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马中:在物欲至上,无视自然价值的当今社会,(本书)不啻为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一部环境哲学力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丁士福龄认为,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事关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类生存繁衍。作者勇于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深度和价值。
国防大学教授丁士峰认为,保护环境事关国计民生。作者紧紧抓住了当代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通过对环境保护的价值分析,揭示出环境伦理和环境公正的基本思想,深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认为,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在“本体之思”中通过剖析人与自然的六重性,从哲学高度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在“价值之维”的分析中通过对环境正义的深入论述,深化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在“思维之变”分析中,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观的转变两个角度将对环境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冯秋婷认为,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摆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上升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本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树发认为,保护环境利国利民,……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深入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很有探索性,也极具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认为,本书的突出特点是,不是就环境问题而论环境,而是将自然环境这个问题放在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大的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理解,并突出了“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角地位和能动作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志华认为,本书理论联系实际,从物质、人口、精神三种生产活动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机理作了深度的分析,见解新颖,语言生动,可读性、针对性、现实性、价值性很强。
谁不愿看到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美丽绽放的鲜花,谁不愿看到自己的后代健康成长,谁不愿看到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行动吧,你和我!尽管.“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目录
引言:环境问题,一个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0.1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0.1.1 环境问题的产生
0.1.2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0.1.3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0.2 环境和环境保护: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0.2.1 环境和环境保护:思想史的一个问题
0.2.2 环境和环境保护:宗教发展史的一个伦理问题
0.2.3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难题
0.2.4 环境和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0.2.5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1章 环境问题的原因之析
1.1 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分析
1.1.1 环境是物质使用性与生态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1.1.2 经济的外部性与生态系统有限自净能力的矛盾
1.1.3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膨胀的矛盾
1.1.4 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
1.2 环境问题的观念原因透视
1.2.1 机械主义的自然观
1.2.2 工具理性的科技观
1.2.3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1.2.4 消费主义的生活观
1.2.5 物质主义的发展观
1.2.6 知识论的思维方式
1.3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分析
1.3.1 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表现
1.3.2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
1.3.3 环境问题的经济因素、认识因素与资本逻辑的关系
第2章 环境保护的本体之思
2.1 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1.1 西方抽象自然观的历史沿革
2.1.2 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2 “人”的革命性变革
2.2.1 传统人学观及其缺陷
2.2.2 当代对传统人学观的检思
2.2.3 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哲学人学研究的革命
2.3 人与自身关系的两重性
2.3.1 人是身心关系和谐的统一体
2.3.2 关于人的生理和谐
2.3.3 关于人的心理和谐
2.3.4 构建身心和谐的途径
2.4 人与自然关系的六重性
2.4.1 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
2.4.2 人相对于自然的超越性
2.4.3 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性
2.4.4 人与自然的双向适应性
2.4.5 人与自然的社会历史性
2.4.6 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
2.5 人与人关系的四重性
2.5.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宗族性
2.5.2 以宗教和文化为纽带的区域民族性
2.5.3 以资产利益为纽带的阶级性
2.5.4 以社会生产分工为纽带的相互依存性
第3章 环境保护的价值之维
3.1 环境伦理的争论与反思
3.1.1 人类中心主义
3.1.2 非人类中心主义
3.1.3 西方绿党的局限性
3.1.4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
3.2 环境正义
3.2.1 环境正义的内涵
3.2.2 代内环境正义问题
3.2.3 代际环境正义问题
3.2.4 富人与穷人环境权益的博弈
3.3 以人为本:环境伦理与环境公正的理论变革
3.3.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3.3.2 以人为本在环境伦理中的体现
3.3 -3以人为本在环境正义中的体现
第4章 环境保护的思维之变
4.1 思维方式的转变——系统生态哲学
4.1.1 从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转变
4.1.2 从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变
4.1.3 从对立性思维向整体性思维的转变
4.1.4 从个体本位思维向类本位思维的转变
4.2 发展观的变革
4.2.1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4.2.2 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
4.3 消费观的变革
4.3.1 消费观的历史演变
4.3.2 消费观的革命性变革
第5章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5.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环境保护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5.1.1 毛泽东的环境保护理论
5.1.2 邓小平的环境保护理论
5.1.3 江泽民的环境保护理论
5.2 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保护理论
5.2.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5.2.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2.3 建设生态文明
5.3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3.1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经济关系
5.3.2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政治关系
5.3.3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关系
……
第6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社会大生产视角分析
第7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上):社会公众参与和公众参与和市场机制
第8章 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下):国家——管理体制和手段
结束语:建设生态文明——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附言: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0.1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0.1.1 环境问题的产生
0.1.2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0.1.3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0.2 环境和环境保护: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0.2.1 环境和环境保护:思想史的一个问题
0.2.2 环境和环境保护:宗教发展史的一个伦理问题
0.2.3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难题
0.2.4 环境和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0.2.5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1章 环境问题的原因之析
1.1 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分析
1.1.1 环境是物质使用性与生态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1.1.2 经济的外部性与生态系统有限自净能力的矛盾
1.1.3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膨胀的矛盾
1.1.4 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
1.2 环境问题的观念原因透视
1.2.1 机械主义的自然观
1.2.2 工具理性的科技观
1.2.3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1.2.4 消费主义的生活观
1.2.5 物质主义的发展观
1.2.6 知识论的思维方式
1.3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分析
1.3.1 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表现
1.3.2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
1.3.3 环境问题的经济因素、认识因素与资本逻辑的关系
第2章 环境保护的本体之思
2.1 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1.1 西方抽象自然观的历史沿革
2.1.2 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2 “人”的革命性变革
2.2.1 传统人学观及其缺陷
2.2.2 当代对传统人学观的检思
2.2.3 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哲学人学研究的革命
2.3 人与自身关系的两重性
2.3.1 人是身心关系和谐的统一体
2.3.2 关于人的生理和谐
2.3.3 关于人的心理和谐
2.3.4 构建身心和谐的途径
2.4 人与自然关系的六重性
2.4.1 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
2.4.2 人相对于自然的超越性
2.4.3 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性
2.4.4 人与自然的双向适应性
2.4.5 人与自然的社会历史性
2.4.6 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
2.5 人与人关系的四重性
2.5.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宗族性
2.5.2 以宗教和文化为纽带的区域民族性
2.5.3 以资产利益为纽带的阶级性
2.5.4 以社会生产分工为纽带的相互依存性
第3章 环境保护的价值之维
3.1 环境伦理的争论与反思
3.1.1 人类中心主义
3.1.2 非人类中心主义
3.1.3 西方绿党的局限性
3.1.4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
3.2 环境正义
3.2.1 环境正义的内涵
3.2.2 代内环境正义问题
3.2.3 代际环境正义问题
3.2.4 富人与穷人环境权益的博弈
3.3 以人为本:环境伦理与环境公正的理论变革
3.3.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3.3.2 以人为本在环境伦理中的体现
3.3 -3以人为本在环境正义中的体现
第4章 环境保护的思维之变
4.1 思维方式的转变——系统生态哲学
4.1.1 从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转变
4.1.2 从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变
4.1.3 从对立性思维向整体性思维的转变
4.1.4 从个体本位思维向类本位思维的转变
4.2 发展观的变革
4.2.1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4.2.2 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
4.3 消费观的变革
4.3.1 消费观的历史演变
4.3.2 消费观的革命性变革
第5章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5.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环境保护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5.1.1 毛泽东的环境保护理论
5.1.2 邓小平的环境保护理论
5.1.3 江泽民的环境保护理论
5.2 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保护理论
5.2.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5.2.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2.3 建设生态文明
5.3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3.1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经济关系
5.3.2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政治关系
5.3.3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关系
……
第6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社会大生产视角分析
第7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上):社会公众参与和公众参与和市场机制
第8章 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下):国家——管理体制和手段
结束语:建设生态文明——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附言: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人与环境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