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为思想启蒙运动赋予了典型的民族特色。面对鸦片战争之后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中国思想界历经一系列的反复碰撞与考量,逐渐走出了“全盘西化”的迷雾,到抗战前夕的新启蒙运动时期实现了重要转型,拉开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的历史序幕。
但另一方面,受严峻的救亡形势影响,新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化探索,也暴露出诸多缺憾,呈现出畸形发展的倾向。究其原因,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还没能完整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内涵,而是力图通过复归传统、过高提升传统文化在中国国族建构中的表征意义,从而弱化了对中国传统旧文化的启蒙批判,致使业已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逐渐发生了“传统化”导向的实质蜕变。直到运动夭折,倡导者纷纷奔赴延安后,受延安解放区新场域新环境的熏陶,才对“中国”内涵的界定有了全新的转变,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路径做出了重新选择。
总结上述经验教训,结合新时期的时代变化,当前,思想文化界应在开放与整合并行、精英与民众共荣、爱国与立人同步等原则的指引下,着眼于质——量——度三位一体的视野,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确保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正确航向。
但另一方面,受严峻的救亡形势影响,新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化探索,也暴露出诸多缺憾,呈现出畸形发展的倾向。究其原因,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还没能完整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内涵,而是力图通过复归传统、过高提升传统文化在中国国族建构中的表征意义,从而弱化了对中国传统旧文化的启蒙批判,致使业已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逐渐发生了“传统化”导向的实质蜕变。直到运动夭折,倡导者纷纷奔赴延安后,受延安解放区新场域新环境的熏陶,才对“中国”内涵的界定有了全新的转变,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路径做出了重新选择。
总结上述经验教训,结合新时期的时代变化,当前,思想文化界应在开放与整合并行、精英与民众共荣、爱国与立人同步等原则的指引下,着眼于质——量——度三位一体的视野,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确保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正确航向。
【目录】
序
绪论
*章 新启蒙运动概况
*节 新启蒙运动的历史动因
第二节 新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新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及其中国化转型
*节 新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新启蒙运动的中国化转型
第三节 新启蒙运动对中国化话语的理论升华及机制架构
第三章 中国化导向下新启蒙者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
*节 新启蒙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
第二节 新启蒙者与马克思主义史学革命
第四章 救亡启蒙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困境与路径选择
*节 启蒙理论的畸形蜕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危机
第二节 对“中国”的传统式解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实质蜕变
第三节 启蒙过后的中国反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审视
*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重构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践行的“质”、“量”、“度”
参考文献
后记
目录
序
绪论
*章 新启蒙运动概况
*节 新启蒙运动的历史动因
第二节 新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新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及其中国化转型
*节 新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新启蒙运动的中国化转型
第三节 新启蒙运动对中国化话语的理论升华及机制架构
第三章 中国化导向下新启蒙者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
*节 新启蒙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
第二节 新启蒙者与马克思主义史学革命
第四章 救亡启蒙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困境与路径选择
*节 启蒙理论的畸形蜕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危机
第二节 对“中国”的传统式解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实质蜕变
第三节 启蒙过后的中国反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审视
*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重构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践行的“质”、“量”、“度”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庞虎,男,山东省茌平县人,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兼任福建省高校思想理论课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理论报告员、厦门市“鹭江讲坛”报告员。2014年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获聘厦门大学教学科研重要岗位(三级岗)。已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等国内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主持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2项。
中国化视阈下的新启蒙运动论析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