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概述历史上的中西文化关系交往,上编讲述明代中叶以前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重点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的交往经过及文化成果。下编讲述晚明和盛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主要是中国与欧洲的往来及文化交流成果,并将西方的“中国观”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加以评论。本书所讨论的“西方”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随着历史步伐的演进而转移的关于异质文化的概念,因此在内容组织上便突破了传统的地域划分模式。本书定名“文化关系史”,意在侧重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与碰撞,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误读,有着根植于一般史地考据之学进而追求这些历史活动之文化意蕴的学术取向。
目录
目录
前言
上编 ·古典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章 传说与真实并存的先秦时期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描述的西方世界
一、 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
二、 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
三、 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
一、 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二、 “秦奈”的传说
三、 “赛里斯”的故事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一、 丝绸之路的萌芽
1. “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2. 早期丝绸之路
3. 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交通的促进
二、 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1. 丝绸与织物的西传
2. 中国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
3. 良马东来与胡服骑射
三、 东西方的艺术文化交流
第二章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
第一节 陆路丝绸之路从开拓到高潮
一、 两汉时期对丝绸之路的开拓
1. “西域”概念的内涵
2. 张骞出使西域
3. 西汉与西域的关系
4. 东汉丝路的“三通三绝”
5. 丝绸之路的南北二道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扩展
1. 重开陆路交通
2. 交通路线的扩展
三、 隋唐时期中西陆路交通的繁荣
1. 隋朝的中西陆路交通
2. 唐代保障中西陆路交通的措施
3. 唐代中西陆路交通的主要通道
第二节 中西海路交通的形成及初具规模
一、 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
1. 造船技术不断进步
2. 汉代的天文导航
3. 动力技术的应用
4. 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
二、 中西航线的逐渐开辟
1. 中国—印度洋航线的开辟
2. 罗马与中国间的直航
3. 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
4. 阿拉伯人的东方航线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一、 中国与中亚
1. 两汉魏晋与中亚的往来
2. 南北朝与中亚的往来
3. 隋唐与中亚的往来
二、 中国与西亚
1. 两汉与安息的往来
2. 南北朝隋唐与波斯的往来
3. 唐朝与大食的往来
三、 中国与印度
1. 两汉与印度的往来
2. 魏晋南北朝与印度的往来
3. 唐朝与印度的往来
四、 中国与罗马
1. 东汉与罗马的往来
2. 南北朝与拜占廷的往来
3. 唐朝与拜占廷的往来
第三章 汉唐时期(中)——来自异域的瑰宝
第一节 中西物质文化的交流
一、 中原传入西方的主要物产
1. 丝绸
2. 纸张
3. 铁器、瓷器与漆器
二、 异域物产传入中原
1. 外来物种
2. 毛皮和毛织品
3. 金银币
4. 金银器
5. 玻璃器
6. 奢侈品
第二节 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
一、 中原传入西方的科学技术
1. 钢铁冶炼
2. 造纸
3. 灌溉与凿井
4. 中西方纺织技术的相互影响
二、 传入中原的异域科学技术
1. 玻璃制造
2. 制糖
3. 医药学
4. 天文历法
第三节 中西艺术文化的交流
一、 中原艺术对西域的影响
1. 造型艺术
2. 书写艺术
二、 西方装饰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1. 植物型装饰图案
2. 动物型装饰图案
3. 几何型装饰图案
4. 中国的外销物品
三、 西方音乐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1. 入华西方乐器与乐人
2. 中原音乐对胡乐的吸收
四、 西方舞蹈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1. 传入中原的胡舞
2. 胡汉舞蹈艺术的融合
五、 西方百戏对中国的影响
1. 汉唐的西方百戏
2. 传入中原的幻术
3. 击鞠与泼胡乞寒
第四章 汉唐时期(下)——来自异域的神灵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
一、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 佛教在印度
2. 东来传经与西行求法
3. 佛典汉译
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
1. 佛教与儒教的关系
2. 佛教与道教的关系
3. 三教合流
第二节 中国的佛教艺术
一、 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
1. 犍陀罗艺术
2. 笈多艺术
3. 西域的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
4. 内地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的中国化
二、 佛教绘画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
1. 中国佛教绘画的起源
2. 笈多风格与“曹衣出水”
3. 佛教绘画与中国画凹凸技法
三、 佛教建筑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
1. 寺庙建筑
2. 佛塔建筑
3. 石窟建筑
四、 佛教乐舞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
1. 梵呗与汉语四声理论
2. 南北朝的佛教乐舞
3. 唐代的佛曲
第三节 中古三夷教
一、 景教
1. 景教及其在西亚的传播
2. 唐代景教的成功传播
3. 景教传播的特点
二、 祆教
1. 琐罗亚斯德教与祆教
2. 粟特祆教在中国的传播
3. 祆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
三、 摩尼教
1. 摩尼教及其教义
2. 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四、 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
1. 唐武宗排斥外来宗教的原因
2. 三夷教的社会走向
第五章 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陆路交通与对外关系
一、 两宋时期的西北陆路交通
1. 西北的割据政权
2. 两宋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二、 蒙元时期中西往来的再次繁荣
1. 蒙古西征对中西交通的影响
2. 四大汗国及其与中原的关系
3. 西行的中国旅行家及其游记
第二节 海路交通的繁荣时代
一、 两宋时期海路交通的发展
1. 两宋发展海路交通的动因
2. 两宋时期的对外贸易
3. 宋代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二、 元代海路交通的繁荣
1. 元代的海路交通和海外贸易
2. 元朝的海外关系
3. 元代的中外旅行家及其著作
三、 海上香瓷贸易
1. 中国瓷器外销
2. 西方香药入华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一、 中国科技的西传
1. 指南针
2. 印刷术
3. 火药
二、 阿拉伯科技传入中国
1. 天文历法
2. 医药学
3. 数学
4. 建筑
第四节 宋元的异域宗教
一、 伊斯兰教
1. 伊斯兰教及其教义
2.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开篇
3. 元代伊斯兰教的繁荣
二、 犹太教
1. 犹太教及其教义
2. 早期入华犹太人
3. 开封犹太人聚落
4. 开封犹太人的汉化
三、 也里可温
四、 罗马天主教
1. 出使蒙古
2. 元代教区
第五节 明朝前期的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一、 明朝的陆路中西交通与中外关系
1. 西北形势
2. 帖木儿政权与明朝的关系
3. 沙哈鲁政权与明朝的互访
4. 明中期以后陆路交通的衰落
二、 明朝前期的海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
1. 明初海禁政策始末
2.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3.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4. 郑和之后海上往来衰落的原因
下编 ·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章 大航海时代中西关系的历史变奏
第一节 中欧交往的时代背景
一、 欧洲开辟新世界的动力
二、 葡西两国的海上帝国
三、 其他欧洲国家的远东角逐
四、 明朝中后期的澳门政策
五、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
第二节 中欧交往的媒介之一——西方使团
一、 葡萄牙使团
二、 其他欧洲国家的遣使
1. 荷兰使团
2. 西班牙使团
3. 意大利使团
4. 俄国使团
三、 英国使团的派遣
1. 遣使缘由
2. 遣使始末
3. 出使回响
第三节 中欧交往的媒介之二——贸易往来
一、 贸易格局的演变
1. 16—17世纪的澳门贸易
2. 英荷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3. 其他东印度公司
二、 中欧贸易的主要商品
1. 茶叶贸易
2. 纺织品贸易
3. 瓷器贸易
第四节 中欧交往的媒介之三——天主教传教士
一、 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区
1. 发展历程与规模
2. 管理结构
二、 中国的托钵会士传教区
1. 托钵修会的困境
2. 各托钵会士传教区概况
三、 其他在华传教团体
1. 教廷传信部
2. 遣使会
四、 中国传教区的权力之争
1. 教廷与宗教修会的冲突
2. 教廷与葡萄牙保教权的斗争
第二章 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第一节 在华耶稣会土的传教策略
一. 耶稣会的适应原则
二. 利玛窦在华传教策略的继承与创新
三. 利玛窦之糅合耶儒
第二节 耶儒冲突
一、 耶稣会士与士人交游概况
二、 士大夫对于天主教的态度
1. 会通儒耶的心态
2. 儒耶冲突下士人的命运
3. 扬弃天学的立场
三、 为什么要排斥天主教
1. 明末的思想论争
2. 清初的历狱
第三节 礼仪之争
一、 “上帝”还是“天主”
二、 礼仪之争的前期
1. 利玛窦的礼仪政策
2. 托钵会士对礼仪问题的异议
3. 耶稣会士的反击
4. 阎当与礼仪之争的转折
三、 礼仪之争的后期
1. 铎罗出使
2. 礼仪之争的落幕
第三章 中国文化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影响
第一节 传到欧洲的中国知识
一、 16—17世纪游记文学里的中国
1. 16世纪的伊比利亚人作品
2. 17世纪的荷兰人笔记
二、 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1.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
2. 人种史著作
3. 主要专题著作
4. 与礼仪之争直接相关的作品
5. 耶稣会士作品里的中国形象
三、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游记文学
1. 安森远征与《环球航行记》
2. 1793年英国使团的笔记
第二节 中国形象与启蒙时代
一、 耶稣会士的古代中国形象与教会权威的衰落
1. 关注中国文化悠久性的原因
2. 中国古代编年史问题
3. 中国文字观念的变迁
二、 中国制度与欧洲的社会理想
1. 中国知识与英国的党派斗争
2. 中国政治原则与法国的社会改革者
3. 中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意义
4. 中国旧制度与欧洲新理想的反差
第三节 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
一、 中国趣味的产生
1. 中国商品与中国趣味
2. 文学作品与中国趣味
二、 从巴洛克到罗可可
1. 巴洛克风格与集权时代
2. 罗可可风格的兴起及其原因
三、 罗可可式中国趣味
1. 中国趣味同罗可可精神的吻合
2. 中国式园林
3. 其他领域的罗可可式中国趣味
四、 中国趣味的沉寂
第四章 欧洲文化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的基本认识
一、 地理位置与民族区别
二、 风俗与物产
第二节 对欧洲实用科学的兴趣(上)——天文历法
一、 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东传的基本特点
二、 耶稣会士提供的天文服务
三、 《崇祯历书》与引进西方天文学理论
四、 历算需要与西方算学的兴盛
1. 西方数学知识
2. 集成之作《数理精蕴》
五、 天文仪器与机械技术的有限引进
1. 制造天文仪器
2. 技术不能推广的原因
六、 天文历法领域的“西学中源”说
1. 明末“遗民学者”首倡
2. 清初君臣阐发呼应
第三节 对欧洲实用科学的兴趣(下)——资政技术及其他
一、 舆地测绘技术
1. 引进地圆说与世界地图
2. 康乾时朝的全国大地测量
3. 测绘方法与测绘成果的影响
二、 火炮制造
三、 钟表与机械
1. 宫廷做钟
2. 民间的简单机械技术
四、 医药学
1. 医学理论
2. 西药知识
3. 会通努力
第四节 欧洲艺术东传
一、 西洋绘画
1. 西洋画与西洋画师
2. 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二、 西洋音乐
三、 西洋建筑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插图目录
YMZ
前言
上编 ·古典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章 传说与真实并存的先秦时期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描述的西方世界
一、 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
二、 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
三、 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
一、 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二、 “秦奈”的传说
三、 “赛里斯”的故事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一、 丝绸之路的萌芽
1. “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2. 早期丝绸之路
3. 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交通的促进
二、 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1. 丝绸与织物的西传
2. 中国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
3. 良马东来与胡服骑射
三、 东西方的艺术文化交流
第二章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
第一节 陆路丝绸之路从开拓到高潮
一、 两汉时期对丝绸之路的开拓
1. “西域”概念的内涵
2. 张骞出使西域
3. 西汉与西域的关系
4. 东汉丝路的“三通三绝”
5. 丝绸之路的南北二道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扩展
1. 重开陆路交通
2. 交通路线的扩展
三、 隋唐时期中西陆路交通的繁荣
1. 隋朝的中西陆路交通
2. 唐代保障中西陆路交通的措施
3. 唐代中西陆路交通的主要通道
第二节 中西海路交通的形成及初具规模
一、 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
1. 造船技术不断进步
2. 汉代的天文导航
3. 动力技术的应用
4. 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
二、 中西航线的逐渐开辟
1. 中国—印度洋航线的开辟
2. 罗马与中国间的直航
3. 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
4. 阿拉伯人的东方航线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一、 中国与中亚
1. 两汉魏晋与中亚的往来
2. 南北朝与中亚的往来
3. 隋唐与中亚的往来
二、 中国与西亚
1. 两汉与安息的往来
2. 南北朝隋唐与波斯的往来
3. 唐朝与大食的往来
三、 中国与印度
1. 两汉与印度的往来
2. 魏晋南北朝与印度的往来
3. 唐朝与印度的往来
四、 中国与罗马
1. 东汉与罗马的往来
2. 南北朝与拜占廷的往来
3. 唐朝与拜占廷的往来
第三章 汉唐时期(中)——来自异域的瑰宝
第一节 中西物质文化的交流
一、 中原传入西方的主要物产
1. 丝绸
2. 纸张
3. 铁器、瓷器与漆器
二、 异域物产传入中原
1. 外来物种
2. 毛皮和毛织品
3. 金银币
4. 金银器
5. 玻璃器
6. 奢侈品
第二节 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
一、 中原传入西方的科学技术
1. 钢铁冶炼
2. 造纸
3. 灌溉与凿井
4. 中西方纺织技术的相互影响
二、 传入中原的异域科学技术
1. 玻璃制造
2. 制糖
3. 医药学
4. 天文历法
第三节 中西艺术文化的交流
一、 中原艺术对西域的影响
1. 造型艺术
2. 书写艺术
二、 西方装饰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1. 植物型装饰图案
2. 动物型装饰图案
3. 几何型装饰图案
4. 中国的外销物品
三、 西方音乐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1. 入华西方乐器与乐人
2. 中原音乐对胡乐的吸收
四、 西方舞蹈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1. 传入中原的胡舞
2. 胡汉舞蹈艺术的融合
五、 西方百戏对中国的影响
1. 汉唐的西方百戏
2. 传入中原的幻术
3. 击鞠与泼胡乞寒
第四章 汉唐时期(下)——来自异域的神灵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
一、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 佛教在印度
2. 东来传经与西行求法
3. 佛典汉译
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
1. 佛教与儒教的关系
2. 佛教与道教的关系
3. 三教合流
第二节 中国的佛教艺术
一、 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
1. 犍陀罗艺术
2. 笈多艺术
3. 西域的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
4. 内地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的中国化
二、 佛教绘画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
1. 中国佛教绘画的起源
2. 笈多风格与“曹衣出水”
3. 佛教绘画与中国画凹凸技法
三、 佛教建筑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
1. 寺庙建筑
2. 佛塔建筑
3. 石窟建筑
四、 佛教乐舞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
1. 梵呗与汉语四声理论
2. 南北朝的佛教乐舞
3. 唐代的佛曲
第三节 中古三夷教
一、 景教
1. 景教及其在西亚的传播
2. 唐代景教的成功传播
3. 景教传播的特点
二、 祆教
1. 琐罗亚斯德教与祆教
2. 粟特祆教在中国的传播
3. 祆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
三、 摩尼教
1. 摩尼教及其教义
2. 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四、 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
1. 唐武宗排斥外来宗教的原因
2. 三夷教的社会走向
第五章 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陆路交通与对外关系
一、 两宋时期的西北陆路交通
1. 西北的割据政权
2. 两宋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二、 蒙元时期中西往来的再次繁荣
1. 蒙古西征对中西交通的影响
2. 四大汗国及其与中原的关系
3. 西行的中国旅行家及其游记
第二节 海路交通的繁荣时代
一、 两宋时期海路交通的发展
1. 两宋发展海路交通的动因
2. 两宋时期的对外贸易
3. 宋代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二、 元代海路交通的繁荣
1. 元代的海路交通和海外贸易
2. 元朝的海外关系
3. 元代的中外旅行家及其著作
三、 海上香瓷贸易
1. 中国瓷器外销
2. 西方香药入华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一、 中国科技的西传
1. 指南针
2. 印刷术
3. 火药
二、 阿拉伯科技传入中国
1. 天文历法
2. 医药学
3. 数学
4. 建筑
第四节 宋元的异域宗教
一、 伊斯兰教
1. 伊斯兰教及其教义
2.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开篇
3. 元代伊斯兰教的繁荣
二、 犹太教
1. 犹太教及其教义
2. 早期入华犹太人
3. 开封犹太人聚落
4. 开封犹太人的汉化
三、 也里可温
四、 罗马天主教
1. 出使蒙古
2. 元代教区
第五节 明朝前期的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一、 明朝的陆路中西交通与中外关系
1. 西北形势
2. 帖木儿政权与明朝的关系
3. 沙哈鲁政权与明朝的互访
4. 明中期以后陆路交通的衰落
二、 明朝前期的海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
1. 明初海禁政策始末
2.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3.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4. 郑和之后海上往来衰落的原因
下编 ·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章 大航海时代中西关系的历史变奏
第一节 中欧交往的时代背景
一、 欧洲开辟新世界的动力
二、 葡西两国的海上帝国
三、 其他欧洲国家的远东角逐
四、 明朝中后期的澳门政策
五、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
第二节 中欧交往的媒介之一——西方使团
一、 葡萄牙使团
二、 其他欧洲国家的遣使
1. 荷兰使团
2. 西班牙使团
3. 意大利使团
4. 俄国使团
三、 英国使团的派遣
1. 遣使缘由
2. 遣使始末
3. 出使回响
第三节 中欧交往的媒介之二——贸易往来
一、 贸易格局的演变
1. 16—17世纪的澳门贸易
2. 英荷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3. 其他东印度公司
二、 中欧贸易的主要商品
1. 茶叶贸易
2. 纺织品贸易
3. 瓷器贸易
第四节 中欧交往的媒介之三——天主教传教士
一、 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区
1. 发展历程与规模
2. 管理结构
二、 中国的托钵会士传教区
1. 托钵修会的困境
2. 各托钵会士传教区概况
三、 其他在华传教团体
1. 教廷传信部
2. 遣使会
四、 中国传教区的权力之争
1. 教廷与宗教修会的冲突
2. 教廷与葡萄牙保教权的斗争
第二章 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第一节 在华耶稣会土的传教策略
一. 耶稣会的适应原则
二. 利玛窦在华传教策略的继承与创新
三. 利玛窦之糅合耶儒
第二节 耶儒冲突
一、 耶稣会士与士人交游概况
二、 士大夫对于天主教的态度
1. 会通儒耶的心态
2. 儒耶冲突下士人的命运
3. 扬弃天学的立场
三、 为什么要排斥天主教
1. 明末的思想论争
2. 清初的历狱
第三节 礼仪之争
一、 “上帝”还是“天主”
二、 礼仪之争的前期
1. 利玛窦的礼仪政策
2. 托钵会士对礼仪问题的异议
3. 耶稣会士的反击
4. 阎当与礼仪之争的转折
三、 礼仪之争的后期
1. 铎罗出使
2. 礼仪之争的落幕
第三章 中国文化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影响
第一节 传到欧洲的中国知识
一、 16—17世纪游记文学里的中国
1. 16世纪的伊比利亚人作品
2. 17世纪的荷兰人笔记
二、 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1.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
2. 人种史著作
3. 主要专题著作
4. 与礼仪之争直接相关的作品
5. 耶稣会士作品里的中国形象
三、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游记文学
1. 安森远征与《环球航行记》
2. 1793年英国使团的笔记
第二节 中国形象与启蒙时代
一、 耶稣会士的古代中国形象与教会权威的衰落
1. 关注中国文化悠久性的原因
2. 中国古代编年史问题
3. 中国文字观念的变迁
二、 中国制度与欧洲的社会理想
1. 中国知识与英国的党派斗争
2. 中国政治原则与法国的社会改革者
3. 中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意义
4. 中国旧制度与欧洲新理想的反差
第三节 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
一、 中国趣味的产生
1. 中国商品与中国趣味
2. 文学作品与中国趣味
二、 从巴洛克到罗可可
1. 巴洛克风格与集权时代
2. 罗可可风格的兴起及其原因
三、 罗可可式中国趣味
1. 中国趣味同罗可可精神的吻合
2. 中国式园林
3. 其他领域的罗可可式中国趣味
四、 中国趣味的沉寂
第四章 欧洲文化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的基本认识
一、 地理位置与民族区别
二、 风俗与物产
第二节 对欧洲实用科学的兴趣(上)——天文历法
一、 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东传的基本特点
二、 耶稣会士提供的天文服务
三、 《崇祯历书》与引进西方天文学理论
四、 历算需要与西方算学的兴盛
1. 西方数学知识
2. 集成之作《数理精蕴》
五、 天文仪器与机械技术的有限引进
1. 制造天文仪器
2. 技术不能推广的原因
六、 天文历法领域的“西学中源”说
1. 明末“遗民学者”首倡
2. 清初君臣阐发呼应
第三节 对欧洲实用科学的兴趣(下)——资政技术及其他
一、 舆地测绘技术
1. 引进地圆说与世界地图
2. 康乾时朝的全国大地测量
3. 测绘方法与测绘成果的影响
二、 火炮制造
三、 钟表与机械
1. 宫廷做钟
2. 民间的简单机械技术
四、 医药学
1. 医学理论
2. 西药知识
3. 会通努力
第四节 欧洲艺术东传
一、 西洋绘画
1. 西洋画与西洋画师
2. 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二、 西洋音乐
三、 西洋建筑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插图目录
YMZ
中西文化关系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