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传统证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证据,主要研究证据的概念、属性以及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证据各自的特点等;二是证据的运用,主要研究证据的收集保全、审查判断以及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等。由此建构的证据学理论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将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基本等同于办案人员主观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因此主要涉及认识的问题,证据怎么样去伪存真,认识怎么样由浅入深,最后办案人员的主观认识怎么样正确反映客观实际。
现代刑事诉讼,审判是关键阶段,在此阶段被追诉者的刑事责任问题要得到最终确定,法庭要对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应否处以刑罚的问题作出终局的、权威的裁决。现代刑事审判,采取证据裁判原则,即发案件争议事实的认定应当依据证据。
目录
第一章 刑事证明概念
一、重塑刑事证明概念的必要性
二、证明概念体系与刑事证明
三、刑事证明的概念
四、关于刑事证明概念的若干误区
第二章 刑事证明理念
一、刑事证明的客观性
(一)刑事证明的认识活动属性
(二)刑事证明的客观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
二、刑事证明的相对性
(一)认识的相对性
(二)诉讼证明的相对性
三、刑事证明的正当性
四、刑事证明中的价值权衡
(一)刑事证明中的多元价值
(二)刑事证明中多元价值的平衡
第三章 刑事证明原则
一、证据裁判原则
二、无罪推定原则和疑罪从无原则
三、两造举证原则和职权调查原则
四、实质真实发现原则
五、自由评价证据原则
(一)证据的证明力由法律预先加以规定
(二)证据的证明力由法官自由评价
第四章 刑事证明主体
一、证明主体与证明责任
二、证明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三、刑事证明主体之辨析
(一)实质性的当事人
(二)当事人的辅助人
(三)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第五章 刑事证明对象
一、案件事实与争议事实
二、实体法事实、程序法事实与证据事实
(一)实体法事实
(二)程序法事实
(三)证据事实
(四)证明对象范围之界定
三、待证事实与免证事实
(一)司法认知
(二)推定
(三)自认
四、案件事实的单一性与同一性
(一)我国学者关于诉讼客体的争论
(二)案件事实的单一性和同一性
第六章 刑事证明责任
一、刑事证明责任的含义
二、证明责任分配的代表性学说
三、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理念
(一)无罪推定原则
(二)利益衡量原则
(三)诉讼便利原则
四、刑事证明责任的分担
(一)诉讼模式与证明责任的分担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担
五、刑事证明责任的倒置与转移
(一)证明责任的倒置
(二)证明责任的转移
(三)证明责任转移与证明标准
第七章 刑事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概念之辨析
二、刑事证明标准的有关学说
(一)排除合理怀疑与内心确信
(二)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三、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与完善
(一)诉讼证明的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
(二)诉讼证明标准的多元化原理
(三)诉讼证明标准的层次性原理
第八章 刑事证明手段
一、证据的多义性
二、证据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一)事实说
(二)双重含义说
(三)统一说
三、证据的属性
(一)证据能力
(二)证明力
(三)证据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第九章 刑事证明程序
一、举证程序
(一)两大法系举证程序差异之探讨
(二)我国举证程序缺陷之评析
二、质证程序
(一)交叉询问的不同模式及操作规则
(二)交叉询问的价值之评析
(三)交叉询问在我国的制度建构
三、证据规则
(一)法庭异议规则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三)最佳证据规则
(四)推定规则
(五)补强证据规则
第十章 刑事证明方法
一、刑事证明方法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以“神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二)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三)以“物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二、刑事证明方法的主要类型
(一)逻辑证明方法
(二)实证证明方法
(三)高科技的证明方法
一、重塑刑事证明概念的必要性
二、证明概念体系与刑事证明
三、刑事证明的概念
四、关于刑事证明概念的若干误区
第二章 刑事证明理念
一、刑事证明的客观性
(一)刑事证明的认识活动属性
(二)刑事证明的客观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
二、刑事证明的相对性
(一)认识的相对性
(二)诉讼证明的相对性
三、刑事证明的正当性
四、刑事证明中的价值权衡
(一)刑事证明中的多元价值
(二)刑事证明中多元价值的平衡
第三章 刑事证明原则
一、证据裁判原则
二、无罪推定原则和疑罪从无原则
三、两造举证原则和职权调查原则
四、实质真实发现原则
五、自由评价证据原则
(一)证据的证明力由法律预先加以规定
(二)证据的证明力由法官自由评价
第四章 刑事证明主体
一、证明主体与证明责任
二、证明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三、刑事证明主体之辨析
(一)实质性的当事人
(二)当事人的辅助人
(三)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第五章 刑事证明对象
一、案件事实与争议事实
二、实体法事实、程序法事实与证据事实
(一)实体法事实
(二)程序法事实
(三)证据事实
(四)证明对象范围之界定
三、待证事实与免证事实
(一)司法认知
(二)推定
(三)自认
四、案件事实的单一性与同一性
(一)我国学者关于诉讼客体的争论
(二)案件事实的单一性和同一性
第六章 刑事证明责任
一、刑事证明责任的含义
二、证明责任分配的代表性学说
三、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理念
(一)无罪推定原则
(二)利益衡量原则
(三)诉讼便利原则
四、刑事证明责任的分担
(一)诉讼模式与证明责任的分担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担
五、刑事证明责任的倒置与转移
(一)证明责任的倒置
(二)证明责任的转移
(三)证明责任转移与证明标准
第七章 刑事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概念之辨析
二、刑事证明标准的有关学说
(一)排除合理怀疑与内心确信
(二)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三、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与完善
(一)诉讼证明的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
(二)诉讼证明标准的多元化原理
(三)诉讼证明标准的层次性原理
第八章 刑事证明手段
一、证据的多义性
二、证据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一)事实说
(二)双重含义说
(三)统一说
三、证据的属性
(一)证据能力
(二)证明力
(三)证据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第九章 刑事证明程序
一、举证程序
(一)两大法系举证程序差异之探讨
(二)我国举证程序缺陷之评析
二、质证程序
(一)交叉询问的不同模式及操作规则
(二)交叉询问的价值之评析
(三)交叉询问在我国的制度建构
三、证据规则
(一)法庭异议规则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三)最佳证据规则
(四)推定规则
(五)补强证据规则
第十章 刑事证明方法
一、刑事证明方法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以“神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二)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三)以“物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二、刑事证明方法的主要类型
(一)逻辑证明方法
(二)实证证明方法
(三)高科技的证明方法
A Theory of Proof in Criminal Case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