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时间内,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缺乏深入、系统和实事求是的研究,因而未能完整地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由此对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比较系统的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并且从那时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我们可以在该领域的研究者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但由于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深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概念界定不明确。研究对象的不确定,势必影响研究的科学性。(2)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往往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视为他们关于宗教的论述的简单相加,把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前的、不成熟的、带有旧哲学痕迹的某些鲜明的形容、生动的比喻和犀利的批判当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而没有把它们放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去思考和评判,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3)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基础,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极为浩瀚,且艰深难懂,因此,许多人常常依据“语录摘编”、“文选摘编”进行研究,鲜有潜心做艰辛的文本研究者,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水准。(4)重视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研究,忽视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因而片面地认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只是经济学著作,其对宗教的论述只是把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现象同宗教作类比,忽视了它对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意义。(5)对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卓越贡献研究不深入。(6)对马克思晚年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以下简称《笔记》)中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笔记》从根本上转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性质和原始宗教的性质及文化功能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对《笔记》研究的薄弱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水准。(7)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是同他们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区别于其他宗教学者、学派的宗教思想的重要特征,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或者虽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但却不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难以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点和优点。
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并不等于本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只是本书追求的目标,本书试图克服上述不足,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由此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制定宗教政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
二、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第二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副产品或伴生物
三、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含义的再界定
一、 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念的外延不包括党和政府的具体宗教政策
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第四节 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
一、 方法的层次性与重要性
二、 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研究是基础性工作
三、 把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主义方法统一起来
四、 把科学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
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从自然神论到唯心主义无神论
一、 中学时代:自然神论的启蒙主义立场
二、 大学时代:转向唯心主义无神论
第二节 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变
一、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思想解放作用
二、 《莱茵报》时期投身政治斗争的影响
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意义
四、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节 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确立
一、 《德法年鉴》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史上的意义
二、 关于宗教异化与“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三、 关于宗教约束与世俗约束的关系的精辟分析
四、 关于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关系的初步认识
五、 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的精彩解析
第四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
一、 《导言》的哲学性质从整体上仍属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二、 《导言》的宗教观从整体上仍然停留在唯心主义的水平上
三、 把《导言》视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崭新成果
二、 “劳动异化”是阶级社会宗教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根源
三、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宗教的存在和发展
四、 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宗教消亡的途径
五、 《手稿》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
第三章 恩格斯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从反对宗教虔诚主义到怀疑基督教
一、 对宗教虔诚主义和正统神学的批判
二、 对基督教信仰从局部怀疑到整体怀疑
第二节 通过施特劳斯走向唯心主义无神论
一、 从“青年德意志派”到崇信施特劳斯的《耶稣传》
二、 对黑格尔“现代泛神论”的信奉
三、 在批判谢林中达到唯心主义无神论
第三节 通过费尔巴哈转向唯物主义无神论
一、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影响
二、 对卡莱尔唯心主义宗教观的批判及其局限性
三、 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超越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
一、 宗教冲突背后隐藏着经济利益冲突
二、 共产主义是真正的无神论社会
三、 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总根源
四、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第一节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标志性论著
第二节 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观的总批判
一、 从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到同它彻底划清界限
二、 全面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宗教观
第三节 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阐明宗教的世俗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宗教之谜的道路
二、 实践本体论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物质基础
第四节 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一、 费尔巴哈建立在抽象人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宗教观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三、 宗教学说史上宗教观的革命变革
第五节 揭示了宗教发展变化的根源,使宗教史成为一门科学
一、 所有抽掉物质基础的宗教史都是非批判的
二、 初探了自然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三、 初步论述了阶级社会宗教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根源
四、 论述了研究基督教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第六节 对宗教消亡的必然性和途径的新论述
一、 宗教“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
二、 宗教异化的消亡以异化劳动的消灭为前提
三、 宗教的消亡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七节 宗教在阶级社会的政治作用的进一步揭示
一、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意识形态”的四种含义
二、 宗教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联系
三、 资本主义社会与宗教
第五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化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宗教研究基本原则的新阐述
一、 《<政治经济学>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表述
二、 同唯心主义宗教观彻底划清界限
三、 “社会形态”概念的提出对宗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四、 宗教发展的动力及其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 《资本论》对宗教研究方法的新概括
一、 宗教研究方法新概括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 怎样理解“唯一科学的方法”
第三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基督教社会功能的否定性和肯定性评价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论古代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基督教的产生
三、 论基督教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正面功能
四、 学界为什么忽视或否定《资本论》对基督教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正面功能的肯定
第四节 对“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分析
一、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及其产生
二、 商品货币拜物教是商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宗教”
三、 用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方法论正确评价商品货币拜物教
第五节 宗教世俗化的历史大趋势
一、 宗教世俗化理论的伟大变革
二、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 宗教世俗化并非宗教的消解
第六节 对宗教消亡的哲学—经济学论证
一、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论述宗教消亡的理论框架
二、 “三大社会形态”的宗教信仰特征
三、 对宗教消亡条件的哲学—经济学论证
四、 宗教消亡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卓越贡献
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根源和消亡
一、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宗教本质的诠释
二、 恩格斯从哲学认识论的维度对宗教本质的界定
三、 反对向宗教宣战或用法令取消宗教
四、 对宗教消亡论的全面系统总结
第二节 恩格斯论基督教的产生
一、 恩格斯研究基督教史的动因
二、 基督教的产生适应了统一的罗马帝国的政治需要
三、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 基督教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
第三节 基督教是“适应时势的宗教”
一、 从惨遭迫害到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二、 从罗马帝国的国教到成为世界宗教
三、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规律的揭示
第四节 全面评价中世纪和中世纪的基督教
一、 对中世纪和中世纪基督教的历史主义观点
二、 中世纪基督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三、 中世纪基督教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巨大历史功绩
四、 中世纪基督教对欧洲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五、 中世纪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末巨大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
第五节 论宗教异端与宗教改革
一、 宗教异端的种类及对它们的评价
二、 城市异端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三、 宗教改革的原因和性质
第六节 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由来
二、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内容
三、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义的认识过程
第七节 论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一、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缘起
二、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预定论”思想
三、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神圣的“天职”说
四、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新教禁欲主义
五、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伟大意义和影响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第二次飞跃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两次飞跃
一、 “两次飞跃”说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
二、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化人类学著作对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性质的认识历程
一、 1879年以前认识的偏颇与含糊
二、 1880年以后认识的修正和升华
第三节 对原始宗教的性质和宗教分类的认识飞跃
一、 马克思以前的宗教学者对宗教的分类及其局限性
二、 1879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分类说的含糊性
三、 恩格斯晚年的宗教分类说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第四节 论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
一、 正确认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自然宗教”的论述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宗教产生根源的全面把握
第五节 原始宗教的发展历程
一、 马克思对拉伯克的原始宗教发展阶段说的摘录和批注
二、 马克思的摘录和批注的意义
第六节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科学命题的提出
二、 对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 从政治向度向文化向度的转变
第七节 原始宗教的认识功能
一、 原始宗教是人类收获的最早精神文化成果
二、 神话和幻想是宗教认识和掌握世界的重要形式
三、 原始宗教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规范的作用
第八节 原始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
一、 提供社会组织结构模型
二、 维系社会集团统一性的精神纽带
三、 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九节 原始宗教与掌握世界的艺术形式
一、 艺术是原始宗教礼仪的工具和副产品
二、 原始宗教与音乐、舞蹈
三、 原始宗教与雕塑
四、 原始宗教与文学
第八章 列宁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列宁宗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第二节 对现代宗教的根源的新阐述
一、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
二、 现代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三、 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
四、 宗教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第三节 对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的论述
一、 列宁着眼于批判宗教的负面政治功能
二、 全面评价列宁的宗教政治功能论
第四节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如何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
一、 必须从理论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的界限
二、 就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
三、 克服宗教问题上的“左”倾错误,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过程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初步形成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全面形成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完善
第二节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
一、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依据
二、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的形成过程
三、 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探索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一、 理论创新意义
二、 实践创新意义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现时代
第一节 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
一、 “鸦片论”是对宗教在阶级社会的政治功能的评判
二、 “鸦片论”提出的特殊文化历史背景
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
四、 不能用宗教的负面政治功能代替宗教的其他功能
第二节 怎样正确认识“宗教外衣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宗教外衣”所指的三种情况
二、 正确区分和评价各种“宗教外衣”
三、 马克思、恩格斯和韦伯观点之比较
第三节 对宗教定义的再探索
一、 对宗教定义的评说
二、 对宗教定义的新概括
第四节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 评析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化”理解
二、 评析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单一经济决定论”理解
三、 评析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纯政治化”理解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当代宗教的现实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宗教世俗化理论
二、 对“非世俗化”理论的质疑
三、 “宗教复兴论”与“宗教消亡论”
第六节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二、 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三、 用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参考文献
后记
]5@x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
二、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第二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副产品或伴生物
三、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含义的再界定
一、 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念的外延不包括党和政府的具体宗教政策
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第四节 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
一、 方法的层次性与重要性
二、 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研究是基础性工作
三、 把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主义方法统一起来
四、 把科学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
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从自然神论到唯心主义无神论
一、 中学时代:自然神论的启蒙主义立场
二、 大学时代:转向唯心主义无神论
第二节 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变
一、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思想解放作用
二、 《莱茵报》时期投身政治斗争的影响
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意义
四、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节 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确立
一、 《德法年鉴》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史上的意义
二、 关于宗教异化与“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三、 关于宗教约束与世俗约束的关系的精辟分析
四、 关于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关系的初步认识
五、 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的精彩解析
第四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
一、 《导言》的哲学性质从整体上仍属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二、 《导言》的宗教观从整体上仍然停留在唯心主义的水平上
三、 把《导言》视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崭新成果
二、 “劳动异化”是阶级社会宗教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根源
三、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宗教的存在和发展
四、 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宗教消亡的途径
五、 《手稿》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
第三章 恩格斯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从反对宗教虔诚主义到怀疑基督教
一、 对宗教虔诚主义和正统神学的批判
二、 对基督教信仰从局部怀疑到整体怀疑
第二节 通过施特劳斯走向唯心主义无神论
一、 从“青年德意志派”到崇信施特劳斯的《耶稣传》
二、 对黑格尔“现代泛神论”的信奉
三、 在批判谢林中达到唯心主义无神论
第三节 通过费尔巴哈转向唯物主义无神论
一、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影响
二、 对卡莱尔唯心主义宗教观的批判及其局限性
三、 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超越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
一、 宗教冲突背后隐藏着经济利益冲突
二、 共产主义是真正的无神论社会
三、 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总根源
四、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第一节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标志性论著
第二节 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观的总批判
一、 从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到同它彻底划清界限
二、 全面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宗教观
第三节 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阐明宗教的世俗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宗教之谜的道路
二、 实践本体论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物质基础
第四节 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一、 费尔巴哈建立在抽象人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宗教观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三、 宗教学说史上宗教观的革命变革
第五节 揭示了宗教发展变化的根源,使宗教史成为一门科学
一、 所有抽掉物质基础的宗教史都是非批判的
二、 初探了自然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三、 初步论述了阶级社会宗教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根源
四、 论述了研究基督教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第六节 对宗教消亡的必然性和途径的新论述
一、 宗教“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
二、 宗教异化的消亡以异化劳动的消灭为前提
三、 宗教的消亡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七节 宗教在阶级社会的政治作用的进一步揭示
一、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意识形态”的四种含义
二、 宗教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联系
三、 资本主义社会与宗教
第五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化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宗教研究基本原则的新阐述
一、 《<政治经济学>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表述
二、 同唯心主义宗教观彻底划清界限
三、 “社会形态”概念的提出对宗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四、 宗教发展的动力及其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 《资本论》对宗教研究方法的新概括
一、 宗教研究方法新概括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 怎样理解“唯一科学的方法”
第三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基督教社会功能的否定性和肯定性评价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论古代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基督教的产生
三、 论基督教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正面功能
四、 学界为什么忽视或否定《资本论》对基督教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正面功能的肯定
第四节 对“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分析
一、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及其产生
二、 商品货币拜物教是商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宗教”
三、 用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方法论正确评价商品货币拜物教
第五节 宗教世俗化的历史大趋势
一、 宗教世俗化理论的伟大变革
二、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 宗教世俗化并非宗教的消解
第六节 对宗教消亡的哲学—经济学论证
一、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论述宗教消亡的理论框架
二、 “三大社会形态”的宗教信仰特征
三、 对宗教消亡条件的哲学—经济学论证
四、 宗教消亡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卓越贡献
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根源和消亡
一、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宗教本质的诠释
二、 恩格斯从哲学认识论的维度对宗教本质的界定
三、 反对向宗教宣战或用法令取消宗教
四、 对宗教消亡论的全面系统总结
第二节 恩格斯论基督教的产生
一、 恩格斯研究基督教史的动因
二、 基督教的产生适应了统一的罗马帝国的政治需要
三、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 基督教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
第三节 基督教是“适应时势的宗教”
一、 从惨遭迫害到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二、 从罗马帝国的国教到成为世界宗教
三、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规律的揭示
第四节 全面评价中世纪和中世纪的基督教
一、 对中世纪和中世纪基督教的历史主义观点
二、 中世纪基督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三、 中世纪基督教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巨大历史功绩
四、 中世纪基督教对欧洲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五、 中世纪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末巨大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
第五节 论宗教异端与宗教改革
一、 宗教异端的种类及对它们的评价
二、 城市异端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三、 宗教改革的原因和性质
第六节 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由来
二、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内容
三、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义的认识过程
第七节 论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一、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缘起
二、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预定论”思想
三、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神圣的“天职”说
四、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新教禁欲主义
五、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伟大意义和影响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第二次飞跃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两次飞跃
一、 “两次飞跃”说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
二、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化人类学著作对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性质的认识历程
一、 1879年以前认识的偏颇与含糊
二、 1880年以后认识的修正和升华
第三节 对原始宗教的性质和宗教分类的认识飞跃
一、 马克思以前的宗教学者对宗教的分类及其局限性
二、 1879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分类说的含糊性
三、 恩格斯晚年的宗教分类说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第四节 论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
一、 正确认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自然宗教”的论述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宗教产生根源的全面把握
第五节 原始宗教的发展历程
一、 马克思对拉伯克的原始宗教发展阶段说的摘录和批注
二、 马克思的摘录和批注的意义
第六节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科学命题的提出
二、 对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 从政治向度向文化向度的转变
第七节 原始宗教的认识功能
一、 原始宗教是人类收获的最早精神文化成果
二、 神话和幻想是宗教认识和掌握世界的重要形式
三、 原始宗教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规范的作用
第八节 原始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
一、 提供社会组织结构模型
二、 维系社会集团统一性的精神纽带
三、 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九节 原始宗教与掌握世界的艺术形式
一、 艺术是原始宗教礼仪的工具和副产品
二、 原始宗教与音乐、舞蹈
三、 原始宗教与雕塑
四、 原始宗教与文学
第八章 列宁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列宁宗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第二节 对现代宗教的根源的新阐述
一、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
二、 现代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三、 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
四、 宗教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第三节 对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的论述
一、 列宁着眼于批判宗教的负面政治功能
二、 全面评价列宁的宗教政治功能论
第四节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如何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
一、 必须从理论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的界限
二、 就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
三、 克服宗教问题上的“左”倾错误,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过程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初步形成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全面形成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完善
第二节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
一、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依据
二、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的形成过程
三、 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探索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一、 理论创新意义
二、 实践创新意义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现时代
第一节 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
一、 “鸦片论”是对宗教在阶级社会的政治功能的评判
二、 “鸦片论”提出的特殊文化历史背景
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
四、 不能用宗教的负面政治功能代替宗教的其他功能
第二节 怎样正确认识“宗教外衣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宗教外衣”所指的三种情况
二、 正确区分和评价各种“宗教外衣”
三、 马克思、恩格斯和韦伯观点之比较
第三节 对宗教定义的再探索
一、 对宗教定义的评说
二、 对宗教定义的新概括
第四节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 评析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化”理解
二、 评析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单一经济决定论”理解
三、 评析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纯政治化”理解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当代宗教的现实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宗教世俗化理论
二、 对“非世俗化”理论的质疑
三、 “宗教复兴论”与“宗教消亡论”
第六节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二、 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三、 用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参考文献
后记
]5@x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