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沈致远为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本书收入作者最近撰写的科学散文及随笔百篇,题材涵盖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信息、电脑、网络、经济、科学方法等,内容丰富多彩,文笔风趣隽永,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部分文章曾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专栏发表,深受读者欢迎。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科学散文将两者相结合,发掘科学大千世界之旷世奇美,供读者欣赏。作者学贯中西,知识渊博,视界宽阔,目光犀利,科学瑰宝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富含哲理,发人深思。本书触及科学前沿的方方面面,
目录
目录
导论篇
战后台湾思想与文化的发展:研究论著回顾与课题展望
一 引言
二 台湾研究基本观点的推移
三 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蹠
四 台湾与中原文化的推移与转化
五 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激荡
六 结论:研究新课题的展望
个案研究篇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及其自我定位
一 引言
二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解释
三 徐复观发言的对象及其历史脉络
四 徐复观的自我定位:人民的、实践的、农本的
五 结论
徐复观对古典儒学的新诠释
一 前言
二 徐复观对古典儒学的新解释:以“忧患意识”为中心
三 徐复观的诠释学方法:脉络化
四 作为政治学的诠释学:徐复观与儒家思想的互为创造性
五 结论
徐复观对日本政治社会与文化的评论
一 引言
二 20世纪初叶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日本
三 徐复观对日本的评论及其参考架构
四 徐复观的日本评论之特殊性:与当代新闻媒体意见的比较
五 结论
展望篇
儒学与人权:古典孟子学的观点
一 问题与背景
二 孟子思想中“人权”概念之内涵
三 孟子思想中“人权”的理论基础(一):天人合一论
四 孟子思想中“人权”的理论基础(二):人性论
五 儒家文化中“人权”之实践上的困境
六 结论
儒家传统与21世纪台湾的展望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战后台湾脉络中的儒家思想:曲解与误用
三 古典儒家思想的新启示
四 21世纪台湾的展望
五 结论
%
导论篇
战后台湾思想与文化的发展:研究论著回顾与课题展望
一 引言
二 台湾研究基本观点的推移
三 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蹠
四 台湾与中原文化的推移与转化
五 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激荡
六 结论:研究新课题的展望
个案研究篇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及其自我定位
一 引言
二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解释
三 徐复观发言的对象及其历史脉络
四 徐复观的自我定位:人民的、实践的、农本的
五 结论
徐复观对古典儒学的新诠释
一 前言
二 徐复观对古典儒学的新解释:以“忧患意识”为中心
三 徐复观的诠释学方法:脉络化
四 作为政治学的诠释学:徐复观与儒家思想的互为创造性
五 结论
徐复观对日本政治社会与文化的评论
一 引言
二 20世纪初叶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日本
三 徐复观对日本的评论及其参考架构
四 徐复观的日本评论之特殊性:与当代新闻媒体意见的比较
五 结论
展望篇
儒学与人权:古典孟子学的观点
一 问题与背景
二 孟子思想中“人权”概念之内涵
三 孟子思想中“人权”的理论基础(一):天人合一论
四 孟子思想中“人权”的理论基础(二):人性论
五 儒家文化中“人权”之实践上的困境
六 结论
儒家传统与21世纪台湾的展望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战后台湾脉络中的儒家思想:曲解与误用
三 古典儒家思想的新启示
四 21世纪台湾的展望
五 结论
%
儒学与现代台湾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