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over.yuntu.io/71/70/9787300072432.jpg)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system change and labor force transfer
副标题:无
作 者:高德步著
分类号:
ISBN:978730007243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资源基础从以不可再生的土地为主向以可再生的资本为主的转变。这一过程既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技术变迁的过程。作为制度变迁过程,是通过历经数百年的产权革命和商业革命实现的,而作为技术变迁过程,就是通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实现的。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通过英国经济史研究,揭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和经济现代化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建立、市场制度的发育与发展、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与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迁等。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英国经济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回答:一个劳动力过剩的经济体,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解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如何在技术革新过程中同时创造和扩大就业,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市场矛盾、减少结构性摩擦、避免环境破坏和“城市病”;以及如何在急剧的经济社会变革过程中实现社会的相对稳定等。
本书是一部研究性专著,可以供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也可以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决策者参考。
目录
目录
导论 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一、 产权革命与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
二、 商业革命与市场经济制度建设
三、 工业革命和企业制度的确立
四、 工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五、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矛盾与变革
第一章 产权制度的变迁
一、 封建产权制度的演变
1. 封建产权制度的特征
2. 封土制和庄园制的瓦解
3. 拓殖运动与非封建地产
二、 解放运动与农村阶级状况
1. 人身依附与劳役制度
2. 拓殖运动与解放运动
3. 折算制与农奴制解体
4. 独立小农的地产状况
5. 乡绅阶级的产生
三、 圈地运动与土地私有化
1. 圈地运动的早期历史
2. 16—18世纪的圈地
3. 资本主义租佃制的形成
第二章 商业革命与市场制度
一、 商品经济和市场发育
1. 商品经济的发育
2. 统一市场的形成
3. 社会生活的商业化
二、 商业革命与商业波动
1. 贸易扩张与商业革命
2. 股份公司和银行的创立
3. 南海泡沫危机及其影响
三、 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1. 市场制度演进的阶段
2. 竞争秩序的不完善性
3. 市场法律制度的建立
4. 政府行为的两面性
第三章 农业革命与过剩人口
一、 16—17世纪的人口革命
1. 人口增长的经济意义
2. 人口革命及其原因
3. 关于人口问题的争论
二、 农业革命对劳动力的排挤
1. 农业革命的发生
2. 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3. 农业对劳动力的排斥
三、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 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的解放
2. 16—17世纪农民大流动
3. 血腥立法和早期济贫制度
4. 劳动力市场障碍的消除
四、 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1. 马克思的观点
2. 贝罗奇的观点
3. 农业劳动力转移
第四章 工业革命的本质
一、 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1. 传统工业的进步
2. 工业组织的创新
3. 工场手工业的作用
二、 产业技术革命
1. 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
2. 采矿业和冶金业的革新
3. 机器制造业的产生
4.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三、 大机器生产与劳动力
1. 机器与劳动的关系
2. 劳动力利用的几种途径
四、 剩余劳动力与资本形成
1. 工业革命与资源基础的变化
2. 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式的例证
3. 剩余劳动力创造资本的例证
五、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
1. 工厂制度的确立
2. 社会生活的变化
3. 增长方式的革命
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就业
一、 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机制
1. 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
2. 技术创新的基本趋势
3. 采用机器的界限与动机
二、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1.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矛盾
2. 机器生产对劳动力的吸收
三、 技术进步的就业扩大机制
1. 工业革命以来的基本事实
2. 技术进步与需求结构变化
第六章 工业化与结构变革
一、 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问题
1. 工业化的结构含义
2. 两种不同的过渡型结构
3. 英国工业化的结构特点
4. 德国与日本的例子
二、 中间结构与过渡性就业
1. “中间结构”的意义
2. “现代工场手工业”
3. “现代家庭工业”
4. 过渡型部门与过渡性就业
5. 向工厂制度的过渡
三、 农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
1. 农业剩余劳动的相对性
2. 农村“帮伙制度”
3. 集约农业的发展
4. 农产品贸易的意义
四、 对外贸易与世界工厂
1. 对外贸易的作用
2. 对外贸易与工业起飞
3. “世界工厂”的结构特点
第七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 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1. 工业城市的起源
2. 城市化的进程
二、 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1. 城市人口的来源
2.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三、 “城市病”及其治理
1. 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2. “迈达斯灾祸”——城市病
3. 市政改革及其局限性
四、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
1. 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的兴起与人口城市化
3. 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反作用
第八章 经济矛盾与社会政策
一、 工业社会的经济周期
1. 普遍的生产过剩
2.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二、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1. 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2. 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3. 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三、 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起源
1. 济贫制度的建立
2. 济贫制度的改革
3. 工厂法的产生和演变
4. 福利国家制度的起源
四、 社会改良运动
1. 宪章运动
2. 工联运动
3. 空想社会主义
4. 费边社会主义
五、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第九章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的终结
一、 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1. 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
2. 英国的经济技术优势
3.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二、 第一个自由贸易国家
1. 对世界贸易的垄断
2. 自由贸易政策的确定
3. 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三、 英国经济的衰落
1. 经济地位的下降
2. 贸易保护主义回潮
3. 民族创新能力的衰减
参考文献
后记
;(B
导论 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一、 产权革命与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
二、 商业革命与市场经济制度建设
三、 工业革命和企业制度的确立
四、 工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五、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矛盾与变革
第一章 产权制度的变迁
一、 封建产权制度的演变
1. 封建产权制度的特征
2. 封土制和庄园制的瓦解
3. 拓殖运动与非封建地产
二、 解放运动与农村阶级状况
1. 人身依附与劳役制度
2. 拓殖运动与解放运动
3. 折算制与农奴制解体
4. 独立小农的地产状况
5. 乡绅阶级的产生
三、 圈地运动与土地私有化
1. 圈地运动的早期历史
2. 16—18世纪的圈地
3. 资本主义租佃制的形成
第二章 商业革命与市场制度
一、 商品经济和市场发育
1. 商品经济的发育
2. 统一市场的形成
3. 社会生活的商业化
二、 商业革命与商业波动
1. 贸易扩张与商业革命
2. 股份公司和银行的创立
3. 南海泡沫危机及其影响
三、 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1. 市场制度演进的阶段
2. 竞争秩序的不完善性
3. 市场法律制度的建立
4. 政府行为的两面性
第三章 农业革命与过剩人口
一、 16—17世纪的人口革命
1. 人口增长的经济意义
2. 人口革命及其原因
3. 关于人口问题的争论
二、 农业革命对劳动力的排挤
1. 农业革命的发生
2. 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3. 农业对劳动力的排斥
三、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 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的解放
2. 16—17世纪农民大流动
3. 血腥立法和早期济贫制度
4. 劳动力市场障碍的消除
四、 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1. 马克思的观点
2. 贝罗奇的观点
3. 农业劳动力转移
第四章 工业革命的本质
一、 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1. 传统工业的进步
2. 工业组织的创新
3. 工场手工业的作用
二、 产业技术革命
1. 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
2. 采矿业和冶金业的革新
3. 机器制造业的产生
4.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三、 大机器生产与劳动力
1. 机器与劳动的关系
2. 劳动力利用的几种途径
四、 剩余劳动力与资本形成
1. 工业革命与资源基础的变化
2. 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式的例证
3. 剩余劳动力创造资本的例证
五、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
1. 工厂制度的确立
2. 社会生活的变化
3. 增长方式的革命
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就业
一、 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机制
1. 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
2. 技术创新的基本趋势
3. 采用机器的界限与动机
二、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1.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矛盾
2. 机器生产对劳动力的吸收
三、 技术进步的就业扩大机制
1. 工业革命以来的基本事实
2. 技术进步与需求结构变化
第六章 工业化与结构变革
一、 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问题
1. 工业化的结构含义
2. 两种不同的过渡型结构
3. 英国工业化的结构特点
4. 德国与日本的例子
二、 中间结构与过渡性就业
1. “中间结构”的意义
2. “现代工场手工业”
3. “现代家庭工业”
4. 过渡型部门与过渡性就业
5. 向工厂制度的过渡
三、 农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
1. 农业剩余劳动的相对性
2. 农村“帮伙制度”
3. 集约农业的发展
4. 农产品贸易的意义
四、 对外贸易与世界工厂
1. 对外贸易的作用
2. 对外贸易与工业起飞
3. “世界工厂”的结构特点
第七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 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1. 工业城市的起源
2. 城市化的进程
二、 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1. 城市人口的来源
2.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三、 “城市病”及其治理
1. 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2. “迈达斯灾祸”——城市病
3. 市政改革及其局限性
四、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
1. 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的兴起与人口城市化
3. 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反作用
第八章 经济矛盾与社会政策
一、 工业社会的经济周期
1. 普遍的生产过剩
2.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二、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1. 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2. 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3. 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三、 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起源
1. 济贫制度的建立
2. 济贫制度的改革
3. 工厂法的产生和演变
4. 福利国家制度的起源
四、 社会改良运动
1. 宪章运动
2. 工联运动
3. 空想社会主义
4. 费边社会主义
五、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第九章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的终结
一、 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1. 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
2. 英国的经济技术优势
3.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二、 第一个自由贸易国家
1. 对世界贸易的垄断
2. 自由贸易政策的确定
3. 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三、 英国经济的衰落
1. 经济地位的下降
2. 贸易保护主义回潮
3. 民族创新能力的衰减
参考文献
后记
;(B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system change and labor force transfer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