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主要内容
暂无主要内容
本书前言
在现代化建设中,建筑施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建设工厂、车间,还是高楼大厦,以及各种公用民用设施工程,都需要通过建筑施工才能够实现。而建筑施工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科学技术,内容十分广博,施工对象子变万化,新技术层出不穷,涉及的方面相当广阔,与其他许多专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凡是使用一种建筑材料,制定一项施工方案,处理一个施工技术和质量问题,开发一项施工新工艺,应用一台新机具,施工一种新结构,往往都需要应用许多方面的专业科学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处理恰当,收到预期的技术和经济效果。作为现场直接从事施工的工程师,日理万机,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随时处理施工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特别是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与质量的控制等问题,需要各方面实用技术资料作为参考,以便迅速用科学、定量的方法及时地进行正确的评估与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并促进技术进步。
本手册的编写就在于满足现场从事施工的工程师,也包括各级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需要,提供一本实用的,内容丰富、资料齐全、新颖、翔实的参考工具书,便于携带,随时查找应用,以利工作开展,促进施工技术和管理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建筑业迅速蓬勃发展的需要。
本书共分十七个方面,第一章为施工准备,包括准备工作内容、方法和必须的计算参考数据;第二章到十六章为建筑技术,包括土方、爆破、地基与基础、墙体、脚手、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吊装、钢结构、木结构、防水、防腐蚀、地面与楼面、装饰、冬期施工等方面,重点介绍其材料的性能、要求、配制方法;施工基本理论、工艺方法的选择及操作要点;施工组织方法;施工机具型号、性能及选用;质量要求与检验、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以及安全技术等,并附大量实用附图和一些常用简单施工计算方法、公式和典型计算实例;第十七章为结构加固,介绍各种结构的典型加固方法及托换技术,以便于遇到质量事故,能迅速的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案。
本手册的选材,力求富有实用性,同时努力做到内容系统、配套完整,并力求作到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在编写格式上,采取表格与附图相结合,使简明轭要,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应用。本手册采用法定计量单位,通用符号,并按新颁布、修订的设计规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写。
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一项工程,常常千军万马、许多工种齐上阵,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既有机械化施工,又有手工操作,从施工准备、施工组织调配、方案制定、物资供应、施工技术到质量控制,各个环节都相互密切联系互相制约,如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另一个环节运转,而其中施工技术又是各个环节的主导部分,它需要广泛地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对施工各个方面,特别是施工技术,进行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实现施工技术科学化,按科学方法、规律组织施工,以期最充分发挥施工技术的主导作用。可以认为,从事施工活动,几乎每道工序都把多种技术科学有机地渗透到施工中来,并紧紧地结合,施工技术是多项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本手册力求以较短的篇幅对建筑施工技术各个方面加以全面综合概括,以期为战斗在第一线施工的工程师们提供一些方便和帮助,虽然作者在编写时作了很大努力,针对现场施工实际需要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技术文献,并根据自己从事施工近40年在施工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体会和科研成果编写而成,但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均属有限,书中难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妥之处,恳切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赐予批评指正,以便不断得到充实完善。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江正荣、高峰、于于福。江正荣编写第1~13章,高峰编写第14、第15章,于子捐编写第16、第17章。全书由江正荣统一定稿。
江正荣
1995年元月
本书目录
1 施工准备
2 土方工程
3 爆破工程
4 地基与基础工程
5 墙体工程
6 脚手工程
7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工程
8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9 结构吊装工程
10 钢结构工程
11 木结构工程
12 防水工程
13 防腐蚀工程
14 地面与楼面工程
15 装饰工程
16 冬期施工
17 结构加固工程
附录1:有关建筑施工的政策法规
附录2:主要参考文献
暂无主要内容
本书前言
在现代化建设中,建筑施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建设工厂、车间,还是高楼大厦,以及各种公用民用设施工程,都需要通过建筑施工才能够实现。而建筑施工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科学技术,内容十分广博,施工对象子变万化,新技术层出不穷,涉及的方面相当广阔,与其他许多专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凡是使用一种建筑材料,制定一项施工方案,处理一个施工技术和质量问题,开发一项施工新工艺,应用一台新机具,施工一种新结构,往往都需要应用许多方面的专业科学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处理恰当,收到预期的技术和经济效果。作为现场直接从事施工的工程师,日理万机,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随时处理施工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特别是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与质量的控制等问题,需要各方面实用技术资料作为参考,以便迅速用科学、定量的方法及时地进行正确的评估与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并促进技术进步。
本手册的编写就在于满足现场从事施工的工程师,也包括各级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需要,提供一本实用的,内容丰富、资料齐全、新颖、翔实的参考工具书,便于携带,随时查找应用,以利工作开展,促进施工技术和管理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建筑业迅速蓬勃发展的需要。
本书共分十七个方面,第一章为施工准备,包括准备工作内容、方法和必须的计算参考数据;第二章到十六章为建筑技术,包括土方、爆破、地基与基础、墙体、脚手、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吊装、钢结构、木结构、防水、防腐蚀、地面与楼面、装饰、冬期施工等方面,重点介绍其材料的性能、要求、配制方法;施工基本理论、工艺方法的选择及操作要点;施工组织方法;施工机具型号、性能及选用;质量要求与检验、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以及安全技术等,并附大量实用附图和一些常用简单施工计算方法、公式和典型计算实例;第十七章为结构加固,介绍各种结构的典型加固方法及托换技术,以便于遇到质量事故,能迅速的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案。
本手册的选材,力求富有实用性,同时努力做到内容系统、配套完整,并力求作到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在编写格式上,采取表格与附图相结合,使简明轭要,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应用。本手册采用法定计量单位,通用符号,并按新颁布、修订的设计规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写。
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一项工程,常常千军万马、许多工种齐上阵,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既有机械化施工,又有手工操作,从施工准备、施工组织调配、方案制定、物资供应、施工技术到质量控制,各个环节都相互密切联系互相制约,如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另一个环节运转,而其中施工技术又是各个环节的主导部分,它需要广泛地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对施工各个方面,特别是施工技术,进行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实现施工技术科学化,按科学方法、规律组织施工,以期最充分发挥施工技术的主导作用。可以认为,从事施工活动,几乎每道工序都把多种技术科学有机地渗透到施工中来,并紧紧地结合,施工技术是多项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本手册力求以较短的篇幅对建筑施工技术各个方面加以全面综合概括,以期为战斗在第一线施工的工程师们提供一些方便和帮助,虽然作者在编写时作了很大努力,针对现场施工实际需要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技术文献,并根据自己从事施工近40年在施工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体会和科研成果编写而成,但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均属有限,书中难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妥之处,恳切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赐予批评指正,以便不断得到充实完善。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江正荣、高峰、于于福。江正荣编写第1~13章,高峰编写第14、第15章,于子捐编写第16、第17章。全书由江正荣统一定稿。
江正荣
1995年元月
本书目录
1 施工准备
2 土方工程
3 爆破工程
4 地基与基础工程
5 墙体工程
6 脚手工程
7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工程
8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9 结构吊装工程
10 钢结构工程
11 木结构工程
12 防水工程
13 防腐蚀工程
14 地面与楼面工程
15 装饰工程
16 冬期施工
17 结构加固工程
附录1:有关建筑施工的政策法规
附录2: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
1 施工准备
1.1 施工技术准备
目录
1.2 施工现场准备
1.2.1 现场三通一平
1.2.2 临时设施
1.2.3 临时供水、供电计算
1.2.3.1 临时供水计算
1.2.3.2 临时供电计算
1.3 物资、机具及劳力准备
1.3.1 物资、机具及劳力的准备
1.3.2 施工及运输机具需用量计算
1.4 季节性施工准备
2.1.1.1 岩石分类
2.1.1.2 碎石土分类
2.1 土的分类及性质
2.1.1 土的分类
2 土方工程
2.1.1.3 砂土分类
2.1.1.4 粘性土分类
2.1.1.5 人工填土分类
2.1.1.6 特殊土分类
2.1.2 土的工程分类
2.1.3 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2.1.3.1 碎石土、砂土野外鉴别法
2.1.3.2 粘性土野外鉴别法
2.1.4 土的工程性质
2.1.4.1 土的可松性及压缩性
2.2.1 场地整平土方量计算
2.2.1.1 场地整平高度的计算
2.1.4.2 土的休止角
2.2 场地整平土方量及平衡调配计算
2.2.1.2 场地整平土方量计算
2.2.1.3 边坡土方量计算
2.2.2 土方平衡调配计算
2.3 土方施工准备工作
2.4.1 挖方要求与方法
2.4.1.1 场地开挖
2.4 挖方
2.4.1.2 基坑(槽)与管沟开挖
2.4.1.3 基坑(槽)垂直壁和人工边坡最大高度的计算
2.4.1.4 基坑(槽)和管沟支撑的计算
2.4.2 土方机械化开挖
2.4.2.1 土方机械的选择
2.4.2.2 常用土方机械作业方法
2.4.2.3 土方机械生产率计算
2.5.1.1 土料要求
2.5 填土和压实
2.5.1 填方要求与方法
2.5.1.2 填方边坡
2.5.1.3 填方压实机具的选择
2.5.1.4 填方方法
2.5.2 填方施工压(夯)实方法要点
2.6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方法
2.6.1 明沟排水及计算
2.6.1.1 明沟排水方法
2.6.1.2 明沟排水计算
2.6.2 轻型井点降水及计算
2.6.2.1 轻型井点降水方法
2.6.2.2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2.6.3 喷射井点降水
2.6.4 管井井点降水
2.6.5.1 深井井点降水方法
2.6.5 深井及小沉井井点降水
2.6.5.2 小沉井井点降水方法
2.6.6 回灌技术
2.7 土方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2.8 土方工程安全技术
3 爆破工程
3.1 爆破基本原理及药包分类
3.1.1 爆破基本原理及爆破漏斗
3.1.2 药包的分类及使用
3.2 爆破药包量计算
3.3 爆破和起爆材料及性能
3.3.1 炸药种类及性能
3.3.2 静态爆破剂种类及性能
3.3.3 起爆材料性能
3.4 起爆方法
3.5 成孔机具和方法
3.6 爆破方法及药量计算
3.6.1 一般爆破方法
3.6.1.1 裸露法爆破
3.6.1.2 炮孔法爆破
3.6.1.3 深孔法爆破
3.6.1.4 药壶法爆破
3.6.1.5 小洞室爆破法
3.6.2 常用爆破方法药量计算
3.7 特种爆破技术
3.7.1 边线控制爆破
3.7.2 定向控制爆破
3.7.3 水压控制爆破
3.7.4 微差控制爆破
3.8 拆除控制爆破技术
3.8.1 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控制爆破
3.8.2 砖混结构拆除控制爆破
3.8.3 烟囱拆除控制爆破
3.8.4 控制爆破用药量计算
3.9 近人爆破技术
3.9.1 静态爆破
3.9.2 燃烧剂爆破
3.9.3 爆破用药量计算
3.10 爆破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3.11 爆破安全技术和注意事项
4 地基与基础工程
4.1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4.1.1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4.1.2 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4.2 地基处理
4.2.1 灰土垫层
4.2.2 砂、砂石及碎石垫层
4.2.3 强夯法
4.2.4 灰土挤密桩
4.2.5 砂桩、砂井
4.2.6 堆载预压法
4.2.7 土工织物
4.2.8 振冲法
4.2.9 深层搅拌法
4.2.10 喷粉桩
4.3 局部地基的处理
4.3.1 局部特殊地基的处理
4.3.2 局部异常地基的处理
4.4 特殊地基的处理
4.4.1 古河道、湖泊、冲沟、落水洞及窑洞的处理
4.4.2 岩石与岩溶地基的处理
4.4.3 膨胀土地基的处理
4.5 土层锚杆施工技术
4.6 桩基施工技术
4.6.1 打(沉)桩机械设备的选择
4.6.2 打(沉)桩方法的选用
4.6.3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4.6.3.1 桩的制作、起吊、运输及堆放
4.6.3.2 打(沉)桩方法
4.6.3.3 打(沉)桩控制计算
4.6.4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4.6.4.1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4.6.4.2 多分支承力盘灌注桩
4.6.4.3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4.6.4.4 套管成孔灌注桩
4.6.4.5 爆扩成孔灌注桩
4.6.4.6 挖孔灌注桩
4.6.4.7 挖孔桩护壁厚度的计算
4.6.5 桩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5 墙体工程
5.1 墙体材料
5.1.1 砌筑砖材
5.1.2 砌筑石材
5.1.3 砌筑砂浆
5.2 砖墙
5.2.1 实心墙
5.2.2 砖柱、砖垛
5.2.3 空斗砖墙
5.2.4 空心砖墙
5.3 石墙
5.4 土墙
5.4.1 土筑墙
5.5.1 中型砌块墙
5.5 砌块墙
5.4.2 土坯墙
5.5.2 小型砌块墙
5.6 砖烟囱
5.7 砌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5.8 砌筑工程安全技术
6 脚手工程
6.1 外脚手架
6.2 里脚手架
6.3 悬吊脚手架
6.4 脚手架计算
6.5 脚手板
6.6 安全网
6.7 脚手工程安全技术
7.1.1.1 整体式模板
7.1.1 模板的种类与构造
7.1 模板工程
7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工程
7.1.1.2 工具式模板
7.1.2 支模方法
7.1.2.1 整体式结构支模方法
7.1.2.2 预制构件支模方法
7.1.3 特种模板构造与支模方法
7.1.3.1 大模板
7.1.3.2 台(飞)模板
7.1.3.3 液压滑模
7.1.3.4 移动式模板
7.1.3.5 拉模
7.1.4 地脚螺栓与预埋件的埋设
7.1.4.1 地脚螺栓的埋设方法
7.1.4.2 地脚螺栓偏差的处理方法
7.1.4.3 预埋件的固定方法
7.1.5 模板隔离剂的种类与使用
7.1.6 模板的拆除期限与方法
7.1.6.1 拆模强度要求
7.1.6.2 拆模注意事项
7.1.7 模板结构的计算
7.1.7.1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计算
7.1.7.2 模板结构的简易计算
7.2 钢筋
7.2.1 钢筋种类与性能
7.2.1.1 钢筋的品种分类
7.2.1.2 钢筋的力学性能
7.2.1.3 钢筋的化学成分
7.2.2 钢筋的代换
7.2.3 钢筋的检验与保管
7.2.4.1 配筋构造的一般规定
7.2.4 钢筋的配料
7.2.4.2 钢筋下料与配料
7.2.5 钢筋冷加工工艺
7.2.5.1 钢筋冷拉
7.2.5.2 钢筋冷拔
7.2.5.3 钢筋冷轧扭
7.2.6 钢筋加工工艺方法与设备
7.2.7 钢筋焊接工艺
7.2.7.1 对焊
7.2.7.2 气压焊
7.2.7.3 电渣压力焊
7.2.7.4 电弧焊
7.2.7.5 点焊
7.2.8 钢筋的绑扎与安装方法
7.3.1 混凝土组成材料
7.3.1.1 水泥
7.3 混凝土
7.3.1.2 砂子
7.3.1.3 石子
7.3.1.4 水
7.3.1.5 掺合料、外加剂
7.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考配合比
7.3.3 混凝土的拌制
7.3.4 混凝土的运输
7.3.5 混凝土的浇筑
7.3.5.1 混凝土浇筑方法
7.3.5.2 施工缝的留设与处理
7.3.5.3 振捣机具设备及操作要点
7.3.6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7.3.6.1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7.3.6.2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施工计算
7.3.7.1 自然养护
7.3.7 混凝土的养护
7.3.7.2 蒸汽养护
7.3.7.3 太阳能养护
7.3.7.4 养护剂养护
7.3.8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7.4 特种混凝土
7.4.1 防水混凝土
7.4.2 耐热(火)混凝土
7.4.3 抗冻混凝土
7.4.4 耐低温混凝土
7.4.5 耐酸混凝土
7.4.6 耐碱混凝土
7.4.7 耐油混凝土
7.4.8 不发火花混凝土
7.4.9 钢屑混凝土
7.4.10 钢纤维混凝土
7.4.11 补偿收缩混凝土
7.4.12 蛭石混凝土
7.4.13 大孔混凝土
7.4.14 轻骨料混凝土
7.4.15 流态混凝土
7.4.16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7.4.17 特种工艺混凝土
7.4.17.1 裹砂混凝土
7.4.17.2 磁化水混凝土
7.4.17.3 真空混凝土
7.4.17.4 喷射混凝土
7.4.17.5 泵送混凝土
8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8.1 张拉设备与工具
8.2 锚具与夹具
8.3 预应力筋制作
8.4 先张法
8.4.1 工艺流程
8.4.2 台座型式及构造
8.4.3 张拉力及伸长值计算
8.4.4 工艺方法
8.5 后张法
8.5.1 工艺流程
8.5.2 构件(块体)制作
8.5.3 工艺方法
8.6 无粘结预应力法
8.6.1 工艺流程
8.6.2 工艺方法
8.7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
防治措施
9.1.1 绳索
9.1 索具设备
9 结构吊装工程
9.1.2 吊具
9.1.2.1 吊钩、卡环
9.1.2.2 吊索
9.1.2.3 横吊梁(铁扁担)
9.1.2.4 滑车、滑车组
9.1.2.5 倒链、千斤顶
9.1.2.6 绞磨、卷扬机
9.1.2.7 地锚
9.2 起重设备
9.2.1 履带式起重机
9.2.2 汽车式起重机
9.2.3 轮胎式起重机
9.2.4 塔式起重机
9.2.5.1 独脚桅杆
9.2.5 起重桅杆
9.2.5.2 人字桅杆
9.2.5.3 悬臂式桅杆
9.2.5.4 回转式桅杆
9.2.5.5 台灵桅杆
9.2.5.6 桅杆使用注意事项
9.2.5.7 桅杆吊装计算
9.3 构件的运输、堆放和拼装
9.3.1 构件的运输方法
9.3.1.1 运输准备工作
9.3.1.2 运输方法
9.3.2 构件的堆放
9.3.3 构件的拼装
9.4 单层工业厂房结构的吊装方法
9.4.1 吊装准备工作
9.4.2 吊装方法的选择
9.4.3 起重机械的选择
9.4.4.1 柱子的吊装
9.4.4 构件的吊装
9.4.4.2 分节柱的吊装
9.4.4.3 吊车梁的吊装
9.4.4.4 托架的吊装
9.4.4.5 屋盖的预制布置、绑扎与吊装
9.4.4.6 工业墙板的绑扎与吊装
9.4.5 构件的吊装计算和验算
9.4.5.1 柱子绑扎吊点位置计算
9.4.5.2 柱子无风缆校正和温差影响位移计算
9.4.5.3 梁、板绑扎起吊位置的计算
9.4.5.4 屋架吊装绑扎、扶直计算和验算
9.5 多层框架结构厂房的吊装方法
9.6 多层民用建筑结构的吊装
9.7.1 钢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吊装
9.7 钢结构工业与民用建筑吊装
9.7.2 钢结构高层建筑吊装
9.7.3 钢结构轻型房屋吊装
9.8 大跨度钢网架结构吊装
9.8.1 钢网架的安装
9.8.1.1 分件安装法
9.8.1.2 整体安装法
9.8.2 钢桁架的吊装
9.9 吊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9.9.1 混凝土结构吊装工程
9.9.2 钢结构吊装工程
9.10 吊装工程的安全技术
10 钢结构工程
10.1 钢结构材料品种、选用和代用
10.1.1 钢材品种和性能
10.1.2 钢材的选用
10.1.3 钢材的代用
10.2 钢结构构件制作
10.2.1 零件加工
10.2.1.1 放样和号料
10.2.1.2 切割和平直
10.2.1.3 弯曲和边缘加工
10.2.1.4 制孔
10.2.2 组装
10.2.3 连接
10.2.3.1 焊接连接
10.2.3.2 高强螺栓连接
10.2.4 变形矫正
10.2.5 成品防腐
10.2.6 成品堆放和保管
10.3 钢结构安装
10.4 轻型钢结构制作和安装
10.5 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1 木结构工程
11.1 木材的种类、性能及使用
11.2 木材的质量标准
11.3 木材的干燥
11.3.1 木材的含水率限值
11.3.2 木材的干燥方法
11.4 木材的除腐与防虫
11.5 木(钢 铝合金)门窗
11.5.1 木门窗制作
11.5.2 木门窗安装
11.5.3 钢门窗安装
11.5.4 铝合金门窗安装
11.6 木结构
11.6.1 木屋架
11.6.2 屋面木基层
11.7 木(铝合金)装修
11.7.1 板条、木板顶棚
11.7.2 板条、木板隔断
11.7.3 轻钢龙骨吊顶
11.7.4 轻钢龙骨隔断
11.8 木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2 防水工程
12.1 屋面防水
12.1.1 卷材防水
12.1.1.1 组成材料及技术要求
12.1.1.2 沥青胶、冷底子油配合比及配制
12.1.1.3 卷材防水层的铺设
12.1.1.4 排气屋面构造及作法
12.1.1.5 新型卷材防水层的铺设
12.1.1.6 防水冷胶料防水层的铺设
12.1.2 刚性防水
12.1.2.1 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层作法
12.1.2.2 刚性防水屋面防裂控制计算
12.1.3 涂料防水
12.2 地下防水
12.2.1 防水混凝土防水
12.2.2 卷材防水
12.2.3 刚性抹面防水
12.2.4 喷涂防水
12.2.5 涂层防水
12.3 防水工程补漏
12.3.1 刚性防水补漏
12.3.2 卷材和涂料护面法补漏
12.3.3 促凝灰浆补漏
12.3.4 压力注浆补漏
12.4 防水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2.5 防水工程安全技术
13 防腐蚀工程
13.1 防腐蚀材料的选用
13.2 基层要求及处理
13.3 沥青类防腐蚀材料的配制与施工
13.4 水玻璃类防腐蚀材料的配制与施工
13.5 硫磺类防腐蚀材料的配制与施工
13.6 树脂类防腐蚀材料的配制与施工
13.7 块材防腐蚀工程材料及施工
13.8 聚氯乙烯塑料防腐蚀工程材料及施工
13.9 常用防腐蚀涂料的性能与施工
13.10 防腐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3.11 防腐蚀工程安全技术
14 地面与楼面工程
14.1 水泥砂浆面层施工
14.2 涂塑彩色水泥面层施工
14.3 混凝土面层施工
14.4 水磨石面层施工
14.5 预制水磨石、大理石面层施工
14.6 碎拼大理石面层施工
14.7 普通粘土砖、红砖、水泥砖面层施工
14.8 陶瓷锦砖面层施工
14.9 塑料板面层施工
14.10 拼花硬木地板面层施工
14.11 特种地面面层施工
14.12 地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5 装饰工程
15.1 抹灰
15.1.1 常用抹灰材料技术要求
15.1.2 抹灰的分类和组成
15.1.3 内墙各种抹灰作法及操作要点
15.1.4 室内各种顶棚抹灰作法及操作要点
15.1.5 外墙各种装饰抹灰做法及操作要点
15.1.6 特种砂浆抹灰作法操作要点
15.1.7 机械喷涂抹灰作法及施工要点
15.2 饰面安装
15.2.1 常用饰面材料的规格和质量要求
15.2.2 饰面安装方法要点
15.3 油漆
15.3.1 常用建筑涂料及性能
15.3.2 油漆等级划分及其组成
15.3.3 基层处理
15.3.4 各种涂漆方法
15.3.5 常用油漆施工方法
15.4 刷(喷)浆
15.4.1 常用刷浆材料
15.3.6 油漆工程质量要求
15.4.2 基层处理和刷(喷)浆施工方法
15.4.3 刷(喷)浆工程质量要求
15.5 裱糊
15.5.1 裱糊材料及粘结剂
15.5.2 裱糊方法
15.6 装饰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6 冬期施工
16.1 土方工程冬期施工
16.1.1 地基防冻措施方法
16.1.2 土的冻结深度及防冻保温厚度计算
16.1.3 冻土开挖方法
16.1.4 冬期挖土、填方施工方法要点
16.2 砖石工程冬期施工
16.2.1 砖石砌体冬期施工方法
16.2.3 冬期砌筑施工要点
16.2.2 砂浆组成材料加热计算
16.3 钢筋工程冬期施工
16.4 混凝土工期冬期施工
16.4.1 混凝土冻结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6.4.2 不同养护温度对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影响
16.4.3 混凝土冬期施工方法的选择
16.4.4 蓄热法
16.4.4.1 蓄热法养护施工要点
16.4.4.2 蓄热法热工计算
16.4.5 暖棚法
16.4.6 外加剂法
16.4.7 蒸汽加热法
16.4.7.1 蒸汽法养护施工要点
16.4.7.2 蒸汽加热法热工计算
16.4.8.1 电热法养护施工要点
16.4.8 电热法
16.4.8.2 电热法热工计算
16.4.9 远红外线法
17 结构加固工程
17.1 砖石结构的加固
17.1.1 砖石基础的加固
17.1.2 砖墙、柱、壁柱的加固
17.2.1 基础的加固
17.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17.2.2 柱、梁的加固
17.2.3 楼盖(屋盖)板的加固
17.2.4 屋架(屋面梁)的加固
17.2.5 设备基础的加固
17.3 钢结构的加固
17.4 木结构的加固
17.5 托换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实用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