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该书从制度变迁与有笑率市场形成的角度,以对西欧国家颇具创新、丰富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的参照系统,在对中国近代市场发育过程作较为全面和系统描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试图说明中国和西欧、日本等国市场制度变迁的异同;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如交易成本、企业组织、产权理论等),分析了中国市场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
目录
目录
第二节 中国商品市场的变化
表8·2 上海银行放款的增长(1926——1936)
表8·3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1910——1936)
表8·4 东三省日本人工厂工人籍贯百分比表(1924)
表8·5 内地人民移入东三省之估计(1923——1929)
表8·6 抚顺煤工主要原籍历年人数比较表(1914——1921)
表9·1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1873——1936)
图9·1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变动趋势(1873——1936)
表9·2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十年平均(1873——1936)
表9·3 天津各银行放款利率统计(1892——1937)
表9·4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贴现率(1913——1936)
第三节 中国近代市场的作用和局限性
表9·5 开滦煤矿工人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04——1937)
表9·6 开滦井下煤工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
表9·7 开滦井上机匠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
表9·8 中兴煤矿历年工资率和实际所得(1917——1931)
表9·9 广九铁路工人工资指数(1912——1926)
表9·10 广三铁路工人工资指数(1912——1926)
表9·11 广州工人实际工资指数(1913——1926)
表9·12 上海纺织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10——1937)
表9·13 北京瓦木工匠每日工资指数(1862——1925)
表9·14 广东台山县工资指数(1912——1925)
第三章 供给和需求
表9·15 江苏武进农工工资的变动情况(1908——1932)
表9·16 中国农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1906——1933)
表9·17 中国农地价格之变迁(1912——1936)
表9·18 中国农地价格指数(1906——1933)
表9·19 江苏武进农地价格的变动(1912——1932)
表9·20 昆山等县地价增长指数(1905——1924)
表9·21 奉天梨树县裴家油房屯等田地每垧地价的变动(1855——1927)
表9·22 梨树县平均每垧地价变迁表(1927——1936)
表9·23 十一城市平均地价比较表(1928——1936)
表9·24 中国近代资本集成(1894——1936)
第一节 前近代化时期中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表9·25 中国近代方向的固定资本投资(1903——1936)
表9·26 申新一.八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1931——1936)
表9·27 全国华商纱厂每万纱锭和每百台布机雇用工人数(1911——1937)
表9·28 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1921——1936)
图9·2 农业边际收益率曲线
表9·29 中国大陆的农业生产、人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1870——1930,低估值)
表9·30 中国国民所得的分配(1933)
表9·31 开滦煤矿的销煤利润和矿区工人工资(1904——1936)
表9·32 中国农民所得与所付价格的变化(1906——1933)
表9·33 中国和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比较(1887,1936)
第二节 中国近代供给和需求的变动
第四章 商品市场的扩大
第一节 进出口额的增长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征
第二节 国内市场商品流通量的增长
第三节 城市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近代的市场制度
第一节 不平等条约中有关中外市场关系的制度安排
第二节 近代工商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货币制度
第四节 税收制度
第五节 商会制度
第六章 市场组织和交易成本
第一节 19世纪后半期的市场组织
第二节 20世纪早期中国市场组织的变化
第三节 国家资本和四大家族私人资本对市场的垄断经营
第七章 市场机制——价格变动与经济发展
序论
第一节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趋势
第二节 货币比价的变动
第三节 商品的比价和差价
第八章 中国近代生产要素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生产要素市场的萌芽
第二节 中国近代的金融市场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劳动力市场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与近代中国的资源流动和收入分配
第一节 利息率的变动
第二节 工资率的变动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品市场
第三节 土地价格的变动
第四节 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模式的影响
参考书目
后记
图表
图表
表3·1 清代人口的增长(1650——1850)
表3·2 清代耕地面积的扩大(1650——1850)
表3·3 清代按人口平均占有耕地数的下降(1650——1850)
表3·4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87,1914,1936)
表3·5 中国产业资本的增长(1894——1947/48)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市场交换及其性质
表3·6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1887,1914,1936)
表3·7 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总需求结构
表3·8 1933年中国消费结构
表4·1 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及指数(1864——1936)
表4·2 五大港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1871——1947)
表4·3 中国各地区在进口贸易值上所占的比重(1871——1947)
表4·4 中国各年进口货物分类统计(1873——1936)
表4·5 中国各年出口货物统计(1873——1936)
表4·6 中日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1873,1936)
表4·7 中日生丝出口量(1880——1935)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市场制度
表4·8 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输出量(1873——1936)
表4·9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1870——1936)
表4·10 中国近代商业资本的增长(1894——1936)
表4·11 中国新式与旧式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及比重变化(1887——1936)
表4·12 中国铁路修建情况(1887——1944)
表4·13 铁路货运中工、矿、农、林、畜牧产品历年延吨量指数(1916——1936)
表5·1 总税准与进口税额(1926——1936)
表6·1 中国商业资本在全部资本额中的比重(1894——1947/48)
表6·2 美国商业投资在全部私人投资中的比重(1936——1961)
表6·3 英国商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1948——1959)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与市场发育有关的其他经济制度
表7·1 清代米价的变动(1640——1840)
表7·2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1867——1937)
图7·1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变动趋势(1867——1937)
表7·3 上海、天津的批发物价指数(1937——1948)
图7·2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
表7·4 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批发物价指数(1867——1936)
图7·3 中英批发物价比较图(1867——1936)
图7·4 中美批发物价比较图(1870——1936)
图7·5 中法批发物价比较图(1870——1936)
图7·6 中德批发物价比较图(1867——1936)
第二章 由传统市场向近代市场的转变
图7·7 中日批发物价比较图(1873——1936)
表7·5 一百年来金银比价变动(1836——1935)
图7·8 银价、金价、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6)
图7·9 中国银价与英美批发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5)
图7·10 中国、英国、美国银购买力变动趋势(1867——1936)
图7·11 银价与英、美汇价变动趋势比较(1870——1930)
表7·6 中国进出口物价综合指数(1867——1931)
图7·12 银价、进出口物价,批发物价变动的相互关系(1867——1931)
图7·13 价格作用的传导机制理想模式
表7·7 中国进口物价指数和出口物价指数(1867——1936)
第一节 买办制度和沿海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
图7·14 中国进口物价和出口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6)
图7·15 中国近代进口和出口物价的周期波动(1868——1935)
表7·8 河北省宁津县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00——1850)
表7·9 中国近代工业品和农产品批发物价指数及农产品购买力指数(1867——1937)
图7·16 中国近代工业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
图7·17 中国近代农产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
表7·10 中日两国米购买力指数(1881/90——1931/36)
表7·11 上海棉花、棉纱的批发价格(1920——1936)
表7·12 几个主要成市粮食价格比较(1920)
表8·1 金城银行历年各种放款成份比例表(1917——1936)
第二节 中国商品市场的变化
表8·2 上海银行放款的增长(1926——1936)
表8·3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1910——1936)
表8·4 东三省日本人工厂工人籍贯百分比表(1924)
表8·5 内地人民移入东三省之估计(1923——1929)
表8·6 抚顺煤工主要原籍历年人数比较表(1914——1921)
表9·1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1873——1936)
图9·1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变动趋势(1873——1936)
表9·2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十年平均(1873——1936)
表9·3 天津各银行放款利率统计(1892——1937)
表9·4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贴现率(1913——1936)
第三节 中国近代市场的作用和局限性
表9·5 开滦煤矿工人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04——1937)
表9·6 开滦井下煤工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
表9·7 开滦井上机匠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
表9·8 中兴煤矿历年工资率和实际所得(1917——1931)
表9·9 广九铁路工人工资指数(1912——1926)
表9·10 广三铁路工人工资指数(1912——1926)
表9·11 广州工人实际工资指数(1913——1926)
表9·12 上海纺织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10——1937)
表9·13 北京瓦木工匠每日工资指数(1862——1925)
表9·14 广东台山县工资指数(1912——1925)
第三章 供给和需求
表9·15 江苏武进农工工资的变动情况(1908——1932)
表9·16 中国农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1906——1933)
表9·17 中国农地价格之变迁(1912——1936)
表9·18 中国农地价格指数(1906——1933)
表9·19 江苏武进农地价格的变动(1912——1932)
表9·20 昆山等县地价增长指数(1905——1924)
表9·21 奉天梨树县裴家油房屯等田地每垧地价的变动(1855——1927)
表9·22 梨树县平均每垧地价变迁表(1927——1936)
表9·23 十一城市平均地价比较表(1928——1936)
表9·24 中国近代资本集成(1894——1936)
第一节 前近代化时期中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表9·25 中国近代方向的固定资本投资(1903——1936)
表9·26 申新一.八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1931——1936)
表9·27 全国华商纱厂每万纱锭和每百台布机雇用工人数(1911——1937)
表9·28 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1921——1936)
图9·2 农业边际收益率曲线
表9·29 中国大陆的农业生产、人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1870——1930,低估值)
表9·30 中国国民所得的分配(1933)
表9·31 开滦煤矿的销煤利润和矿区工人工资(1904——1936)
表9·32 中国农民所得与所付价格的变化(1906——1933)
表9·33 中国和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比较(1887,1936)
第二节 中国近代供给和需求的变动
第四章 商品市场的扩大
第一节 进出口额的增长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征
第二节 国内市场商品流通量的增长
第三节 城市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近代的市场制度
第一节 不平等条约中有关中外市场关系的制度安排
第二节 近代工商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货币制度
第四节 税收制度
第五节 商会制度
第六章 市场组织和交易成本
第一节 19世纪后半期的市场组织
第二节 20世纪早期中国市场组织的变化
第三节 国家资本和四大家族私人资本对市场的垄断经营
第七章 市场机制——价格变动与经济发展
序论
第一节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趋势
第二节 货币比价的变动
第三节 商品的比价和差价
第八章 中国近代生产要素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生产要素市场的萌芽
第二节 中国近代的金融市场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劳动力市场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与近代中国的资源流动和收入分配
第一节 利息率的变动
第二节 工资率的变动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品市场
第三节 土地价格的变动
第四节 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模式的影响
参考书目
后记
图表
图表
表3·1 清代人口的增长(1650——1850)
表3·2 清代耕地面积的扩大(1650——1850)
表3·3 清代按人口平均占有耕地数的下降(1650——1850)
表3·4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87,1914,1936)
表3·5 中国产业资本的增长(1894——1947/48)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市场交换及其性质
表3·6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1887,1914,1936)
表3·7 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总需求结构
表3·8 1933年中国消费结构
表4·1 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及指数(1864——1936)
表4·2 五大港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1871——1947)
表4·3 中国各地区在进口贸易值上所占的比重(1871——1947)
表4·4 中国各年进口货物分类统计(1873——1936)
表4·5 中国各年出口货物统计(1873——1936)
表4·6 中日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1873,1936)
表4·7 中日生丝出口量(1880——1935)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市场制度
表4·8 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输出量(1873——1936)
表4·9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1870——1936)
表4·10 中国近代商业资本的增长(1894——1936)
表4·11 中国新式与旧式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及比重变化(1887——1936)
表4·12 中国铁路修建情况(1887——1944)
表4·13 铁路货运中工、矿、农、林、畜牧产品历年延吨量指数(1916——1936)
表5·1 总税准与进口税额(1926——1936)
表6·1 中国商业资本在全部资本额中的比重(1894——1947/48)
表6·2 美国商业投资在全部私人投资中的比重(1936——1961)
表6·3 英国商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1948——1959)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与市场发育有关的其他经济制度
表7·1 清代米价的变动(1640——1840)
表7·2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1867——1937)
图7·1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变动趋势(1867——1937)
表7·3 上海、天津的批发物价指数(1937——1948)
图7·2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
表7·4 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批发物价指数(1867——1936)
图7·3 中英批发物价比较图(1867——1936)
图7·4 中美批发物价比较图(1870——1936)
图7·5 中法批发物价比较图(1870——1936)
图7·6 中德批发物价比较图(1867——1936)
第二章 由传统市场向近代市场的转变
图7·7 中日批发物价比较图(1873——1936)
表7·5 一百年来金银比价变动(1836——1935)
图7·8 银价、金价、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6)
图7·9 中国银价与英美批发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5)
图7·10 中国、英国、美国银购买力变动趋势(1867——1936)
图7·11 银价与英、美汇价变动趋势比较(1870——1930)
表7·6 中国进出口物价综合指数(1867——1931)
图7·12 银价、进出口物价,批发物价变动的相互关系(1867——1931)
图7·13 价格作用的传导机制理想模式
表7·7 中国进口物价指数和出口物价指数(1867——1936)
第一节 买办制度和沿海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
图7·14 中国进口物价和出口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6)
图7·15 中国近代进口和出口物价的周期波动(1868——1935)
表7·8 河北省宁津县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00——1850)
表7·9 中国近代工业品和农产品批发物价指数及农产品购买力指数(1867——1937)
图7·16 中国近代工业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
图7·17 中国近代农产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
表7·10 中日两国米购买力指数(1881/90——1931/36)
表7·11 上海棉花、棉纱的批发价格(1920——1936)
表7·12 几个主要成市粮食价格比较(1920)
表8·1 金城银行历年各种放款成份比例表(1917——1936)
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