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周志远、邵艳春编*的本书是在认知语用学、词汇语用学框架内所进行的词汇语用研究,其内容主体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的结项成果。研究涉及词汇意义的认知语用探析,语境的认知语用解读,隐喻和转喻词汇的认知语用解读。此外,针对词汇语用能力和推理能力,本书还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词汇综合认知语用能力的哲学视野的建议。
目录
第一章 综论
1.1 引言
1.2 词汇语用学
1.3 词汇语用学的由来及界定
1.4 语用充实
1.4.1 语用收窄
1.4.2 语用扩充
1.4.3 语用转移
1.5 词汇语用学与关联理论
1.5.1 词语意义的非组合性原则(non—compositional)
1.5.2 词语意义的非表征原则(non—representative)
1.5.3 词语意义的经济原则(economy)
1.5.4 词汇语用学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1.5.5 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举隅
1.6 小结
第二章 认知语境的构成、分类及作用
2.1 引言
2.2 从传统语境观到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观
2.2.1 认知语境的分类
2.2.2 认知语境的作用
2.2.3 中国特色新词汇举隅
2.3 认知语境研究的辩证思维观
2.4 认知语境与话语关联
2.4.1 认知语境与语用推理
2.4.2 词汇意义产生的要素:关联、认知语境、隐喻性
2.5 小结
第三章 词汇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
3.1 引言
3.2 隐喻的本质属性
3.2.1 隐喻的生成替代能力
3.2.2 隐喻的概念喻化过程
3.2.2.1 词汇化的隐喻过程
3.2.2.2 半词汇化隐喻过程
3.2.2.3 隐喻认知的教学启示
3.3 隐喻的运作机制
3.3.1 句子内部的语义冲突
3.3.2 句子与语境之间的冲突
3.3.3 映现:隐喻运作的基本方式
3.3.4 互动
3.4 相似性(similarity)作用: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条件
3.5 小结
第四章 转喻词汇的认知语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传统修辞学对转喻的探讨
4.3 转喻的认知本质属性
4.3.1 转喻是一种临近性认知关系(contiguity)
4.3.2 转喻是一种程度性认知关系
4.4 转喻是一种动态语境下的普遍认知关系
4.5 认知语用学框架下的转喻研究
4.5.1 转喻的关联理论观
4.5.2 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
4.6 小结
第五章 英语词汇的综合认知语用能力的哲学视域
5.1 引言
5.2 多角度研究语言
5.3 多角度研究词汇
5.3.1 基本范畴词汇与基本词汇的探究
5.3.2 从外部社会因素和话语层面对词汇的研究
5.3.3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层面开展词汇研究
5.3.4 从认知语用视角研究词汇
5.4 词汇意义理解多元论一认知、语义、推理、文化诸要素多元融合
5.4.1 认知决定语义
5.4.2 词汇意义与语用推理
5.4.3 词汇意义与文化
5.5 小结
第六章 英语学习者语用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及其对阅读理解本质的启示
6.1 引言
6.2 调查目的
6.3 调查对象
6.4 调查的形式和内容
6.5 问题来源
6.6 测试实施过程
6.6.1 测试试卷发放
6.6.2 数据统计
6.7 结果与讨论
6.7.1 受试者的语言能力成绩和语用推理能力成绩的总体分布情况
6.7.2 高分组的受试者与低分组的受试者在测试成绩上的分布情况
6.7.3 受试者的语用推理能力测试成绩的总体分布情况
6.8 学生语言能力与语用推理能力不同步发展的原因分析
6.9 对阅读理解本质的探究以及阅读教学的相关启示
6.9.1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作者与读者的交际过程
6.9.2 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作者与读者语用推理的过程
6.9.3 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作者与读者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6.9.4 阅读本质对外语阅读及词汇教学启示
6.10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认知能力的实证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材料
7.2.3 数据收集和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分析
7.3.3 词义映现和提取过程
7.4 小结
第八章 以发展综合认知能力为目标的二语词汇教学
8.1 引言
8.2 词汇的感知能力
8.3 词汇的思维能力
8.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感知一以“Life”为例
8.5 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以“食物”、“植物”来理解和表达“思想”为例
8.6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探究一以“happy”为例
8.7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汇总
1.1 引言
1.2 词汇语用学
1.3 词汇语用学的由来及界定
1.4 语用充实
1.4.1 语用收窄
1.4.2 语用扩充
1.4.3 语用转移
1.5 词汇语用学与关联理论
1.5.1 词语意义的非组合性原则(non—compositional)
1.5.2 词语意义的非表征原则(non—representative)
1.5.3 词语意义的经济原则(economy)
1.5.4 词汇语用学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1.5.5 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举隅
1.6 小结
第二章 认知语境的构成、分类及作用
2.1 引言
2.2 从传统语境观到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观
2.2.1 认知语境的分类
2.2.2 认知语境的作用
2.2.3 中国特色新词汇举隅
2.3 认知语境研究的辩证思维观
2.4 认知语境与话语关联
2.4.1 认知语境与语用推理
2.4.2 词汇意义产生的要素:关联、认知语境、隐喻性
2.5 小结
第三章 词汇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
3.1 引言
3.2 隐喻的本质属性
3.2.1 隐喻的生成替代能力
3.2.2 隐喻的概念喻化过程
3.2.2.1 词汇化的隐喻过程
3.2.2.2 半词汇化隐喻过程
3.2.2.3 隐喻认知的教学启示
3.3 隐喻的运作机制
3.3.1 句子内部的语义冲突
3.3.2 句子与语境之间的冲突
3.3.3 映现:隐喻运作的基本方式
3.3.4 互动
3.4 相似性(similarity)作用: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条件
3.5 小结
第四章 转喻词汇的认知语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传统修辞学对转喻的探讨
4.3 转喻的认知本质属性
4.3.1 转喻是一种临近性认知关系(contiguity)
4.3.2 转喻是一种程度性认知关系
4.4 转喻是一种动态语境下的普遍认知关系
4.5 认知语用学框架下的转喻研究
4.5.1 转喻的关联理论观
4.5.2 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
4.6 小结
第五章 英语词汇的综合认知语用能力的哲学视域
5.1 引言
5.2 多角度研究语言
5.3 多角度研究词汇
5.3.1 基本范畴词汇与基本词汇的探究
5.3.2 从外部社会因素和话语层面对词汇的研究
5.3.3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层面开展词汇研究
5.3.4 从认知语用视角研究词汇
5.4 词汇意义理解多元论一认知、语义、推理、文化诸要素多元融合
5.4.1 认知决定语义
5.4.2 词汇意义与语用推理
5.4.3 词汇意义与文化
5.5 小结
第六章 英语学习者语用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及其对阅读理解本质的启示
6.1 引言
6.2 调查目的
6.3 调查对象
6.4 调查的形式和内容
6.5 问题来源
6.6 测试实施过程
6.6.1 测试试卷发放
6.6.2 数据统计
6.7 结果与讨论
6.7.1 受试者的语言能力成绩和语用推理能力成绩的总体分布情况
6.7.2 高分组的受试者与低分组的受试者在测试成绩上的分布情况
6.7.3 受试者的语用推理能力测试成绩的总体分布情况
6.8 学生语言能力与语用推理能力不同步发展的原因分析
6.9 对阅读理解本质的探究以及阅读教学的相关启示
6.9.1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作者与读者的交际过程
6.9.2 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作者与读者语用推理的过程
6.9.3 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作者与读者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6.9.4 阅读本质对外语阅读及词汇教学启示
6.10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认知能力的实证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材料
7.2.3 数据收集和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分析
7.3.3 词义映现和提取过程
7.4 小结
第八章 以发展综合认知能力为目标的二语词汇教学
8.1 引言
8.2 词汇的感知能力
8.3 词汇的思维能力
8.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感知一以“Life”为例
8.5 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以“食物”、“植物”来理解和表达“思想”为例
8.6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探究一以“happy”为例
8.7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汇总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