、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思想特色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一节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学问题
一、两个问题的对立见解
二、中国佛教的一般回应
三、形成分歧的深刻原因
第二节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
一、论争的开展
二、论争的激化
三、论争的高潮
第三节“神”的意蕴与神不灭的论证
一、“神”的多重意蕴
二、神不灭的系统论证
第四节佛教神不灭论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粲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印度佛教涅槊学说略述
一、部派佛教的两种涅槃说
二、中观学派的涅槃与世间无差别论
三、《大般涅槃经》的涅榘四德说
四、唯识学派的涅槃即真如离障说
第二节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
第三节南北朝的涅槃师说
第四节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论
第七章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一节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
一、从一身说到多身说
二、从一佛说到多佛说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诠释
一、体道者是佛
二、“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三、佛是人格神
四、“法即佛”和“理者是佛”
五、天台宗的“六即佛”说
六、禅宗的“如何是佛”说
第三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身的创造性阐述
一、隋唐前的法身观
二、《大乘起信论》的三身理论
三、天台、华严、净土、禅诸宗的佛身说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
第二节 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
第三节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
第四节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第三编心性论
小引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一节小乘佛教的心性说
一、心识说
二、心性染净说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一性皆成”说
一、菩提心
二、如来藏
三、佛性
第三节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别”说
一、种性与阿赖耶识种子
二、五种性说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一节 “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第二节“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第三节合论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
一、佛性的意义
二、佛性的有无
三、佛性的本有始有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
一、阿赖耶识真妄辨
二、阿赖耶识与佛性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一节三法无差
一、心无差
二、众生无差
三、佛无差
第二节三因佛性
第三节相对种与同类种
第四节性具善恶
一、善性恶性本具不断
二、“性具之功,功在性恶”
三、贪欲即是道
四、理毒性毒之争
第五节无情有性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一节明佛种性
第二节自性清净圆明
第三节无住心体
第四节真心即性
第五节自心为不动智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一、对以往佛性论的总结和批判
二、 中道佛性论的提出与开展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一分无性说
一、三类阐提
二、理佛性与行佛性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一、三界无二无别
二、本不生即心实际
三、心自觉心
第十五章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
一、同一真性与安心法门
二、自觉圣智与是心是佛
三、一心不生与任性合道
第三节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思想
一、心心念佛与念佛净心
二、明净心与念佛心
三、自心与本真心
第四节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
一、“无心”合“道”
二、丧己忘情
三、无情有性
第五节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一节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
第二节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一、《坛经》“自性”概念的性质
二、《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
第三节心地性王与心性同
第四节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
第十七章荷泽宗的灵知心体说
第一节灵知
第二节佛性与佛心
第三节禅门三宗心说
第十八章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一节心灵湛圆
第二节心地自然
第三节性理归宗
第四节无心合道
第五节无情说法
第六节一心为宗
第十九章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一节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
第二节清净本心与见闻觉知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第四节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第五节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
小结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一节心清净与自信心
第二节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
第三节“无事”与“无”字
第四节菩提心与忠义心
第五节清净心与一心法界
第二十一章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儒家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学术思想重心的共同转轨
一、儒家人性论与佛教学术思想重心的转移
二、佛教心性论与儒家学术思想重心的定位
第三节 自心地位的突出与心性本体的确立
一、重视现实人心与自心地位的突出
二、真心本体说与心性本体的确立
第四节 心性思想内涵的调整互补
一、 性善恶之辩与性有善恶论
二、生静心知与性静性觉
三、真妄净染与心性二元
四、忘心无境与无心无著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摄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平常心是道”
二、尽心知性与明心见性
三、情染性净与灭情复性
四、识得本心与发明本心
五、顿悟与神悟
六、禅定与静坐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道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
一、道与禅
二、自然与自性
三、无为而无不为与无修而修
四、静观、得意忘言与禅悟
第二节 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一、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
二、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
四、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
余论一 心性论: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异点
一、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同
二、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异
余论二心性论:儒、道、佛三教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方立天文集.第五卷,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