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禅学通史》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禅学的历史进程,在学术上主要明确了一些重要观点:达摩禅学是中国禅的先驱,中国禅的正式出现是道生禅学,慧能禅学标志着中国禅的真正形成,而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践履规范的是圭峰禅学和百丈禅学,此后中国禅只是在如何体悟(方法)上兜圈子,在世界观上开辟不出多大的新意境,只是向儒、释、道三教融会的方向发展。到了近代,其主体人间禅学,是三教融会的最后归宿,也为中国禅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开辟出方向。
《中国禅学通史》内容包括:中国禅之根源:梵华禅源汇合;中国禅之习禅期:禅行多元;梵华禅之中间环节-理行皆入:楞伽禅学;中国禅之正式出现-佛性顿悟说:道生禅学;中国禅之形成-明心见性说:慧能禅学;南宗正宗地位之确立和中国禅之完善:神会禅学;中国禅学完整的义理体系和践履规范之确立:圭峰禅学和百丈禅学;中国禅之公案化:禅宗五宗之七家禅学;中国禅之文字化:文字禅;中国禅之文化化:禅教儒道融会禅学;中国禅之现代化:人间禅学等。
目录
自序
绪论
一 禅之含义
二 禅之分类
三 中国禅之境界
四 中国禅之文化价值
第一章 中国禅之根源:梵华禅源汇合
一 如来禅
二 祖师禅
三 禅宗是中国化的产物
第二章 中国禅之习禅期:禅行多元
一 罗什系
二 措安系
第三章 梵华禅之中间环节——理行皆入:楞伽禅学
一 楞伽禅是梵华禅(由重行到重理)之中间环节
二 楞伽宗与《楞伽经》
三 楞伽宗系别
四 重要楞伽师的生平和禅学
第四章 中国禅之正式出现——佛性顿悟说:道生禅学
一 中国禅之正式出现
. 二 竺道生及其禅学
第五章 中国禅之形成——明心见性说:慧能禅学
一 楞伽宗的分裂——禅宗的正式出现
二 慧能及其禅学
第六章 南宗正宗地位之确立和中国禅之完善:神会禅学
一 神会的生平事迹和南宗正宗地位之确立
二 立知见言说以见性
三 佛性非边义即色
四 顿悟渐修
五 无念即莫作意
六 传承问题
第七章 中国禅完整的义理体系和践履规范之确立:圭峰禅学和百丈禅学
一 以禅为核心建立中国佛教义理体系和戒律规范是时代文化之需要
二 圭峰禅学
三 百丈禅学
第八章 中国禅之公案化:禅宗五宗七家禅学
一 由内证禅到公案禅
二 五宗七家形成及其共同特点
三 五宗七家主要禅师之禅学
第九章 中国禅之文字化:文字禅
一 由公案禅到文字禅
二 主要文字禅师
第十章 中国禅之文化化:禅教儒道融会禅学
一 禅教“以心宗要旨折中之”
二 禅(佛)儒一致
第十一章 中国禅之现代化:人间禅学
一 近现代禅宗概说
二 佛法世间觉
三 默照禅复兴
四 禅净结合
五 主要禅师
结语
附录一 楞伽宗和禅宗传法世系表
附录二 闽中禅门五宗源流表
附录三 楞伽宗和禅宗大事年表
绪论
一 禅之含义
二 禅之分类
三 中国禅之境界
四 中国禅之文化价值
第一章 中国禅之根源:梵华禅源汇合
一 如来禅
二 祖师禅
三 禅宗是中国化的产物
第二章 中国禅之习禅期:禅行多元
一 罗什系
二 措安系
第三章 梵华禅之中间环节——理行皆入:楞伽禅学
一 楞伽禅是梵华禅(由重行到重理)之中间环节
二 楞伽宗与《楞伽经》
三 楞伽宗系别
四 重要楞伽师的生平和禅学
第四章 中国禅之正式出现——佛性顿悟说:道生禅学
一 中国禅之正式出现
. 二 竺道生及其禅学
第五章 中国禅之形成——明心见性说:慧能禅学
一 楞伽宗的分裂——禅宗的正式出现
二 慧能及其禅学
第六章 南宗正宗地位之确立和中国禅之完善:神会禅学
一 神会的生平事迹和南宗正宗地位之确立
二 立知见言说以见性
三 佛性非边义即色
四 顿悟渐修
五 无念即莫作意
六 传承问题
第七章 中国禅完整的义理体系和践履规范之确立:圭峰禅学和百丈禅学
一 以禅为核心建立中国佛教义理体系和戒律规范是时代文化之需要
二 圭峰禅学
三 百丈禅学
第八章 中国禅之公案化:禅宗五宗七家禅学
一 由内证禅到公案禅
二 五宗七家形成及其共同特点
三 五宗七家主要禅师之禅学
第九章 中国禅之文字化:文字禅
一 由公案禅到文字禅
二 主要文字禅师
第十章 中国禅之文化化:禅教儒道融会禅学
一 禅教“以心宗要旨折中之”
二 禅(佛)儒一致
第十一章 中国禅之现代化:人间禅学
一 近现代禅宗概说
二 佛法世间觉
三 默照禅复兴
四 禅净结合
五 主要禅师
结语
附录一 楞伽宗和禅宗传法世系表
附录二 闽中禅门五宗源流表
附录三 楞伽宗和禅宗大事年表
History of Chinese Zen Buddhism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