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开基立业篇
本篇主要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始末及建国之初面临的多样而复杂的环境,以及共和国 的初期建设。分综述和本末两部分。综述勾勒了对内的国家建设及对外的抗美援朝与睦邻邦 交,包括“镇反运动”、清除旧社会遗毒”、“三反、五反”运动等。本末详述了建国伊始 的工作与斗争,计有“剿匪反霸”、“禁毒禁娼”、“粉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等 60余篇文字。
曲折探索篇
本篇论述了年轻的共和国在前进道路上近遭遇的挫折与坎坷及其艰难成长的步伐,从中我们 可以看到共和国四十年前苍茫的身影。本篇分综述和本末两部分。综述概述了党和国家的曲 折建设与迂回发展,有“反右派斗争”、“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中印边界武装冲突” 等。本末论及建国初期的发展及成就,包括“平定西藏叛乱”、“庐山会议”、“中印边境 自卫反击战”等诸篇。
动乱岁月篇
本篇主要叙说了那一段严重扭曲的历史时期所颠乱的事,所残害的人,以及“文革”带给世 人的毁灭性的灾难及撕心裂肺的思索……本篇分综述和本末两部分。综述以错误决策被利用 为线索,串起那段岁月,有“二月纲领”、“最大冤案——对刘少奇的迫害”、“江青集团 的覆灭”等章节。本末则由点到面铺开丈革中的种种倒行逆施,有“红卫兵运动”、“彭、 罗、陆、杨反党集团事件”、“一月风暴等”等。
改革开放篇
本篇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分综述和本末两部分。综述从改 革到开放循序深入逐渐展开。计有“邓小平复出”、“1989年政治风波”、“香港回归”等 章节;本末以改革与发展为序渐次描叙包括“安徽等地‘大包干’始末”、“百万大裁军” 、“中共中十五大等”。
目录
开基立业(1949—1956)
综述
一、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盛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统一祖国大陆和巩固新生政权
恢复生产和稳定经济秩序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
基本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
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工矿民主改革
清除旧社会的遗毒
三、全面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
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民主建政与民族大团结
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初步建设
“三反”、“五反”运动
经济恢复的奇迹
四、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推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有步骤的开展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五、过渡时期的国家建设
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文化建设高潮和思想领域的斗争
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
初登国际舞台
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经验和遗留问题
本末
新中国的诞生
附:开国大典阅兵式 杨成武
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十年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
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附:解放大陈列岛之战 王德
三军协奏胜利曲 徐学增
剿匪反霸
民主建政
附:共同纲领的制定 徐铸成
文教改革
没收官僚资本,驱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附:司徒雷登日记(选录) 司徒雷登
稳定物价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毛泽东访苏
附:毛主席访苏见闻 朱仲丽
陪同毛主席访苏 师哲
中长铁路移交与中苏合资股权转让
争取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执政党整风
新区土改
镇压反革命
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
抗美援朝
附:抗美援朝战争纵横谈——访柴成文将军问答录 典爱国
碧潼战俘营 杜平
禁毒、禁娼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
《毛泽东选集》出版
批判电影《武训传》
附: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 孙瑜
和平解放西藏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附:“三反”、“五反”中的遭遇 胡兰畦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扫盲”与文字改革工作
全国性宗教团体成立及宗教政策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民主党派
经济恢复时期的中美关系
附:建国初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肖健宁
中国的立场 [美]格林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
中华全国侨联成立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侨务工作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合作化运动
附:围绕山西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的争论 薄一波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粮食统购统销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附:日内瓦会议散个忆 师哲
陈毅同志在日内瓦会议上 吴冷西
粉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
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
万隆会议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附:在万隆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周恩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胡风反革命集团”错案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实施“双百”方针
反冒进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民主党派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
全面建设开始时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
曲折探索(19561—966)综述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和中国共产党的八大
调整经济计划和改进经济体制
二、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人民公社的初步整顿
“大跃进”指标和生产安排的调整
五、“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错误
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
“反右倾”运动和新的“大跃进”高潮
六、军队现代化建设及其曲折
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展开
军队建设中的曲折
七、国民经济和政治文化方面的调整
调整方针的提出和初步贯彻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政治关系和文化政策的调整
八、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中苏关系
中美关系发
中印边界武装冲突
中国和巫非拉及西欧国家的关系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九、“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和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
十年建设的成就
本末
中国共产党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附:反右派斗争和整风运动 李维汉
政治家办报 吴冷西
民主党派内部整风、交心运动
附:解放后十年来政治活动点滴 张治中
我的改造经过 张启銮
海外归来 程思远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大跃进”
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薄一波
“大跃进”中所见所闻 陈翰笙
“人民公社化”琐忆 逢先知
人民公社的兴起
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北京十大建筑建成
平定西藏叛乱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
庐山会议
附:庐山会议前后 彭德怀
庐山风云 黄克诚
庐山会议实录 李锐
“反右倾”斗争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确定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各方面工作条例的制定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政治方面的一系列调整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附: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邓礼峰
七千人大会
大庆油田会战
学习雷锋活动
学习焦裕禄活动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错误理论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中法两国建交
工业学大庆运动
农业学大寨运动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
三线建设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
对杨献珍“合二而一”论的批判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错误批判
对“三家村”的错误批判
(一)“文化大革命”是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特点的“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恶性循环的产物
一、“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综述
动乱岁月(1966—1976)
(二)“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原则不断受到削弱以致破坏的结果
(三)毛泽东“左”倾错误、个人专断作风和对个人崇拜的欣赏,被林彪、江青等野心家所利用,并把他的错误推向极端,从而使“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成为不可避免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一)“文化大革命”爆发时的国内外形势
(二)“文化大革命”发动的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1.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及其后果
2.《二月纲领》的拟定和转发
3.错误地批判彭、罗、陆、杨为发动“文化大革命”作了组织准备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
2.进一步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几项异常措施
3.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十六条》的制定
(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和全国性大串连
三、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和升级
(二)掀起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浪潮
(三)“全面夺权”引起全国动乱的升级
(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五)对刘少奇等人迫害的升级,“揪叛徒”恶浪的高涨
(六)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和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一)九大后的国内形势和贯彻“左”倾方针的“斗、批、改”
(二)党的九届二中全会,挫败林彪集团抢班夺权的阴谋
(三)粉碎林彪集团的反革命武装政变
五、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受挫
(一)落实政策,解放干部和知识分子
(二)扭转经济混乱局面
(三)提出批判极左思潮,力图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
(四)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大抓纠“左”工作,肃清“左”的影响
(五)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六、江青集团的覆灭
(一)“批林批孔”运动与“四人帮”组阁阴谋的破产
(二)1975年的全面整顿,各条战线形势明显好转
(三)“四人帮”的反扑,“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开展
(四)“四五”运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
七、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工作的起伏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不良后果与教训
八、教育文化事业在动乱中遭到破坏
(一)各级教育机关首先受到冲击
(二)建国后17年教育工作的成就被全盘否定,“两个估计”造成恶劣影响
(三)教育事业遭破坏的严重后果
(一)“文革”初期外交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九、外交工作在动乱中受到干扰和新局面的打开
(二)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四)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五)中国同西欧、北美和西南太平洋地区许多国家出现建交高潮
(六)划分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七)中苏谈判,中越关系恶化
十、“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一)“文化大革命”的性质、评价
(二)“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本末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
附:毛泽东1970年的谈话 埃德加·斯诺
从学术讨论到“文化大革命” 吴冷西
红卫兵运动
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 卜大华
两次见到毛泽东 刘晓庆
“彭、罗、陆、杨”反党集团事件
揪斗“党内最大的走资派”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全国大动乱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附:终于汇入一场内乱之中 肖劲光
“一月风暴”与全国夺权
附:“文革”杂记 萧乾
“三支两军”
老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附:文革之忆 徐向前
所谓“六十一人案件”
“文攻武卫”
“七·二○”事件
附:关于“七·二○”事件的回忆 陈再道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形成
“文化大革命”对外交工作的干扰
“革命样板戏”会演
“杨、余、傅事件”
“五·七道路”
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打三反”运动
“批陈整风”运动
《“571工程”纪要》
对十七年教育工作的“两个估计”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附:“九一三”事件补遗 符浩
视察林彪叛逃飞机坠毁现场纪实 孙一先 沈庆沂 王中远
批林批孔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毛泽东、周恩来开创外交工作新格局与海外统一战线
附:我所知道的“乒乓外交” 赵正洪
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 熊向晖
北京之行 基辛格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港、胜利油田建成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评《水浒》运动
全面整顿
“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四五”运动)
附:“四五”的天安门 水静
唐山大地震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附:粉碎“四人帮” 肖劲光
风雷激荡的十月 范硕
改革开放(19761—1999)
综述
一、“步履维艰”时代(1976—1978)
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
恢复高考与“科学的春天”
邓小平复出
“两个凡是”成为历史转折的重大障碍
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与曲折
真理标准大讨论
关键时刻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与加速发展时代(1978—1988)
调整国民经济与“五五”计划的完成
清理冤假错案,理顺社会关系
一言可为天下法
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与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农村改革的先行与成就
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的城市改革的起步
初级阶段的对外开放
“十二大”与两步走战略的提出
全党、全民文明建设的开展
修宪与“六五”计划的通过
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体制的全面变革
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建
“六五”计划的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的再认识与发展路线的确立
十二大的机构改革
统一战线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三、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与国家、社会稳定的刚性重建(1988—1991)
在加速发展中出现的经济过热
三年治理整顿
1989年政治风波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与政治秩序的重建
“七五”计划的完成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
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经济软着陆(1992—199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
国民经济的高位运行与软着陆
两手抓与两手硬
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加速发展
八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与九五计划与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五、制度创新阶段(1997—)
邓小平逝世、华夏同悲
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前进
和平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工作的新进展
祖国统一的努力与进展
香港回归祖国
九后人大的召开与跨世纪举措的出台
中共十五大与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
六、初级阶段四个“不能”
七、知识经济与中国
八、下岗与再就业
九、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十、九九终归一,共迎新世纪
本末
“两个凡是”与两年徘徊
附:结束两年徘徊局面的斗争 肖劲光
真理标准大讨论
附:各界人士谈思想解放 胡绳
一九七八年的大争论 曾涛
拔乱反正的呐喊
教育、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
附:中央总书记为我雪沉冤 葛佩琦
伟大转折
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中美建交
对越自卫还击战始末
经济冒进与新“八字方针”的提出
安徽等地“大包干”始末了
附:二十一个指印 从锡印
一个“精灵”的出现 李准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的由来及发展 杨亲华
十二大——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开端
深圳等经济特区崛起始末
附:杀出一条血路来——深圳迈出第一步 王丛标
新时期的整党工作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六五”计划全面完成
“七五”计划的公布与实施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政治体制改革初见端倪
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败斗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百万大裁军
计划生育成为国策
新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公务员制度的实施
十年计划与“八五”计划纲要出台始末
科教兴国
1989年政治风波
中苏关系正常化
“希望工程”
1991年特大水灾与抗洪救灾纪实
三年国民经济调整
邓小平1992年深圳之行
中美签署保护知识产权谈判备忘录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私营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始末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世班禅圆寂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提出
国企改革与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艰难历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始末
附:第二次革命 何平 郑庆东
邓小平逝世
附:挥泪承遗志 同心向未来 新华社记者
香港回归祖国
中共十五大
三峡工程论证、立项始末
******主席出访美国
1978—1998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份制经济的发展
跨世纪发展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
附: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反走私——国门下的较量
附:湛江特大走私案件
知识经济对中国的严峻挑战
政府上网
“复关入世”——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历史性机遇与挑战
“豆腐渣工程”——谁对百年大计负责
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血腥暴行——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遭导弹袭击
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
航空事业的发展——我国又成功发射了两颗卫星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基本法有关条款的解释
《考克斯报告》——煽动反华情绪的一出闹剧
我国从新划分经济成分类型
附录 台湾的政党与政治
造国民党——蒋介石企求再生
附:蒋介石复职 程思远
复行视事与改造国民党 谭慧生
党外运动——台湾的反蒋浪潮
“中坜事件”和台湾“五项公职人员选举”——党外势力的膨胀
“高雄事件”——台湾党外运动的发展
“革新保台”——国民党政治新举措
附:遍尝世间苦楚的人——蒋经国先生的一生 唐盼盼
“本土化”——国民党台湾化
若树残枝——去台湾后的中国青年党
“党务革新”——国民党改头难换面
痴人呓语——“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党禁初开——六十余党闹台湾
共处不相容——台湾最大的反对党民进党的崛起
附:民进党执政所将面对的考验和挑战 畅宪春
蒋经国之死——蒋家王朝的终结
李登辉时代的到来——国民党“十三大”
附:中华民国第八任总统宣誓就职典礼致词——开创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李登辉
一厢情愿——半个世纪来的国民党大陆政策
附:蒋经国进行的一次国共合作试探及其失败 陈敦德
炮击金门 叶飞
故土情结——台湾岛统一力量的发展
“国是会议”——台湾政党政治的新局面
“一国两府”——“弹性外交”的推行
国民党百年大裂变——台湾新党的成立
台独逆流——民进党由反对党到台独党的演变
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争——国民党“十四大”
汪辜会谈——两岸关系跨出历史性的一步
两会磋商——“戴白手套的接触”
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李登辉访美
“台独”前面是红灯——大陆军事演习对台岛的震撼
开国大典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