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同济大学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教材。《同济大学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系统、扼要地阐述了当今各主要分析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探测过程和处理技术。全书共十篇,内容包括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同位素比质谱仪及稳定同位素分析、综合热分析、粒度分析测量、有机元素分析及其在地质学中的运用、色谱分析。
《同济大学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分析测试技术》除可作为理工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外,还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篇 X射线荧光分析
第一章 X射线物理学
1.1.1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1.2 X射线的性质
1.1.3 X射线荧光
1.1.4 X射线荧光分析法
第二章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2.1 引言
1.2.2 X射线管
1.2.3 色散
1.2.4 探测器
1.2.5 脉冲高度选择
第三章 基体效应
1.3.1 X射线分析的误差
1.3.2 基体效应的确定
1.3.3 基体效应校正的数学方法
第四章 X射线荧光光谱定量分析
1.4.1 外标法
1.4.2 内标法
1.4.3 数学校正法
1.4.4 增量法
第五章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样品的制备
1.5.1 块状样品
1.5.2 粉末样品
1.5.3 液态样品
1.5.4 需要特殊处理的样品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X射线衍射分析
第一章 X射线衍射的运动学理论(Ⅰ)
2.1.1 X射线衍射的方向
2.1.2 倒易点阵
2.1.3 X射线衍射的强度
第二章 X射线衍射的运动学理论(Ⅱ)
2.2.1 X射线衍射强度的通用公式
2.2.2 吸收对衍射强度的影响
2.2.3 温度因子
2.2.4 粉末法累积强度公式及强度计算实例
第三章 X射线衍射分析的方法
2.3.1 一般的X射线衍射分析法
2.3.2 衍射仪法
2.3.3 测定过程
第四章 X射线物相分析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2.4.3 相平衡图的测定
2.4.4 结晶度的测定
2.4.5 择优取向的测定
2.4.6 晶体粒度大小及比表面积的测定
第五章 X射线的小角度散射
2.5.1 X射线小角度散射原理
2.5.2 X射线小角度散射实验
2.5.3 X射线小角度散射及其应用
第六章 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
2.6.1 粉末衍射线的指标化
2.6.2 点阵常数测定中误差的来源
2.6.3 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法
第七章 X射线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2.7.1 水泥及混凝土材料的结构分析
2.7.2 陶瓷材料的结构分析
2.7.3 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分析
2.7.4 粘土矿物的结构分析
2.7.5 天然矿物的结构分析
2.7.6 珠宝玉石的鉴定及结构分析
2.7.7 渗碳钢中各物相含量的XRD分析
2.7.8 植物药材中草酸钙结晶的结构分析
2.7.9 XRD分析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篇 电子显微分析
第一章 概述
3.1.1 电子波
3.1.2 电子透镜
第二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1 扫描电镜的基本特点
3.2.2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
3.2.3 扫描电镜的构造
3.2.4 扫描电镜的成像原理
3.2.5 扫描电镜的样品制备
3.2.6 扫描电镜的主要性能指标
3.2.7 样品观察研究的基本方法
3.2.8 扫描电镜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
3.3.1 透射电镜的构造
3.3.2 透射电镜的工作原理
3.3.3 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
3.3.4 透射电镜的像衬形成原理
3.3.5 透射电镜中的电子衍射
3.3.6 简单电子衍射花样的分析
3.3.7 透射电镜的性能指标
3.3.8 透视电镜和扫描电镜的性能比较
第四章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
3.4.1 电子探针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3.4.2 特征X射线的检测
3.4.3 电子探针的样品制备
3.4.4 扫描电镜与能谱仪组合在海洋地质和宝石鉴定中的应用
第五章 电镜的近期发展
3.5.1 超高压电镜
3.5.2 扫描透射电镜
3.5.3 分析电镜
3.5.4 低真空扫描电镜与环境扫描电镜
3.5.5 波谱仪与能谱仪的现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篇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分析
第一章 概述
4.1.1 光分析法
4.1.2 电磁辐射的性质
4.1.3 光分析法的分类
第二章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分析法基础
4.2.1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概述
4.2.2 朗伯脖榷吸收定律(Lambert睟eerLaw)
4.2.3 有机化合物紫外部杉吸收光谱的产生
4.2.4 无机化合物紫外部杉吸收光谱的产生
4.2.5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紫外部杉吸收光谱
4.3.1 饱和烃
4.3.2 不饱和脂肪烃
4.3.3 羰基化合物
4.3.4 芳烃
第四章 紫外部杉分光光度计
4.4.1 仪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4.4.2 常用紫外部杉分光光度计
第五章 实验技术
4.5.1 样品制备及溶剂选择
4.5.2 测定条件的选择
4.5.3 有色化合物的形成
第六章 紫外部杉光谱分析的最新进展
4.6.1 示差分光光度法
4.6.2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4.6.3 导数光谱技术
4.6.4 光纤在线测量技术
4.6.5 漫反射光谱技术
第七章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的应用
4.7.1 定性分析
4.7.2 化学平衡研究
4.7.3 定量分析
4.7.4 吸收光谱法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7.5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篇 红外光谱分析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双原子分子的红外吸收
5.2.1 双原子分子的经典力学模型
5.2.2 双原子分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5.2.3 双原子分子的转动
5.2.4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与转动
第三章 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吸收
5.3.1 简正振动和自由度
5.3.2 选律和对称性
5.3.3 振动的类型及表示
5.3.4 基团振动频率
5.3.5 高分子的红外光谱
第四章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5.4.1 红外干涉谱图与傅立叶变换
5.4.2 红外光谱图的形成
5.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特点
第五章 红外光谱分析的样品制备
5.5.1 红外池及其窗板材料
5.5.2 固体试样的调试
5.5.3 液体试样的调试
5.5.4 气体试样的操作方法
第六章 特征吸收谱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6.1 试样状态对红外光谱的影响
5.6.2 溶剂效应
5.6.3 氢键的影响
5.6.4 分子内基团对特征吸收谱带的影响
5.6.5 振动偶合效应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红外吸收
5.7.1 第一峰区(3700~2500cm-1)
5.7.2 第二峰区(2500~1900cm-1)
5.7.3 第三峰区(1900~1500cm-1)
5.7.4 第四峰区(1500~600cm-1)
第八章 无机化合物的特征红外吸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篇 同位素比质谱仪及稳定同位素分析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稳定同位素
6.2.1 同位素及其分类
6.2.2 同位素丰度
6.2.3 同位素比值
6.2.4 同位素δ值
6.2.5 同位素组分变化的地质意义
第三章 同位素质谱分析
6.3.1 同位素质谱仪
6.3.2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6.3.3 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6.3.4 质谱的含义
6.3.5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四章 分析过程简介
6.4.1 研究目的和样品选择
6.4.2 样品处理
6.4.3 分析测试
6.4.4 标样选择
第五章 分析结果简介
6.5.1 数据处理
6.5.2 地质解释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篇 综合热分析
第一章 概述
7.1.1 热分析的发展
7.1.2 热分析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章 热重法
7.2.1 热重法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7.2.2 热重法的实验方法及误差分析
7.2.3 热重法的应用
第三章 差热分析
7.3.1 差热分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7.3.2 差热分析的实验方法及误差分析
7.3.3 差热分析的应用
第四章 差示扫描量热法
7.4.1 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基本原理
7.4.2 实验方法及测量精度
7.4.3 具体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篇 粒度分析及测量
第一章 概述
8.1.1 粒度的概念
8.1.2 粒度分布
8.1.3 粒度参数
第二章 粒度测试
8.2.1 粒度测试的方法
8.2.2 激光法
8.2.3 沉降法
第三章 粒度仪在地质学上的应用
8.3.1 控制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
8.3.2 沉积物粒级的分类
8.3.3 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中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篇 有机元素分析及其在地质学中的运用
第一章 自然界中有机元素的组成
9.1.1 自然界中有机质的组成
9.1.2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9.1.3 地质体中有机元素的组成
第二章 地质样品中有机质含量分析的传统方法
9.2.1 湿式测碳法
9.2.2 烧失量(LOI)方法
第三章 有机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
9.3.1 有机元素分析发展简史和主要仪器类型
9.3.2 有机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9.3.3 EA1110型有机元素分析仪的参数特征
第四章 有机元素分析样品的预处理和误差来源
9.4.1 有机元素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9.4.2 有机元素分析的误差来源
9.4.3 有机元素分析的误差识别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篇 色谱分析
第一章 色谱的分类
10.1.1 按流动相的物理状态分类
10.1.2 按操作形式分类
10.1.3 按原理分类
第二章 色谱分析的基本概念
10.2.1 色谱图和峰参数
10.2.2 色谱定性参数---保留值
10.2.3 色谱柱效参数
10.2.4 色谱相平衡参数
10.2.5 色谱分离参数
第三章 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10.3.1 塔板理论(PlateTheory)
10.3.2 速率理论(RateTheory)
10.3.3 柱外效应(OutColumnEffect)
第四章 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0.4.1 色谱定性分析
10.4.2 色谱定量分析
第五章 气相色谱仪
10.5.1 气路系统
10.5.2 进样系统
10.5.3 分离系统
10.5.4 检测系统
10.5.5 数据处理系统
第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
10.6.1 输液系统
10.6.2 进样系统
10.6.3 分离系统
10.6.4 检测系统
第七章 色谱技术的发展
10.7.1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的研究
10.7.2 色谱联用技术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X射线物理学
1.1.1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1.2 X射线的性质
1.1.3 X射线荧光
1.1.4 X射线荧光分析法
第二章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2.1 引言
1.2.2 X射线管
1.2.3 色散
1.2.4 探测器
1.2.5 脉冲高度选择
第三章 基体效应
1.3.1 X射线分析的误差
1.3.2 基体效应的确定
1.3.3 基体效应校正的数学方法
第四章 X射线荧光光谱定量分析
1.4.1 外标法
1.4.2 内标法
1.4.3 数学校正法
1.4.4 增量法
第五章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样品的制备
1.5.1 块状样品
1.5.2 粉末样品
1.5.3 液态样品
1.5.4 需要特殊处理的样品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X射线衍射分析
第一章 X射线衍射的运动学理论(Ⅰ)
2.1.1 X射线衍射的方向
2.1.2 倒易点阵
2.1.3 X射线衍射的强度
第二章 X射线衍射的运动学理论(Ⅱ)
2.2.1 X射线衍射强度的通用公式
2.2.2 吸收对衍射强度的影响
2.2.3 温度因子
2.2.4 粉末法累积强度公式及强度计算实例
第三章 X射线衍射分析的方法
2.3.1 一般的X射线衍射分析法
2.3.2 衍射仪法
2.3.3 测定过程
第四章 X射线物相分析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2.4.3 相平衡图的测定
2.4.4 结晶度的测定
2.4.5 择优取向的测定
2.4.6 晶体粒度大小及比表面积的测定
第五章 X射线的小角度散射
2.5.1 X射线小角度散射原理
2.5.2 X射线小角度散射实验
2.5.3 X射线小角度散射及其应用
第六章 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
2.6.1 粉末衍射线的指标化
2.6.2 点阵常数测定中误差的来源
2.6.3 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法
第七章 X射线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2.7.1 水泥及混凝土材料的结构分析
2.7.2 陶瓷材料的结构分析
2.7.3 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分析
2.7.4 粘土矿物的结构分析
2.7.5 天然矿物的结构分析
2.7.6 珠宝玉石的鉴定及结构分析
2.7.7 渗碳钢中各物相含量的XRD分析
2.7.8 植物药材中草酸钙结晶的结构分析
2.7.9 XRD分析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篇 电子显微分析
第一章 概述
3.1.1 电子波
3.1.2 电子透镜
第二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1 扫描电镜的基本特点
3.2.2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
3.2.3 扫描电镜的构造
3.2.4 扫描电镜的成像原理
3.2.5 扫描电镜的样品制备
3.2.6 扫描电镜的主要性能指标
3.2.7 样品观察研究的基本方法
3.2.8 扫描电镜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
3.3.1 透射电镜的构造
3.3.2 透射电镜的工作原理
3.3.3 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
3.3.4 透射电镜的像衬形成原理
3.3.5 透射电镜中的电子衍射
3.3.6 简单电子衍射花样的分析
3.3.7 透射电镜的性能指标
3.3.8 透视电镜和扫描电镜的性能比较
第四章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
3.4.1 电子探针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3.4.2 特征X射线的检测
3.4.3 电子探针的样品制备
3.4.4 扫描电镜与能谱仪组合在海洋地质和宝石鉴定中的应用
第五章 电镜的近期发展
3.5.1 超高压电镜
3.5.2 扫描透射电镜
3.5.3 分析电镜
3.5.4 低真空扫描电镜与环境扫描电镜
3.5.5 波谱仪与能谱仪的现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篇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分析
第一章 概述
4.1.1 光分析法
4.1.2 电磁辐射的性质
4.1.3 光分析法的分类
第二章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分析法基础
4.2.1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概述
4.2.2 朗伯脖榷吸收定律(Lambert睟eerLaw)
4.2.3 有机化合物紫外部杉吸收光谱的产生
4.2.4 无机化合物紫外部杉吸收光谱的产生
4.2.5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紫外部杉吸收光谱
4.3.1 饱和烃
4.3.2 不饱和脂肪烃
4.3.3 羰基化合物
4.3.4 芳烃
第四章 紫外部杉分光光度计
4.4.1 仪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4.4.2 常用紫外部杉分光光度计
第五章 实验技术
4.5.1 样品制备及溶剂选择
4.5.2 测定条件的选择
4.5.3 有色化合物的形成
第六章 紫外部杉光谱分析的最新进展
4.6.1 示差分光光度法
4.6.2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4.6.3 导数光谱技术
4.6.4 光纤在线测量技术
4.6.5 漫反射光谱技术
第七章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的应用
4.7.1 定性分析
4.7.2 化学平衡研究
4.7.3 定量分析
4.7.4 吸收光谱法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7.5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篇 红外光谱分析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双原子分子的红外吸收
5.2.1 双原子分子的经典力学模型
5.2.2 双原子分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5.2.3 双原子分子的转动
5.2.4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与转动
第三章 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吸收
5.3.1 简正振动和自由度
5.3.2 选律和对称性
5.3.3 振动的类型及表示
5.3.4 基团振动频率
5.3.5 高分子的红外光谱
第四章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5.4.1 红外干涉谱图与傅立叶变换
5.4.2 红外光谱图的形成
5.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特点
第五章 红外光谱分析的样品制备
5.5.1 红外池及其窗板材料
5.5.2 固体试样的调试
5.5.3 液体试样的调试
5.5.4 气体试样的操作方法
第六章 特征吸收谱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6.1 试样状态对红外光谱的影响
5.6.2 溶剂效应
5.6.3 氢键的影响
5.6.4 分子内基团对特征吸收谱带的影响
5.6.5 振动偶合效应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红外吸收
5.7.1 第一峰区(3700~2500cm-1)
5.7.2 第二峰区(2500~1900cm-1)
5.7.3 第三峰区(1900~1500cm-1)
5.7.4 第四峰区(1500~600cm-1)
第八章 无机化合物的特征红外吸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篇 同位素比质谱仪及稳定同位素分析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稳定同位素
6.2.1 同位素及其分类
6.2.2 同位素丰度
6.2.3 同位素比值
6.2.4 同位素δ值
6.2.5 同位素组分变化的地质意义
第三章 同位素质谱分析
6.3.1 同位素质谱仪
6.3.2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6.3.3 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6.3.4 质谱的含义
6.3.5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四章 分析过程简介
6.4.1 研究目的和样品选择
6.4.2 样品处理
6.4.3 分析测试
6.4.4 标样选择
第五章 分析结果简介
6.5.1 数据处理
6.5.2 地质解释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篇 综合热分析
第一章 概述
7.1.1 热分析的发展
7.1.2 热分析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章 热重法
7.2.1 热重法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7.2.2 热重法的实验方法及误差分析
7.2.3 热重法的应用
第三章 差热分析
7.3.1 差热分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7.3.2 差热分析的实验方法及误差分析
7.3.3 差热分析的应用
第四章 差示扫描量热法
7.4.1 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基本原理
7.4.2 实验方法及测量精度
7.4.3 具体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篇 粒度分析及测量
第一章 概述
8.1.1 粒度的概念
8.1.2 粒度分布
8.1.3 粒度参数
第二章 粒度测试
8.2.1 粒度测试的方法
8.2.2 激光法
8.2.3 沉降法
第三章 粒度仪在地质学上的应用
8.3.1 控制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
8.3.2 沉积物粒级的分类
8.3.3 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中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篇 有机元素分析及其在地质学中的运用
第一章 自然界中有机元素的组成
9.1.1 自然界中有机质的组成
9.1.2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9.1.3 地质体中有机元素的组成
第二章 地质样品中有机质含量分析的传统方法
9.2.1 湿式测碳法
9.2.2 烧失量(LOI)方法
第三章 有机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
9.3.1 有机元素分析发展简史和主要仪器类型
9.3.2 有机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9.3.3 EA1110型有机元素分析仪的参数特征
第四章 有机元素分析样品的预处理和误差来源
9.4.1 有机元素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9.4.2 有机元素分析的误差来源
9.4.3 有机元素分析的误差识别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篇 色谱分析
第一章 色谱的分类
10.1.1 按流动相的物理状态分类
10.1.2 按操作形式分类
10.1.3 按原理分类
第二章 色谱分析的基本概念
10.2.1 色谱图和峰参数
10.2.2 色谱定性参数---保留值
10.2.3 色谱柱效参数
10.2.4 色谱相平衡参数
10.2.5 色谱分离参数
第三章 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10.3.1 塔板理论(PlateTheory)
10.3.2 速率理论(RateTheory)
10.3.3 柱外效应(OutColumnEffect)
第四章 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0.4.1 色谱定性分析
10.4.2 色谱定量分析
第五章 气相色谱仪
10.5.1 气路系统
10.5.2 进样系统
10.5.3 分离系统
10.5.4 检测系统
10.5.5 数据处理系统
第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
10.6.1 输液系统
10.6.2 进样系统
10.6.3 分离系统
10.6.4 检测系统
第七章 色谱技术的发展
10.7.1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的研究
10.7.2 色谱联用技术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